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刘禹锡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
2、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诗句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出自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为:
4、(出处)《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5、一语双关,是民歌常见的用法。刘禹锡是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这首“竹枝词”,也使用了这种手法,清新活泼,惹人怜爱。
6、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7、今年不同往年,山里有雪,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该是断尘绝俗,归隐梅山的良机,但黛玉重情,心中幽怨,她对宝玉的痴情又何尝不是水流无限似愁浓呢?只不过,宝玉不是那易衰易落的红花,而是只信木石前盟的痴心男子。纵然未能高堂红烛,喜结连理,至少心系彼此,深情不减,好过世间形形色色同床异梦的夫妻。
8、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9、刘禹锡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
10、第二道旨意,是十一月收到的。他还在贬谪去连州的路上,刚走到岳阳,他已离开长安两个月,这一次,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一齐贬为司马的有八个革新集团的人,即八司马),这是打击之后的又一波追加重拳。此时的刘禹锡心里盼望的,是再过两个月的新年,新年必将改元,改元则朝廷必将大赦,他希望着新年大赦中获得量移,获脱谪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