语录体是什么意思
1、语录体有什么
(1)、前溯并辨析“语录体”萌芽时期代表作《尚书》《老子》的语体表现,总结集语录体大成的《论语》中的语体体式:口语体式、对话体式、记言体式,归结出古代语录体的结构框架和表述程式,以此为考察后世语录体的理论范式。
(2)、《孟子》由孟轲晚年和弟子共同编纂,是典型的对话体散文,以记言语体为主,多是孟珂与君王或同代学者交谈辩论的记录。《孟子》一书的结构程式、编纂体例均沿袭《论语》,但语文体式类型比《论语》更为丰富,且擅长辩论的孟子发展了论辩体。《论语》的文字庄重严谨、简约精辟、语气温婉,《孟子》则有许多长篇大论。阐述语势磅礴,逻辑严密,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直接影响后世论辩语体体式的形成。
(3)、情感体验:婚纱照幸福语录/婚姻经营语录/恋爱语录
(4)、《论语》语录的语文体式多为记言体,辅以记事体或记言记事兼具的语文体式。教学场景真实,记载内容丰富。有时记录两人或多人交谈,对话特征鲜明;有时记录对话中的背景;有时交代话语主体的外貌、语气、情感态度等;偶尔与一般语录体语文体式的“片言只语”不同,也用繁复句式和多轮对话,记录一个完整的交际事件。孔子门人记录“语录”,把交际意图变成会话信息是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包括系列言语行为:
(5)、文言版《说文解字》:论,议也。从言,仑声。
(6)、*TrevorRGriffiths&TrevorAJoscelyne编著的LongmanGuidetoShakespeareQuotations(《朗文莎士比亚语录导读》)围绕38个戏剧主题6个诗歌主题摘录了莎士比亚语录2173条。如围绕戏剧主题All’sWellthatendswell摘录了34条语录,其中:
(7)、作者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
(8)、文体体系:“文体”指文章体裁、体制。“语录体”属散文体裁。散文是古代两大文章体裁之一。区别于行文有音韵节律特征的“诗歌”体裁,常用为古代历史、哲学和宗教典籍的形式载体,如承载历史上流布广、影响大的先秦诸子散文,佛教、道教、儒家典籍和哲学著作等。以诸子散文为代表的叙事散文由《尚书》的历史散文(后世的公牍文)发展而来,又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语境发展出散文之大宗的论说文体,形成语录文体体系历史沿革的体裁互文。
(9)、当下文本为独立的语篇个体,或单用,如“上善若水”等三例;或结为语录集合体,如《论语》由20篇501条语录结集而成,每篇包括若干条,“卫灵公第十五”42条,第39-41条为:
(10)、话少比话多好。话多了,会让人烦,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再激愤,也不要说过头话。过头话容易伤人,也容易贻人口舌。话在出口的时候,好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晚一分钟说出口,也许比早一分钟说出口听起来更稳妥。说话难听会被人记住,说话好听也会被人记住。也就是说,你的狰狞和柔和,会留在别人心底。
(11)、舒展就是不别扭,不纠缠,不纠结,不跟自己过不去。
(12)、谁也不傻。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人世间的好,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换来的。没有那么多无缘无故,只有彼此以心交付的绵长回响。
(13)、 文/马德 选自/《深的恐惧是自己吓自己》
(14)、语义泛化形成的语体融合更进一步则表现为语录线上即时生成。“记录”现场性与“摘录”延时性被打通,生产与发布也可同时进行。在线生成的维基语录就是记言语体、摘录语体交融并推动语录语义泛化的典型案例。网站“贝客牛人语录”(“牛人语录”)中的“语录”也是“全民参与文字创意活动现场生成”的产品。通过线上即时“发布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其规则为:第一步,点击“发布语录”相关链接,创造语录;第二步,发表心愿:勇敢地说出来!并同步到首页个人状态栏;第三步,曝光语录:邀请好友关注……这类语录将生成与发布过程合而为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大众语言狂欢的文化心理为基础生产的新型语录产品,充分显示了内在心理动因与外在技术条件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协调统一。
(15)、有的人,等到生活开始惩罚自己了,才想起后悔。这样的忏悔,不值得原谅。从无意犯错到故意犯错,应该推敲的,不是人生,而是人性。为恶的人性辩护,本质上就是怙恶不悛。
(16)、生又问:那么,如果已经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应用,就不需要写作业了,对吗?
(17)、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18)、“摘录语体”是根据交际意图按照选择性注意方式摘录的语录产品,生成路径通常是从书面语体到书面语体。生成方式表现为篇际互文生成,摘录的语录从一个语境进入另一个重构语境,在语篇的整体与整体或整体与部分间发生篇际互文关。其类型主要有:1)在同一符号系统中语录从一个/类语篇到另一个/类语篇。如从《选集》四卷本中摘选出《毛主席语录》;2)语录从一种文字符号系统进入另一种文字符号系统,如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汉语到外语/从外语到汉语。如:美国丹尼尔·B.贝克《权力语录》录入的近四千条语录,是作者从十四种英语/非英语的名言录和大量报刊中选出,汇集成册,译者王文斌、张文涛将之翻译成汉语。
(19)、以对话记言体式反映了古代以言行事“讲学”的言语典范及行为过程,完成了“语录体”语体体系的建构及垂范后世的语录体体制。
(20)、《孔子语录》:仁义道德、修身养性、为政治国、学习教育、礼仪伦理、哲理情操
2、属于语录体
(1)、电视剧《人到四十》借用李长江这个角色,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这个德性,再不好过的生活,再难过的坎,你生过,硬过,终,都得过。
(2)、本平台图文发布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归新学术网
(3)、政策和策略是d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关于情况的通报》(1920)《选集》第四卷第1296页。)
(4)、论文发现,网络上有大量通过语文体式互鉴方式生成的语录。这类语录无论是语体形式还是主题内容与语言传统中的箴言、警句、格言、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类型有同质性,类别术语也常见作为互为置换的术语。既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箴言集》《莎士比亚经典语录全集》语文体式相近、名称不同的书籍,也可以看到“尼采箴言集”“培根哲言集”“罗斯福政言集”“卢梭语录”“罗曼·罗兰语录”并行共用的术语。王贵元主编的“诸子箴言录文库”就是另一系列同质异名的诸子语录集。“文库”包括《老子列子箴言录》《墨子箴言录》《庄子箴言录》《荀子箴言录》《韩非子箴言录》《孙子吴子箴言录》《管子箴言录》《吕氏春秋箴言录》《论衡箴言录》《准南子箴言录》《世说新语箴言录》《朱子箴言录》等。王贵元在文库“总序”中言编辑的主导思想是因箴言表现了先哲“思想之光点,事实之结论,经验之律条”,并引许慎论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加以佐证。其箴言语体表现均“有精无赘,简洁明了,易读易记”;其社会效应是“启思益智”。可以说就是上承诸子语录,下鉴网络语录体,与同质性的格言集、警句集、谚语集等体制互鉴的电子语录体。此外,与电子语录体的生成路径、表述程式产生同轨效应的还有一些高频度传播获取高认可度的标语口号、流行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发挥着与语录同等的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效应,也是语体互鉴导致“语录体”语义泛化的类型。
(5)、*文汇出版社《新周刊》主编的1996-2017语录集系列。书名是“年度+语录”,选自报刊的新闻。以一年中的热点事件为题选取多模态语录体,“《2012语录》就从报刊新闻中选录1000条语录·1000幅人物肖像·1000个时代现场的图片”。
(6)、你伤感,也不是因为自己还太在乎着这些人,而是这些人曾经那么在乎过你。从众星捧月到一文不值,你看到了自我人生的跌落,也见识到了他人人性的跌落——那些曾跟你好到一塌糊涂的人,个个离你而去。一地势利的碎片,从此,无法拼凑,也无从收拾。
(7)、 文/马德 选自/《深的恐惧是自己吓自己》
(8)、这种用平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是教育历史上的瑰宝,是永远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着作。
(9)、向一条道上的人倾诉、哭笑,袒露你的本真。在三观不合的人那里,去坚持自己的孤独。
(10)、唯我独大的人,是看不到自我的猥琐的,当然了,也不在乎别人猥琐。大沦陷就在这里,因为什么都不在乎了,所以才什么也不是了。
(11)、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些不放过自己的人,就是跟自己的无能记仇的人。
(12)、江蓝生主编、刘肇杰摘录的《禅宗语录一百则》选自唐宋年间的禅宗语录集,包括七十多位禅师的精彩对话及问答。源文本、当下文本语体均为语录体。以前六则的目录为例:
(13)、生命的天堂,永远都在,只能回望,而无法回去的地方。
(14)、“记言语体”以“记录”为语录生成的主要方式,其确立基础是直接记录讲学、传教、论道言谈口语的言语行为,并相应生成记言文体——有现场性的对话散文体。《论语》之所以被学界尊为开语录体先河的著作,论文认为,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语录体的记言语体由《论语》的写作实践完成。而记言语体的文体体裁、语篇体制,奠定了语录体结构语义体系的根基。《论语》上承《尚书》《老子》,下启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宋儒语录,集语录体著作之大成。《汉书·艺文志》解读了《论语》记言语体的源起:“《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5)、没事的时候,就去大自然中走走,再繁复绚丽的自然景致,呈现出的也只会是简单。人群中去不得,多少看起来简单的人,也云波诡谲,显得纷繁复杂。
(16)、没有适当的愤怒,就会丧失对方对你的敬重;没有坚守的立场,对方就会在你的摇摆里觉得有机可乘。
(17)、考察语录语义的衍化流程:在古代,“语录”是孔子等圣贤宗师讲学、传教、论道等社会语言生活实践的产物,从先秦延续至清,由于“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宋儒语录”语义内容所附带的、经典、正式意义,被打上圣贤宗师学说的标签,附上了儒、佛、道经典文化意义,教学言语行为也衍化出治国理政、述经明理、道德培养、文化传播的宏大社会意义。随着交际领域的变迁,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全民语言狂欢的交际行为,“语录体”迅速突破古代语录体单一的教学语境,在网络语境中衍变出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语言的交际领域。“语录体”概念内涵外延历史性拓展,一方面继承传统,沿袭讲学、传教、论道的概念意义,另一方面从至尊圣贤话语泛化为人人可以生产和发布的信息,宏大语义逐渐消解,走向亲民,语录语义通过语体互鉴、同化而泛化,适应现代语境的题旨情境,建构了“语录体”独特的现代修辞学与社会文化学体系意义。
(18)、在世俗的生活里,你既要做好观众,还要懂得适当演戏。
(19)、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看,“语录”初产生于孔子师徒之间“实录言语表达”的言语行为,故语录生产自始就不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上下两千余年,上至先秦诸子、禅宗宗师、程朱儒士等圣人贤者,下至徒子徒孙或后学通过记录言语并辑合成册的互动言语行为。故“语录”的生成是一种群治的言语行为,有人“说”,有人据实“记录整理”,将口语体转化为书面语体。而口语体式、对话体式是记录整理主要采用的语文体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表述程式,并体系化为相应的语录体。随着交际领域的变化,交际主体为适应不同语境又会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选用不同的载体形式,适时调整语体的表述程式来传情达意。这就推动了语录语体分化的产生。
(20)、尼采说,一个人如果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的话,换成周敦颐的意思是,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活成一朵莲多么重要。你知道要什么,知道活的意义在哪里,就不会被无谓的人和事物纠缠和侵扰。
3、语录体的概念
(1)、再则,口语的运用,是交际的自然形态,本是语言运用的源头与基础。陈望道强调:“语辞就是普通所谓语言。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也就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情达意可以用各种的标记”,“而常用而又有用的,却是一种听觉的标记,就是口头的语言。普通所谓语言,便是指这一种口头语言而言。”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也介绍了历史上早期“言文统一”的真实情形:“《尚书》底诏诰全是当时的白话,汉代的手诏,差不多亦是当时的白话。”“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分离,书面语成为今天人们常说的‘古文’”,至现代才出现“言文分离”。文天祥也曾评论唐学重“文辞”轻“言辞/语辞”之局限:“‘辞之义有二:发于言为言辞,发于文为文辞’,那么所谓古文辞之学还只做了一半。必待宋时道学盛行,兼重语录,提倡了言辞一体,才比唐学更进一步,包括了言辞之学。”陈望道对“顾亭林所谓‘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的偏见提出了批评。诸此,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口语语体特征是言语表达的基本特征,更是源自日常交谈语录体的首要语体特征。
(2)、被迫去懂,或者苛求别人来懂,累人,也伤己。我的意思是,既然不愿懂,那就不必懂。
(3)、在鸡毛蒜皮的事上,别那么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你小气,别人也对你大气不了。太把自己当回事与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在尺度的把握上都是不合适的。
(4)、“语录体”不再是圣人宗师、前贤的专属语体形式,而是属于社会个体或群体共享的信息体制。但凡认定为有影响力、有价值、有意义、表达语言智慧的任何话语,都可以冠以“语录”之名义。有时“语录”语义衍变走向极端,不但不与传统“语录”语义吻合,表达正向、积极的传统语义,反而因修饰语的社会价值批判反映了反向、消极的意义。这类“语录”的运用应该在讽刺语义的基础上发挥了否定修饰语限定意义的工具功能。如:
(5)、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法律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七种。
(6)、而且实际上,正如很多人都赞同的,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因为这些高深的学者已将知识融汇贯通并且他们思维敏捷、文思清晰,于是就能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7)、在平淡的日子里,翻晒清词丽句。向每一个苦难和委屈的过往道歉,向三餐致敬。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对有些人说不,让所有的不值得滚远。然后,珍视日常,为平静的日子张灯结彩。谁说了也不算,我才是我的王。家是多美的宫殿,花草臣服。终生的侍卫是你,而且,只需你。
(8)、如果生活没有对你曾经犯下的错误做出惩罚,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宽恕。
(9)、论文发现,从先秦诸子语录、唐宋禅宗语录到宋儒语录,语文体式一脉相承,只有些微调整,这归于语录同产生于教学、传教、论道的教学语境。冯青阐释朱子语录生成就是“朱门弟子,记录其师谈经、论事、明理之言,遂成‘语录’”。冯青还上溯下联总结道:“先秦诸子语录和唐宋禅宗语录都是对谈经论道、教学活动等言行举止的追忆或整理,不同的是前者代表中土文化而后者代表的是外来文化。儒学到宋代发展成新儒学,亦称为理学或义理之学,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是其代表人物,他们结合了中外两种文化的特点,论学讲道的过程被门徒记录下来集为富有特色的宋儒语录。”梁启超更是剖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自禅宗语录兴,宋儒效焉,实为中国语言学界一大革命。”
(10)、崔希亮关于新媒体语言有“圈子”特点的观点从另一角度解析了此类“语录”的语义价值否定:“新媒体语言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潮流,这些潮流有的时候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焦虑、集体无意识、集体愤怒,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
(11)、如果追根溯源,语义泛化还可追寻到国外“语录”语义与警句、谚语、引语同源发展的同化影响。查询《英汉汉英词典》,可与“语录”对译的英语术语有:
(12)、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开篇第一句即为“文辞以体制为先”,精要说明考察语篇现象需先了解“文辞”的结构框架与认知模式。语录体的“体制”包括文体体系、语体体式、语篇范式。
(13)、想必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的代表人是谁?那就是孔子,儒家文化被后人广为传用。并且《论语》是古代早的语录体散文。那么论语是孔子一个人撰写的吗?当然不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给下面的弟子的用来记录孔子及其门下的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从而达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内容和极其具有文化内涵的一本书。所以并不能说《论语》是出自谁之手。
(14)、职衔代表:委员语录/全国统一父母语录/老师们的语录/班长语录语言智慧:小儿语录/中学生语录/姥姥语录/女神语录
(15)、早餐,一碗米粥,一碟咸菜,一个鸡蛋。米粥是金黄的,咸菜是新腌的,鸡蛋是乡下小院降生的。米的糯甜,菜的咸香,蛋的高品质,丰富着你的味蕾,滋润着你的肠胃,便觉大素淡即是大滋味,还是五谷养人,什么山珍海味,全都去他个娘。
(16)、只有落魄之后看懂了人心,才能真正明白得势时晃在你眼前的一张张嘴脸。
(17)、《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18)、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多用以阐明全书的主旨及内容。
(19)、人情美,让一个人的灵魂走向了高处,而诗情美,则让灵魂走向了远方。人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的质量。肉体降生,只是交代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惟灵魂涅槃,才回答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灵魂产生的是人生的意义。
(20)、概括出“语录体”的“记录”生成范式和“摘录”生成范式及相应生成的语体类型:“记言语体”“摘录语体”和“电子语录体”;
4、什么叫语录体形式
(1)、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古今中外,在浩如烟海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作品中,这种用简洁语录体的表达方式写成的着作是很多的,它们也是有着极强生命力的。
(2)、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看出,越是在早的教育着作中,教育家和思想家们越是喜欢用朴实生动、简洁易懂的对话语录体来阐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呈现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表达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
(3)、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解读了《论语》之“论”——“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是“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我们认为,孔子弟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的“论语”正是这“述经叙理”之“论”和“圣意”“仲尼微言”之语,包括1)孔子的言谈;2)孔子应答语;3)弟子门人与孔子交谈和相互交谈的话语。这就是《论语》记录的、日后成为“语录”经典的语文体式与要义。
(4)、我相信,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含着对灵魂的敬畏。猥琐的灵魂,必然停滞在低级趣味。而善美的灵魂,始终与响亮的人生匹配。
(5)、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忠明教授在他的《衡山夜话》序言中说的那样:“谈话类的文章也好,着作也好,在久远的历史中也是经常看到的,我想举两本教育类的经典着作,一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是中国孔子的《论语》,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可能比较容易使大家对教育产生一些生动的思想。”
(6)、禅宗语录肇自唐代,到宋代发展呈蔚然大观,盛至元代、明代,清代即影响逐渐减弱。体制上沿袭诸子语录的口语体式、对话体式,记言体式。语体手段依然由僧徒记录宗师话语,汇集成语录合集。
(7)、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道的“清静”“不争”等特性似乎没有多大分歧,而对于“无为”的解释,老子并没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说“道”的“无为”特性,以及万物(特指人类)遵之、悖之的种种表现及后果,但并没出“无为”的概念性答案,这也正是造成被人误读生之曲解的根源所在。比如他说:
(8)、你得畏惧些东西,也总得不怕点什么。不去吓别人,也不被别人吓住自己。这差不多该是一个人胆量合适的表达了。
(9)、在语体衍化过程中,语义泛化已成为语体融合主要的特征。语体衍化的主要路径为:
(10)、文/马德 选自/《用皮糙肉厚打败这个世界》
(11)、口语体式是“记言体”重要的语体类型,语言文字质朴平实、清新自然、少雕琢修饰。这是因其所记录的对象——“某人或某群体的言语”本就源自古代简朴的原生态口语。由于属孔门师徒间言语的直接交流,从口语体式直录为书面语体式,言语体系也基本上了言说主体日常口语的形式表征和言说内容及共享知识、情感、态度的真实性、同质性。语言史上重“文辞”轻“语辞”,认为口语语辞简朴粗俗,平白浅直,语录体的言语表达因富口语特征,更是多被垢病。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就有“宋儒语录皆方言俗语,实为可厌,程朱尤甚,盖多出其门人传录之过。圣门言出,辞气当远鄙倍,今满纸里俗助辞,转益支离,息谓窃取禅宗,实亦下同市井”。殊不知,这恰为语录口语体的语体特征。朱熹语录本为充满艰深哲学思辨的表述,正因为门人以通俗的口语体记录,才使得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例如《朱子语录》卷十四“大学”篇弟子们以通俗的口语体式记录了朱子关于如何读、为何读“四书”的观点:
(12)、脾气、情趣、审美一致的人,一起共事或者厮守,肯定是快乐的。因为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彼此懂,省去了好多解释,相互认同,避免了好多提防,在一起的日子,自在,轻松,除了光阴老去,什么也不会发生,这就是全部的快感所在。
(13)、那些喜欢安静的人,一定有一双谛听自然的耳朵。他们更愿意把自己交给自然,一路山高水长,天人合缱绻陪伴。
(14)、由于主题内容多涉治国理政、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故“语录”在历史上被定位为、经典、正式的道德教条、醒世恒言,被奉为先师哲人语言智慧的化身。而在电子语境中“语录”、经典语义内容发生泛化,正式语体被消解,严肃的语言伦理转为追求寻常有趣甚至语言暴力,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自主化、私人化、平民化、情感化的话语:
(15)、“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
(1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17)、在痛苦中,看不到你的悲伤;在困厄里,听不到你的哀叹。精神明亮,就是说你的灵魂始终高蹈在生活之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以及,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
(18)、《老子语录》:道德哲理、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从政治国
(19)、这系列记录言语行为通过互文路径将口语体转换为书面语体,对话记言“语录体”得以生成,规定了一套记言语体的语文体式和表述程序。
(20)、人情美,让一个人的灵魂走向了高处,而诗情美,则让灵魂走向了远方。人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的质量。肉体降生,只是交代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惟灵魂涅槃,才回答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灵魂产生的是人生的意义。
5、语录体怎么写
(1)、“摘录语体”指“摘编某人著作,文章的片断,汇集成册”所形成的语录表述程式。如前所述,从“记录”生成手段到“摘录”生成手段,实现了语录语体的重大转型。两种手段的不同功效在于:1)记录生成相对客观,是一种直接言语行为:客观记录现场言说;摘录生成有主观性,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转述行为;2)“记录”“摘录”过程虽然都有交际主体选择性注意的加入,但“记录”主体主要遵从主题制约下的记实原则,“摘录”主体则根据主题重构语境、确定录入内容;3)记言语体从口语到书面语,语体属性发生变化:已从语音符号系统转为文字符号系统;摘录语体从书面语到书面语,是同一符号系统中的符号迁移,语体属性无变化;4)“讲学、传教、论道”是记录语体主要的教学交际领域,摘录语体则是包括却不限于教学交际领域的广大社会交际领域。根据交际领域的社会功能变异,语录语体相应分化为各领域的分支语体。
(2)、记言语体与摘录语体通过互文路径实现了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书面语再到书面语的转化过程,语体规律制导的、稳定的语文体式体系预示以交际领域、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分化为前提条件的语体互文正式形成。
(3)、羡慕那些有所见而不为所动的人。因为活得简单,就不会在多余的事情上纠缠。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就不再什么都想要。
(4)、努力可以改变境遇,但与谁在一起,则需要修行。
(5)、除了《尚书》,我们认为《老子》具有的记言语文体式,也属记言语体萌芽的形态之一。据任继愈《老子新译·绪论》考察,“战国中期以后,诸子受到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老聃语录”的实际存在影响着后世“语录体”的形成。马叙伦、张熙、唐兰、郭沫若、吕振宇、高亨等一批学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为周史官老聃的学说,而据马叙伦考证,孔子于51岁时(公元前502年)拜见老子,老子时年已其生活年代确在孔子之前。唐兰还通过考证《庄子》《韩非子》关于老子言论的记载推导:“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业已流传的著作和今本《老子》差不多,当时人以为是老聃的语录,这大概是很真确的事了。”吕振羽也认为《老子》除部分为后人所补外,可以相信为老子手著。孔子受老子的影响是显著的。综合上述学者考证,老子“五千言”中的“天道观”、尚柔、主静、贵无、不信天命等思想在孔子时代就很流行,其言论获得、经典、辩证认识论和代表道家学术智慧的社会声誉与圣贤地位,“儒道两家是封建统治阶级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学说。孔子与老子两大学派,一显一隐,灌溉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子》对以《论语》为代表的语录体的影响,体现在老子时代就生产出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的“语录”,而且“老子语录”与“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庄子语录”等亦齐名。如常被口述笔书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