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识遍天下书下一句是什么【文案65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0 01:07:51

发奋识遍天下字的下一句

1、识遍天下字的下一句是什么

(1)、苏轼自少年时就才华出众, 在父亲苏洵和业师的教诲之下, 他博览群书, 学识广进。 但是, 他因才华横溢而慢慢骄傲起来, 自负之情, 溢于言表。 这一天, 他饮酒赋诗, 觉得意犹未尽, 来了写字的兴趣, 于是龙飞凤舞一般写了一副对联, 将之贴在大门上:

(2)、他不觉羞愧难当, 连忙拜服在地, 称自己写那副对联是一时狂兴, 言过其实, 表示今后一定谦虚为人, 不骄不躁。 老翁听了颔首微笑, 连声称好。 送走老翁后, 苏轼立即在门联上各加两字,成为:

(3)、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4)、苏轼接书一看,只见异样篆体,竟然一字不识。他突然醒悟过来,心想一定是来人看了我写的联语,认为我自高自大,所以特来警示我的。

(5)、苏轼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6)、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7)、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8)、从此之后.苏试刻苦努力.终于在文学领域有了卓越成就.我等青年也可将此作为人生目标,指引我们不放逸,读万卷书,成国之栋梁。

(9)、相传苏东坡年青时自负其才,且酷爱读书,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联,并书于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此联虽然表明自己爱读书的思想,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

(10)、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11)、贴出对联后,苏轼飘飘然陶醉于自满之中。没多久,这副对联招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观看。他手拿一本小册子,登门向苏轼请教。老翁落座后,笑着说:“闻说苏才子博学,举世无双,老叟不才,现不识书中几字,还请赐教。”

(12)、全句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3)、苏轼自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在父亲苏洵和业师的教诲之下,他博览群书,学识广进。但是,他因才华横溢而慢慢骄傲起来,自负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天,他饮酒赋诗,觉得意犹未尽,来了写字的兴趣,于是龙飞凤舞一般写了一副对联,将之贴在大门上:

(14)、更有价值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不仅限于新政,也不仅限于现在。他抨击了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弊端和坏习惯,反映了更深刻的批判意识。

(1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6)、此后,他不再狂妄,而是孜孜不倦地攻读学问,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就,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他本人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

(17)、他不觉羞愧难当,连忙拜服在地,称自己写那副对联是一时狂兴,言过其实,表示今后一定谦虚为人,不骄不躁。老翁听了颔首微笑,连声称好。送走老翁后,苏轼立即在门联上各加两字,成为:

(18)、不好的书也想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19)、相传苏东坡年青时自负其才,且酷爱读书,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联,并书于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此联虽然表明自己爱读书的思想,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要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才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0)、苏东坡(苏轼)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发奋识遍天下书下一句是什么

(1)、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论青年》

(2)、苏轼接书一看, 只见异样篆体, 竟然一字不识。 他突然醒悟过来, 心想一定是来人看了我写的联语, 认为我自高自大, 所以特来警示我的。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d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5)、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6)、苏轼接书一看,只见异样篆体,竟然一字不识。他突然醒悟过来,心想一定是来人看了我写的联语,认为我自高自大,所以特来警示我的。

(7)、苏轼自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在父亲苏洵和业师的教诲之下,他博览群书,学识广进。但是,他因才华横溢而慢慢骄傲起来,自负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天,他饮酒赋诗,觉得意犹未尽,来了写字的兴趣,于是龙飞凤舞一般写了一副对联,将之贴在大门上:

(8)、此后,他不再狂妄,而是孜孜不倦地攻读学问,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就,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他本人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

(9)、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10)、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11)、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12)、“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后的一样青菜。

(13)、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14)、贴出对联后,苏轼飘飘然陶醉于自满之中。没多久,这副对联招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观看。他手拿一本小册子,登门向苏轼请教。老翁落座后,笑着说:“闻说苏才子博学,举世无双,老叟不才,现不识书中几字,还请赐教。”

(15)、贴出对联后, 苏轼飘飘然陶醉于自满之中。 没多久, 这副对联招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观看。 他手拿一本小册子, 登门向苏轼请教。 老翁落座后, 笑着说: “闻说苏才子博学, 举世无双,老叟不才, 现不识书中几字, 还请赐教。”

(16)、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17)、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18)、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19)、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亚历山大·考尔德

(20)、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识遍天下字的前一句是什么

(1)、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3)、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4)、苏轼在年轻的时候曾写过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因发奋遂来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此表明苏轼立志努力图强的志向。

(5)、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6)、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7)、苏东坡(苏轼)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8)、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d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9)、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10)、苏轼接书一看,只见异样篆体,竟然一字不识。他突然醒悟过来,心想一定是来人看了我写的联语,认为我自高自大,所以特来警示我的。

(11)、此后,他不再狂妄,而是孜孜不倦地攻读学问,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就,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他本人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

(12)、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13)、意思是:发奋要认识遍全天下的字,立下志气要读遍人间的书籍。表达了要读书治学,学无止境的意思。

(14)、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15)、他不觉羞愧难当,连忙拜服在地,称自己写那副对联是一时狂兴,言过其实,表示今后一定谦虚为人,不骄不躁。老翁听了颔首微笑,连声称好。送走老翁后,苏轼立即在门联上各加两字,成为:

(16)、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17)、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18)、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19)、苏轼所持的政见、立场,异常坚定;也正为此,他既得罪于变法的王安石,又不苟同于尽废新法的司马光,才遭致数度受贬,外放流浪。但是,苏轼从来不把政见分歧、仕途沉浮与朋友情谊拴在一起,像现今的某些人那样,一切以政治正确为转移,以至翻脸无情,落井下石。在苏轼而言,你我政见虽异、不相为谋,但私交尚在、情谊尚存,仍可以做生活中的朋友。

(20)、苏轼自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在父亲苏洵和业师的教诲之下,他博览群书,学识广进。但是,他因才华横溢而慢慢骄傲起来,自负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天,他饮酒赋诗,觉得意犹未尽,来了写字的兴趣,于是龙飞凤舞一般写了一副对联,将之贴在大门上:

4、识遍天下字上一句是什么

(1)、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2)、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3)、贴出对联后,苏轼飘飘然陶醉于自满之中。没多久,这副对联招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观看。他手拿一本小册子,登门向苏轼请教。老翁落座后,笑着说:“闻说苏才子博学,举世无双,老叟不才,现不识书中几字,还请赐教。”

(4)、苏轼擅长绘画竹子,绘画注重神灵。他主张画外有情感。绘画应该固定,与形式相对立,与程序的束缚相对立,倡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5)、他不觉羞愧难当,连忙拜服在地,称自己写那副对联是一时狂兴,言过其实,表示今后一定谦虚为人,不骄不躁。老翁听了颔首微笑,连声称好。送走老翁后,苏轼立即在门联上各加两字,成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