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很火的一段话【文案7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9 02:10:15

杨绛经典的一本作品

1、杨绛的金句

(1)、杨绛:书他是每天都看的。他能走路了,就在屋里躺着,躺着看书。我们搬到那儿去住以后,看书更方便了。我们住在七号楼西头一间很冷的屋子里。要书却特别方便。要文学所的书,他要多少,管书的人就给搬来了。所以,《管锥编》主要是在那儿写的。他开了一个头是在家里开的,我们逃难到北师大以后,那个时候不能写,只能看看带的笔记本什么的。我们一直在那里住到1977年,就搬到这里来了。

(2)、15)说到文体,语言的精确和干净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施蛰存先生在《读杨绛〈洗澡〉》一文中曾经这样说道:“……作者毕竟是钱锺书夫人,自是语文高手……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一本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您对这句话怎么回应?您在写作过程中,对语文的这种所谓“流利纯洁”是刻意为之呢,还是顺其自然?

(3)、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4)、本书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论文七篇:《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论萨克雷》《艺术与克服困难》《李渔论戏剧结构》《事实-故事-真实》《旧书新解》《有什么好》等,还有一篇《堂吉诃德与》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杨绛先生对她翻译的这部名著的理解。

(5)、杨绛:当然了。我也没有学问,我什么都没有的。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7)、《小癞子》写了一个至卑极贱的穷苦孩子,他伺候一个又一个主人,切身领略到人世间种种艰苦。杨绛曾说:“我偶尔也曾听到读者说,‘《小癞子》,我读过,顶好玩儿的。就算他(读者)不求甚解,也可以消闲解闷。’至于怎样深入求解,我国读者似乎不大在意。我作为译者,始终没把这本体积不大的经典郑重向读者介绍,显然是没有尽责。”

(8)、与《杨绛全集》同时出版的,还有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是杨绛给自己1988年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续作。她98岁动笔,几易其稿,直到今年4月才决心拿出来发表。杨绛解释了续写的原因:“《洗澡》结尾,姚太太为许彦成、杜丽琳送行,请吃晚饭……有读者写信问我:那次宴会是否乌龟宴。我莫名其妙,请教朋友。朋友笑说:‘那人心地肮脏,认为姚宓和许彦成在姚家那间小书房里偷情了。’我很嫌恶。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于是,在《洗澡之后》的结尾,杨绛特意再说了一句:“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 

(9)、杨绛:做笔记他一直做的,一直看书一直做的。一面看书一面做,看完一本书做一本。外文中文都是天天看的。这些不是每一天都看的。有客人的话,也是(只要)有工夫就看。终归是要看的,每天都要看书的。不然哪来那么多(笔记)呢?

(10)、1937年,女儿钱瑗在牛津出生,小名圆圆。钱锺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痴气”的钱锺书不想别的孩子跟钱瑗分享父母的爱,也不想杨绛再受生育之苦,没再要孩子。

(11)、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12)、杨绛:第一稿给红卫兵搜走了,后来发还了,发还以后我们就下干校了。下放回来以后开始做了。等到我们后来流亡,家里不能待了,我就带本西班牙的教科书读读。他们图书馆也有书,都能看。反正钱锺书天天都有书读的。

(13)、《红楼梦》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植物11种,后40回每回8种。

(14)、杨绛作为知识女性,并没有奋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口号,而是利用散文进行温婉的自省,进而确立了女性意识。在《回忆我的姑母》当中,杨绛反思和审视了反叛型女性意识,同时也确立了杨绛自我“女性意识”。在杨绛的笔下,姑母杨荫榆一生坎坷,但是她可以逃离封建家庭,追求人生自由,成为一名出色的知识女性。杨绛在描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姑母的缺点,这样就会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具有自身的特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通过阅读杨绛系列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在杨绛整个散文作品当中有关女性作者的潜意识。

(15)、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 》、《鬼》、《事业》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

(16)、有时,杨绛为了见钱锺书,也要冒危险。一次下雨,她穿着雨衣、雨裤、长筒雨鞋去钱锺书的宿舍看他。路上泥泞不堪,她穿田地、渡水塘、涉小河,一脚水,一脚泥,终于到了钱锺书的宿舍。推门进去,钱锺书很吃惊,杨绛只说:“来看看你。”还有一次过年,钱锺书来杨绛这里吃年夜饭。饭后杨绛送他。因为怕钱锺书近视眼,雪后看不清路,就一直把他送到了宿舍。这时天已黑,杨绛一离开宿舍灯光所及的范围,便落入一团昏黑里,打开手电也找不到路。她只好默默在心中回忆方向,大着胆子在荒郊野外、树林中、田地里摸黑向前,途中还摔进了沟里,一路跌跌撞撞,好在终安全返回。

(17)、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18)、本书收有“女人的身体”、“光笼罩你”、“我记得你往日的样子”、“陶醉在松林中”等诗歌。

(19)、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20)、人容易在松懈的时候沉沦,沉浸在宽松的环境里,只会将自己的斗志消磨殆尽。没有压迫时,也就没有了动力。终日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的该干些什么。想在等待中期望奇迹出现,其实只不过是在拖延。

2、杨绛很火的一段话

(1)、杨绛:没有这件事。这是说的吴祖缃,他压根没问过钱锺书这个问题。

(2)、2014年第26期《环球人物》杂志《杨绛,这个时代惦记的隐士》

(3)、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塑造了一个失去父母投靠亲戚的孤女李君玉一形象。《弄真成假》则刻画了父亲早逝的穷青年周大璋,及失去母亲寄人篱下的女店员张燕华这两个主角。不难看出,杨绛有意将这两部喜剧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家庭“缺失”性人物形象,并从这不完满的戏剧形象中发掘和强调大环境压制下人物生存的现实困境和人性变异。杨绛似乎有意为笔下主人公作此设定,并习惯性透过笔下人物或身体、或精神或是家庭社会关系的“残缺”性或“非正常”状态来书写一种人生,讲述一段苦难,描绘一种命运。李君玉在几个家庭间颠沛流离,像踢皮球一样被几家亲戚推来搡去,过着伶仃无依、俯仰由人的日子。

(4)、杨绛:我说它首先是一种资料性的。他看的时候并不是说我现在要钻研《楚辞》这个题目,他下次看见的时候,发现这可以归为这个题目,就又把它们放到一处。所以它们才会重重叠叠,归类到一个地方。研究有关题目的人到这里去查,这是一个宝库。所有的资料都汇集在一处。莫宜佳说,手稿里面集中了许多钱先生的灵感和智慧。他为什么把许多这样的资料聚集在一起,他在想什么呢?这里面暗含着各种各样的思路和思考,研究相关问题的人,从里面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灵感和帮助。它们并不是散漫的资料。

(5)、杨绛:没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他书一定要看了,看了以后一定要做笔记的。

(6)、抗战胜利后,钱锺书的新篇旧作陆续出版,第一本是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假使这部稿子没有遗失或烧毁”,那是因为“此书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钱锺书特此说明。该书出版后,钱锺书在两人保存的样书上写下了一句话:赠予杨季康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7)、郭红:他写了散文小说,读者们都特别喜欢。您觉得他就天赋而言,是更偏重于学者还是文学家、诗人这一边呢?

(8)、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9)、3)《游戏人间》一剧不仅剧本的下落成谜——未发表,不知所踪,所记忆的演出时间似乎也存在出入。一般人多认为是1944年上演。如有人说:“杨绛的第三出戏剧《游戏人间》于1944年夏季由苦干剧团上演,导演是姚克。”(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译本,第272页)。又有人说:“不仅有此一剧,而且确也搬上舞台,时间大概是1944年8月间,由姚克导演,若(慈江按:系‘苦’字笔讹)干剧团公演于沪上。”(引自陈学勇:《杨绛的第三部喜剧与麦耶的评论》,《博览群书》,1997年第7期)。然而,您自己则在《杨绛文集(8)·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说:“(1945年)4月1日回上海。《游戏人间》上演,姚克导演,‘苦干剧团’演出。”证诸麦耶的《七夕谈剧·〈游戏人间——人生的小讽刺〉》[《杂志》,(1944年9月)第13卷第6期],应是您自己记忆有误。请问,我的如上分析和判断是否准确?

(10)、杨绛先生当时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在把钱锺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还写完了一本散文《我们仨》,记录和回忆与钱先生及女儿钱瑗一起生活时的情形。那本书写得沉蕴含蓄,异常精彩。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仍神清气朗,思路清晰。

(11)、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12)、《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在96岁高龄之时所著。她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3)、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4)、锺叔河先生把对晚辈的厚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全部倾注其中,成为经典是必然。

(15)、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16)、唐烨称:“杨绛先生的作品偏女性化,剧中所有的主角都是女性,作品写得很细腻也很规矩,不做作,同时又特别有那个年代的味道。”她透露,一直在和北京人艺沟通演出杨绛的戏剧作品,也很希望能把杨绛的戏剧作品搬到北京人艺的舞台。

(17)、1996年11月3日,医院给钱瑗发了病危通知,钱瑗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告诉了杨绛。8天后,杨绛到北京医院照顾钱锺书,钱锺书忽然对着她背后大叫了七八声“阿圆”,然后对杨绛说:“让小王送阿圆转去。”杨绛问:“回三里河?”钱锺书摇头,杨绛又问:“西石槽?”答:“究竟也不是她的家,叫她回自己的家里去。”杨绛答应转告圆圆后,他才安静。此后,钱锺书不再呼唤阿圆,也绝口不问女儿的病情。

(18)、a)既然《软红尘里》已成形的20章已被您“大彻大悟”之下系数毁去,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文集里保留这篇多少有些“没头没脑”或“没头没尾”的开篇语或引子呢?“大彻大悟”究竟指的是什么?能否提示一二——是题材过于敏感,不好把握?是您自己预估艺术上无法超越《洗澡》?是钱锺书先生投了反对或否定票——众所周知,您的文字后都要经过钱先生把关(但问题在于,并没有成稿呀)?

(19)、郭红:都是杜撰。您觉得钱先生应该怎么样定位?是学者、翻译家、作家?

(20)、1970年,钱锺书、杨绛相继下干校。“我们的干校在河南信阳的息县,我和杨先生分在菜园班,钱先生一开始被分去烧开水,但他老是烧不开,后来专门负责去邮电所取信。”郑土生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钱先生经常借着到邮电所取报纸、信件的机会,绕道来菜园,隔着小溪和杨先生说几句话。”

3、杨绛传记 哪一本好

(1)、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洗澡》

(2)、7)戏剧、小说和文学翻译之外,您以散文见长,但您和钱先生虽然曾经留学、出访欧美,却似乎很少发表记游或游记文字。例如,有人就注意到:“杨绛与钱锺书的书中就几乎看不到他们在欧洲曾经出游过的风景。”(江川澜:《消失的风景》,载于《书城》2000年第12期)。对此,您有什么反响或解释?

(3)、杨绛不仅是一位广受欢迎的作者,更是的译者。想要了解译者一面的杨绛,其翻译的《堂吉诃德》不可不读。20世纪50年代,没学过西班牙语的杨绛接到了一项意外的翻译任务———重译《堂吉诃德》。1958年冬,开始自习西班牙文;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交出《堂吉诃德》全部翻译稿,直到1970年才索回这些译稿,因中断多年,1972年不得不从头翻译;1978年,《堂吉诃德》出版。1984年,杨绛重新审校已出版3次的《堂吉诃德》,1987年出版校订本。

(4)、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5)、钱锺书不擅家务,到了英国,家事全由杨绛操持。两人初到牛津时,吃房东做的饭。开始伙食还好,后来越来越糟,钱锺书饿得面黄肌瘦。杨绛决定改租一套带炉灶厨具的住房,自办伙食。她悄悄寻觅报纸广告,自己跑去找房。等终于找到满意的,再带着钱锺书来看。钱锺书看了很喜欢,随后就搬入新居。

(6)、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听过杨绛先生,也熟悉她与钱锺书的那段“势均力敌”的爱情,但真正认真读过她的作品的人,恐怕不在多数。但从她自2001年起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与她自己晚年仍然坚持阅读写作就可以看出,杨绛对于读书的鼓励。所以,真正读一本她的书,或许是更好的悼念方式。

(7)、这套书从出版至今已有30年,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正是这套2018年再版的《念楼学短》。

(8)、郭红:到后并不是说他要写什么才读书,而是读书是他的生活和享受。

(9)、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说来心酸,女儿钱瑗无子女,所以杨绛膝下没有孙辈。邻居严欣久记得,院子里的人都说,“杨先生您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答:“活那么久太苦。”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外文所d委书记d圣元说:“杨先生今年多次入院,教师节前后刚出院回到家中。” 

(10)、郭红:前不久上海做过一个调查问卷,青年学生爱读的书,第一本就是《围城》。

(11)、一年后,钱锺书去了。杨绛兑现对钱锺书的话,开始写《我们仨》。在她温润细腻的笔下,女儿活了,与妈妈相依相偎。写到动情处,杨绛的泪水落在纸上,不能自已。2003年,《我们仨》出版,扉页上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叫多少人读之泪下。

(12)、《干校六记》是杨绛关于两夫妻在“文化大革命”经历的记录,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13)、《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书中,她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4)、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锺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15)、b)在《杨绛文集(8)·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您说1991年11月1日开始动笔写这部长篇,次年3月28日将已成文的20章销毁,但在《杨绛文集》第2卷第333页里,您注明这篇楔子的写作时间是1990年(可惜没有注明月份和日期),就算是当年年底才开始动笔,那么这篇楔子的成文也至少比正文的动笔早了一年左右。通常的情况下,无论是楔子,还是尾声,都往往是在整部小说全部成文的情况下才会成文,那么,为什么您的这篇楔子会是提前写成,且是提前整整一年或更长时间?这是否意味着您这部胎死腹中的长篇酝酿的时间很长,且您也早就成竹在胸——五个月就写就20章,相当于《洗澡》的一半[《洗澡》共三部42章(12章+18章+12章)外加一个“尾声”],速度不可谓不快?

(16)、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17)、郭红:我看见了,那时的字写得要拙些,笨笨的儿童体的样子。

(18)、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能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AndréGorz,1923-2007)。

(19)、害怕是自卑的表现,也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没有相应的`能力,力所不及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放弃机会了。很多时候上天都给了你机会,就在你的眼前,近到触手可及,只是自己不敢去承担罢了。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更多的是要依赖一步步的摸索。如果不敢踏出第一步,又怎么能够迈向成功。失败只是点缀,没有人会在乎你的过去。

(20)、4)据《杨绛先生与刘梅竹的通信两封》(《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记载,对于《风絮》,您自己这样解释说:“此剧是名导演姚克导演,但剧本无足取。所以我自己毁了,不要了,没有了。”——那么,就您记忆所及,您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的已发表的和未正式发表的作品的底稿,被您因为同样的原因自行毁去?长篇小说《软红尘里》20章的命运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吗,还是有别的特殊原因?

4、作家杨绛经典语录

(1)、杨绛之所以被推崇,一方面是因为其坚持记录时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智慧与真实。为了不让后人曲解《洗澡》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她于103岁生日之际为其长篇小说《洗澡》出版了续集《洗澡之后》。这本5万字的中篇小说,经过漂洗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既是老人送给自己的一份纪念贺礼,也给对原作中人物命运心心念念的广大读者一个安妥的交待。

(2)、母亲唐须嫈怀抱着一岁半的杨绛,那时她们在上海。

(3)、《称心如意》是杨绛先生的著名现代戏剧之更是她的话剧处女作。所著故事发生在30年代的上海,讲述了当时富人们所谓上流人物的下流品性,看到了大上海的小社会全貌。

(4)、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5)、因为她的博学、才华与为人品性,杨绛被人们称为“先生”——这里并不专指男性,而是对具有一定地位、学识、声望的人的尊称。在那样一个时代,杨绛用自己的能力与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成为当时无数不多的女“先生”。她用温婉而坚毅的品性的诠释了“贤的妻”,用沉定简洁而饱含深意的笔触写出了“才的女”,称她一声“先生”,恰如其分。

(6)、以后,杨绛在无锡、上海、苏州等地求学。1928年,她进入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2年,她和孙令衔等4名同学北上求学。杨绛的老同学、已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心仪她多年,把他们接到燕大参加借读考试。考试一完,杨绛急着去清华大学看望老朋友,孙令衔也急着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正是钱锺书。晚上,孙令衔和表兄一起来清华女生宿舍古月堂接杨绛回燕大,杨绛和钱锺书第一次见面。

(7)、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8)、“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曾这样感叹一家人的失散。在《我们仨》的结尾处,杨绛把自己比作一个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感谢社科院外文所对本组报道的帮助,部分内容参考了《听杨绛谈往事》)

(9)、“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10)、杨绛先生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她曾说“一星期不看书都白活了。”这名才女写过的书,更令人赞叹,她的这些作品,你都拜读过吗↓↓

(11)、《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12)、郭红:《管锥编》是在诊断出了大脑皮层缺氧以后开始写的?

(13)、有一次,我去取资料,看见临窗的桌前摊满了钱先生的残破的手稿,旁边还摆放着剪刀和胶水,而杨绛先生的眼睛又异样的红肿。杨绛先生说她正在拼对钱先生的手稿呢。别的老人在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她却在一连多日,每天数小时,仔细辨认那些因年久而模糊的蝇头小楷,并把它们准确地粘贴起来。不久,我就拿到了整整齐齐的一迭“散页”。我想,杨绛先生图名?钱先生和她早已名满天下;图利?她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把已得的和将来的全部稿费都捐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好读书”基金会。我想,这只能是一个学者,一个真正爱书的人,一个了解并尊重钱锺书先生真正的价值的人,也是一位深情的妻子的选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