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有名的三句话【文案70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4:46:07

屈原天问有名的句子

1、屈原的代表作天问

(1)、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墓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屈原墓园附近有3座规模颇大的寺庙,分别是保缘寺、普济寺和普德大庙。

(3)、于是我就想,屈原当年写“楚辞”,写《离骚》,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把他看成一位诗人或者文学家。屈原只是把文字当成自己的利器,或者说用“骚”这种体式,抒泻他心中的块垒与郁结。那么,是什么样的痛苦,让屈原赴死而不顾呢?

(4)、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楚王族之同姓也,职位曾是“三闾大夫”,这个职务负责祭祀及楚国王族(屈氏、景氏、昭氏)的族内事务,相当于王族祭司长

(5)、《楚辞》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之多,节目中也有提及,嘉宾郦波侃侃而谈:“比如写到独立精神,《渔父》里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比如写永恒的价值,《九章·涉江》里说‘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像《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则充满了悲悯情怀;比如《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还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等众多句子,既美且具有思想,让人忍不住反复诵读。

(6)、楚地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人类的祖先。伏羲就是“大一”之光所化,女娲就是“大一”之水所化。水光结合是生命之源。这是另一个话题。我已写作多年的中华创世纪一书中,会疏理出这些深藏历史美丽信息的故事。

(7)、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8)、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9)、如果说动态的月以“月出”为代表,那么静态的月就当以“明月”为代表。只有月圆的时候月亮才明亮。但中国古诗中很少提到“圆月”。“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中秋节时,历代诗人都会因漂泊在外而对月吟诗抒怀,而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也难见“圆月”二字出现——尽管圆月象征着团圆。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还有杜甫的《月夜怀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虽然提到了“月有阴晴圆缺”,但也是以“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句子开头的。显然较之“圆月”诗人们更钟爱明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明月”本身就已经二字兼顾到了月亮的光彩和圆润。“圆”是隐藏在“明”字之中的。

(10)、释义: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11)、这当然是坊间流传,恐怕连野史也算不上,多是一种猜测性的杜撰。

(12)、为什么选农历五月初五献祭呢?因为夏至日前后,是雷雨多、水量大的时候,这是“大水”表现力量的时候,也是至上神"大一"随“大水”而来的时候,这是上天之水降临的时候。《史记》“封禅书”中,把楚地所称的“大水”,称之为“天水”,上天之水。

(13)、对屈原来说,国家的灾难,本质上不是来源于人而是来源于神。人间的灾难,来源于神界。

(14)、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15)、50年前的今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50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初心、攻坚克难,不畏艰险、不惧挑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

(16)、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17)、这样,通过把《离骚》中的诗句内容与儒家五经相比附,王逸把《楚辞》完全纳入了儒家思想体系。这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在那个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客观上却对楚辞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逸还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在《离骚经序》中,对楚辞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兴隐喻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

(18)、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另一位光耀千古的伟大作家。宋玉是一介寒士。这一身份重要。因为屈原是一位大起大落的高官,他传奇性的生活经历,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的,后来的追随者硬要模仿屈原的创作,就很容易变成空洞的抒情。而宋玉作为一介寒士,他的这一身份和他表现的不平与感伤,倒是为普遍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宋玉敏感地发现了自然与人生之异质同构关系,通过对自然与人生之双重感伤,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伤与哀怨,以及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悲慨。

(19)、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20)、屈原所谓的流放,到底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放?我想,肯定不是想林冲发配沧州、宋江发配江州的那种流放。

2、屈原有名的三句话

(1)、屈原属于王族,职位曾是“三闾大夫”,这个职务负责祭祀及楚国王族(屈氏、景氏、昭氏)的族内事务,相当于王族祭司长。屈原,字灵均,以“灵”入字,这是祭司特征。关于屈原与宗教祭祀职务的关系,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

(2)、他愤怒地控诉了贵族当权派的无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他痛斥他们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3)、一个政治上的失意人,却有不同流合污的独立之精神;一个爱情上的追求者,却有感动天地之情怀;一个才华洋溢的诗人,留下了传诵至今的篇章;无论如何,屈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4)、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5)、我们小学生也要向屈原学习爱祖国、爱人民,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我们应该热爱班集体、爱护班集体的每一个人。

(6)、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大家如果上网查端午节的来源,会发现众说纷纭。有说是纪念屈原的,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还有说是纪念勾践的。但是,这些观点出自民间传说,学术界一般不这么看。

(7)、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8)、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行赛龙舟的比赛。”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每只龙舟都像一支离弦的箭,一个劲的向前冲,队员们齐心协力,拿着浆奋力向前划着。每一只龙舟下面都都绑着不少粽子,每向前一步,龙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粽子斩下扔进水里。观众们一直在为自己心目中的冠军加油,呐喊,比赛十分激烈和精彩。

(9)、端五节 端阳节 重五节 重午节 天中节五月节 龙舟节 浴兰节 午日节 女儿节 诗人节 五蛋节 雄黄酒 赛龙舟  包粽子粽叶飘香 香嫩糯米 鲜美夹心  龙舟竞渡 屈志从俗 五月端阳 风雨端阳  重五山村 欢歌笑语  江米粽子 粽子飘香  风雨端阳 人声鼎沸 阖家团圆

(10)、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11)、于是,我就仿照《天问》,写了长诗《世问》,表达了一个高中生对世界对人生的困惑。

(12)、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13)、屈原飞越天地,交通神灵,我们不会觉得屈原虚假,我们只会体会到他情感的真切和精神的宏大,为什么?

(14)、屈原的诗篇中,经常强调自己品德的贞洁,这不是一位朝臣对着君王的表白,我们更应当理解成一位祭司对神的表白。贞洁的源头主要是面对神的。商朝甲骨文中,宗教人士被称为贞人,贞洁之人。

(15)、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16)、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杨鹏老师认为:起源于楚地对“大水”的祭祀。楚人以“大一”(或太一)为创世神。“大一生水”,“大一”以“大水”创世。上古有祭司自我牺牲的传统,危难时期,祭司将灾难的责任归于自己,认为是自己没有事奉好神,引发神的愤怒,因而要献祭自己以悦神,保佑部族平安。因此:屈原投江属于自我牺牲的献祭行为。

(17)、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成王败寇”史。历史是由写史书人写的历史,是官方认可的历史,所以我们只能姑且相信史书,因为,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扯明的所谓真相的。

(18)、“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19)、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0)、《九思》写作时间在汉顺帝时,创作目的,王逸说:“逸与屈原,同土同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禅其辞。”《九思》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化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由九个短篇组成,代屈原抒发忧愤之情。 

3、天问屈原经典名句

(1)、释义:时俗之人本来就工于取巧,他们舍弃正常的法则而不用,专以徇私枉法、苟合取容为常规。这四句诗借匠人的工具表达出屈原对楚国的当权者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背离正轨,邪曲害公的愤慨。

(2)、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的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的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都是好的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3)、我在河边采了香草,只为了等待着把它献给从远方来的你。这是不是超级有情?

(4)、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5)、屈原与郑袖的恩怨情仇故事有太多扯,不足为信。但是这样故事却迎合千古以来人们的普遍心理:才子佳人岂可以没有故事?没有,也要编一个。

(6)、《天问》是一首千古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这首诗也受到很多学者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屈原问的太多,问是太杂。尽管措辞华丽,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7)、而坊间流传的却是郑袖与屈原有着恩怨情仇的故事:屈原与郑袖,一个是美女,一个是才子,他们之间有私情,甚至是有奸情。

(8)、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占地面积约30亩,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能够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

(9)、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10)、从此以后,“伤春”与“悲秋”乃成为中国文人易患的“季节性情绪低落症”和中国文学绵延不绝的永恒主题。这样的情绪、这样的主题未免低沉、沮丧,甚至消极,却和封建时代众多落魄文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引发了历代文人的共鸣。宋玉的“伤春”与“悲秋”遂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

(11)、《橘颂》是我国诗歌上第一首咏物诗,南宋诗人刘辰翁称之为“咏物之祖”,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中道:“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说:“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后世的咏物诗,在体物和寄托情志等诸多方面,都受到这一篇的积极启发和影响。

(1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苑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秋思》

(13)、《屈原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14)、说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提起屈原。吃粽子和划龙舟都是与屈原有关。但是,对于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15)、楚国朝廷败了,但楚人不败。秦国灭了楚国,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屈原毅然决然的精神在心里,楚人败不了。

(16)、这让我们不禁想起“身在江湖”而“心悬魏阙”的说法——屈原即使行走在汨罗江边,心想的仍是怀王的天下,这不能不是屈原的悲剧。

(17)、中午,小孩子们玩得正起劲,妈妈却忙得不亦乐乎,她又是洗粽叶、洗糯米、剥栗子。妈妈把剥好的栗子放进煮好的糯米,里然后用粽叶包好一个个三角形的粽子,桌子上的粽子堆积如山,粽子包完后,妈妈把一个个粽子放入锅中用水煮,水“吱吱”地唱着歌,犹如老鼠的叫声。一个小时后,锅里洋溢出了一阵阵异香,但粽子心还没有完全熟透……大约又过了半个时辰,香喷喷的粽子已经摆在了桌子上,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拿起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咬了一大口,糯米是香的,栗子是甜的,香和甜混在一起,十分爽口,我吃着吃着,突然想起了一个关与端午节的故事……

(18)、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9)、屈原忧国忧民,浩然正气,大义凛然,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仰天长叹。他只好借助自己的诗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向天而问,问出了17千问,内容奇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展现了他卓越的学识和非凡的文学艺术才华。

(20)、鲁迅对屈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是却没有因此就将屈原偶像化、神圣化,以致无视屈原身上所蛰伏和所携带的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在鲁迅看来:

4、屈原的天问有名的一句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大一生水”的创世纪重要文献,被学界定名为《太一生水》篇。其实就用原简中所称的“大一”才好,伟大的的“一”。

(3)、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完整的表述,只有散在的、零星的记录。我只好同意这样的说法:

(4)、“大一”超越天地、超越阴阳。“大一”独立自在,是创生万物并超越万物的创世神。“大一”以”水“这种能量,创生天地万物,独立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顺应“大一”的法则。

(5)、同时屈原是高级官员,要处理现实政治矛盾。宗教世界与现实政治有时会有深刻的矛盾冲突,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屈原诗歌的精神及屈原投江的心理。

(6)、今人评价屈原,如果要论深刻度,非鲁迅莫属了。

(7)、《离骚》是中国爱国主义诗篇的开山之作,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这首长诗推崇备至。唐代大诗人李白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许多作品同《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在1926年出版《彷徨》时引《离骚》诗句作为书前的题词,显示出《离骚》所体现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的巨大影响。

(8)、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9)、端午节,就是大一之水、上天之水、上帝之水到来的季节。

(10)、但我们从另一个考古发现,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的郭店楚简里,能清楚地看到“大一”与“水”的关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