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语录【文案61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4-30 00:48:34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

1、荀子经典名言30句

(1)、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抱怨的话常常挂在嘴边,说天气不好影响心情,说命不好做不成富二代等等。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由旁人造成的,自己只是一个备受牵连的可怜人罢了。

(3)、国学经典|心灵美文|诗词歌赋|历史趣闻|风雅玩物

(4)、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后也。——《臣道》

(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6)、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7)、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视频珍藏:你好!己亥,20/(视频)看!美人下凡!/(视频)凤城之“凤”/谈洞庭湖上潇潇烟雨谈岳阳楼上墨客来去谈你我心上人间天地谈此间故事没有结局谈平上去入命似诗句谈生旦净丑大梦如戏谈英雄/周末,走近粤曲……/一段迟发的视频,2019年“你笑起来真好看!”/12月26日的一场邂逅,感恩同在12月26日的一场邂逅,感恩同在/12月26日的一场邂逅,感恩同在

(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1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

(1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12)、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王制》

(13)、无极、太极难道能够两分吗?岂于根源之上复有一根源,初始之初又有一初始?所以应该是“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太极本为一体,此为正解。如《列子·汤问》所彰:无极之外复无无极。须知《周易》之中并无“无极生太极”之语,是后人造作,加到“太极生两仪”这段原文前的,此事早已明了。“无极”这个概念首见于《道德经》,是老子用来说明太极(道)的,并不是在太极之上再发明一个“无极”。

(1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翼:骏马。驽(nu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阐述学习的道理。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健壮的骐骥不愿持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条阐明的治学道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

(15)、尧舜禹汤,甚至于文武周孔的时候,并无“儒道法”三家之分。若以思想论之,则显然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延生,而法家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之一派。

(1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17)、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18)、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不苟》

(19)、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纤纤(xiān先):细微。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20)、政事乱,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2、《荀子》经典语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法家原本系出儒家,属于儒家中的实务论者。理念之儒、传统之儒主静,万事万物以一理惯之;实务之儒、法家之儒主动,然而万变未离其宗。儒法同源,礼教与法治原本可以并行不悖。何必偏听偏信,自存门户之见?

(4)、简而言之,就是赏罚分明。犹记得,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强调了相似的观点:“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8)、8)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

(9)、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1)、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12)、《朱子语类》上说:“人人心中有一太极。”朱子在鹅湖之会上也明确提出过:太极者,万物之理也。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万物之理,存乎于心的意思。朱子之理与阳明之理其实是一个理,这个理就是心,所以说“心即理”。朱子曰:天下之理一也。岂容有二?

(13)、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14)、战国·荀况《非十二子》。诱:受引诱。诽:毁谤。这两句大意是:不为赞扬所引诱,不因毁谤而畏惧。~二句是说,为人处事.应有一定的原则.应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听到赞扬、夸奖,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胁、恐吓,便移志变节,卖身投靠。它从正面阐述了正人君子面对软硬两手的态度;不受诱惑,不受威胁,坚持真理,坚守节操。

(1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9)、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20)、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3、荀子经典语录100句

(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3)、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议兵》

(4)、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5)、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

(6)、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7)、1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9)、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熟悉、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10)、释义: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高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持久的。

(11)、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1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4)、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1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16)、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1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19)、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荀子名言

(20)、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知(zhī志):同"智"。这两句大意是: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此条道出了人的资质聪明与虚心求教对于成才的辩证关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聪明为条件的,但它不是的条件。资质聪颖却不认真学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聪慧又不自恃,反而好学善问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4、名言名句荀子

(1)、(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得道,这样臣民们便会安定的生活。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幽深,晦暗不明,臣民们便会十分危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