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炎武(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3 07:46:58

20条顾炎武

1、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D解析据材料“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可知,“国”当指统治者的政权,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故A项错误;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天下”指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当时国人所知世界,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意识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出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可知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D项正确。

3、他少年时候便正直不阿,廉洁自持,不与俗人交往,交往之人都是复社的鸿儒。他出生于江东望族,幼年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嗣母王氏十六岁开始未婚守节,抚养顾炎武成人,嗣母将他视若己出,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4、顾炎武还是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顾炎武追求的是外向客观的学问,而不是主观的学问。

5、主张实行统一而稳定的货币政策,既反对“以年号铸之钱文”、币制屡变,又反对“各自行钱,不相流通”的地方保护主义

6、1614年,清王朝建立,这时顾炎武2岁,注定要当一个明代的遗民。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顾亭林。

7、城中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

8、D(分析提示)题干材料中,顾炎武批判了王阳明“心学”的不切实际之风,因而可以体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主张,也可看出顾炎武认为“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背弃。但顾炎武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非要废除儒学。

9、唱腔:周雪华/音乐:孙建安/配器:张芳菲

10、所以,顾炎武的谈论历史的时候,尤其注重风俗。

11、他还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音韵学的研究,这些都有传人,但是他为自负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迫,只能中断,一直到晚晴末年才被人重新发现并且应用。

12、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13、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14、代表作品:《日知录》,《音学五书》,撰成《军制论》,《形势论》

15、这件事被曹余章写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顾炎武著书立说》这一章节中。

16、天下兴亡,从娃娃抓起。

17、根据记载,牢房后来被废弃了,原“天牢”中间的止辟楼被改成了智居楼,寓意从制止犯罪变为修身养性。名称的变化预示着太平堤从此不再悲伤,终它发挥出依山傍水的优势,成功借景玄武湖,屡次被评为明朝的金陵一景。

18、(2)批判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19、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0、(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答案解析)D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选D

40条顾炎武

1、阳明学说使晚明思想走向活跃和多元,但从另一方面说,也造成思想、道德和行为评判标准的混乱。以至于顾炎武认为,心学所造成的思想秩序混乱是明王朝覆亡的主要动因〔2〕。究其原由,一方面源于心学与朝廷主流思想的激烈冲突,另一方面则因为阳明后学(尤其泰州学派)逐渐取消了对达到“良知”境界之“致”的探讨,过度强调心灵的自觉,王学内部也呈现混乱的趋势。其实顾炎武不是真正反对阳明心学,只是对阳明后学的一些做法或观点提出批评,顾炎武贬斥心学为禅学,认为“(陆)象山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后之说者递相演述,大抵不出乎此”。

2、语云:‘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谨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窃谓洋税不开,则有此害。若洋税一开,除军械硫磺焰硝违禁之物,不许贩卖外,听闽人以其土物往。他如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各趋之者,当莫可胜计,即可复万历初年二万余金之饷以饷兵。或云可至五六万,而即可省原额之兵饷以解部助边,一利也。沿海贫民,多资以为生计,不至饥寒困穷,聚而为盗,二利也。沿海将领等官,不得因缘为奸利,而接引、勾引之祸可杜,三利也。……此非臣一人之言,闽省之公言也。

3、顾炎武在哲学上的经验主义立场,使他能够冷静地分析国情,正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突破了中古传统,反映了中国社会开始其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向,表现了“新的突破了旧的”的时代特征。然而,顾炎武的经验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经济思想的进步性。

4、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受过委屈,因为他注意积累财产,开垦土地。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5、 顾炎武,字宁人,别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勤于读书,六岁启蒙,十岁即开始读史。顾炎武对待读书的态度恭谨、认真。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每年的春秋两季,顾炎武都会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两百页,不温习完,绝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透彻理解了所读书的内容。

6、明初四大案中有三个杀人过万。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发的胡惟庸案持续十余年,朱元璋以不同罪名株连功臣宿将,先后诛杀3万余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处死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死者达数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株连杀戮超过5万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对政治反对派进行了残酷镇压,死者难以计数。方孝孺因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杀十族。

7、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8、对程朱理学,顾炎武没有正面批评,而且还维护程朱在儒学道统上的地位。上面提到的他对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的斥责,就表明了这一点。对宋理宗在淳祐元年定“周、程、张、朱四子之从祀”作了肯定的评价,说,“由此之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胡元至于我朝,中国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祀》,《录》卷十四)晚年移居关中,亲自组织修建朱子祠并主持考亭书院。可见,他对程朱是崇敬的。

9、昆剧《顾炎武》主演柯军访谈

10、一代宗师却有一段相当悲壮的家史。

11、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12、C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知,顾炎武主张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顾炎武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奴婢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来推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等等,成为顾炎武着重加以探讨的问题。

14、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15、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因此,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故顾氏的学问,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实用之学

16、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17、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18、中华的月色,时盈时缺,

19、顾炎武 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日知录·卷十八》“心学”条目下写道:愚按,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无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乱,皆于此乎判。此圣人所以致察于危微精一之间,而相传以执中之道,使无一事之不合于理,而无有过不及之偏者也。禅学以理为障,而独指其心曰“不立文字,单传心印”。圣贤之学,自一心而达之天下国家之用,无非至理之流行,明白洞达,人人所同,历千载而无间者。

60条顾炎武

1、顾炎武的经学批评,针砭宋明陆王心学之弊,对扭转清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不容忽视。

2、只有那些的不眠的夜晚,永远沧桑在心间。

3、(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4、顾炎武知道后,急忙要回书帖,而钱谦益不与,顾炎武只好“列谒通衢自白”。钱谦益知道顾炎武的这一举动之后,笑着说:“宁人之卞也(顾严武也太心急了)。”

5、吾读《宋史忠义传》至于陈遘,史臣以其婴城死节,而经制钱一事为之减损其辞,但云天下至今有经总制钱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彦国,愚以为不然。《鹤林玉露》曰:‘宣和中,……命陈亨伯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因建议如卖酒、鬻糟、商税、牙税,与头子钱、楼店钱皆少增其数,别历收系,谓之经制钱。其后卢宗原颇附益之,至翁彦国为总制使,仿其法,又收赢焉,谓之总制钱。靖康初,诏罢之。军兴,议者请再施行,色目渐广,视宣和有加焉。以迄于今,为州县大患。……其后叶正则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下乃可为,治平乃可望也。’然则宋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于亨伯。”

6、(3)赞扬历史上的“异端”行为(肯定改革、农民起义、寡妇再嫁)、倡导变革。

7、调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解决官田问题、生员问题、私租问题、奴婢问题,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张以雇佣劳动制度取代传统的蓄奴制度

8、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顾炎武大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多么好的一个学问家,而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国学传统中的精髓。

9、第保障私有财产,取消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他认为,不仅当代之君不得侵犯和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即使是被前代之君所剥夺的私有财产,也得无条件地归还给人民:“《隋书·李德林传》:‘高祖以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赐德林,车驾幸晋阳,店人上表,称地是民物,高氏强夺,于内造舍。上命有司料还价直。’则是以当代之君而还前代所夺之地价,古人已有之矣。又考《后汉书》:‘谯元子瑛,奉家钱千万于公孙述,以赎父死。及元卒,天下平定,元弟庆诣阙自陈,光武敕所在还元家钱。,则知人主以天下为心,固当如此。”他认为“以天下为心”,既不应是一句空洞无实的漂亮话,也不应当是把天下据为己有的代名词,而应落实到保障私有财产上。

10、在顾炎武看来,在行政权力退出市场竞争以后,国家仍可以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11、竖年,他游历鲁、豫、陕、赵诸地,并且曾想在章丘置地,因为此地太湿润而作罢。马援、田畴皆从塞上立业,于是他想在代北安居,并说:使我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

12、顾炎武以敏锐的目光,通观明代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巨著中,对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例如记晚明苏州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形:

13、顾炎武说:“读万卷书,行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书。”

14、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15、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16、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他联合黄宗羲、王夫之、孙奇逢等人,谋求恢复明室,他奔走四方,不仅求助于明朝旧臣,而且派人前往日本、越南等地,寻求帮助。

17、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18、大同商旅辐辏,货物踊贵,亦以藩府有世禄之供,将士袭常饩之养。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浮侈犹甚。

19、群演……张小鹏张巍张雷孙潇丰于帅周杰李杰高鹏黄金朝

20、顾炎武说“小官多者,其世盛”,认为官吏中做实事的人多,实际负责的人多,熟知民间疾苦的人多,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大官多者,其世衰”,是强调官吏中空受俸禄不做实事的人多,指手划脚不真正负责的人多,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多,这样的政治局面,会导致衰亡。

80条顾炎武

1、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确认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

2、后,每读一本书都要写出心得体会。

3、他改名改字的用意,全在于爱国抗清,立志救世。

4、记河南武安、汝宁等地情形:

5、“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论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顾炎武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所以痛苦不堪,还在于有一个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却享受着免役或免赋的经济特权,而国家赋役的负担,则转移到了广大无地或少地、又无任何官本位背景的民众身上。其《生员论中》说:

6、对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7、历史记载顾炎武有四个妾,为了他生过孩子的妾室还有第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续早夭,直到顾炎武60岁都没有儿子,立同族子衍生为嗣子,衍生相随他多年,直至他病逝。

8、顾炎武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正是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欲望,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的动力。在顾炎武的笔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也有如同西欧商人那种明知航海危险也要冒死以往的精神:“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异时海贩船十损二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如此。”(《天下郡国利病书》)

9、李贽 否定天生圣人 强调人欲

10、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11、治官,就是管理百官。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管理官吏,教化民众,关键在于君主。这就是所谓“治官化民,其要在上”。这句话首先也说明了管理官吏和教化民众,是高层执政者的基本职责。古代帝王成功之道在于“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治官”是高执政者的责任,也是能否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条件之一。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凭着对政治史的熟悉,通过对历代官制带有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思考,提出了深刻的“治官”思想。

12、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学逐渐取消了对达到良知境界之致的探讨,过度强调心灵的自觉,而且心学内部也呈现混乱的趋势。所以顾炎武反对心学,认为其倡导的精神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13、他“重节义而轻文章”,由此对东汉蔡邕大加贬斥,“东汉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他“严别流品”,从而极力诋斥李贽,“自万历季年,缙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他倡议耿介,“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

14、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而平生得意者为日知录。

15、★天下之治,始于里胥★

16、由此也可见顾炎武在当时的威望。

17、这些论点都颇有见地,正确地指出了顾炎武的学术倾向,特别是梁启超的评论,对顾炎武的学术旨趣讲得较为准确。但这些观点也有不足之处,即没有指出顾炎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对于相同之处,也没有解释其相同的原因。

18、人生的四季,花开花谢,

19、可惜这样的一位大学者,后人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后来有人说顾炎武为“清学”开山,极力推崇他的“博学于文”,但是对于他的“体己有耻”,却鲜有人推崇,后者却是他用生命践行的学术理论,如果顾炎武泉下有知,会不会一声长叹呢?

20、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100条顾炎武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

3、采访:雎安;视频:阿诚

4、基于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顾炎武认识到“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的经济规律,从而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又说:“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5、顾炎武有很多是名言名句,一:官多则乱,将多则乱,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四: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五: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九: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十: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十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6、顾炎武妻子卒于昆山后,他对着妻子灵位痛哭流涕,写诗哀悼:

7、顾炎武提出了口号,成为了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顾炎武虽然只是一个江南文人,但是曾经到达过北方,虽然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但他的民族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学问也开创了清朝的先河。虽然顾炎武的思想有很多缺陷,但是顾炎武的思想是十分先进的,在崇尚皇权的时代,顾炎武却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争取百姓的权利,这一点是值得大家赞扬的。

8、位于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太岗路,明清时期官方名称是太平堤,它不仅是南京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还是玄武湖的一段湖堤。它的故事很传奇:曾有一个渗人的“外号”——孤凄埂,还两次入选明朝的“金陵四十八景”,清初顾炎武还曾在此被打,差点丢命。

9、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10、顾炎武有世仆名陆恩,背叛主人,投靠当地豪强叶嵋初,两人且图谋以“通海”之罪名控告顾炎武。顾炎武回昆山,数落陆恩之罪,并将陆恩沉降而死。

11、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顾”,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顾氏总群,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

12、D。解析: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题干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由此可知他特别强调经世致用之学。

13、“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先提出的。

15、《顾炎武全集》主要包括九种经部,五部子部,十七部史部,集部三种等共三十四种,约1200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排版、校勘、标点,而且还以繁体排印出版,本书以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反映来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涉及广泛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

16、顾炎武后来在一篇纪念嗣母的文章中,

17、由此可知,顾炎武虽然过着游学隐居的日子,依然心系旧国,只不过这种情感没有直抒胸臆,只是流淌于字里行间而已。

18、“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商贾虽余货,多不置田业。”(《天下郡国利病书》)

19、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20、顾炎武所论说的徽州商人勤俭致富的精神,与马克斯·韦伯论说的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新教伦理精神虽不同但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徽州商人们之所以能够致富,首先在于勤俭。他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