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哪儿人【文案14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7 14:09:34

顾炎武是哪里人

1、顾炎武出生

(1)、他关于风俗的论断之中,著名的论断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易默成:易姓多分布于湖南,易默成原型丁默邨,也恰好是湖南人。

(3)、《日知录》素称学问巨著,但却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乃是关乎实事的。顾炎武认为,史书(司马迁、班固等)是劝善惩恶的,仅次于六经。这说明什么呢?这表现了古人的传统认识。一个,历史是善恶的总集,不仅是对前代善恶的汇总(账本),而且是对后人的善恶的告示。像春秋就是劝善罚恶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史传统,所谓思想与史实的固定关系,经当然是宣布思想的,比如说儒家经典,就是儒家思想的表达;而史实就是历史的、过去的事实,只有合乎事实的才是真思想,不是伪思想,经-史的传统固定关系就是这样。

(4)、由此,我们再来看顾炎武讲到的诸史,是不是就很明朗了呢?其实中国史无非三块——邦国时代、帝国时代、民国时代。顾炎武所谈的,主要是帝国时代,就是从秦到清。所谓中华帝国两千年史,就是指的这个。中华帝国历时二千一百多年,总体来说是地球上长的帝国。其次是罗马帝国,大概一千四百多年,时间差不多长,幅员差不多大(中华帝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罗马帝国五百多万平方公里)。所以八大帝国是比较、统计出来的,非捏造也。以人类八大帝国为主线索,就能很轻松、便捷地把握人类历史。所以,像顾炎武所担心的那种不得其要,现在来看已经不是问题了,虽然在当时是大问题。无论断代史,还是各种专门史,其实统一说来,都超不出三大史的范围,即人类史、文化史、思想史。人类史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人类文化史无非四大块——技术、艺术、制度、生活。像十通,就是制度全书;而宗教则属于生活范畴,人类生活。人类思想史无非三个要点——阴阳、神、空,这里不及展开。总之,我们握住了要领,就知道人类所有的学问、知识,其实是不出三大史的。在顾炎武那时候成问题的,在后世已经不是问题了。

(5)、云南中部一带也有分布,今有施一公(祖籍云南大姚)。

(6)、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历史中学者、思想家们的史观,就能够理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和规律。比如说,孔子是言必称三代的,因为孔子是周朝人,身处人类历史的早期和初期,后来的历史他无缘得见,当然话语所及便不出三代了,这是客观使然,并不意味着后来的学人就要亦步亦趋,效法古人以自限。所以说,过去的人们只知道尊古圣贤,而遗落了此一常识,这是历史人文中的问题,显然不当,当然不对,而且贻害久远。像顾炎武说的,历史中又是这史、又是那史,搞得人们无法通盘了解,只好择定一门,单项某一块,看上去好像很协调,乃权宜办法,实际上都切碎了、搞散了。这就说明,历史中的古人,对于历史全体缺乏统体把握,没有得到要领。

(7)、和他的为人一样,炎武做学问也是丝毫不苟的,总是拿严格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从不自满。所著《音学五书》,前后历时三十多年。所过山川亭障,没有一天不带在身边。稿子改了五次,亲自钞写了三次,到刻版的时候,还改了许多地方。著名的《日知录》,1670年刻了八卷,过了六七年,他的学问进步了,检查旧作,深悔过去学问不博,见解不深,有很多缺点,又渐次增改,写成二十多卷。他很虚心,朋友中有指出书中错误的地方,便立刻改正。又十分郑重。有人问他近来《日知录》又写成几卷了,他说,别来一年,反复研究,只写得十几条。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过去的成绩不可以骄傲,未来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做学问不是一天天进步,便会一天天退步。个人独学,没有朋友帮助,就很难有成就,老是住在一个地方,见闻寡陋,也会习染而不自觉。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错误,从不宽恕,在给潘耒信上说:读书不多的人,轻易写书,一定会害了读者,象我跋广韵那篇文章便是例子。现在把它作废,重写一篇,送给你看,也记住我的过失。我生平所写的书,类此的也还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旧作,可以一字不存。自己思量精力还不很衰,不一定就会死,再过些年,总可以搞出一个定本来。对搜辑资料,也付出极大的努力。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记序》所说:我从年轻时就喜欢访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时还不很懂。后来读了欧阳修的《集古录》,才知道可以和史书相证明,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止是文字之好而已。这二十年来,周游各地,所到名山、大镇、祠庙、伽蓝,无不录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只要发现可读的碑文,就亲手钞录,要是得到一篇为前人所没有看到的,往往喜欢得睡不着觉。对写作文字,态度也极为谨严,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关联到学术的,和当代实际没有关系的,一概不写。并且慨叹象韩愈那样的人,假如只写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叙这几篇,其他捧死人骨头的铭状一概不写,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斗了!可惜他没有这样做。

(8)、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这叫作亡天下。

(9)、顾炎武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300多年以后,今天在座各位未必能超得过的思想,他曾经说过,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是什么?顾炎武明确定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什么叫易姓改号啊?唉!明朝没了清朝建立了,老朱家走了,爱新觉罗来了,这叫亡国,对吗?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怎么解这句啊?知道这句出在哪儿吗?孟子!

(10)、古代名人,有绍兴人陆游,铭记着他和表妹感情的地方沈园,就在绍兴;近代则有陆小曼(常州人),另外当代有作家陆文夫(泰兴人),大导演陆川(新疆知青,原籍江苏海门),著名演员陆毅(上海人)等。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传世名言。完毕!

(12)、分布图主要来自《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书中未列出的,采集自大中华族谱网。左为某姓氏的分布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有多少某姓人口数量;后为某姓氏的分布频率,是指单位人群里面,有多少比例的人姓某姓。

(13)、为了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支持,知乎君将要建立「知乎订阅号读者群」啦!

(14)、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放着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15)、炎武虽然饱经忧患,跋涉半生,却勤勉好学,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钞书,蝇头行楷,万字如一。朋友们有时终日宴饮,他总是皱眉头,客人走了,叹口气说:可惜又是一天白白度过了。读的书越多,游历的地方越多,写的书也越多,名气也就越大。1671年熊赐履要举荐炎武助修明史,他当面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1678年叶方霭、韩菼又打算举荐炎武应博学宏儒科,炎武坚决辞谢,一连给叶方霭写了三封信,表明态度,叶方霭知道不能勉强,方才作罢。为了避免这类麻烦,炎武从此再也不到北京来了。

(16)、暂无分布图,常州较多,近代名人有革命家恽代英。

(17)、川渝一带也有不少蒋姓,当代如著名演员蒋勤勤(重庆人)。

(18)、30多岁的顾炎武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昆山、苏州等地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他一边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一边做学问,辗转于苏南一代。为了纪念和学习南宋的爱国志士王炎午,将自己的名字绛改为炎武,又将自己的字忠清改为宁人,宁是明代南都江宁(南京),表示永做明代人。

(19)、炎武小学和亭林中学都是以顾炎武(亭林)名字命名。炎武小学的“戏曲班”先后摘得三朵“小梅花”,收获13项全国大奖,更打造了炎武小学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好口碑。

(20)、近代则有名医,高晓松祖上施今墨(苏州人),作家施蛰存(松江人),外交家施肇基(吴江人),我d早期活动家施存统父子(诸暨人)

2、顾炎武哪儿人

(1)、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他联合黄宗羲、王夫之、孙奇逢等人,谋求恢复明室,他奔走四方,不仅求助于明朝旧臣,而且派人前往日本、越南等地,寻求帮助。

(2)、1645年5月,清兵渡长江,炎武到苏州参加了抗清斗争。清军围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军民死了四万多人,炎武的好友吴其沆也牺牲了。炎武的母亲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炎武不要作异国巨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训。炎武在军败、国亡、母死的惨痛、悲愤心情中,昂起头来,进行深入的隐蔽的反清斗争。这时期他写的诗如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纪录了清军掳掠妇女的惨状。“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勾践复国自勉,表明了他爱国抗清的坚决意志。在以后的许多诗篇中,也经常流露出这种壮烈情感,如又酬傅处士(山)次韵“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又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都表明了他至老不衰的英雄气概。

(3)、“自少至老手不释书”的典故也源自顾炎武。他出身名门,少年时勤奋读书,10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阅读《资治通鉴》。他每天给自己规定相应的篇数,不仅读完还要背诵,坚持了三年,终于读完了这部巨著。顾炎武对待读书做学问踏实、严谨,喜欢阅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以科举考试作为目标。

(4)、清军入关后,顾炎武在朋友的推荐下,在南明朝廷任职。他殚精竭虑,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希望可以光复大明。1645年,他奔赴南京就职,但尚未到达,南京便被清兵攻占。南明军崩溃后,顾炎武仍坚持抗清。

(5)、麦太太:王佳芝伪装成的香港麦姓商人的太太。麦的确是粤地姓。

(6)、    有一次,爷爷让他读《资治通鉴》,并告诉他这套书中大有学问,许多人都在读,可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了。顾炎武听完后,说自己一定要读完。爷爷对他说:不仅要读完,更要读懂。于是顾炎武按爷爷的要求,每天规定读多少就读多少,并把当天所读的抄写下来,重要的章节背诵下来。不仅如此,他还下定决心,要走遍天下,读遍天下藏书。

(7)、写《京华烟云》的林语堂,也是福建人,但来自更南面的闽南(龙溪人)。除此之外,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福州人)。

(8)、据说,成书于宋代的《百家姓》,之所以将钱列为第二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9)、日知录一共三十二卷,顾炎武自己看重这部作品,称“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关于日知录的写作时间已经不可考,在自序之中,顾炎武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东吴顾炎武。

(10)、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11)、顾炎武(公元1613—1682)字宁人,原来名绛,明亡后改名,有时自称为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作官,藏书很多,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六岁时母亲亲自教他《大学》,七岁跟老师读四书,九岁读《周易》,接着祖父就教他读古代军事家孙子、吴子的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到十三四岁才读完。十四岁进了县学以后,又读《尚书》、《诗经》、《春秋》等书,打下了很扎实的学术基础。母亲更时常以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作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

(12)、顾园整个建筑呈“品”字形布局,穿过前厅后面的小院便是“轿厅”,轿厅也叫“茶厅”,厅堂两壁摆有明式坐椅、茶几,为访客休息喝茶处。梁上高悬“道崇礼范”匾额,为顾炎武的外甥、清代学者徐乾学题写。屏风上挂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礼为德基,义垂政矩;道从家范,才蔚国华。

(13)、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14)、他主张为人要“行己有耻”有耻就是有气节,有骨头,做学问要“好古敏求”,要继承过去的遗产,努力钻研。对明代末期和当时的学风,他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与友人论学书里说:“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也正因为他这样主张,这样做,所以有些人叫他为怪,和他合不来。

(15)、明末的众多学者,固守理学藩篱,而顾炎武虽然受到影响,但是对理学却大家抨击,《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目下写道: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及其施之于事,有捍格而不通,则忿懥生而五情瞀乱,与众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盖无几也。

(16)、陆宝荣,裁缝,獐头鼠目,胆小怕事。旧上海裁缝多为江南乡镇一带人,也符合江南小民的典型性格。

(17)、古代有名者为书法大家褚遂良(杭州人),近代有国民d高级官员褚民谊(湖州人)。

(18)、终,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黄宗羲赴京修《明史》,老黄谢绝了。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也以死坚拒推荐。而吴三桂称帝衡州之际,也曾下重金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一口拒绝。所以这么讲吧,他们三个人真的是不想出来混了,而不跟着你混,就该杀该抓吗?清朝官府仔细琢磨了一番,算了,还是由他们去吧!

(19)、近代宋美龄家为江南大族徐光启家后代,其母即倪桂珍(余姚人),还有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倪徵燠(吴江人)。

(20)、近代有名当属文学家郁达夫(富阳人),另有当代台湾新d主席郁慕明(上海人)。

3、顾炎武是哪里人唐寅

(1)、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2)、电影《色戒》中,岭南大学学生暗杀团的成员,邝裕民,梁润生,赖秀金的姓氏,都是典型的粤地姓,和他们的出身相符合。

(3)、近代如广西军阀白崇禧外甥韦永成,与蒋介石侄女蒋华秀结婚。

(4)、浙南靠近福建一带亦有分布,如作家林斤澜(温州人)。

(5)、玉山雅集创造了九个“必有”:必有名士,必有醇洒、必有美姬、必有良辰,必有好景,必有佳题,必有诗咏,必有汇集,必有不朽,光裕后世,影响甚巨。一时间,玉山佳处竟成为元末东南文化活动中心。

(6)、千灯,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我从小就知道它,可是几十年之中,竟然还是第一次去。千灯离我家汽车一个小时都不好,三十多公里的里。为何其他江南乡镇有点名声的几乎都去过,只是千灯没有去过?说不出理由。

(7)、楼前有鱼池廊廓、休闲庭院,从窗口望出去便可以看到慈母阁。据说顾炎武先生正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才在建造了这座亭子。亭下的一潭池水静谧清澈,锦鲤在水中自由的游动着,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改变,却又似乎都不一样了。

(8)、天下汪姓出徽州,汪是古徽州地几大姓之伴随着徽州人迁徙到江南延伸至全国各地,因此,汪姓也是江南地区较多的姓氏。

(9)、近代如著名报人储安平夫人端木新民(苏州人)

(10)、当时,明朝已经灭亡,清朝刚刚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是要更换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这叫“亡天下”。他号召人们不必为某个皇室的兴亡而战斗,要为民族的存亡而战斗。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这句话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11)、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12)、他“重节义而轻文章”,由此对东汉蔡邕大加贬斥,“东汉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他“严别流品”,从而极力诋斥李贽,“自万历季年,缙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他倡议耿介,“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

(13)、近代有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余杭人),今有著名企业家刘强东夫人章泽天(南京人)。

(14)、次一个是黄宗羲,他是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古代的浙江人都很彪悍,黄宗羲也如此,老爹被宦官杀害,结果他在19岁那年只身潜入北京城,用一枚铁椎报了杀父之仇。清兵入关之后,他也招兵买马要反清,但终究读书人能量有限,没成。

(15)、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

(16)、今天人物则有台湾前国民d主席朱立伦(祖籍义乌),演艺圈有恬妞(原姓朱,祖籍上海)

(17)、还有一类人,虽是文弱书生,却义无反顾扛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誓与清朝抗争到底,即使后失败,也决不接受清朝的招抚。我黄宗羲和同时代的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18)、除了江南,云南一带朱姓也不少,近代著名的就是国军将领朱培德了。

(19)、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20)、上海:陈佳莹(上海)、陆婷(上海)、沈之琳(上海)、杨海赆(上海)

4、顾炎武是干嘛的

(1)、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第五进与前面几进房屋的朝向不同。有南北两幢房屋,北面一幢是“读书楼”,楼上原是藏书室,楼下是顾炎武平时抄录、著文、写字的场所。凝望楼中的建筑,似乎可以想象到先生在这里伏案写作,挑灯夜读,他忧国忧民时眉头紧锁的样子。

(3)、湖北方面,近代有哲学家熊十力(黄冈人),江西方面,近代有国民d高级官员熊式辉(安义人),当代有著名武侠作家古龙(原姓熊,南昌人)。

(4)、梁太太、廖太太、朱太太、马太太、萧太太:皆为汪伪政府官员夫人,梁廖为广东官员可能性较大,朱马为江浙官员可能性较大,萧为湖南、江西官员可能性较大。皆很可能来自江浙闽粤湘鄂皖赣南方八省。符合民国官场规律。

(5)、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

(6)、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7)、顾炎武论学,一为“体己有耻”,一为“博学于文”。

(8)、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9)、附录1:SNH48中来自江南地区的成员姓名和籍贯对照

(10)、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是矢志反清,但又都是读书人,显然军事上没啥特别的才能,不能像韩信、岳飞那样力挽狂澜,所以终都输了。但作为读书人,他们又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先锋。譬如王夫之,就曾说王阳明(即蒋介石推崇的王守仁)全是在扯淡,他的学说完全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

(11)、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和对古代典籍作创造性的诠释,阐发与西方政治哲学相同或相似的观念,并以此建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顾炎武回应西方政治哲学东渐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12)、千灯镇上的大户人家,有庭院,假山,有池沼,有古树名木。这些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古镇的气息不一样,有情趣,有乐趣,数百年前的水上、船上、楼上、桥上,飘荡的是昆曲,是吴侬软语,是缠绵的故事,转化为二胡、琵琶弦上凄切。如今走在此地,仍旧感觉到诗情画意。

(13)、如此看来,他们确实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到处游说别人造反,清朝官府为何会将他们轻轻放过,不予追究呢?自然,鹿鼎记是小说,不免虚构。真实的历史之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又是一番如何场景呢?

(14)、附录2:电视剧《红色》中的人物姓氏和职业、籍贯对应

(15)、近代著名人物为宁波电影大亨邵逸夫、邵醉翁兄弟。

(16)、铁林,华人巡捕,个性刚毅果敢,旧上海华人巡捕基本无南方人,多来自山东等地,铁姓确多在华北一带。

(17)、好文推荐:楼继伟:之前放的水,现在可能要考虑收了

(18)、这几天,我一直琢磨为什么没有去过千灯?周庄去过许多次,同里去过许多次,甪直去过许多次,锦溪去过许多次,甚至浙江的乌镇、西塘去过许多次,为什么千灯没去过?也许是定数,也许是缘使然。到了千灯,宝塔、寺院,戏楼、故居,一路走,一路停留,终于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19)、“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20)、   同学们,你们可以实地走访参观,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髓,一定会大有收获的!记得回来与大家交流!

5、顾炎武是什么地方人

(1)、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2)、很多人都在反思明朝为什么就这样灭亡了,有人说是因为理学空谈天理,也有人说是因为心学空谈心性。有人说是因为那些把持朝政的太监和他们的d羽,也有人说是因为东林d人引发的d争。还有人说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对大臣们太苛刻,动辄在朝堂上打屁股,终打掉了大臣们的气节,打掉了大明朝的江山。

(3)、在群里大家可以随时分享、交流,并且能第一时间了解知乎线上/线下活动,还可以收到知乎君不定时发放的各种神秘礼物哦~

(4)、黄宗羲则提出,皇帝(不管是大明还是大清),都是天下人的仇人,天底下大的祸害,就是这些自称皇帝的人以及他们的拥趸。假如一定要有皇帝的话,也要通过学校来监督君权——这里的学校,其实就是西方的议会,是可以说皇帝你哪里哪里做得不对的地方。而后法律,也不能是一家说了算,而应该交付大众广泛讨论,先制订出一套完善的法律,之后才会有太平的盛世。

(5)、到了他的坟前,除了鞠躬致意,还应该有什么?

(6)、(3)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8)、除此之外,广东省分布也不少,今天香港演艺圈的谭咏麟,谭耀文皆出身广东。

(9)、金姓也在江南一带分布很多,古代有名当为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苏州人),近代则有哲学家金岳霖(出身湖南,原籍浙江诸暨),写过《汪政权开场与收场》的金雄白(青浦人)。

(10)、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目无道德,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司马昭所杀,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然而不知道他这话败坏了仁义,伤害了教化,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而去事奉并非自己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间,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况且当他初入朝做官的时候,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无缺呢!

(11)、近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建筑学家林徽因,皆为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家大族。

(12)、连被杀,炎武所藏史录、奏状一二千本借给吴潘两人的,也随同散失。庄延鑨

(13)、 顾炎武幸?还是不幸?保明抗清、护明抗清,民族气节,嗣母王氏为此舍身自尽,除了民族大义?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一个女人,压抑压抑,还是压抑,除此之外,我们如何面对?同情?赞赏?惋惜?她的七情六欲呢?她的除了养育儿子之外的其他权益呢?2017年的清明节,我们到了故居,到了祠堂,到了他当年走过的小街、走过的邻里、走过的河、走过的桥、走过的花开花落,到了他的坟前,除了鞠躬致意,还应该有什么?

(14)、以上「江南四姓」,代表了江南四个有地域性,富有乡土韵味的姓氏。当然,除了沈,顾陆钱在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他们是出了江南就很难见到的几个姓氏了。

(15)、顾炎武谈史学问题,主要引唐、宋为例。像宋人,其实很多都是轻视史学的,别看有《资治通鉴》那样的大制作。而且人们论史,又自觉不自觉地取、抱一个得失的态度。以得失、成败论史,是功利主义的历史观。所以像什么雄汉盛唐,大家就高兴讲,六朝、五代那样的衰乱之世,人们都不爱去说,实际上这是很有害的。为什么呢?正如老子说的,善者吾师,不善吾资。对于不好的,说穿了,它们都是有益的反面教材,实际上更为深刻,规避这些,只会再过、二过。因此,顾炎武认为:讨究历史中的方法和办法,用好历史这个案例题库,只会有好处。而且科举考试也不应该回避历史,无论命题还是答卷,随时触及历史及问题,都应该是无所拘泥、不犯忌讳的。虽然顾炎武多引古人、前人之言语以表述之,但实际上却是表达、摆明他自己的态度。

(16)、顾炎武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一同学习的归庄兴颇为聊的来,慢慢成为了知交好友。到十八岁时二人一同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开始学习。对于顾炎武来说,我们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伟大的爱国学者顾炎武被誉为昆山“三贤”之首,人称亭林先生。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不朽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18)、邝裕民、赖秀金、梁润生、欧阳:岭南大学暗杀团成员,皆为粤地姓。

(19)、附:王奇生《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中相关官员籍贯统计

(20)、等到明朝后一位皇帝登场的时候,魏忠贤和他的d羽们终于受到了清算。刑部提审魏忠贤的d羽们时,我在身上藏了一把铁锥,来到刑部衙门。面对杀父仇人,我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掏出铁锥朝他们扑了过去,将坏事做绝的锦衣卫爪牙刺了个鲜血淋漓,生生拔下他们的胡须回来祭奠父亲。

(1)、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为官,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清兵入关后,他寄希望于南明复辟上。清军佔领江西后,他隐居不出,终了一生。

(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周边。麦姓有名的人物,不是人,而是猪,那就是香港人人都喜爱的麦兜了。当然,它的创作者,其实也姓麦,即漫画家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

(3)、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明亡后,改称炎武,坚持抗清,终身不仕。他著述甚多,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

(4)、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心得,这也并非是顾炎武独创,南宋王应麟就有《困学纪闻》;顾炎武之后,钱钟书《管锥编》便继承了这种体裁。

(5)、亭林路,为纪念顾炎武(亭林)而得名。贯穿老城区,南北走向,南接前进路,北通亭林园。在马路东面有闻名全国的百年老店“奥灶馆”,每天早上往来的行人,都喜欢去奥灶馆吃碗奥灶面。

(6)、蒋楚婷 jct@whb.cn 朱自奋 zzf@whb.cn

(7)、谈到理学和心学,虽然理论不同,但是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认为理学和心学导致明朝灭亡人们就把靶子对准了这六个字。王夫之就认为,天理本来就在人欲之中,离开了人欲谈天理只是空谈而已。所谓的“天理”,只在事物之中,是蕴含在事物当中的道理而已,哪里有一种“天理”能够离开万事万物孤零零地存在呢?顾炎武更是一口咬定是明朝毁于心学空谈,呼吁学者们做学问要有利于国家社会,不能只是空谈。

(8)、近代名人如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桐乡人),国军将领汤恩伯(浙江武义人),今有著名演员汤唯(乐清人)。

(9)、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登基后,在除掉魏忠贤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大事情——改革驿站,大幅精简驿站工作人员。有一个叫李自成的驿卒因为丢失了公文,被裁撤下岗,失业了。到了第二年,走投无路的李自成起来造反了。

(10)、当代有名者为香港作家倪匡、亦舒兄妹,皆为宁波人。演艺圈人士有倪妮(淮安盱眙人)。

(11)、顾阿瑛在秀美的玉山佳处举办了赫赫有名的玉山雅集,当时有名的文人如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等都是座上宾,这些诗人不单擅长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

(12)、前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读来似深山远钟,让人神定气静。两壁墙上挂着清代苏州状元石韫玉,名人林则徐、何绍基、吴大徵、梁启超等人的手迹。

(13)、公元1677年,炎武已经六十五岁了。从山东到陕西华阴,住王宏撰家,王宏撰替他盖了几间房子,决定在此定居,两年后写信告诉他三个侄子说:陕西人喜欢经学,看重处士,主持清议,和他省人不同。在此买水田四五十亩,可以维持生活。华阴这地方是交通枢纽,就是不出门,也可以看到各方面来的人,知道各地方的事情。一旦局势有变化,跑进山里去守险,也不过十来里路。要是志在四方呢,一出关门,就可以掌握形势。从这封信可以看出,炎武之定居华阴,是和他的一生志愿抗清斗争密切相关的。这时候,炎武的三个外甥都已做了大官,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状元,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任明史监修总裁官,第二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徐乾学是康熙九年(公元1670)探花,徐秉义是康熙十二年的探花。三兄弟在青年时都曾得到过炎武的资助和教育。他们看到舅父年老,流离外方,几次写信迎接炎武南归,答应给准备房子和田产,炎武回信坚决拒绝。他不但自己不肯受这几个清朝新贵的供养,连他的外甥要请他的得意门生潘耒去作门客,也去信劝止,义正词严地指出这些人官越大,门客越多,好巴结的人留下,刚正方直的人走开,他们不过要找一两个有学问的人在身边来遮丑而已。应该知道香的和臭的东西是不可以放在一个盒子里的,要记住白沙在泥,与之俱黑的话,不要和狎客豪奴混在一起才是。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炎武的生性刚介和气节。

(14)、同样多分布在江南及周边一带,古代有名的朱姓人物,当属出身江淮的凤阳人朱元璋了。除此之外,还有近代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湖州人),美学家朱光潜(桐城人,属江淮)、著名作家朱自清(出身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15)、并不是封建帝王的专称,并提出了“众治”的主张,即“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的这些思想均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16)、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17)、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昆山亭林公园,原名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改名亭林公园,园中有顾炎武纪念馆。千灯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的地方,镇上有顾炎武故居。

(18)、江南一带的近代许姓名人有许寿裳(绍兴人)。

(19)、钱谦益的一句“水太冷”,换来的是正义人士的永远唾弃,后来乾隆皇帝下诏编《贰臣传》,钱谦益更是被列为明朝官员中变节投降的典型。不知道他地下有知,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呢?

(20)、首先,他以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来规定 “王政”之本质,虽与传教士宣传的亚里士多德的 “王政”理论相通,但在表述上却显示了比传教士更高的概括能力和直探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水平。

(1)、头一个,便是顾炎武,他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还是少年那会便参加了著名的反宦官组织“复社”,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出了名的反政府活动家——当然他此时反对的是宦官,等到清兵南下之际,他便开始反清,曾参加昆山和嘉定的反清起义,当然终这些书生担当的军事活动终都失败了。

(2)、当代著名演员俞飞鸿亦出生江南一带,是杭州人。

(3)、近代有名者为戊戌变法发起人梁启超(新会人)及其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今演艺圈人物众多,如香港的演员梁朝伟、梁咏琪、梁家辉、梁洛施、马来西亚的歌手梁静茹(祖籍顺德)。

(4)、没过多久清军入关,赶跑了李自成,大明的江山落入了满人的手中。清军为了镇压反抗,对汉族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在这场战乱中,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生母被砍断手臂,养母绝食而死,临死前嘱咐他终身不得投靠清廷。王夫之的父亲、叔叔、叔母、哥哥等人都在战乱中死亡,父亲临死前留下遗言让他一定抗清到底。

(5)、顾姓也是言情小说中常用姓氏,如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桢、顾曼璐姐妹。

(6)、关于史书,我们知道以中国为,这是世界公认的。无论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是历代纪事本末,等等,门类纷杂,层出不穷,给人浩如烟海之感而莫知其要,以至于人们有言,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就是老子讲的多则惑,虽欲以史为鉴,然皓首穷经未必能言,这是主要的问题,顾炎武也谈到了。尤其是宋以后,史著更见繁杂,不仅部头大,而且门类多,于是只好是,与政治和当代有关的才提,此外就不谈了。顾炎武认为,史学,或者说历史知识,关乎国家政体得失,绝不是小事。只有通晓历史,才能通达国家政体,否则历史沿革不明,会导致颟顸政治。这与司马迁讲的通古今之变是一样的。

(7)、1663年,南浔庄氏史案发,炎武的好友吴炎、潘柽[chēng]章牵

(8)、顾炎武被捕入狱时,朋友为了救他,去求已经归顺清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钱谦益喜爱顾炎武的才华,希望收他为徒,友人就代替顾炎武交了门生帖子拜了师。在狱中的顾炎武知道后,急忙让人去讨回门生的帖子,钱谦益惜才不给,顾炎武就写了一封公开信让人四处张贴,宁死也不愿接受钱谦益的援手。这就是气节,有时候它比生命更加重要!

(9)、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10)、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11)、上海:钱蓓婷(上海)、顾香君(上海)、汤敏(上海)、陈丽(上海)、戴萌(上海)

(12)、如果这个地方没什么值得留意的,顾炎武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背诵之前读过的内容。他还四处搜集农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书籍,一边阅读,一边校正。正是以这样的精神,顾炎武完成了长达120卷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该书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对于边疆形势和沿革也作了详细的叙述。

(13)、近代「沈崇事件」中,女当事人沈崇为晚清大臣沈葆桢、林则徐后代,这里的沈家便是福州「三坊七巷」的沈家,祖上来自杭州。

(14)、除此之外,还有著名军事理论家,徐志摩的亲戚蒋百里(海宁人),民国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余姚人),国军将领蒋鼎文(诸暨人)。

(15)、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号亭林,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江苏昆山千灯镇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明朝灭亡后,他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世称“亭林先生”。

(16)、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继绅,后改名绛,明清鼎革之后改名炎武,或署名蒋山佣,学者称呼他为亭林先生,尊他为一代通儒: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17)、    可是他读书不用心,成天贪玩。母亲很伤心,就将织好的缎子剪断。织绸缎是要费很大心思的,母亲这么做为的就是要告诉他:不认真读书,就会成为废物,远大的志向是要靠点滴的努力来实现的。懂事的小炎武知道错了,从此后他便爱上了读书。之后,他读完了许多书籍,如《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等。

(18)、古代有名的当属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昆山人),近代有名的人物,比如电影《我的1919》中主角原型,外交美男顾维钧(嘉定人),历史学家顾颉刚(苏州人),还有长者的老师,文理奇才、大师顾毓琇(无锡人)。

(19)、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就很清楚,不要说中国史,就是人类史,只要抓住了要点,也是很简约的,无非三块——陆地、海洋、天空。陆上以两大帝国为代表——蒙古汗国、中华帝国;海上当然是殖民帝国,也就是英格兰为代表。它催生了一批新国家,如美国等。所谓天空,是指未来人类当致力于开发者。上古世界主要是三大——埃及、先秦、希腊。我们只要把握了历史中的八大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中华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英帝国,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人类史大坐标一定立,任何情节都不会迷失,很快就能找到其定位。所以完全可以说,一部人类全史,是可以要言不烦的,一目了然。古人之所以不得要领,也是因为身处局中,不识庐山罢了。经过了近现代,我们今天来看就很清楚,这并不奇怪。就像古人不知道新大陆,现代人却都晓得地球全图,这是一样的。

(20)、顾鼎臣是玉山镇人,出身低微,但他人穷志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摘取状元桂冠。顾鼎臣中榜后,由于他才华横溢,一直受到皇室的重用,引人瞩目的是嘉靖皇帝南巡时,让顾鼎臣代朝三月,成为美谈。

(1)、顾炎武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2)、顾炎武妻子卒于昆山后,他对着妻子灵位痛哭流涕,写诗哀悼:

(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脚痒脚气有救了!这个古方,让我们和痒痒痒彻底告别!

(5)、可惜这样的一位大学者,后人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后来有人说顾炎武为“清学”开山,极力推崇他的“博学于文”,但是对于他的“体己有耻”,却鲜有人推崇,后者却是他用生命践行的学术理论,如果顾炎武泉下有知,会不会一声长叹呢?

(6)、作  者:金煜轩爸爸  朗 读:李思丝妈妈

(7)、与此相反,电影《无问西东》中将沈光耀设定为广东籍贯军人家庭后代,则不合理,原因是因为沈光耀原型沈崇诲本来就是江南一带人(江宁人)。

(8)、1655年发生了陆恩之狱。陆恩是炎武家的世仆。在炎武出游时,投奔到官僚地主叶方恒家。炎武家庭经历丧乱,缺钱使用,把田产八百亩卖给叶家,叶方恒存心想吞并顾家产业,掯勒只给半价,这半价还不给钱,炎武讨了几年才给了一点。恰好陆恩得罪了主人,叶方恒便叫他出面告炎武通海,通海指的是和沿海抗清军事力量勾结,在当时是大的罪名。炎武急了,便和家人设法擒住陆恩,扔进水里。陆恩的女婿又求叶方恒出面告状,用钱买通地方官,把炎武关在叶方恒家奴家里,情况十分危急。炎武的好友归庄只好求救于当时赫赫有名的汉奸官僚钱谦益,谦益说,这也不难,不过要他送一门生帖子才行。归庄知道炎武决不肯这样做,便代写了一个送去。炎武知道了,立刻叫人去要回来,要不回来,便在大街上贴通告,说并无此事。谦益听了苦笑说,顾宁人真是倔强啊!后来炎武的另一朋友路泽溥认识兵备道,说明了情由,才把案子转到松江府,判处为主杀家奴,炎武才得脱祸。叶方恒中过清朝进士,作过官,有钱有势,炎武和他结了仇,家乡再也住不下去了。1657年炎武四十五岁,决定到北方游历,一来避仇,二来也为了更广泛地结纳抗清志士,继续进行斗争。从这一年起,炎武便仆仆风尘,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他的生活情况,在与潘次耕(耒)信中说:“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友人赠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一年之中,半宿旅店。”旅途的艰苦,旅中一诗说:“久客仍流转,愁人独远征,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鬲中羹,……买臣将何处谒承明?”他的心境,在寄弟纾[shū]及友人江南诗中说:“自昔遘[gòu]难初,城邑遭屠割,几同赵卒坑,独此一人活,既偷须臾生,讵敢辞播越,十年四五迁,今复客天末,田园已侵并,书卷亦剽夺,尚虞陷微文,雉罗不自脱。”是十分沉重、紧张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