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后岁月
1、
(1)、来到江津之后,他缄口不谈政治,稍有闲暇,便研究起他喜好的文字学来。经常与之来往者,有江津的邓蟾秋、邓仲纯、邓季宣和北大同学会派来照顾他的何之瑜等人。幸而三子松年任职的国立九中,与江津城仅一江之隔,这才使他多了个亲人的照应。
(2)、说完,陈独秀靠在凉椅上,微闭双目,像老僧打坐一般,任随戴笠他们磨破嘴皮,他再也一声不吭。戴笠和胡宗南面面相觑,也只好把陈独秀抚慰一番,暗暗地咒骂着张国焘,悻悻下山去向蒋介石交差去了。
(3)、在江津的短短几年之中,陈独秀先后多次搬家。此时的他年岁已高,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地点,令他苦闷不已。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令他只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奔波劳累。到了一个新的住所后,他又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过程,陈独秀竟然经历过十几次。
(4)、陈独秀晚年在石墙院期间,曾经亲笔写下一幅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是他一生气节和风骨的缩影。
(5)、“庆同,走吧!今天的药,您还没有吃呢!”已近午时,潘兰珍见山上的人群已经散尽,便叫着丈夫的别名,走上前来搀扶着丈夫,一步一步往山下走去。
(6)、陈独秀旧居陈列馆是全国保存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也是他后的寓居地和逝世地,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
(7)、如果陈独秀仅仅是孤身一人,他似乎还可以忍受这样的日子。可是他的身边还有潘兰珍,年纪还轻的她,人生本该有更多的可能。但自从与自己在一起之后,带给她的似乎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折磨。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着陈独秀。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8)、是他被国民d收买,革命信念动摇了吗?也不是,独秀先生一直坚定他的共产主义信念,一生都是铮铮铁骨,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真汉子。在后期,重庆生活期间,他屡次拒绝老蒋给他的高官厚禄,甘愿过清贫的生活,后也是在贫病交加中逝世的。
(9)、在广东工作期间,陈延年成绩显著,毛主席曾夸赞说:“在中国,本来各种人才都很缺乏,特别是共产dd内。因为共产d成立还没有几年,所以人才就更缺乏。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0)、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11)、飞机一出现在天空,逃难的人群便纷纷藏进了坟地和草丛。忽然,一架殿后的飞机,像发疯似的,机翼一振,离开机群,呼地一声对着这个小小的县城俯冲下来,机腹下吐出一串火舌,对着这个城市疯狂地扫射起来!接着,两枚炸弹从空中丢了下来,幸好没有命中目标,而投进了西门外的江心之中!
(12)、1938年8月,陈独秀流寓江津。1939年5月,应杨家后人邀请来到石墙院,帮助整理杨鲁丞遗著,直到1942年病逝,在石墙院居住了整整3年。
(13)、“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无人问津的“普通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终以遗憾结尾。
(14)、第11期发表了《中共d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
(15)、 1942年5月12日中午约12时,陈独秀又像往常一样,用水泡制蚕豆花茶水,饮用半小杯后腹胀。蚕豆花泡茶水偏方是医生介绍的,据说喝了可治高血压。但陈独秀所用蚕豆花中,有部分已经发了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成黑色,味道也不正。原来蚕豆花采摘时曾遇雨,晾晒了好几天才干,因此陈独秀喝完中毒。第二天清晨,陈独秀抱病写下“后的政治意见”的后一篇文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
(16)、截搭题,是考八股文的一种题例。陈独秀的试卷现在查不到了,但是当时的考官一般都是饱学之仕,如果真像陈独秀说的那样“不管三七牛头不对马嘴”的乱填,宗师也不会取他为第一名。陈独秀自幼是个奇才,他能把文选上和康熙学典上的鸟兽草木、荒谬的古文拼成一篇文章,这才是宗师取他为第一名的真正原故。
(17)、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d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8)、这些文章虽未在社会上引起大的轰动,却给他带来烦恼。
(19)、说的再直白点,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我d早期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包括当时年轻的周公、赵世炎、瞿秋白、向警予、恽代英等都不太懂得怎么和广大的农民打交道,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农民阶级是落后的阶级,所以,他们只能局限于马克思书本上说的,发动工人阶级罢工,还是局限于知识分子“书生救国”的小圈子里。以至于在老蒋背叛革命后,陈独秀还寄希望于武汉的汪精卫来为我d主持公道,打击老蒋的反革命,这不是又回到孙中山依靠军阀打军阀的老路上来了吗?
(20)、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生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生。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2、
(1)、山野中,有了短暂的宁静,人们爬了起来,总算松了一口气。潘兰珍替陈独秀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扶着他站了起来。此时,大家怕这些日本飞机又杀回马枪,都纷纷立在这荒山上,谁也不敢贸然下山。
(2)、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
(3)、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的高血压复发,他坚持服用偏方,以蚕豆花泡水饮服,却因为泡的时间过长而发酵,以致中毒昏迷。
(4)、因为陈独秀早年投身革命,四处奔波,对延年和乔年的照顾就不是很周到。两兄弟都是自学,而且都很刻苦,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文才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17年,陈独秀把延年、乔年接到上海。后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对两兄弟更少照顾。两兄弟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土,白天在外工作,自谋衣食,生活很艰苦。高君曼对陈独秀苦苦相求,要延年、乔年回家,但陈独秀认为这是妇人之见,其心虽善,却未必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谋生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高君曼的苦劝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5)、再到后来,经历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之后,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一度没有转过弯来,虽然他也否认共产国际提出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否定瞿秋白等人不切实际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见,但是他对革命的整体形势持过分悲观的估计,开始反对武装起义,反对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哈!”戴笠梳理了一下头发,又笑了一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生爱国忧民之心,溢满你文章字里行间,令我辈赞叹!你何必过分谦虚!”
(7)、“老干们(指王明)不会欢迎我,我也犯不着找他们。”嗣后,他有些愤慨地对包惠僧说道,“再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除、,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8)、延年和乔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两兄弟一起参加工读互助运动,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陈延年是中共产d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乔年也于1922年入d,1924年回国,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以后的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工作,这时他才二十二岁,是领导同志中年轻的一个。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群众示威运动,乔年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并亲自参加了示威游行,被反动军警刺中,几乎伤及心脏。但乔年只在医院休养了两天,就又投入了工作。
(9)、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10)、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
(11)、 影响陈独秀写作进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居所失窃。《小学识字教本》书稿及其他尚未出版的书稿的被窃,“偷儿也来光顾过他一回,弄走了两口箱子,到后面山洞头打开一看,全是稿子,偷儿气得要死,点把火给烧了”。这对已经贫病交加的陈独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带着病体,凭着记忆重写此书。
(12)、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3)、“庆同君,您别、别……呜呜。我、我潘兰珍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穷家女子,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孤苦伶仃长大成人。在世间,就像路边任人践踏的小草。先生不嫌弃我,今生能得以侍奉先生,已足愿了……呜,虽九死,也难答谢您的知遇之恩……”
(14)、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位于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石墙院,距离江津城区15公里,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核心展厅面积3300平方米。该馆是全国保存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和逝世地、重庆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平安景区、重庆市青年文明号、重庆市巾帼文明岗、江津区科学普及基地。
(15)、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场考试了。我背了考篮、书箱、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巳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彷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考过头场,如果没有冤鬼缠身,不曾在考卷上写出自己缺德的事,或用墨盒泼污了试卷,被贴出来,二场进去,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遮住太阳光,号门都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持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持面。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姆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16)、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
(17)、在这远离城镇,偏僻冷寂,消息闭塞,生活不便的山野之中,这日子一长,哪像他们刚来时想象的那么称心如意啊!
(18)、而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独秀先生,同样彪炳千秋。
(19)、离开武汉前,包惠僧请他题字留念,他略作沉吟,狂放地书写了岳武穆的《满江红》,抖露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20)、“庆同,今天下午江津银行的张先生又来过了。”良久,潘兰珍走进里屋,对病床上的丈夫轻声说道,“当时,您正在午睡,我没敢惊动您。”
3、
(1)、只此一点,独秀先生的功绩就足可以媲美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但丁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巨匠伏尔泰。
(2)、潘兰珍原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人。1930年在上海与陈独秀为邻居。她当时不知道陈独秀的真实姓名,也不过问陈独秀的行动,因敬重陈独秀学问,产生爱慕之情,随后与之共同生活。1932年,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后,报上登出陈的照片,她才恍然大悟,随即辞去工作,赶赴南京监狱服侍陈独秀。陈独秀出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自此便跟着陈独秀飘泊流落。因二人是患难夫妻,所以格外恩爱。
(3)、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潘兰珍被丈夫劈头训了一顿,她眼圈一红,一下扭过头去,忍不住委屈地哽咽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想……您的病体,就这样拖下去怎么能行?还有,年关又到了,家里已经没有一粒米……”
(4)、 “兰珍,我已如同熬干油汁的残烛,是该向你……”
(5)、三个孩子的先后去世,对陈独秀打击很大。他好几天没有吃饭,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后来抗战爆发,胡适想拉陈独秀进“国防参议会”,陈独秀断然拒绝,说蒋介石杀了他的许多同志,还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与蒋介石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大敌当前,国共再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蒋介石抗日,他可以停止反蒋活动。但要他与蒋介石合作,办不到。胡适听了,只好扫兴而归。松年一生过得也很辛苦和不幸,但保住了性命,直到1976年后,他才算过上安稳日子,到1990年时不幸病逝。陈哲民是陈独秀的幼子,因为母亲与陈独秀分开,所以他与父亲也分开了,后来他到了香港生活,直到2000年时,终于走完了77岁的一生。陈独秀次女子美早年半工半读,后学妇产科,具体经历不详,据说后来辗转到过香港和纽约等地生活。陈光美是陈独秀离奇的儿子,其缘由可到网上搜索《陈独秀诞辰140周年,儿子陈光美文章首公开》去品读。
(6)、这就是陈独秀犯得严重的错误,而这种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他还是局限在一个知识分子书生报国的范畴,经不起革命失败的重大打击,一遇到挫折,就马上悲观失望,继续从书本里找答案,把复杂艰巨的革命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混为一谈,没有完成知识分子向社会革命家的转变。
(7)、支那内学院——支那内学院是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欧阳渐)和章太炎等于1918年在南京设立的佛学院。抗战时期,欧阳竟无等逃难入川后,在江津重建支那内学院,地址在江津原东门公园。由于东门公园风景秀丽,临江而建,是文人墨客谈诗舞笔聚散之地。陈独秀在江津居住期间,也常到这里与欧阳竟无谈文揽胜。
(8)、但是各方面的压力,以及没有归属感的生活,让他愈发感觉到孤独与苦闷。而他的真实想法,却没有人可以倾诉。
(9)、“本人孤陋寡闻,从来很少公开发表言论,怕引起喋喋不休之争——至于偶有杂感,早已付诸报端,再无其他累赘的言论!”
(10)、 《小学识字教本》可以追溯到陈独秀南京入狱期间。1932年10月16日,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与他同监狱的濮清泉(濮德治)在《我所知道的陈独秀》一文中谈到陈独秀的监狱生活时写道:“他对文字学有兴趣,成天埋头钻研《说文》。据他说从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1)、“江津独秀画中游,翠峨碧波客不休。”江津隶属于重庆市,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12)、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3)、 送殡的是陈独秀生前在江津的好友、同乡和他早年的学生,也有闻讯而来的鹤山坪的邻里、学校的几十个小学生。大家戴着青纱、缀着白花,低头默默地向前走着。
(14)、然而,这一切的终结果,换来的依然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此,当时的好多人都陷入了迷茫,徘徊之中,始终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门道。是独秀先生率先看出了社会的病症,扛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新文化大旗,虽然这种文化运动对当时的军阀政客毫无吸引力,但他却影响了中国的下一代,在之后2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正是这一批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青年在唱主角。
(15)、“我陈独秀乃一开释囚徒,在这山野之地苟延残喘,了度残生。哪敢劳烦你们蒋校长,哪敢劳烦你们两位大官人屈尊来到这里!”陈独秀坐在竹椅上,冷冷地注视着两位不速之客。此番这二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前来,令他暗自有些吃惊。昨天他听到消息之后,坚决表示不愿见他们。后来还是“支那内学院”的朋友高语罕再三通融,陈独秀才答应和他们见上一面。停了一阵,他才淡淡答道。
(16)、从去年冬天以来,陈独秀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屈指一算,他来到江津已近4年,其时,他已六十有三了……
(17)、 1942年5月27日中午,陈独秀陷入昏睡,强心针和平血压针均无效,至晚上9时40分,陈独秀逝世,终年64岁。潘兰珍、陈松年夫妇、孙女长玮和长玛、侄孙长文、何之瑜、包惠僧都围在了陈独秀的身旁。弥留之际,陈独秀嘱咐潘兰珍“今后一切自主,务求自立”。
(18)、“兰珍,我有三件事向你交待:我去后,埋在‘康庄’院侧的山坡上,燮康已经应允;我从政受挫后,只钻文字,积文稿半箱,叫吾儿松年留存,将来或许能传之后世;其我去后,你务求生活自立,可择夫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不必操什么封建之‘贞守’,那是误人之谈矣!”
(19)、2012年12月27日,经第三次改陈布展后重新对外免费开放,展陈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寻求救国之路、新文化运动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被捕入狱、流寓江津、世人评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陈独秀的一生。现年均开放320天以上,截止2020年12月底,共接待中外游人331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20)、闻讯而来的,还有好友邓蟾秋、邓仲纯、邓燮康、邓季宣和在江津的安徽同乡以及他早年的学生何之瑜等人。
4、
(1)、延年和乔年的性格完全不同。延年“气宇深沉,不苟言笑”,乔年却很调皮。小时候的乔年喜欢唱戏,常常穿个小马褂,戴一把白胡子,唱伍子胥过关,不仅自己唱还教别的小孩。长大后,乔年还是“依然故我”,他天真烂漫,但工作时却很严肃,一是二是绝不马虎。
(2)、考虑到以上种种,江津成了陈独秀当时的优选。这里有着相对较低的物价,有着较为安全的局势,更有着不少同乡同窗。既然无法做到事事都如意,既然无法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那么选择一个熟人比较多的地方,或许会让漂泊的心多一些归属感。
(3)、当然了,人无完人,而且,人一上了年纪,就愈发的思想保守,愈发的经不起挫折失败的打击。陈独秀当时已经快50岁的知天命的年龄了,当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唤醒国人的那种血性也被岁月消磨得差不多了,他年龄比教员这代人大多了,让年近半百的他去重新认识革命,总结革命,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再去闹革命,显然有点要求过高了。
(4)、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5)、来到重庆,他住在石板街川原公司老板黄炯明家中。入夏后,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热不可挡,加上日本飞机没日没夜地轰炸,陈独秀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这时,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窗邓仲纯多次来重庆看他,见此情形,便邀他到离重庆百里之外的江津县城居住。8月3日,陈独秀思索再便携夫人溯江而上,迁往江津。
(6)、与此同时,周围人对他的关照,竟也成了不小的压力。陈独秀并非贪慕权势之人,不然他也不会将自己置于这般境地。可是昔日的友人看到他当前的情况,心中的同情几乎写在了脸上。每到这种时候,陈独秀都显得尴尬不已。朋友们虽然是好心,但却让他承受了太多无形的压力。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个“新”字,不是因为共产d这个名字很新,而是因为自此开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再也不是局限于少数人的革命,而是真正的把革命力量放在了广大群众身上,是真正为劳苦大众服务,帮助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道路。这段历史,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8)、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终病殒南京。
(9)、毛主席的意思很简单,在历史山,陈独秀至少有两大功劳,第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第创d有功。
(10)、 “哼,你真是糊涂至极,目光短浅!”陈独秀一听夫人的话,支撑起病恹恹的身体,一下坐了起来,把气撒在了夫人身上,“这钱,难道叫你动了心!马瘦虽然毛长,但人穷不能志短!咳咳咳……”陈独秀话没说完,又大声咳嗽起来。
(11)、凶耗传来忍泪看,恸君薄命责君难。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12)、1941年冬季以来,前线的战事越加吃紧,后方的局势也混乱不堪。陈独秀似乎对自己的身体预感到了什么,好长时间已不写政论文章,但此时他觉得心中有块垒要吐。新年一过,他放下自己的文字学研究,接连写出了《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些对世界局势和中国抗战的独到观点,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他对当今局势不太乐观的担忧。
(13)、直到陈独秀去世,为他处理后事的人还被全方位的监控。自由本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可是对于晚年的陈独秀来说,一切都成了奢望。在这种环境下,陈独秀的痛苦旷日持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在各方面的势力面前,他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14)、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陈独秀与不少朋友越走越远。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平等,他们似乎也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相处。
(15)、有一句话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信”,这句话虽然针对的是个人思想修养方面,但对一个团队也一样适用。上述的革命运动局限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虽然他们志同道合,但他们缺乏兼容包办,缺乏对其他团体的了解,肯定也联合不起其他团队的力量,终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16)、 难怪,前不久国民d方面的罗家伦、傅斯年等人来到这里,再三要送钱给他,他不但不收,还发脾气!他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陈独秀决不要你们一分钱的救济!令罗家伦他们乘兴而来,怏怏而去。
(17)、 “庆同——呜呜……”兰珍已经成了泪人,伤心得不能自持了。
(18)、 “东西卖了,总是买得回来的。一个人的名节卖了,千金也难买呀!”陈独秀看了夫人一眼,想了一想,“你如果实在舍不得,那么,你把它送到当铺去,等有了钱,再赎回来吧!……”
(19)、自驾路线:重庆主城——G5001绕城高速——江津小湾收费站下道——五举村——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20)、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人会变得越来越念旧。由于战争的原因,陈独秀与旧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因此邓仲纯的邀请也就显得愈发可贵。为了不辜负好友的一片美意,陈独秀也会来到江津。
5、
(1)、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2)、木船行走了大半天,穿过几个峡谷,前面渐渐开朗起来——哦,那“几”字形的江水环抱的,有着高高低低吊脚楼的地方,就是邓仲纯先生给他描述的江津城么?
(3)、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和自己所爱的人度过人生的后岁月,实乃一桩幸事。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刻,这样的结局已是难得。
(4)、1897年8月,成为秀才的陈独秀是当红热门,经家族选定,与安徽一个当官的叫做高登科家的女儿高晓岚结婚了。
(5)、这一年,陈独秀被国民d释放,陈松年无依无靠,决定去找父亲,随后,他带着妻子、1岁大的女儿以及祖母谢氏,奔向武汉。
(6)、陈独秀考上过秀才,出国读过书,也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正因如此,面对自己晚年凄凉的景象,他才更加难以接受。他想要的晚年生活,不需要有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只要有房住,有饭吃,能够过平淡的日子就足够了。但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7)、当儿子陈松年匆匆从“国立九中”赶到鹤山坪石墙院时,陈独秀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他带血的嘴唇抽搐着,每呼吸一次,都带着极大的痛苦。
(8)、潘兰珍包着一块头巾,提着一个包袱,迎着刮脸的寒风,一步步地从山上走下来。她满腹心事,一脸愁容。
(9)、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d创始人和早期之一。
(10)、我们从领袖的评价里,就可以看到独秀先生对我d建立的重大作用:
(11)、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2)、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13)、为了救亡图存,找寻我们失去的自尊自信,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开始,西学东渐逐渐流行起来,向西方学习成为那一代优秀中国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太平天国洪仁玕推行的资政新篇到晚清名臣们开始的洋务运动,从康、梁的百日维新再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
(14)、1924年,陈延年从国外回来,被d组织安排到广东工作,在此期间,他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延年历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
(15)、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作为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战士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16)、近期,随着历史大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关于d的第一代创始人陈独秀种种鲜为人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家熟悉。的确,真实的历史上,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我d的创始人陈独秀确实是一个很有领袖魅力、敢作敢为的真英雄,也是那个芸芸众生萎靡不振、崇洋谄媚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能撑得起民族脊梁的真汉子。
(17)、 同日,有朋友来访,中午吃了四季豆烧肉过量,夜里难已入睡的陈独秀到半夜开始呕吐,吐后病情稍有好转。至17日,头晕目眩、多次昏厥。第二天,陈独秀派人去找何之瑜和邓初,他们两人以及陈松年赶来探视。如此挨到23日,有江津的两位西医前来出诊,“施行灌肠,大便得通,然病情仍未少减”。至此,陈独秀自知来日无多,至25日,他交代遗嘱。
(18)、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 “兰珍,我想了许多日子了。我该、该对你交待我身后之事了……兰珍,你别、别……我们虽然不是结发夫妻,但却是患难之交。从在上海认识,到我在南京坐监,到你随我逃难武汉、重庆、江津,你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算起来,我们共同生活已经10多年了……人世间,对落难者而不嫌弃,对富贵者而不附攀,是做人之美德矣!兰珍,你待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的晚年,惟有你才是我的知己啊!……”
(20)、 此后陈独秀续写书稿,1940年11月上编完成。国立编译馆向陈独秀约编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书稿,并预支稿费5000元。但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致函陈独秀,书名用“小学”二字太深奥,要改书名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陈独秀复信不允。这样一来,书稿只是油印了50份。陈独秀虽然经济拮据,但也不肯去动用预支稿酬款。在贫病交加之中,他仍继续撰写此书,他托魏建功、台静农、何之瑜等人为他抄录、整理原稿并联系出版之事。同时,他续写下篇。1942年5月13日,当他写到“抛”字时,陈独秀病倒了,遂成绝笔。
(1)、 房外,风依然一阵接一阵地吹着。苍茫的夜空中闪烁着几颗若暗若明的寒星。
(2)、1942年5月13日,老朋友包惠僧来看望他,陈独秀一时高兴,多吃了些未烧熟的四季豆,引起肠胃病复发,导致病情再度恶化,从此一病不起。卧床半月之后,5月27日晚上9时40分与世长辞,享年63岁。
(3)、因为,当时的任何人,不管是血气方刚的革命青年,还是陈独秀这老一辈人,都笃定地认为农民阶级是落后的阶级,是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但他们却认识不到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弱小,无形之中又陷入了少数先进分子闹“精英革命”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