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简介及主要事迹(篇一)
1、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2、徐达:明初名将,开国元勋。他率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被誉为“长城”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清 童铨
5、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从此闻名遐迩。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
6、吴承恩:明代中期文学家,《西游记》作者。
7、其实,即使吴知县不发邀请,每年正月十五这天,修武民间,尤其是韩庄、雁门等许多以韩姓居民为主的村庄,都会在韩氏祠堂或庙宇开展祭祀韩文公的系列活动,既隆重热烈,又庄严肃穆,因为韩文公不光是世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首,更重要的是,韩文公就是修武本地人,是韩氏后裔和当地百姓人人敬仰并引以自豪的廉吏清官。
8、东林党代表地主商人利益东林党的形成,背后是地主阶级以及商人集团的操纵,尤其是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他们很多本身就是这些家族的子弟,因此在政论方面只知道考虑本家族的利益,所努力推动的也是符合这些家族利益的政策。
9、)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0、常州祠堂故事|Top14:横山桥省庄韩氏宗祠的故事
11、声明:以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12、其意为读书人仅仅将书读好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天下事,都需关心思索,唯有用心体会世间百态,方能活学活用,不至于死读书、读死书。
13、东林先贤缪昌期和东林斗士李应升
14、薛氏后裔为了祭祀先祖,不忘初心,修建了薛氏宗祠,但是,从明末清初以来,历经沧桑,宗祠已残破不堪,但幸存三进九间。2009年冬薛氏族人商议重修宗祠,于是,2010年春在薛氏宗祠原址重建,并把原来的三进改为四进,扩大了前后两天井,还有一所别院有园门与祠堂相通。
15、桃符是一种旧社会封建思想,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科学认识。年认为是一种怪物,农历十二月认为诸神退位,鬼域放肆的一天,所以用桃木画符压邪。求助神荼,郁垒显灵保佑,驱魔避邪。据历史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每逢新年人们就两块桃木,分别画上神荼,郁垒,挂在大门两侧,求得来年平安。
16、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17、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又以太监总头目兼管东厂和锦衣卫。这样,他可以动用军队镇压人民和打击朝中反对派。东林党人和一些正直的人士不断受到阉党的陷害。缪昌期面对阉党集团的嚣张气焰,仍以名节自励,爱憎分明,联络正人,呼号同类为己任,誓与祸国殃民的阉党集团作斗争。
18、实际上,明初没有所谓党争,或者说党争的规模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明初更主要的还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牵连甚广的所谓“胡惟庸案”,才有了废除宰相制。说白了,明初的政治斗争主要还是集中在淮西集团内部,外人是没有资格、更没有机会插手的,包括浙东集团!至于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朱元璋大开杀戒,并不是因为那帮淮西悍将有反心,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担心孙子朱允炆镇不住局面,打预防针、提前除害而已。只不过,这剂预防针造成的免疫反应过猛了一些……而刘基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完全是个人问题,与两大集团关系并不大。又或者说,是二人为了自保给朱元璋上演的一出双簧,也未可知。
19、来源: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20、常遇春:明初名将,与徐达齐名。
顾宪成简介及主要事迹(篇二)
1、杨士奇:明代名臣“三杨”之首,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罗贯中:元末明初文学家,《三国演义》作者。
3、祠堂:栖息家族灵魂的地方
4、崇祯元年(1628),缪昌期得以平反昭雪,诏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官三品)。弘光元年追谥“文贞”。清雍正十二年,列为江阴文庙《忠、义、孝》旌表碑“忠”字第一人。康熙三十年,入祀江阴文庙双忠祠。事迹《明史》有传。
5、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刻。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榭、假山花木,十分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裔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6、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7、在无锡的鸿山街道,有个叫七房桥的村庄,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地方,因为这里曾走出了国学大师钱穆、走出了著名的物理学院士钱伟长等国家著名人物。钱穆和钱伟长是亲叔侄,因此俩人的纪念馆在一起。
8、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9、祠堂内外,再次爆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10、奋力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11、随着话音落地,吴居澳神情庄重地将包裹木匾的红绸快速解开,霎时间,一张用木框装裱起来的拓片呈现在大家眼前。拓片上,是一棵传神的白菜,7片叶子前后交错,舒展翻卷,叶柄修长,叶片宽大,脉络清晰,惟妙惟肖。白菜上部,还刻有题款文字:“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12、海瑞:明代著名大清官。
13、站在“东林旧迹”牌坊前,我想起了清代康有为《游惠山山诗》中的诗句:“少读明学案,倾仰在东林。高顾抗崇节,千仞振芩岑。”作为改良派的领袖,他对这所不同寻常的古代书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4、结语:所谓东林党正直,不过是他们和他们亲朋好友为自己的同伙脸上贴金罢了,谁让这些文人虽然既无气节又百无一用,但却能掌握舆论呢?
15、刘伯温:明朝开国著名谋士,与张良,诸葛亮齐名!
16、祠内祭拜着江阴的两位名垂千秋的忠臣义士
17、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18、正是由于他们的阻挠,鼓吹,明末的税收全落在了农民身上,终造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而他们的家族由于有功名,家财万贯却一分钱税也不交。
19、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20、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是我国清末无锡籍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
顾宪成简介及主要事迹(篇三)
1、三年前,吴居澳动员当地士绅豪门捐款捐物捐地,在城东原三官庙旧址上兴建宁城书院,并在书院内供奉韩愈像,设文公祠,以便书院学子敬拜和普通百姓祭祀。眼看今年正月十五韩文公诞辰将至,吴知县就在心里认真谋划起了他的一些想法。
2、“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薛家遭此大难,血脉难留,这时薛友梅的女婿张伯洪挺身而出,他抱着薛友梅的两个孙子祥伯和祥叔,用仁义道德打动了监官的良心,才幸免于难。张伯洪带着两个孩子潜来横林五牧余巷,隐姓埋名才将两个孩子保护了下来。祥伯也就成了五牧余巷的始迁祖,他弟弟祥叔后来去了邓庄。这支薛氏的毗陵始祖叫薛抗。靖康之变后,薛抗也随宋室南渡,以后在绍兴乙丑年中了进士,隆兴元年任浙江台州府海宁县令。再后来,他迁来常州被尊为毗陵始祖。
5、缪昌期17岁举秀才,39岁中举人。早年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结识,深许其激浊扬清、匡扶时弊之主张。万历四十一年(1613),52岁时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职检讨、左春坊左赞善、左谕德。身为东林党骨干,缪昌期力主除弊革新,反对宦官专权,敢于直言,清廉忠正,引来小人嫉恨。和许多忠臣义士一样,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迫害。天启六年(1626),阉党罗织罪名,削职在家的缪昌期被捕解京,受尽酷刑,毙于狱中。终年65岁。
6、秦邦宪故居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1986中7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是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万历二十二年,当了十四年官(中间休了三年,丧母三年,其实只当了八年官)顾宪成被免职,彻底成了老百姓。失去官职后顾宪成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忙碌。
9、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10、明代万历末至天启年间(1610—1626年),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东林志士,他们主张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反对横征暴敛,力主加强军事力量,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局面。在与魏忠贤阉党集团的抗争中,涌现了两名江阴籍的东林志士,这就是时任朝廷要职、后被誉为“东林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
11、顾毓琇纪念馆是在顾毓琇故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位于无锡梁溪区学前街3号。
12、郑和:明代世界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明政府先后7次派郑和率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
13、大意是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14、在丽泽堂,有顾宪成语录:“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此圣贤事也。天下有一分不可为,亦不肯犯手,此豪杰事也。”做学问,要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方能成事。高攀龙在《高子遗书》中则说“天下不患无政事。但患无学术。何者?政事者存乎其人,人者存乎其心。学术正,则心术正;心术正,则生于其心。发于政事者,岂有不正乎?”他还说:“人只是一个真,真便做成大事业。自古大人物做大事业,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有一分假意,便弄巧成拙。”讲述了做学问的态度,是儒学克己修心的体现。
15、李自成:明末杰出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率农民军攻入北京,灭亡明朝。
16、小锡觉得,相比于钢筋混凝土
17、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8、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19、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20、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顾宪成简介及主要事迹(篇四)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桃符不再画神荼和郁垒了,用书写二神之名来代替,形成了二言对子,是对联的雏形。
2、书院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通常提前半月遣帖通知。举办的月会,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会上,可以提问,也可以商讨。在讲习间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正是这种喜闻乐见、不拘一格的形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志士仁人慕名而来,以致学舍难以容纳。“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的美誉传播开来,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也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书是不死的东西——丘特
5、旧居辟有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室由序室和展室组成,计陈列七十三件珍贵实物、二百余幅照片。旧居还恢复了张闻天生前的卧室兼书房,陈列极为简朴。
6、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7、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作为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出书,对王守仁“心学”等虚、空、玄的主张进行抨击和批判,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他曾写下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诫读书人不要读死书,要关心国家,关心天下之事。(原创,请考虑采纳,谢谢~)
8、清风文化散文||人文始祖伏羲氏
9、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1、在钱氏故居的第四进里,是钱穆、钱伟长的纪念馆。其中,一楼是纪念钱穆的,二楼是钱伟长的。纪念馆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结构为木质的。
12、实现社会实践的锦上添花
13、勤学和知识是一对美的情人。
14、读万卷书,行路——刘彝
15、常州祠堂故事|Top15:阳湖五牧姚氏宗祠的故事
16、我沉浸在当时的讲演之中,感受他们或激昂或平静的辩论,眼前浮现出人头攒动的热闹情形。然而,画面一转,我似乎又看到东林党人被抓捕或被处死的血腥场面,我仿佛听到了高攀龙在自家投湖自尽的水声……那真是一段无以言语、无以复加的岁月。
17、“白发纵横下,丹心慷慨生。自事忧社稷,谁复计身名”。明清以来,江阴的儒生、官员、缙绅,乃至广大民众,一直对刚烈不屈、英风劲骨的东林先贤缪昌期,视为江城的光荣和骄傲。他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爱国精神和刚直不阿、敢说敢为的亮节高风,始终记在江阴人民的心间。(田柳)
18、努力耕耘,少问收获。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不好。——-叶圣陶
19、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20、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顾宪成简介及主要事迹(篇五)
1、清风文化散文||陈家书院——中国祠堂的文化符号
2、常州祠堂故事|Top8:西盖赵氏宗祠的故事
3、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政治黑暗,军事腐败,财政拮据,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州贵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束,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势日衰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仕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
4、清风游记散文||西湖畔那些曾经的人与事
5、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常州祠堂故事|Top9:蓉湖陸氏宗祠的故事
8、事实上,在目睹了明朝的黑暗之后,顾宪成对仕途不再感兴趣,而是将他的人生目标转向了传教。
9、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0、东兴缪氏家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崇尚儒学、忠烈清廉”的家风,铸就了缪昌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忠烈品性,也濡养了缪氏后人忠孝廉洁的精神风骨。
11、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2、这已经不是说正直与否的问题,是失去了人类基本的同情心,但有人性,何至于此?何况饱读圣贤书就读出了这些?圣人教导的仁在那里?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 熹
14、钱锺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
15、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6、常州祠堂故事|Top10:芙蓉岳氏宗祠的故事
17、顾毓琇故居,始建于清末,是世纪文化老人顾毓琇先生的出生地。
18、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东林书院虽然不像应天、岳麓、嵩阳、白鹿洞书院那样官方和正式,但就其对于国人思想、办学模式的冲击,对于朝野的震动,东林书院也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激越浪花了。在漫漫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东林书院宛若一股清新的风,一改往昔的定式,吹皱了人们心头的一池春水。
19、7年之后,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到吏部诬告薛应旂在浙江打死一童生,而且那家是寡妇之子,使人家绝后。慑于严世藩淫威,吏部只得把薛应旂列入不及格,还命令他休官在家。以后,虽然朝廷又起用薛应旂,但严嵩余党始终揪住薛应旂不放。又过3年他们旧事重提,把他罢免回家。
20、举一而反闻一而知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