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文案61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4-24 19:15:14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

1、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 

2、法兰克福的汉学家海纳尔·罗茨(HeinerRoetz)反对歪曲孔子并将其简单化:“完全应该反对将孔子归于启蒙运动以前的毫无原则的传统主义,或将其归入启蒙运动以后的唯美主义,因为与他的许多后来的乃至当今的追随者相比,在所有与传统和他的思想方法的相关问题上,他认识到必须以‘内心的道德(仁)’对‘礼’进行补充。”

3、释迦牟尼,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

4、作为欧洲人,今天应该如何表达我们对孔子的评价呢?当然人们不能像上面所引证的那样评价孔子及其传人。孔子不仅仅是一位维护道德和和谐的旧式的诚实的教师,同样也不是一位把过去化进而阻止一切创新的反动思想家。

5、那时候汉朝政局稳定、国力强盛,而罗马也是十分富足、欣欣向荣。在国王吴大维统治时期,幸福的罗马人认为罗马是世界上伟大的城市,所以有一句谚语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

6、孔子的观点却与之完全相反,他认为重要的知识不仅能够一览无余而且能够学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就能越来越多地获取这些知识。假如他能够长生不死,就能够成为十全十美的智者。自己的思想产生于真正的理解,苏格拉底不仅提出了这一要求而且为此作出了榜样。但是这一要求对于孔子是徒劳无益的。

7、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8、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有位出名的将军汉尼拔也是以少胜多的战略大师,他在罗马本土屡战屡胜,连罗马的高执政官都杀了好几个。但一个名将改变不了战争的整体局势,公元前201年,迦太基战败,罗马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9、要是放在现代,这对高颜值绝代佳人,佳搭档啊!

10、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1、   中国文明:后人根据老子、庄子的思想成立了道教;根据孔子、孟子的思想成立了儒教;

12、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1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14、和孔子之于中国文化一样,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苏格拉底,对西方文化也是影响深远。

15、  而他们又差不多在而立之年都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学者,且都带着一帮弟子。不过苏格拉底的弟子似乎远没有孔子多。后他们两个都成了人类文化的先祖,当然一个代表东方,一个代表西方。

16、并不是说孔子的道理不正确,不适用,只是死记硬背那些圣人之言而不敢逾规,扼杀了太多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7、在个人生活方面,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清心寡欲安贫乐道。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你吃喝的饮食是粗陋的,你穿着衣服是褴褛不堪的,甚至一年到头都是同一件衣裳,你从来就没有穿过袜子和长衫。”(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Ⅰ,Ⅵ,2)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并且说勤俭的人比纵欲的人更容易自我改进,更容易向国家尽忠职守,更容易感受幸福;相反,只有愚蠢的庸人才会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18、一种致力于文化交往的观点能够打开人们的眼界,以另外一种视角观察问题,亚斯佩尔斯(Jaspers)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启蒙运动以来,他是的一位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把孔子视为“伟人”的伟大哲学家。在孔子身上,他看到了“中国的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理性之光”。亚斯佩尔斯认为,研究孔子对于我们重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关系到我们自己”。他写道:“观察他人理解他人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能够克服任何一种自我封闭的历史观点可能造成的束缚。”

19、然而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上重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家乡开办私学无非是迫切希望作为影响力很大的诸侯的幕僚来实现其学说,从而改变世界,然而苏格拉底却没有自己的学校,他在大街或广场上同人们攀谈,与他们对话,从而使他们明白,他们所认为的那些固有的知识是多么不可靠。

20、苏格拉底的态度与此相似:不应该认为宗教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承认神的存在,感觉到行善事是自己的伦理义务。这种观点与那些今天信奉基督教的人的观点相似(区别是只有少数人在其真正的行为中具有为此所必须的结果)。

2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22、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商朝出现了一对祸国殃民的昏君奸妃组合,他们就是酒池肉林浪费粮食,炮烙挖心迫害忠臣的纣王和妲己,后来这对作死夫妻被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带着一群正义的小伙伴给灭了,这段故事被写进小说《封神演义》里,也被拍成了电影、动画和电视剧。

23、大汉和罗马在帝国崛起和统治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步调一致,到了公元元年前后,两个帝国所面临的烂摊子都差不多。

24、孔子至于苏格拉底,恰如雅典当权者至于苏格拉底。

25、中西文化差异涉及中西方的政治、伦理、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组织等等,需要研究者有极大的知识储备,门槛很高,所以大部分人看中西差异,要么只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要么面对庞大话题无从下手。

2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27、  印度文明诞生了佛陀(孔子比释迦摩尼大14岁)、商羯罗;

28、中国周边的民族都是还未开化的蛮夷,华夏文明对周边有的优势,孔子的“华夷之辨”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

29、孔子当年路过卫国时,冉有问他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十分富足,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道,应该教育他们。教育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为了要人们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30、二人均生活在他们的国家(周朝和雅典王国)走向政治衰亡的时代; 

31、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32、如果孔子是让学生“知其然”,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4、首先,两人都不是富二代,都出生在平民家庭。墨子更惨,家里是种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在教育学生时老是强调劳动,不劳动能吃上东西吗?

3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今天呢,我们就二者的“启发教学”进行一个对比。

36、  并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经》和《释迦牟尼传》中对于释迦佛也有着类似的描述。

37、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上不同。苏格拉底喜欢的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主要是从人的存在的意义上来说,带有一种哲学的真的求索。而孔子及后来的儒家学说,认识人的价值,主要是要从自身的反思做起,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理念的范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学者飞铲重视人的反思精神。曾子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己,都是从孔子的对人的价值的思想中来的。

38、而杀少正卯,正可谓始作俑者。 结语:一个社会传统的形成,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累计,与无数风雨雷电的洗礼,才塑造出一种独特的面貌,而远远非一二人力所能为。孔子也好,苏格拉底也罢,是时代打磨造就了他们,他们的光彩才得以至今还熠熠生辉,而不是他们塑造了时代,或者,像唐僧取经一样,从西天抱回几部经卷,就彻底改变了东土大唐的面貌。

39、毋庸置疑,孔子主张圣人君子的基本观点。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圣人君子具备一切道德、一切真理、一切美好的人格。君子圣人是高尚的人的思想与等级社会中身居高位的人结合在一起,是天生的贵族与有贵族气质的人结合在一起,是贵人的行为与智者的德行结合在一起。与君子圣贤相对的是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40、简单对比之后,我们结合两位大牛的教育思想来看看启发式教学法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41、而同时,两人几乎身处同一时代,孔子逝世后的十年,苏格拉底出生,东西方文化史几乎同时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差异,标志着东西文化源头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在其后千年时光的流逝中被不断延伸、发、固化,深埋,直至根深蒂固而人不知,东西文化上许多的差异都可以从这两位祖师爷上看到苗头。

42、由于女性问题并不涉及轴心时代的本质,我认为继续讨论这一话题有些离题。每当我试图陈述这个问题,似乎都显得很生硬。我觉得应当对它进行专门研究。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并非像教会中某些神父那样,彻头彻尾地厌恶女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全神贯注于男人们富有挑衅性的行为,以致很少认真考虑有关女性的问题。我们不能刻板地遵从轴心时代的改革家;的确,这样做会从根本上违背轴心时代的精神要旨——它强调,盲目遵从会将人们限制在一种自卑和不成熟的自我当中。我们所能做的是,将轴心时代普遍关切的理念延展到包括女性在内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尝试对轴心时代的见解进行再创造时,必须重视现代社会中的佳理念。

43、  在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还有来自卫济、晋、陈、宋、楚、吴、秦等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教育民主性的色彩。 

44、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5、儒家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影响长达2500多年,然而在欧洲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被人忽视,无人知晓。但是自十七世纪特别是启蒙运动(十八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在欧洲被真正欣喜若狂地接受。启蒙主义者认为,《论语》是仅从自然理性而不需要宗教和束缚人的教会说教,便能获得一种关于道德的令人称道的证明。令启蒙主义者神往的是《论语》浅显易懂,伦理原则质朴以及这些伦理原则久远的历史,以此为后人确定了批评的道路。然而孔子认为自己是承袭传统的思想,而非本来提出这些传统的思想家,这一点赋予了他的学说一种远古时期的质朴。这种质朴清楚地再现了自然的力量。德国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Wolf)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范例能够像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人的信念那样,向人们表明自然力量的作用范围。但是也不乏对孔子的批评。伏尔泰在评价中国人时这样写道:“(他们的)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也没有带给他们新的礼治,他既没有启迪人们的神灵,也不是先知,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他只是向人们建议道德,却没有传授任何奥秘。”对于廷塔尔(Tindal)来说,孔子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仅剩道德核心的基督福音的更纯粹更清楚的幻想:“我把孔子和耶稣基督的准则作了比较,因此我认为孔子清晰质朴的准则有助于阐明后者准则中许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对于启蒙时代,孔子是高于基督以前时代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伦理学家们的。

46、另外,《论语》中,孔子常常是以终审法官的形式宣告某种道理或结论,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而没有给学生呈现思辨的过程和思考的空间。

47、原作名:TheGreatTransformation

48、后人经常拿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当代,二人还同时荣膺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称号。

49、孔子率领门徒,长途跋涉,车马不停,脚步凌乱,惶惶如丧家之犬,却执着地处处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苏格拉底等人西哲诸贤也不惜代价地在一切能够辩论的场合去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

50、苏格拉底认为,人通过思考方能进步。为此他通过向谈话伙伴(错误地)认为是肯定的东西提出疑问,动摇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来激怒他们。他想以能够找到答案来激发人们探索问题。如果被提问者抱怨这个过程很痛苦,这时他便会以他母亲接生的例子进行开导:“你的确很痛苦,因为你不是腹中空空而是怀有身孕。”此时苏格拉底总是很清楚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知道,自己(许多东西)不懂。”

51、上述四位伟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述,而是由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和学说记录下来,其道理很简单:他们没有能够像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那样,将自己的思想提出一个理论构架而形成完整的体系(他们的思想可能太复杂了以致人们只能是口头将其流传下来),而是涉及到实际的、借助图画、格言、谈话使其形象化的建议和教诲。另一方面这些建议和教诲使后人感到必须记录下来,以便世代相传。

5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3、但是,身处不同境遇中的轴心时代的贤哲们会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状况发表怎样的见解呢?我们为何应当向孔子或佛陀求助呢?的确,当我们需要的是创建一种更具创新性的、反映我们自身之社会现实的信仰时,研究那个遥远的年代只不过是人类精神考古的一次演练。而事实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人们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之时,往往回溯那段历史以寻求引导。他们或许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轴心时代的发现,却从未更胜一筹。例如,拉比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为轴心时代之后结出的硕果。正如我们将在本书后一章看到的,这三种宗教传统都重塑了轴心时代的见解,并且奇迹般地赋予其某种地方特色,使它直接适用于它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

54、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孔子还主张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55、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

56、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

57、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为举止。宗教关乎你所做的事,而这可以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在轴心时代之前,宗教仪式及动物献祭曾处于宗教探求的核心地位。人们在神圣的戏剧性场面中体验神明。正如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戏剧震撼,那些场面引领你进入现实生活的另一层面。轴心时代的贤哲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仍然重视仪式,但赋予了它新的伦理意义上的重要性,并将道德置于精神生活的中心。能与他们所指称的“上帝”“涅槃”“梵”或“道”相配的是过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的确,宗教就是同情。今天,我们在开始接受一种宗教性的生活方式之前,往往假定一个前提,即必须证实“上帝”或“神”是存在的。这是个有益的科学实践:首先设立一个原则,然后才能应用。但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可能会说,这是本末倒置。首先你应当实践一种伦理性的生活;接下来,个人修为和平素的仁爱之心而非理论上的认信,将为你揭示出所要寻求的超越。

58、后来德国的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了一本书《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书中他正式的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

59、而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更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如美国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就没有把中国定义为“马列主义国家”,而是定义为“儒家文明国家”,而美国联邦法院的门前,更是将中国的孔子和公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并立。

60、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大思想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