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文案87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4-24 19:16:39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1、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2、苏格拉底认为阿那克萨哥拉并未将nous的观点一以贯之,而走入了歧途。物质的原因应该是心灵,也即nous:

3、老子《道德经》认为,高智慧者实行“不言之教”。因为高智慧者已经看到世间的道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没有必要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可以让别人顺其自然地发展。

4、苏格拉底说的获取渊博的知识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处在老子说的“为学”阶段。老子讲的,“为道”阶段求知欲望越来越少,后来会达到“无为”的境界,苏格拉底并没有想到。

5、老子“无为”的成功思想,比苏格拉底积极努力的成功思想,高出一个层次。

6、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7、B. 这之后又有“元素论”、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学派等的不同说法。他们都被视作没有考虑到伦理学的范畴,即未将“善”纳入哲学的讨论范围。这也便意味着,自苏格拉底“本体论”转向后,古代哲学们开始关注起人的认识和活动来。(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8、老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首。他的著作《道德经》是对修身、养生、做事、用兵、治国的综合论述,是对人生和社会规律比较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纲。《道德经》受到当时的诸子百家共同景仰,被称为万经之王。

9、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人是他的思想研究重点。不像他的前辈主要是研究宇宙,苏格拉底主要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重点。

10、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1、认识灵魂自身,需要认识到灵魂中主要存在的三个部分:激情、欲望和理性。其中激情是中性的,可用于欲望,也可用于理性;欲望则是人的本能,它不辨善恶,只想为所欲为;理性则以整体的善(也就是至善)为目的。因此,人要想大程度地生活得好,就必须让理性借助激情的力量,驾驭好欲望这匹天性暴烈的马。以此来认识我们的理想,就可能免不了一番灵魂追问:

12、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13、但苏格拉底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强加于人,他始终对自己的哲学信念持开放态度,他甚至从未宣称自己有人生哲学或人生智慧,相反,他总是宣称自己一无所知。看过柏拉图和色诺芬写的苏格拉底,就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何以被称为对话大师、哲人中的哲人,但与人讨论时,这位大哲始终以朋友相待,即使是他的弟子,他也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被当成老师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派头。他一直像接生婆一样,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人催生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既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一套自成一体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借以发现自身人生哲学的一种方法。(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14、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15、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6、在爱情中,我们总是追求另一半的,却忘记了自己的不,因此终空手而归。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随缘:你所遇见的适合于你的就是好的。

17、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18、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Phaenarete)是助产妇。

19、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20、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能简单轻松地完成工作,才是真正会干的。

21、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22、快乐学派的哲学家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质得东西,是人生的目的。他们把苏格拉底“美德就是知识”这个命题理解为美德就是快乐的寻求。

23、苏格拉底认为,磨难和逆境是磨炼人格的高学府,提倡经受磨难来提高自身。这与儒家思想相似,属于中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24、苏:“照你说的,欺骗朋友是恶行,那么,在战争中,军队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快到了。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援军,这是恶行吗?”

25、当他的雅典同胞因为亵渎神灵而审判他时,他对他的同胞说,“我四处游逛,就是为了说服你们当中的年轻人和老年人,(思庐哲学编辑)不要去在意你们的身体,或者你们的财富,而是要努力‘使灵魂达到佳状态’。”他文雅、幽默、谦虚地引导人们去省察他们的人生哲学,把他们带到理性之光下。跟苏格拉底谈话是普通、寻常的经历,但这些会彻底改变你。跟他谈话后,你就不再是原来的你了,突然之间你觉醒了。

26、麦加拉学派的创始者是欧几里德。他是苏格拉底早的弟子之一。麦加拉学派的一个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说结合起来。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欧几里德认为这种知识只能是关于“存在”的知识,而的“存在”就是至善,也就是美德。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与苏格拉底是一致的。

27、为了实现理想的城邦生活,哲人可以而且必须采用“高贵的谎言”进行统治,政治生活的保持并不需要对每个人城邦成员进行启蒙,完全的启蒙师危险的。

28、欧:“这是善行。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29、苏格拉底在现有古籍中的理论,对养生和用兵方面很少论述,对人生和社会理论阐述的全面性,比老子相差很多。

30、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1、泰勒斯说是“水”;毕达哥拉斯说是“数”;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一”;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这些研究世界本源的学说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论”。

32、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多特姚还会不定期对群成员进行讲座,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

33、(3)从例子看目的论:前面说过,目的论需要把握外在与内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以小火车为例,它自身内含着一个目的,自己是有着“运动的倾向”的。换一个更为简明的例子,水总是由高到低地流淌。只要条件是自然的,那么水一定会从高处流向地处。也即是说,水自身的目的,也即内在的目的是由高到低。

34、e.苏格拉底指出,哲学家是追究原因的,且他不会把主次搞颠倒,

35、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人为地、有意向性(aboutness)地让水由低处往高处升。这就可以算作是水的外在目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某物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一定是一致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会有不相重合的时候。推而广之,我们待会结合文本便可以看出,自然世界的运动和目的与精神世界的运动和目的是不一致的。

36、“无为”治国是高的国家治理理论。只有在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自觉能力时,管理者才会不用作为。

37、老子则更进一步,认为高智慧者是没有作为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高智慧者无为而无不为。他没有作为,却什么都能做成。

38、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9、苏格拉底强调的自我认识、自我深省,不是说你把自己的理想列个清单,反省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就完了,也不是儒家圣人说的“每日三省吾身”式的道德反省。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本质上是超越功利式、道德式或鸡汤式的,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自身,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的处境,简单点说,就是既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他人,二者不可偏废。

40、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4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指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早期自然哲学。这些早期自然哲学的哲学家又可以按时间或者地域或者思想来分类为各种学派。主要有: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元素派与原子论以及智者学派。

42、苏格拉底高尚的人格和不朽的思想,既影响着近现代哲学思想,在也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3、扭转了古希腊哲学关注对象,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促成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换;

44、现在我们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来省察理想的社会性质时,理想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我的理想在社会上真实存在吗?我的理想来自何处?我的理想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我的理想只是一己之私还是为了整体的善?我的理想有何社会价值?我的理想值得每个人追求吗?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理想的?我内心推崇什么样的理想?人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凭何成功?……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事业是何,当你这样真诚地追问一番后,你都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你自身的理想和大写的人的理想。

45、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受“知识即美德”的影响,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口号。但丁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而具有美德的前基督教多神论者。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10]。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相结合的典范。

46、苏格拉底是如何省察生活的?在雅典广场与政治家、诗人、剧作家、工匠、农夫、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套对生活追根究底的问答法(亦称诘问法、辩证法、思想助产术),其一般运用过程是这样的——

47、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48、除了“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还把自己比喻为“牛虻”,时刻叮咬着雅典这匹昏昏欲睡的马。苏格拉底想要建立一套独立于神学之外的道德体系,使其对无神论者和虔诚的教徒普遍适用,那么,纵使各种神学观点交融和变迁也将不再影响道德的凝聚力。这只牛虻终被马尾巴给拍死了。

49、那么如何认识大写的人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点。

50、在我看来,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分有的美,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的美出现于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51、如果说没有这些骨头、肌肉,以及其他所有东西我就不能做我认为是正确的事情,那么这样说是对的。但如果说我做了尽管我的行为受心灵支配,但并那么这是一种不严格、不准确的表达法。

52、A.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谈到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生成与毁灭的原因,“我想,要是能知道每一事物产生、灭亡或持续的原因那就好了。我不断地反复思考,对这样一类问题困惑不解。”这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原因”aitias和“本原”arche两词联系密切。

53、我的朋友,这个希望是多么美妙啊,但它马上就破灭了。当我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心灵在这个人手中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他没有把心灵确定为世界秩序的原因,而是引进了另一些原因,比如气、以太、水,以及其他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54、《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55、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反复省察,短时期来看,我们可能会过得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无知和自以为是基础上的,它的地基并不牢,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长期来看,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那些一直住在洞穴里手、脚和心灵都被束缚的人,他们把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这样的人,他拥有的一点“人生哲学”都是被社会一层层过滤过的。他可能逢人就说“我主张XXX人生哲学”,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拾人牙慧。

56、                                                         ——苏格拉底

57、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

58、b.“然而,我听某人说,他读了阿那克萨戈拉的一本书,书上断言产生秩序的是心灵,它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这种解释使我感到高兴。”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心灵”进行说明。这更多地是一个翻译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心灵”是近代以后的人的一种主体能力,而这里的用词却是nous。苏格拉底认为,nous将自己的目的给予了自然,结果随即便找出了阿那克萨哥拉的观点之谬误处,

59、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从不说自己拥有智慧,只说自己爱慕智慧、追求智慧。他总爱裹着一件皱巴巴的大长袍,随意在路上拦下一个人便开始与之对话,并诱使他们给自己的言语下定义,过程中不断产生辩论,却终导向真理。这就是“精神助产”。举个例子:

60、为什么哲学史称他们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呢?因为这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和万物存在的根源。根据泰勒斯的研究,世界的本质是水;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火;毕达哥拉斯相信万物皆为数……虽然他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研究对象都是世界和万物存在,因此他们又是属于“仰望星空”的一批,科学探究的精神由此开启。到了苏格拉底,他一方面继承了前哲学家的探究精神,一方面又调侃道:“雅典城郊的那些树木和动物无法教会我怎么生活,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人。”调侃的背后是到苏格拉底关注的重心变了,世界不再是焦点,人本身才是。这个转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地面”,它意味着,认识人自身才是哲学的中心,由此,早的人生哲学诞生了。

61、认知行为疗法努力重现这种“苏格拉底的方法”,教我们质问自己的艺术。在认知行为调节过程中,你不只是躺在沙发上,独白你的童年,而是坐在那里,跟你的调节师对话。他努力帮助你发现你无意识的信念,看看它们怎样决定了你的情绪,然后质疑那些信念,看看它们是否合理。你学着做自己的苏格拉底,所以,当负面情绪击倒你时,你问,我对它是否做出了智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合理的吗?我能做出更明智的反应吗?你余生中都会有这种苏格拉底般的能力相伴。

62、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3、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64、世界浩瀚无边,科学证明人类了解的真相仅仅是5%而已。那么,生活在当下的人,聪明的估计也仅仅是5%里面的某个百分比。当你开始想要走出自我的局限,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内核时,越学习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真相越来越多。所以智慧越高的人越会发现自己无知,而无知的人连自己是无知都不知道!

65、一旦你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省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社会流行的许多观念可能站不住脚,我们原来确信无疑的思想观念可能变得问题重重。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告诉你要少想点,要简单点活,想多了只会给自己徒添痛苦,毫无意义。但是,根据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这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不负责的生活态度。

66、收监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被他拒绝,他说如果私下逃走,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不合道德正义。

67、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时,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用引导的方法,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明白过来。这属于中高层次的教育理论,与老子的“不言之教”理论还差一个层次。

68、“有希望的成功者,并非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利用每个机会去发掘和开拓的人。”

69、柏拉图回答:因为只可以取一朵,好不容易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70、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理念,与老子的“无为”治国理念相比,相差很多。

71、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72、真正的人生哲学,不仅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且需要对人生有比较系统而一贯的认识。人生哲学的核心在于其深度思考,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于其知行合并不在于那些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从专业上讲,人生哲学其实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探究一个人该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过活。

73、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认为应该由受过训练、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

74、a.苏格拉底曾对本原问题进行思考,并得出与自然哲学相符的结论,即原因存在于物质世界当中。

75、有一天苏格拉底刚一进家门,莫名其妙的被老婆就对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苏格拉底已习惯这一切了,于是就坐在一边抽起烟来,这时他老婆看到他对自己不理不采的,更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端起一盆子水就是迎头一泼,顿时苏格拉底全身湿淋淋的。

76、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77、苏格拉底一生视“知识”如命,提出“美德即知识”。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美德,便拥有了智慧、勇敢、正义、节制,便拥有了知识,便会做善事,故而获得幸福。一切不幸都来源于无知。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技能,也不是那些定律公理,而是关乎世界的理性的知识。道德和知识紧密相连,离开道德谈知识,越有知识越“危险”。突然想到一个词:“课程思政”,原谅MissXu,思维有些跳跃。

78、(3)托马斯·阿奎那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五条,后一条是依据自然的目的性,即无理性的自然物朝向一个目的活动,它们的活动又具有齐一性,换言之,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和随意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其背后存在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预谋者”——上帝。换个角度而言,上帝在造物的时候已经把目的设计好了,目的实现的过程就是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所以在上帝那里,目的因和动力因是同一的。

79、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给我带来什么?它是否真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还是不变?我的理想终能为我带来什么?理想使我快乐还是痛苦?我需要为理想付出什么代价?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80、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讲究有一个 理念世界。认为在我们的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

81、但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开创了人生哲学的先河,还简直把一套人生哲学发挥到了,以致后来一直被人景仰却从未被超越。

82、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83、他在教学中很少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谈,甚至辩论,来指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接下有几个小故事特别有意思,是苏格拉底用精神助产术启发他的学生柏拉图。

84、人思想的发展也是物极必反的。初期时感觉做事不用什么努力。中期时感觉应该努力地做事。到高级阶段又会感觉应该轻松地做事,这样做水平更高。

85、他说,他认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高等级的善”,“每天都要讨论这种善”。他说,大部分人终生都是在梦游,从来没问过自己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么做。他们吸收了他们的父母的价值观和信念,或者他们的文化,毫不质疑地接受了下来。但如果他们刚好吸收了错误的信念,他们就会生病。

86、在苏格拉底看来,尊重和服从法律判决,既是雅典公民应尽的神圣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衡量个人道德操守的重要标准。这一理由是苏格拉底拒绝克里同建议的正当,有说服力的根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