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作文【文案10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4 09:55:58

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

(1)、第七次参加乡试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秀才。从此,曾国藩的考试生涯,异常顺利!会试一次就通过了,进士也是第二年就考中了,这一年曾国藩才27岁。

(2)、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

(3)、善弄权术者必败!要成大事,必学《领导者曾国藩》,更多精华,欢迎订阅↓↓↓

(4)、(PS:再补充几句,线上专栏《领导者曾国藩》,也是血统醇厚,学习曾国藩的好工具,浅白易懂,获得感强,期待你的关注)02 大人物,多性格厚重、寡言

(5)、曾国藩如何处理团队内部关系?他的原则也是两个字——拙诚。

(6)、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的武力庇护下,于天津当地大肆宣教,因为之前有人传言,说当地接连发生的拐卖婴儿事件,其谋后主使正是天主教会,因此这次传教活动,遭到了天津当地民众的激烈反对,先是游行示威,紧接着局面失控,发生了流血冲突,群情激奋的人们趁势攻击了天主教教会,从而导致多达数十人被蓄意谋杀,并引发了压抑已久的民族矛盾。

(7)、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广,影响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8)、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拙诚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路,一个敢于担当者的觉醒历程!

(9)、这不仅是曾国藩的中年奋斗史,还是一部详实的晚清军政史,也是一部官场人情博弈史。

(10)、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

(11)、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12)、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抄过他很多的经典名录,可以说是很前卫的,甚至很难想象他那样,深深扎根清朝文化的人会讲出那么激进的话。

(13)、太平天国运动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迫使满清贵族放松了一部分权利到汉族或者先进力量手中。也正是这样,曾国藩的湘军得以壮大和发展。1864年这个时间段,其实正是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绝好机会,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但是当历史给了曾国藩这样一个机遇时,他却根本难以抓住。

(14)、卷,作为反面教材,张贴于考试院墙面,以警醒后生!休要效仿!然而,曾国藩对此也仅仅是撇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15)、欢迎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16)、第二等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框里做出一番事业的能臣,太在意生前身后名,曾国藩就是这种人。

(17)、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曾国藩并不是军人出身,但其拥有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让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刮目相看。洋务运动时期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的枪炮弹药。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

(19)、原因么,用一位网友的话说:“看到了一个‘平庸之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至高境界。”

(20)、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2、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作文

(1)、说曾国藩是屠夫,主要和镇压太平天国有关,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纵容湘军烧杀抢掠!典型的是,曾国荃攻下南京,将百万军民,全部屠杀一空,史无前例的犯罪!让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却出于曾国藩的授意和鼓励!

(2)、三是因为左宗棠脾气不好,得罪人多,所以当时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风评不好。

(3)、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凌下,在西方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国内有志之士变革社会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国人积弱不振的精神状况,官僚机构中腐败不堪的道德风气,极大地阻碍着这一愿望的实现。在梁启超看来,重建国人的道德观念与人生信仰,是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当务之急。

(4)、书是正品,腾讯商务人员推荐的,也在腾讯商务备了案。下面是书的更详细介绍。

(5)、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6)、有个故事讲到他小时候晚上在书房背书,这时一个小偷来偷东西,他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还在背,小偷实在不耐烦了,就出来说,“我都早能背出来了,你怎么还没记熟?”,虽然是个笑话,但至少能说明他的用功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

(7)、张宏杰:我觉得有三点。首先是前面讲的拙诚。

(8)、第稳定住了晚清的社会局势。这不仅对清政府很重要,对于晚清的民众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是很复杂的,把它单纯的理解为一个促进社会发展的破坏性力量,并不符合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东南地区造成的社会危害其实也是很巨大的。曾国藩稳定住了晚清东南地区的局势,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总体上还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9)、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10)、太平天国运动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迫使满清贵族放松了一部分权利到汉族或者先进力量手中。

(11)、小女儿曾纪芬1852年出生在北京贾家胡同曾国藩寓所。曾纪芬的外孙周麒说:“外婆是曾国藩小的一个女儿,湖南人称之为‘满女’。曾国藩对家人十分严肃,只有对‘满女’不一样,疼爱她。”

(12)、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13)、曾国藩一生能文能武,完全来自他的苦读书,善读书,他读书涉猎广泛,历史、理学、诗词古文,兵书、政事都读,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他曾建议统治者要“内圣外王”,能熟练应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等。他学习戚继光建立起一支战斗力胜过绿营兵的湘军,就是他灵活学习兵书的悟性体现。

(14)、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笨的一个。

(15)、其实,青年导演徐静蕾也说过,做事主要的是老老实实做事。有句话叫,聪明你学不会,老实还不会吗?但实际上,老实是难学的,也是高的境界,有力量的。

(16)、湘军集团的其他领袖,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个个都是天才,都是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智商比曾国藩,那都高出多少倍。但后,这些人都老老实实的,团结在曾国藩地麾下,为他所用,主要原因就是曾国藩的独特的领导方式——拙诚待人。

(17)、……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高;每张盐票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利息就有四千两;当时,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

(18)、可真谓智商一般,作为儿子的曾国藩同父亲有着相似的遭遇。参加了6次乡试,依然没有考中秀才,大家都规劝曾国

(19)、著书立说上,曾国藩全集厚厚的几十本,范仲淹一片岳阳楼记还是显得单薄了些。不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立意还是好一些的。

(20)、在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周期的基础上,精选行业,挖掘价值相对低估的公司,进行确定的价值成长型和事件驱动型投资,在价值和事件投资的基础上适度把握交易性机会

3、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1000字

(1)、曾国潘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2)、十余年股市、期货市场操作经验,曾在多家私募机构的操盘手,积累了丰富的投资市场经验。

(3)、第二等英雄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框里做出一番事业的能臣,太在意生前身后名,曾国藩就是这种人。

(4)、曾国藩有这个力量,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湘淮军系统的军队已经变成了大清王朝强大的军队。捻军跟太平天国余部还在活动,李秀成还在手中。

(5)、在今天,企业用人,肯定都愿意选头脑反应比较快的,口才特别好的人。但曾国藩恰恰相反。他愿意选择那些看起来比较笨的心眼儿特别实的人。曾国藩说,军营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什么叫少心窍?就是心眼少。这样的风气,易于纯正,这样这个军营的风气比较好。

(6)、爱他的人说他是超越了“前两圣”的千古第一完人;恨他的人却骂他是清末第一卖国贼!

(7)、二是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尤其是在占领南京以后湘军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掠夺。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存在若干历史局限性,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毕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前后占领14个省,建立了政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高峰。

(8)、……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9)、曾国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细的整修后,前来参观的人,除了d政领导、专家学者,更多的普通百姓。大家感兴趣的,要数这个封建皇朝货真价实的“高干”之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

(10)、除了利益,法家信奉的还有实力。所谓的“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在法家眼中,除了实力之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可以靠得住的。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法家认为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争夺,就是弱肉强食。争什么?争利益。靠什么争?靠实力。

(11)、但这并不是代表曾国藩的官职就稳妥了,他还要参加一次实习期满后的考核,即散馆试。道光二十年,二十九岁的曾国藩在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官职,也就是庶吉士实习期满经考核成绩优等之后,原三甲进士均授检讨之职。因此,曾国藩在三十岁来临之际才确定了自己的官职,才为自己后半生的光辉岁月开启了大门。台阶的重要性

(12)、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

(13)、所以后来,曾国藩在总结,湘军为什么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打遍天下手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世之乱也,因为奸伪相吞,变诈相角。就是说天下为什么大乱?就是因为天下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在相互欺骗。

(14)、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15)、第梁氏这种评价旨在勉励国人树立坚定的目标,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实现变革中国的理想。

(16)、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法家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过于强势、过于冷酷、过于霸道、过于刻薄、过于自是、过于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如此的逞强、霸道、自是,一定会导致别人的敌意与对抗。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所到之处,与官场冲突不断,以至于到了“通国不能相容”的地步,终被皇帝罢免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曾国藩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低谷。

(17)、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18)、1864年,德国还没有统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德国。

(19)、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厉害的人物。

(20)、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病逝于金陵两江督署。次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8日)梁启超诞生于广东新会茶坑乡。曾氏的逝世与梁氏的出生本属不相关的两件事,但梁本人却以此做起文章来。他在1902年所写的《三十自述》中说:“余生于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2)梁氏为什么特别突出这一点?在梁氏看来,曾国藩的去世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意味着晚清王朝一场短暂中兴之梦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一个风云多变时代的开始。在历史发展观上,梁启超是深信英雄人物的作用的。他认为时势可造就英雄,而英雄亦可造就时势。他说“意大利当罗马久亡,教皇猖披,奥国干涉,岌岌不可终日之时,而始有嘉富尔;普鲁士当日尔曼列国散漫极弱,见制法人,国体全失之时,而始有俾斯麦;美利坚当受英压制,民不聊生之时,而始有华盛顿。然则,人特患不英不雄耳,果为英雄,则时势之艰难危险何有焉?”(3)面对列强侵凌、国势日蹙的状况,梁启超深为忧虑,当此历史转折的关头,于是他便有了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沉重立命感。梁启超写作《三十自述》一文,正值戊戌变法失败后4年,本人亡命东瀛之际。他在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三十自述》中述说自己经历的人生忧患,倾吐内心淤塞的苦闷与悲哀的同时,对曾国藩这位前代政治家流露出的怀念之情,使人感到他对曾氏的景仰之深。梁氏此种情怀随着时间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与日俱增。从他青年时代发表的文章(如《新民说》),直至晚年的谈话(如《北海谈话录》)都明显体现出这一点。

4、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简短

(1)、有一个成语叫盖棺评论。说的是一个人只有死了,躺在棺材里,后人才可以对他一生有一个定性的评价。

(2)、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3)、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钝拙”

(4)、相反,聪明人,一个是逆商比较低,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另外一个,遇到问题往往是习惯于绕着走,而不是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做事基础不扎实。比如让,曾国藩的所有同学考秀才,都比他考的顺利。但后,没有一个人考中举人,更别说考中进士,原因就是曾国藩的基础比他们打的要扎实。

(5)、于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在相互比较之下,反而还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人们活下去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虽然他们是维护的一个旧秩序。社会是必须要有秩序的,哪怕是一个不完善的粗糙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因为只有在秩序之下,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们才能正常生产、生活。由于太平天国的糟糕表现,使得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很幸运的成为了当时民众眼中正面的角色。这也是事物相对性的奇妙之处!

(6)、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7)、日后的淮军统帅李鸿章在遇到曾国藩前,原来带兵十年还只是个前科累累的“逃跑知府”,入湘军后仿佛开窍一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8)、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9)、第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在攻打安庆之前,收到了曾国藩的一封书信,重点有这么一句话,即:“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意思很明确,就是攻破城池之后,要以多杀为主,这才是大事。曾国荃攻下安庆之后,将城内2万多太平军,无论投降抵抗,全部屠戮一空!

(10)、《保富法》的作者聂云台系旧上海首任商会会长,同时也是曾国藩的外孙。那么,他是不是阿谀奉承、为自家长辈歌功颂德呢?当然不是。

(11)、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也是其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12)、当然更不可否认,在攻入南京城后,曾国藩的屠城行为有些过,其麾下湘军除了太平军以外,连平民也不放过,甚至曾国藩本人也被骂作是“曾剃头”,从而他所施行的对待太平军的“三光政策”,被批判为惨无人道的罪行。

(13)、第一天时,太平天国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消灭了清王朝的军队系统。

(14)、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15)、平日里,曾国藩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则不增一荤,有时饭里杂有带壳之谷,他也要磕壳而食米,其俭如此。

(16)、曾国藩对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权术。他说——贵推诚不贵权术,重要的是要推心置腹。

(17)、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

(18)、为什么尚拙?这是曾国藩从自己读书的经历当中得出的感悟。曾国藩这个人很笨,但他读书很刻苦。他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愈挫愈奋,从不认输。经过七次艰难的科考,他终于考中了秀才。考中了秀才之后他突然就开窍了,还知道怎么样写文章。后来考举人考进士就比较成功。通过自己的科举经历,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一个笨人,他读书都是用的笨功夫。

(19)、给自己的薪水压根就不够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员,来京求自己办事时,象征性地收点小费,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曾国藩后来回忆道,

(20)、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创立的湘军起的作用很大,一举扭转了当时清军一路败退的局面。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一定程度上都是脱胎于湘军。可以说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军上起了主要作用。

5、曾国藩 历史评价

(1)、这种打仗方式,实际上是符合孙子兵法的。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你先把自己置于不败之地,然后你在那儿等着敌人露出破绽,你再去进攻,这样你就能取胜。就是说,谨慎的人才能够在战场上活到后笑到后。

(2)、即便是太平天国运动可以成功建立新的中国,赶走西方列强,这种制度又会持续多久呢?终还是要走以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道路才有希望,因为历史已经证明。

(3)、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4)、曾国藩从1853年帮办团练,至1864年攻克天京,在与太平军长达11年的军事较量中,历尽挫折,备尝艰辛。他初次出师即接连兵败岳州、靖港,后来在湖口受挫,数次处于绝境,本人几至被俘。在金陵决战中,面对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加之疾疫流行,湘军伤亡惨重,曾国藩胆战心惊,旦夕彷徨,寝不安席,但终赢得了胜利。这固然有对手方面致命的原因,但梁启超认为,曾氏制胜的主观原因不容忽视,这就是在他与太平军较量中坚韧不拔的毅力。梁氏说,天下古今成败莽然不“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15)他认为希望多与失望相随,人在失望之时,决不能绝望,要养其希望,“勿使失者,厥唯毅力。”(16)因此志不足恃,气不足恃,才不足恃,“唯毅力唯足恃”。(17)他指出曾国藩苦心经营衡州水师积年,“甫出即败于靖港,愤欲自沉”,“及同治元年,合围金陵之际,疾疫忽行。上至芜湖,下至上海,无营不病。”“诸统将皆呻吟床蓐,城堞无守望之兵,厨无炊爨之卒。而苦守力战阅四十六日乃得拔”,“使曾文正毅力稍不足者,则其为失败之人无可疑也。”(18)故此,梁启超充满感慨和钦佩地说,“吾以为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得救矣。”“吾d欲澄清天下,文正之书不可不一日三复也”。(19)

(5)、对曾国藩这一点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也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6)、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

(7)、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无慢室”,“无慢”就是不要慢的意思。我去他的富厚堂看到了他的书斋“无慢室”,也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一生所崇尚的品质——勤勉。一位时时要求自己“无慢”的人才可以是一位广识英才的良相伯乐,一位临危受命的文人将帅,一位饱读诗书的散文大家,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专家。不是惜时如金,在61年的人生中怎么能有这么多的成就呢?

(8)、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9)、1864年这个时间段,这是中国甚至是满清贵胄改变自己命运的绝好机会。

(10)、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11)、同治三年,其夫人、媳妇、女儿来到江宁督署,署内“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堂堂督署后院而终日纺车之声,贵为总督家属却须自纺棉纱,曾国藩治家之严,其家风之淳厚,由此可见。

(12)、领导者的性格,做事风格,往往决定着整个团队的风气。在团队建设之初,如果领导者就习惯用权术,那么整个团队肯定就充满这个权谋斗争,大家就不干正事儿。所以,要想这个团队,这个事业可大可久,你就要跳出权术思维。

(13)、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的著作,把曾国藩描写成一个老奸巨猾的一个官僚,认为曾国藩是权谋的代名词,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对曾国藩的一个极大的误读。

(14)、秉承“把握趋势,在投资的基础上投机,在投机的基础上套利,时间体现”的投资理念。 

(15)、《战安庆》借助丰富的史料,将上述问题一一剖析,人物丰满,战斗激烈,各方立场阐述客观,看的人荡气回肠。

(16)、孔夫子是至圣先师,两千多年的传承,自不多说。

(17)、1870年的秋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

(18)、但不可否认,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的确为中国历史进程与世界近代化合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某些举措,清廷根本无法在西方列强压制下得到任何的喘息机会,那么整个中华民族,或许会过早陷入分裂的局面,从而导致更多人经历更为漫长的列强压迫。

(19)、为什么要选山农呢?因为中国有句话叫——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水边的人,往往头脑比较灵活,山里的农民会特别质朴。所以曾国藩,就要用这些笨的人来打仗。

(20)、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

(1)、在这种内外受困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曾国藩无疑于满清朝廷的替死鬼,直接导致他的声誉受损,甚至成了千古罪人。

(2)、第三人和: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曾国藩已经组织了一大批人才,一大群人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3)、武夫有一时之勇,但他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他做事很难有大的格局,同时旧军队来的军官身上往往是有旧习气,曾国藩创建湘军正是要克服这些旧习气。所以他选读书人有一个十二字的标准叫做——有操守,没官气,多调理,少大言。有操守就是要有信仰有原则,没官气就是没有那些官僚的习气,多调理就是做事头脑清楚,少大言就是不吹牛,说话实在。

(4)、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曾国藩的资历要比左宗棠高的多。

(5)、当然,试图以一篇短文评价曾国藩的一生功业、道德、文章显然是做不到的,本回答拟从修身齐家即治家的角度来谈谈这一问题。

(6)、第曾国藩放纵湘军抢劫,屠杀平民。公允的说,这个责任也不完全在曾国藩身上,但作为湘军统帅,他确实要负主要责任。湘军不是国家的军队实际上是曾国藩自行组织的私人武装。因此军费都需要曾国藩自己筹措。曾国藩当然不可能一个人供养这么庞大的军队,因此只能使用战争结束后允许士兵抢劫的方式来给予士兵补偿。清政府对此是放纵的。自然也是负有责任的。

(7)、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

(8)、由此可见,曾国藩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虽说日子过得不好,但也坚持了下来,曾国藩的人生信条是:尚拙敬业明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当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步步紧逼的时候,曾国藩主动请命,创办了湘军。然而,这支部队的经费自理,且不属于正规军的范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