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人物事迹【文案67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0 01:26:50

巴金的主要事迹简介

1、巴金著名事迹

(1)、该刊为综合性文艺杂志,旨在“贮集兴趣材料,调济人生的苦闷;用美术的印刷,有组织的编辑,供给大众一本酒余茶后自头至尾篇篇有兴味的刊物……要在1934年的出版界里,建筑条新的途径,本着光明的宗旨,灌输社会一种新的生活”(家麒《发刊》,第一卷第一期)。主要刊登小说、诗歌、漫画、体育消息、戏剧评论等,其撰稿人队伍可谓实力不俗,郭沫若、巴金、张资平、叶灵凤、林微音、王独清、徐仲年等人都有作品发表,女演员艾霞的诗作也曾见载于该刊……

(2)、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五岁的小巴金随同父母亲离开成都,沿着古驿道坐轿、骑马、乘船,来到了广元县。这儿山明水秀,北望秦岭、南视剑门,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

(3)、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4)、1949年后,在各种政治、文化活动中,二人来往更多,巴金说:每逢到北京,老舍都要请他去吃“小馆儿”。这里展出的两张便条,都是老舍等人在1950年6月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期间请巴金去吃小馆的邀约。胡絜青给巴金的信和贺卡,是在十年浩劫之后他们交往的记录,信中提到,巴金的《怀念老舍同志》一文发表后,“是我和子女们含泪读完的。很叫我们激动,感慨万千。”

(5)、巴老先生是一个积极的执行主义者,走出作品,以人格为帆,以行动为舵,去真真正正地做一些实事。巴金当年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搁浅,然而在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由民间力量兴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正是源于巴老先生的启示。巴金生前兼任数个社会职务,却始终把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与救助置于首位,为弱势群体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6)、欣赏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大连市文博艺术馆所在建筑原为德国驻大连领事馆旧址,始建于1925年,被列为大连市首批重点保护建筑,是南山风情一条街上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的老建筑。

(7)、巴金每次外出都是一路走,一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认真地记录下来。没过多久,一场大雨把他住的防空洞灌进了齐膝深的水。当巴金一觉醒来得知部队首长要去一五九高地视察前沿阵地时,他与魏巍决定同去。在去八连的路上因小雨打湿了眼镜,由于看不清路,巴金在跳下交通沟时脚下一滑,整个身体被重重地摔进沟里,但他仍站立了起来,忍痛往前走着,路上又经过了许多条河沟和交通沟,到了高地已成了“泥人”。走进连部,连长拿出了刚缴获的吉士烟招待他们,又拿出火盆生火让他烤衣服。所以,巴金虽然远离亲人,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始终没有感到过寂寞和冷清,在志愿军中他不仅结识了兵团首长,也同许多年轻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8)、李树德,河北廊坊师范学院英语教授、中国译协专家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曾在农村工作多年,后调入高校教授英语。教学之余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翻译作品有《欧·亨利全集》(合作)《助你成才》《世界名家名著赏析》《魔堡》等;有小说、随笔等发表于各地报刊。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0)、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后含冤死去。 

(11)、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2)、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13)、2019年12月22日~2020年2月29日

(14)、作者彭新琪1954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因其师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得以认识巴金,并和巴金一家成为朋友,因而对巴金其人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了解。文章上辑,主要通过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关心藏书楼建造,赠书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关心公益,有着家国情怀的巴金;又通过描写巴金与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与花匠花师傅、作家靳以等人的交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心热情,重情重义的巴金;通过作者与巴金约稿,巴金为其看校样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守承诺,提携后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巴金。文章下辑,主要写了巴金与萧珊纯粹美好的爱情,以及在困难厄境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真情;又通过对巴金的哥哥、弟弟、妹妹等一众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众人浮沉的命运,以及巴金对家人的关照和深深的感情。

(15)、        到了炮连交通沟尽头,雾已散了。只见前面黄澄澄一片大开阔地,小草零零落落,炮弹坑一大片。

(16)、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17)、本书收录的内容,是《巴金全集》未曾收录的巴金先生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写于巴金先生随身所带日记本上,是他在此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巴金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能从中读出巴老的情感遭际和思想演进,借助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友情的珍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现根据原稿整理(发表),每部分日记之后,编者附录了巴金先生当时所写的文章,以利于读者将之与日记相互参证。

(18)、《金城》月刊在“天一影片公司特刊”出版以后即停刊了。关于停刊的原因,当时的报刊上有所报道。1934年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发行的《出版消息》第三十五期合刊,在《文坛消息》栏目刊有一则“《金城》将停刊”的消息:“刘家麒与何嘉合编之《金城》月刊,近有将停刊消息,闻系内部意见不一之故。”何嘉是该刊的特约编辑,另有杜衡、黎锦明、赵景深和施蛰存等。其中,至少赵景深、施蛰存是巴金友人,他们相识于1932年朱雯和罗洪的婚礼上,巴金的《我的弟弟》应该是友人所约。

(19)、        向右拐了,面前要过没有铁轨的铁路了,这是敌人多种火器重点封锁区,大家来了一次百米赛跑,一溜烟似的冲了过去。“看到他们了!”巴金很高兴。

(20)、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2、巴金的人物事迹

(1)、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2)、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其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

(3)、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他和他们同时人走过的岁月,我们策划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这个展览。通过巴金与四十多位朋友之间的通信,展现一代人之间的“温暖的友情”。北京首展已拉下帷幕,10月18日——10月25日我们将来到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大连市中山区枫林街30号)进行展出,相信一定也会给大连的读者带来一丝温暖。

(4)、本书为巴金先生的好友萧乾先生所著。朋友和友情在巴金的生命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而在朋友们眼中,巴金是一位挚友、益友和畏友,是一位可爱可佩的人。作者说过:“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本书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巴金的往来,巴金对自己的帮助,记巴金的生平事迹,歌颂了巴金提倡真话、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心中有爱的美好品质。本书中还收录了萧乾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也能看出二者之间的深情厚谊。

(5)、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6)、金给《金城》的稿件,为何选“Mia Frateto”的中译文?笔者的猜测是:1934年2月间,巴金从北京回到上海,刚创刊的《金城》向他约稿,巴金答应了写稿。笔者注意到,《金城》“发刊词”第一句“在这风雨飘摇国难紧张期内”,说的是当时国内反日抗日的形势,这也许是巴金决定翻译“Mia Frateto”的一个原因。3月到北京,为兑现“承诺”,巴金在百忙中于4月27日译完即寄回上海。

(7)、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8)、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9)、1952年年初,由全国文联组织、巴金带队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次年巴金再赴朝鲜。在两次赴朝鲜进行大量采访和实地踏访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这一阶段,巴金所创作的多个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中篇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成为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影片,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至今余韵犹在。电影插曲《英雄赞歌》在新近公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中再度作为主题曲唱响。

(10)、近年来,巴老由于患病,已有多时没能完整地看上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了。这次,大家谁都没料到巴老会把这部由他亲手创作后被改编成的电影又完整地看了一遍,这对一位已96岁高龄况且身子又很虚弱的老人来说,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11)、巴金如何写就《团圆》,小说又如何改编成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今天,经由这篇特稿,我们一同回溯——

(12)、巴金青年时代就敬仰鲁迅,1933年开始与鲁迅有直接交往,鲁迅曾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3)、巴金配文节选自:《巴金全集》15卷,548页,《永远向他学习——悼念郭沫若同志》 

(14)、巴金1977年11月7日致叶圣陶信,感谢叶圣陶赠诗,并说“想起五十年来得到您不止一次的鼓励,感到温暖”。叶圣陶1982年4月19日致巴金信是为得巴金赠送《巴金论创作》一书的复函;1984年4月12日致巴金信,是一首对巴金问病赠花的谢诗。

(15)、彭新琪,1929年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福利会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儿童时代》《收获》《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审。著有专著《动画大师万籁鸣》《包身工的眼泪》《巴金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友情依旧》等,1988年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16)、缅怀巴老先生,首先便要把浸淫在其《激流三部曲》、《寒夜》、《随想录》等名作中的人格力量与精神瑰宝发扬并传承下去。笔者看到传媒界及文学界提及巴老先生时,都首当其冲地对提及其“一个人总要说真话”的省身箴言。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反复强调一条简单的为人之道,至少说明在中国社会的长河当中,说真话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17)、“回望巴金”系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记忆中储备亲切的细节,多姿多彩的故事,多情多思的文字,给读者多味的阅读享受。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生活中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巴金。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18)、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19)、很快,剧本又转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几乎是同时,剧本也送到了上海,请巴金审阅。巴金看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搬上银幕。

(20)、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3、巴金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1)、        果然,美军的炮很快打了过来。炮弹炸起的硝烟、尘土、砂石一下子扑到洞口,剧烈的响声和震动仿佛把整个山吞下去。巴金的头顶、背后都有砂土落下来,他把眼镜推上额头,手里的黑杆钢笔仍在不停地写着,像是捕捉到了什么新东西,目光更加专注。

(2)、叶圣陶文字内容出自:在《小说月报》第19卷第12期上,叶圣陶亲自为《灭亡》撰写了新书预告。

(3)、月刊。小八开本。1934年1月1日创刊于上海。同年4月1日出至第一卷第四期后停刊,共出4期。刘家麒总编辑,文艺编辑沙蕾,联谊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4)、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5)、        许副团长沉思了一会儿说:“巴金同志,前沿连队和这里差不多,我看不用去了。”巴金向前跨了一步,仍是那么温和地说道:“不见一线的指战员,无法了解体验他们的战斗事迹,作家创作不能凭空想象。还是去看看好。”许副团长劝阻无效,只好说:“好!事不宜迟,出发!”

(6)、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了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它真挚地歌颂了可爱的人,同时也实践了巴金当初许下的诺言,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夙愿。

(7)、资讯|新华社:走进新中国的百年巨匠——巴金

(8)、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9)、巴金自己有没有翻译过“Mia Frateto”,终于有了确定的答案。特别地,巴金的中译文发表的时间虽然晚于杨令德的译文,但其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比的,将来的《巴金全集》修订版就可以收入这篇巴金翻译的《我的弟弟》了。

(10)、《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著)

(11)、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12)、此处顺便提及,汤的译文后有“本文以一二八战争为背景。译文有失真之处,由译者负责”的“注”,应有误。另外,小说《我们》初收于短篇小说集《光明》,后又收入烽火小丛书之一《控诉》(烽火社1937年版)。《光明》小说集现存《巴金全集》第九卷,《控诉》现存第十二卷,但两卷均全文收入了《我们》,“全集篇目索引”也重复列目,将来修订《巴金全集》时应予改正。

(13)、图2:1988年,巴金(右)和挚友曹禺在一起。

(14)、1950年秋,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随着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纷纷下基层体验生活。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信中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这年春节刚过,巴金来到北京报到参加学习。在一起学习的曹禺劝巴金同他一起到工厂体验生活,但巴金还是要求去了朝鲜。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我想还是去朝鲜好,可以锻炼一下,对自我改造也有帮助,丁玲也赞成我去朝鲜,所以决定去了……”

(15)、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

(16)、《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17)、经过20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电影剧本终于杀青了。武兆堤捧着剧本从北戴河赶回长春,把它交给了长影副厂长胡苏,心中充满了喜悦。胡苏一口气把它看完,连声叫好。

(18)、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19)、1936年10月初,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20)、        刚出洞子登上平台,炮兵观测班长来报告:敌人有五辆坦克,到了六十七高地后山上,封锁了山下公路。

4、巴金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1)、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以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写……”在朝鲜的五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在回国前夕,巴金心中盘算着准备第三次赴朝,后来由于另有公务才没能成行。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要写较好的作品,还需要两三年时间。”“像样的作品还有待于将来。”

(2)、其描写40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3)、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家》《春》《秋》《憩园》《寒夜》等,散文集《海行杂记》《黑土》《随想录》等多种,有《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

(4)、“李文”说到的“Mia Frateto”两种中文译文,先见到的是顾钟锦的《我的弟弟》,载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我的小弟弟》是杨令德译的,发表于1933年9月3日《绥远民国日报》副刊《十字街头》。“Mia Frateto”的中译文“为全集遗漏”,应该是编辑《巴金全集》时,尚未见到或发现这两篇中译文的缘故。

(5)、文字摘选自巴金《再思录》中《怀念从文》一文。

(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成都, 四川,人,出生于嘉兴, 浙江巴金,本名李尧棠,又名佩竿,吉利、黑浪、春风等。又名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无d派,巴金于1904年11月出生于成都, 四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之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 南京等地学习,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自责和自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7)、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