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卡夫卡作品精选
1、根据卡夫卡自己的叙述,就在写这封信的前不久,他再一次向父母言明自己想要结婚的愿望。可父亲却武断地认定他是出于纯粹的生理需求,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找妓女。
2、第六组承接上一组分析,作者对这个社会充满了爱。看似对这个社会不爱,其实是爱这个世界的。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希望。希望是什么?我推荐学生去读鲁迅的《希望》。
3、卡夫卡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
4、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5、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6、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里的男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失去人形后,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
7、正如他自己所感受到的那样:
8、内容简介:土地测量员K奉命赴城堡上任,不料却被阻止在城堡外。K暂住在城堡外的村庄,费尽心机想要进入城堡,但那如梦似幻的大雪、冷漠怪诞的村人、始终无法见其一面的城堡办公厅主任似乎都在千方百计阻挠他。城堡看似近在咫尺,K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城堡。
9、内容简介:《失踪者》是卡夫卡进入创作旺盛期后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黑白纪录片的镜头,冷静又忠实地表现着那些真实而又久远的故事。主人公卡尔是个善良又普通的青年,出生在布拉格一个富有家庭,十六岁时被家中女仆引诱致其怀孕,被父亲逐去了美国。在美国,舅舅帮助卡尔进入上流社会,但在那个资本尤为狂乱的年代,卡尔经历种种窘境,人生每况愈下……
10、对于文学作品中投射父子关系这件事,卡夫卡并非是无意识的。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Ragaa Garaudy)在其著作《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专辟一章来讲卡夫卡。加洛蒂提到,卡夫卡曾经说过:
11、因此,卡夫卡称自己是一个「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的洛维」。他软弱、羸小、瘦削……总之一切都显得与父亲背道而驰,而与母系家族诡异和怪癖一脉相承。
12、写作方法:意识流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孤独意识,恐惧意识,障碍意识,负罪意识;艺术手段:悖谬,荒诞怪诞,象征梦幻,因此充满了神秘性和多义性;语言特色:朴素,给人以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
13、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就在于这种细微的差别……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占了上风。
14、因为能住进城堡,是对你身份的认同。即使你在城外买了房子,可是你终究不是城里人,只能是在城堡外面买了房的外地人。《城堡》事实上可以认为讲述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他揭示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
15、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
16、内容:文学与艺术“反调”小出版
17、▲卡夫卡的素描 《头靠在桌上的男人》
18、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19、意思是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家乡,他的家乡是捷克布拉格市。
20、同理,如果卡夫卡要想表现荒谬,他就会利用前后一致性。你一定知道疯子在浴缸里钓鱼的故事。一个精通心理调节的医生曾问他,“是否有鱼儿在咬钩呢?”,结果却得到了一句刺耳的回答:“当然不会了,你这个笨蛋,这是浴缸!”这故事有点巴洛克式(3)的风格。但是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清楚地发现荒谬的渲染与过度逻辑之间的联系。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真实宇宙,在此之中,人可以在享受到明知无所得、却依然在浴缸里垂钓的痛苦。
40句卡夫卡作品精选
1、谁是牢房的监管?是上帝,还是社会制度?尼采说是上帝,福柯说是社会制度。难道逐走上帝、取消社会制度,牢房就不存在了?卡夫卡说:“不!没有上帝或社会制度,身体也是牢房。”
2、卡夫卡作品集(共五册)(奥地利)卡夫卡本套书包括《变形记·上》《变形记·下》《失踪者》《诉讼》《城堡》。
3、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受欺压,受凌辱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奥匈帝国窒息的政治空气和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导致这些小人物虽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合理的报偿,以及他们对社会不满,但无力反抗,逐渐变得孤独、烦闷、恐惧、内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更有所发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广泛的共鸣,被认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
4、卡夫卡的创作手法很特别,他善于通过特别的构思,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并列在一起,作品并不点明时点、地点和社会背景,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显得支离破碎。这种写作方法与传统的写作方法相去甚远,但受到现代派作家的认可、效仿,甚至加以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卡夫卡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5、(4)《城堡》中,帕斯卡式的“消遣娱乐”是由K的助手们所展现的。他们想让处于焦躁之中的K“娱乐”一下。如果弗丽达终成为了其中某个助手的情妇,那么这是因为她想过上每日真实的生活,与人共同分享痛苦。——原注
6、这些偶有的温情,在父亲那从未消失的「」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以至于卡夫卡一想到这些时刻,都激动得要落下泪来。
7、他们拥抱这位即将吞噬他们的神祗。正是他们的谦卑召唤了希望。因为,这一荒谬的存在向他们多少显现了超自然的现实。倘若这一生命之旅将通往上帝,那么这毕竟也是一种结局。而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之旅中所展现出的不懈与坚持,便是为提升那种必然提供了担保。(8)
8、“希望”一词用在这里绝不可笑。相反:卡夫卡所陈述的境遇越悲惨,这个希望就变得越强烈,越咄咄逼人。《城堡》实际上越荒诞,《城堡》中的紧张的“飞跃”便显得越令人伤感,越没有道理可讲。但是,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涉及纯文化中的存在主义思维的佯谬了,正如克尔恺郭尔举例说过:“我们必须毁掉人间的希望,才能在真正的希望中得救。”(6)——这句话也可以改个说法:“必须写了《诉讼》,才能开始写《城堡》。”
9、“希望”一词用在这里并非荒诞不经。相反,卡夫卡把人的境遇描述得越富有悲剧色彩,希望也就变得越坚定越具积极性。《审判》愈是真实荒谬,《城堡》的激情“飞跃”就愈是看似让我们动容并感到不可思议。然而,这里我们又发现了存在主义思想悖论的纯粹体。例如,克尔凯郭尔对此曾有所表述:“尘世间的希望必须湮灭;而那时,人们才会被真正的希望所救赎。”(6)在这里,这种观点又转化成了:“他必须先写下《审判》来承担《城堡》。”
10、卡夫卡会成为我们这个备受折磨的世纪的经典伟大作家。很可能在未来他还会被人阅读,那时人们不会特别清楚他是在二十世纪初写作的,他是表现主义的同时代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代人。
11、这种人性和非人性的几何学切点,纯洁的心灵到处都会察觉到。
12、对于父亲这种「强迫感恩」的行为,卡夫卡不愿接受,更无法理解。但是面对「」的父亲,卡夫卡除了忍受之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13、《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14、卡夫卡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在他生前并没有很出名,但在他死后,由好友整理并发表出来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影响力包括现代在内的好几代作家。
15、为什么要仰望这座“城堡”?
16、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17、后,我提醒学生,阅读荒诞作品,我们要在荒诞的背后,在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看到价值关怀。作家是要通过这种绝望去反思人性,抵达人性的深处,对每一个人的真正关怀。古希腊人喜欢看悲剧,也就是通过悲剧取得净化的作用。看完卡夫卡,我们通过恐惧和战栗得到了净化。布鲁姆说:“消极性具有净化作用。”卡夫卡正是用他的作品净化了我们,告诉我们希望。这也就是“卡夫卡所报道的境况越具悲情,这种希望就越强硬,越具挑战性”这句话的价值所在。
18、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审判》、《城堡》、《变形记》
19、卡夫卡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卡夫卡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场噩梦,他在其中苦苦挣扎,并借助文字将其宣泄出来。《城堡》是卡夫卡对自身困境的探索,象征着不可摸捉的现实。进入二十世纪,卡夫卡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各种迷茫,他的小说沉重、阴郁,表达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在非理性的外壳下讲述着现实世界的困惑。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思·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愿,将他的作品整理出版成书。布罗德将《城堡》与卡夫卡另外两部未竟遗作《失踪者》《审判》合称为“孤独三部曲”。
20、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60句卡夫卡作品精选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变形记,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谁也不会说卡夫卡的作品不是梦魇,就连作品的古怪的细节都是。所以,《审判》开头一章中抓住约瑟夫·K的那个人的紧身黑衣“有许多扣眼、纽襟、扣子、口袋和一条看上去很实用的皮带,尽管谁也搞不清楚这些东西的用途”。所以,审判厅那么低矮,挤满走廊的听众好像都佝偻着,“有的人还带来了大枕头免得头撞天花板”。卡夫卡的感染力是无可争辩的。在德国许多人用神学来诠释他的作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一我们知道,弗兰茨·卡夫卡对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是很虔诚的一但也不一定非那样做不可。一位朋友给我指出了一位他那百试不爽又充满无数细小障碍的虚构作品的先驱:伊利亚学派代表人物芝诺,阿喀琉斯与乌龟的没完没了的比赛就是他创造的。
3、卡夫卡《诉讼》德文版封面
4、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5、第五组看前面的同学说了这么多,不敢起来说话,说自己没讨论出来。我就挑了一个同学说,结果说得很好。他们很疑惑,希望究竟是什么希望。她说,看副卡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姻,证明他缺爱。所以他也算是一种情感的缺失,因此他在作品中呼唤爱。我问学生,他什么样的姿态呼唤爱?学生说,荒谬。我提醒学生,不要把荒谬变成了一种套话,而不具体分析。这部作品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说是残酷冰冷。其实,在这背后,作者想让你变的残酷冰冷么?他其实想要有爱的,他以这种残酷、绝望,荒谬的姿态呼唤爱。这是一个绝望的人后的呼喊,这种呼喊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6、(收录于马克斯·勃罗德著《卡夫卡传》,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的强势是卡夫卡一生痛苦和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卡夫卡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不停压抑自己,学习法律,并成为保险业职员。另一方面,父亲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鄙夷,使卡夫卡既痛苦又愤怒。1919年,卡夫卡写了一封近一百页的长信控诉父亲,而这封始终没有寄出的信,便是《变形记》的精神内核。
8、这个看法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我说,真正令人绝望的思维恰恰是按照相反的标准来阐释的,而悲惨的作品如无任何预示未来的希望,正可以成为一个幸运人的传记。生活越是乖戾,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想法便越是荒诞。也许这就是从尼采作品中吹向人们的那种雄伟的无效益性的秘密所在。尼采具有这样的思想体系,似乎是从荒诞美学中得出后结论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后的音息是以一种强制的无效益的明智,以一种对任何超自然安慰的坚决否认为基础的。
9、第二段话,承接第一段话,强调的是荒诞小说荒诞是表,真实是里,荒诞小说有两个世界,阅读荒诞小说要善于在荒诞中寻找悖论,在悖论中体悟真实,找到两个世界的联结点。
10、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11、编者:CarolinDuttlinger
12、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老卡夫卡依靠自己的劳动,辛苦支撑起这个家,给孩子们带来还算不错的经济条件。但是,对卡夫卡而言,与父亲专制式的以及无时不在的否定、嘲讽相比,所有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满足,都不值一提。
13、这就是希腊悲剧的全部精髓,至少反映了它诸遭面貌的其中一种。因为,它还存在另一种与之相反的风貌,这种风貌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卡夫卡。人的内心中还有一种讨厌的倾向,即只把所有压倒命运的东西标识为命运。幸福同样是莫名的,因为它不可避免。然而,现代人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便对幸福大加赞赏。反过来,希腊悲剧中那些高贵的命运和那些传说故事中的宠儿是他们无以复加的焦点。如尤利西斯,无论环境有多么的险恶,他总能化险为夷。只是归返伊萨卡岛(2)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14、「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我在那里抒发的不过是不能在您面前抒发的感情而已」,并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全部创作题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
15、卡夫卡的诗|我不识内涵
16、丛书名:PenguinModernClassics
17、▲卡夫卡的素描 《思考者》 1913
18、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迫使读者一读再读……但硬想把卡夫卡作品的细节全部解释清楚,恐怕就不对了。
19、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洞穴》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长篇小说《城堡》可以说是《审判》的延续,不仅主人公的遭遇继续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脉相承。扩展资料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卡夫卡的熊含义:指的是这个熊很可爱,萌萌哒。 卡夫卡的熊是一个网名。
80句卡夫卡作品精选
1、——博尔赫斯|陈东飚译
2、博尔赫斯×费拉里著陈东飚译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3、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写中国无数无辜老百姓,背井离乡去帮统治者建造长城。
4、I745/A190L
5、后还剩几分钟,我想让艺术特色小组的同学来展示,没有舞台的场景,他们也不积极了,都不愿意讲。我也就没有勉强他们,把卡夫卡的《变形记》总结了一下。读完作品,后的希望还是在读者自我。我们读完这部作品,终回到的是自我,从外在的变形到内在的变形,从他人的变形到自我的变形,这是一个人被驱逐出了“人”的社会的故事,我们阅读这部作品,不应该只有同情的态度,而应该回到反省,反省自我。
6、第八组觉得看完作品,每个人都能在荒诞中感受到自己,感受到自己是格里高尔,从自身的荒诞性,到发现这个世界的荒诞的,再到去改变这种荒诞性。这本是就是希望所在。
7、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8、卡夫卡擅长以“说谎”式方,借用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自我”世界,反映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人性。
9、《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审判》《城堡》《商人》《心不在焉的眺望》《回家的路上》《跑着的过路人》《乘客》《衣服》《拒绝》《骑手的沉思》《临街的窗》《不幸》《判决》《伙夫》《变形记》《流放岛上一幕》《新来的律师》《乡村医生》《马戏团顶层楼座上》《往事一页》《法律门前》《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视察矿井的先生们》《钦差》《家父之忧》《十一个儿子》《兄弟谋杀案》《梦》《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苦难的开始》《小女人》《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同醉汉的对话》
10、第一段话主要强调荒诞小说要能够通过细节把握小说的内容。这当然是阅读所有小说都通用的方法,但是荒诞小说一般会有一个极其荒诞的开头或者设定,但是除了这个以外,他的所有描写都是极其真实,纤毫毕现的。因此,要透过荒诞的表面去把握细节的真实。但是又不能要求所有的细节都能够解释的清清楚楚。所有的细节都能解释清楚,古典小说尚且做不到,更何况现代派小说。因此,昨天展示课的时候,学生有一个问题就是,对细节扣得太细了,以至于没有办法从细节中脱身出来,以一个比较大的视野去关照细节。这也是我后面希望学生能去追求和实现的一个能力。
11、▲《变形记》插图
12、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
13、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估计并断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体尝过同样的艰苦滋味,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
14、我们这节课的阅读延伸材料,全部引子加缪,我们前一阶段在阅读加缪,现在读卡夫卡。我们参与了一场伟大作家的对话。我们也要注意另外一个作家,那就是鲁迅。因此,我们这个学期第一个阅读的作家就是鲁迅。鲁迅的生活年代,精神气质都和卡夫卡很接近。魏连殳和格里高尔有很多相似点。卡夫卡说:“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道路者,不过是傍徨而已。”鲁迅说:“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看起来是没有希望的,但正是在这种没有希望中我们找到了希望,这就是悖论,也是文学的魅力。
15、《城堡》中的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附近的村子里落户。城堡虽近在咫尺,由于受到层层阻挠,没法进入。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他临终时,才得到了批准。作者借这个城堡揭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16、中午的课,接着昨天的展示课,我先是回顾了一下昨天的课,表扬了学生的优秀表现,分析了一下昨天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我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即荒诞中如何能看出希望。但是我一旦落实到日常教学,就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我一开始又自己讲了好多。我带着学生把我印给他们的加缪的几段话分析了一遍,结合小说的情节谈了谈对这些话的理解。这些话如下:
17、比如,父亲热衷于同权力地位较高的人交往;喜欢大声说些粗鲁的话;吃喜欢的菜时狼吞虎咽;别人在饭桌上必须安静且专心吃饭,他却可以修指甲、削铅笔、用牙签挖耳朵等等。父亲还总是以大的恶意揣摩别人,既包括毫不认识的人,也包括自己的儿女。他还曾经把和妹妹奥特拉窃窃私语的卡夫卡,视为「无耻的同谋者」和「奇怪的阴谋家」。
18、这封信也不仅仅是写给父亲的「了断信」,它同样展露了卡夫卡对自身的拷问与追寻。卡夫卡本想通过母亲将此信转交到父亲手中,但软弱顺服的母亲并不希望这封信被丈夫看到,于是这封信又回到了卡夫卡手里,成为他自我审视的镜子。
19、终,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爱意,坚定了「消失」的决心,悄然死去。
20、(10)很明显,上述的内容便是对卡夫卡作品的阐释。但为了不失公允,我们还有需补充一点:在种种其它的阐释之中,也完全可以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分析这部作品。例如,B•格罗图森(B•Groethuysen)要比我们巧妙许多,他给《审判》写了一篇相当出色的序,而文中,他仅仅阐述了他称之为无限憧憬之人种种痛苦的幻想。这本小说描述了一切却没有因此而加以肯定。这是命运或许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原注
100句卡夫卡作品精选
1、大家都对这种文学还不够接受,甚至都没见过时,他已经成熟的运用了所有线在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来进行创作,一切流派都向他投缘攀亲,并且作品的质量和技巧比后来的大部分作家更出色。说起现代主义,让我想起爱·伦坡等作家,他们的作品确实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受到启发,但她只是较通俗的作家。还是卡夫卡构建了更庞大更丰富更深刻的世界。
2、(以上语段选自加缪《荒诞的藩篱》、《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等文。)
3、第三组的观点是,真正的疗伤不是粉饰太平,而是看到自己的创伤还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行。
4、在这封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表示,父亲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宗教(犹太教)信仰方面,都是「」,是卡夫卡「衡量一切的标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
5、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高级职员,在他30岁生日的早上,无缘无故地被捕了。K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他四处寻求帮助,遇到了许多人,律师、女佣、商人、画师、神父……为了澄清自己无罪,他经历了许多既怪诞又似乎十分“合理”的事情。经过一年的奔波,他终于明白反抗是无用的。K到底犯了什么罪?这是一个不解之谜。
6、卡夫卡成就不只限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他的写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主要表现在他作品的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7、上述建议,明显是对卡夫卡的作品作的一种解释。但要补充一句才为公平,不管作出何种解释,从纯美学角度去考量他的作品也是可以的。譬如,格勒图森为《讼诉》所作的精彩序言,比我们明智得多,他只限于单单追随他称之为“被惊醒的睡着”的痛苦想像,发人深省。这部作品的命运,或许这部作品的伟大,正是把一切都献出来了,却对什么也没有确认。
8、(5)考虑到卡夫卡在《城堡》中给我们留下了尚未完结的故事,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做,作者在终章部分就破坏了小说的统一性。——原注
9、卡夫卡的大多数解说者把他的作品称为一种让人无路可走的绝望的叫喊。这个说法需要修正。希望和希望并不相同。亨利·波尔多(7)的乐观主义作品,我觉得特别令人沮丧。因为在那部作品中,生性有些别扭的心灵什么也得不到承认。反之,马尔洛的思维却永远鼓舞人心。但这两种情况,既无关乎这种希望,也无关乎这种绝望。我只看见,荒诞作品本身可能把人引入我想避免的不忠不信的歧途。一部作品如果漫不经心地重复一个没有结果的境遇,细致入微地美化转瞬即逝的事物,它就会成为幻想的发祥地。它启示着,它赋予希望以形态。艺术家再也同它分不开了。它不是它所应是的悲惨游戏。它使作者的生活获得一种意义。
10、于是,「恨屋及乌」就几乎成了必然。父亲会不留情面地贬损从未见过的卡夫卡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该骂,只因为他们是卡夫卡的朋友,因为「谁和狗躺在一起,起来之后便有了跳蚤」。
11、选自《西西弗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12、诚然,象征具备了两面,形成了两个由观念和情感组成的世界以及一本联系双方的字典。这字典纷繁复杂,不便查找。然而,觉悟到这两个世界对峙的存在就相当于走上了揭开他们秘密关系的道路。在卡夫卡的书中,这两个世界,一方就是平日的生活,而另一方就是超自然的焦虑。(1)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尼采之语的无休止重现:“伟大的问题总是出现在街上。”
13、坦白地说,纯洁的心灵到处都能找到人和非人性的这个几何学的位置。如果说《浮土德》和《堂·吉河德》是杰出的艺术创作,那么这不过是由于它们以其无限的人间双手给我们指出的那种无限的伟大罢了。但是,艺术品不再是悲惨的,而只是被认真对待的,这个时刻必将会到来。到那时人才谈得上有所希望。但这并不是他的要务。他的要务就是避免任何遁词。而在卡夫卡向整个宇宙所提出的激昂的控诉的末尾,我正碰见了这种遁词。他难以置信的裁决就是这个丑恶的革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连鼹鼠都想有所希望。(11)
14、上述诸多作品,都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恐惧,对自身及周遭环境的怀疑。虽然《审判》和《城堡》中没有具体的「父亲」形象,但「法官」、「律师」、「警卫」和官僚机构,以及《城堡》中可望不可及的城堡,都是父亲「」的象征,都喻指着那个难以抵达的,名为父亲的。
15、"Kafkapuedeserpartedelamemoriahumana"
16、荒诞运动……归根到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17、第一组抓住的是人间的希望和真正的希望两个关键词。他认为“人间的希望”结合格里高尔的家庭来看,他家人的希望就是人间的希望,为自己的利益照相着想。我帮他总结了一下,家人的希望是基于利益的希望,这种希望是一种假象,卡夫卡摧毁的是这种假象的希望,比如嫁一个好人家,赚很多钱。而真正的希望是一种自己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就像鲁迅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幸福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他知道了人间的希望是虚假的,认识了自我的本质,才有了真正的希望来拯救自己,所以他是幸福者。
18、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19、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作《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卡夫卡式”小说沉重、阴郁,表达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在非理性的外壳下讲述着现实世界的困惑。
20、若如我所说,真正无可救药的思想仅是碰巧被与之相反的准则所规制,而悲剧作品可能是一部描写人类放逐一切未来希望之后的快乐生活,那么以上这种特别的观点就更好理解了。生活越是激动人心,那失去这种生活的想法就越荒谬。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尼采作品所感到高傲和无望的秘密之所在。以此看来,尼采似乎是从荒谬之神获取了某种极端美学并加以演绎之人,因为他的后之语充斥了他的无望却又带着征服者的清醒并以此坚决否定了任何超自然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