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中孔子弟子多达多少人
1、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提倡“有教無類”,其弟子多達三千人,按照《史記》記載,“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還有說法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很多都是各國的高官、棟樑。(孔子的故事中孔子弟子多达多少人)。
2、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孟懿子和 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 苌弘。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3、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4、晚年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5、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6、譯文:有人问:“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是不是正確呢?”孔子說:“那你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應該是以公正對待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7、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8、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卫公孙朝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9、但是,对于这一切,他却淡然地说,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10、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11、现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
12、为了表现孔子童年时期的天真无邪,史延芹给他设计服装时以无色原料为主。随着他年龄增长的学识的增加,就用驼色、灰色来表现他渐浓的书生气。因为讲究礼仪,家境贫困的孔子的服装上虽带补丁,却干净整洁,补丁方方正正。青年时期,孔子受到鲁昭公的器重担任司空、司寇,服装色彩愈发典雅庄重。后半生,孔子周游列国,漂泊在外,恓恓惶惶,服装便以灰、蓝等冷色调为主。
13、原宪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如是说。
15、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6、著名影视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在为电视剧《孔子》设计服装时可谓煞费苦心。她为《孔子》设计的服装有400多套(件),可分为10类,仅盔甲就有220套,甚至超过了衣香鬓影的87年版《红楼梦》。
17、除此之外,孔子及其讲究饮食的艺术。“割不正,不食。”祭祀的肉切得不方正,不吃,展现了孔子对刀工的追求。孔子还重视菜肴的搭配:肉食必须蘸酱料调味,并且不同的肉食搭配不同的酱料,都盛放在陈列成组的器皿里。
18、真实的孔子很孤独。据《论语·宪问》,孔子曾经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呀!子贡问:怎么就没人理解先生呢?孔子说,不抱怨老天,不怪罪别人(不怨天,不尤人),点点滴滴从下面学起,争取达到高境界(下学而上达)。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吧(知我者其天乎)!
19、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不能让另外的强敌出现,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再独自占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20、”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罢。”
21、孔子,使我们走近了中国,也走进了文化之乡。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离不开孔子的谆谆教诲。
22、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23、在教育学生方面,还有“循循善诱”、“欲罢不能”等成语。“循循善诱”启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要适当,要擅长启发式教学。而“欲罢不能”这个成语,则展现的是一种“乐业”的精神状态。
24、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25、譯文:三人同行,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26、人民网曾经就此事推出一项“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社会调查,在22万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之中,有77%的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认为“应该弘扬传统文化”者占22%。
27、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28、透过孔子的这句话想象他当时的表情,会不会也是狡黠的,调皮的?原来圣人也并非时时认真,事事较劲的。
29、曾參,字子輿,魯國人,後人尊稱為“曾子”。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晚期弟子之其父曾皙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生前並沒有太注意到曾參之才能,但是真正繼承孔子衣缽的,卻是這位大器晚成的曾子。曾參為人至誠至孝,學習上也是謙虛謹慎、踏踏實實。孔子去世後,曾參聚徒講學,傳播孔子的儒家學說,相傳為儒家子思子、孟子一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四配包括,複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與孔子一起,這五個人也被稱之為“儒家五聖”,即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
30、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31、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秽的墙壁是不能够粉刷的。”
32、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極高,可以說是高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33、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34、韩国对这位先贤礼遇有加。公元1127年,在韩国如今的仁川江华郡乔桐面建立起一座乔桐乡校。1286年,儒学家文成功安珦前往中国元朝,将孔子和朱子的肖像画带回韩国。由于前往首都开京的路途遥远以及保管等问题,他先将肖像画供奉在了乔桐乡校,后来才转移到相当于教育机构的国子监。
35、“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字子我,与阚止同。史公偶不审耳。
36、 他不掩饰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憎恶或厌恶。据《论语·子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士,原本是当时一个特殊的阶级或阶层,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不过在孔子那里,阶级或者等级,是要和“品级”相匹配的。比如“君子”,原本是阶级或者等级(贵族)。但在孔子那里,同时也是品级。因此,一个人,光有君子的身份地位还不行,还必须同时具备君子的品位和修养,才配称为“君子”。 孔子说:爱惜羽毛,懂得羞耻,出使四方,不辱君命,就可以叫做“士”。子贡问:次一等呢?孔子说:族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称赞他尊敬长老。子贡又问:再次一等呢?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了,不过马马虎虎也可以算作次一等的。子贡再问:那些搞政治的人怎么样?孔子的鄙夷立马溢于言表:“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37、所以,对孔子的家族来说,他的父亲希望能有一个健康的儿子,就这样年老的他娶了年仅十七岁的孔子的母亲颜氏。
38、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孔子打比方说:“杂色牛生出红色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39、在治学方面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成语“登堂入室”,表明孔子主张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种具有阶段性的治学方法与当代的学习方法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论语》中的成语,像“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还有“发愤忘食”的治学精神等,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汉语研究的发展。并且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成语“学而不厌”就体现了人一定要终身学习。
40、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
41、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4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
43、在古代,孔府有“厨艺不外传”一说,只有的孔府厨师才能夫子相传或者师徒相传。1985年,为整理和保存孔府菜精华,孔府菜研究会邀请了6位孔府老厨师,历时两年多编写出《中国孔府菜谱》一书,收录了170道孔府菜的详细制作过程。
44、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45、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46、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很多都是出自《论语》。这些成语至今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亮。接下来,让我跟随涂老师一起走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看看它们的背后都记录着哪些孔子和弟子们的故事。
47、《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成语,如:“当仁不让”、“志士仁人”、“求仁得仁”等等。“杀身成仁”这个成语则颇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之感,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生们为了实现“仁”的至高境界甘愿牺牲小我的崇高民族气节。《论语》中“仁”的地方多达109次,而孔子对于“仁”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的所在是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即孔子思想里的“爱有差”等。曾有六位弟子向孔子问及“仁”,但孔子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这除了体现出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外,还体现了“仁”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宽泛性。
48、 我们读《论语》,看见里面满篇都是格言,常会以为孔子平时也是格言不离口。其实这是误解。
49、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50、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
51、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52、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孔子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后来被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为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和学派体系。
53、现代人将这句话理解为“三十岁就要成家立业了”,但是以孔子的本意,他却是在说自己在三十岁时懂了什么是礼。
54、“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孔子第77代孙孔德班说,“孔子的饮食言论及其所反映出的饮食观,不仅对孔府烹饪,甚至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5、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56、祖先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9米以上),臂力过人,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57、现在形容某人愚蠢无比,可在《论语•公治长》中,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却是在说武宁子这人,世道清明之时,便做一名智者,世道黑暗时便做一个愚者;他这智者做起来简单,可愚者却没不是简单能做到的了。
58、三是求问弟子,即临时孔子请教的人。孔子一生秉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情况,孔子愿意教育所有向他讨教的人。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样的弟子。
59、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困厄残暴的齐国而安抚周朝王室,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披挂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甘愿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险
60、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 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 齐景公与 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 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61、(下图)勾心(建筑典型),摄于山东孔庙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62、在孔子看来,做事情要杜绝假想,不去想如果,因为如果,就意味着欺骗自己,不再说如果,就是不欺骗自己,不去假想。
63、重读《孔子》,重读他的中庸之道,犹如在山间聆听着清脆的溪水声音,顿时心旷神怡。
64、宰我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说:“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
65、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祖先孔子更为重礼,也许正因如此,明确提出了“玉德说”,并认为玉有十一德。
66、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把齐国搁置在一边,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却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
67、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之
68、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69、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周初 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 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 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 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 夏邑县),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 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 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70、现代人多半只看到了“以德报怨”这四个字,而忘记了孔子的原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71、然,他三岁时,父亲便离世,父亲的正妻于是趁此将他们母子二人赶出家。从此母亲便带着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不到17岁的时候,母亲也离世了,从此孔子便成了孤儿。
72、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