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精髓一句话(前二十句)
1、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面相、手相、摸骨之属;
2、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3、事实上并不难。为什么不难?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只要我们在正确的因上做足了功夫,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因上做错了,下错了功夫,修错了,结果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就只是这一句话,就是修行所有的核心和精髓。
4、方术是道教徒学道的必备
5、足见,方术虽为形而下的技术,但是却本源自于先天之大道。
6、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7、道家认为,宇宙诞生,出于“无极”,也就是“一”,是一个混沌的状态。
8、道教是东汉末年才成立的宗教,但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是一门深刻的自然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知自身所处的世界,并且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以及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
9、在一些合法宗教场所,由职业道士从事不违法害人的相关活动,可以默许。在专业学者的著作中分析研究,鉴别真伪,更应鼓励。要允许人们研究探索新的养生治病之道,探索过程中会有失误有歧途,失误了及时纠正就是。但不允许探索就永远不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国外在这方面已走到了我们前面,国内因政策、资金和专业人才限制,几乎没有。恰恰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探索的人,才会给骗子留下余地。
10、道教法术虽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或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萨满教或巫术。因为道教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接受儒家的道德礼仪规范,并吸取融摄了大乘佛教真空观、心性论和因果观念,集诸家之长而成就的宗教。它是一种合道理、且伦理化的高级宗教;是以人的精神和肉体生命的升华和超越为其目标的信仰形式。
11、中立是无法靠我们自己主动或人为地营造出来的。正常的情况下,当我们内心有善法生起,因为那是好的,人的自然特性就会喜欢那些好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如果生起的是不好的或恶的,心的本能就是不喜欢。当这些状态生起之后,我们的心自然会喜欢和不喜欢,这是我们无法改造的。为什么我们无法控制和改造?因为心不是我。
12、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3、对于女性,这是坏的时代,也是好的时代,让我们尚有无限可能!
14、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15、要不得的态度,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科学,而对中国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妄自菲薄,横加挑剔,动不动就拿不符合科学说事,诬蔑贬低为“封建迷信”和“巫术”。科学是个好东西,没有人反对发展科学。但是发展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人类,而不是拿它当鞭子,将丰富多样的人类精神文明花朵抽打得百花凋零。
16、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17、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18、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19、就只是这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在座每一位的修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进步;就只是这一句话,就足以让在座的每一位变成阿罗汉。
20、这些方术的程序都按照自然道法,亦即元气生成万物的宇宙论和阴阳五行的世界模式论来设计和展开。仅以道教斋醮法事及符咒术为例:在法事中的道坛设置高度、范围;施用符文的时节、方位、颜色;感召的神灵名称、数额、服饰,以及念咒行法的次序等等。我们都可发现其中有一套整齐规范的节奏和尺度,是依据某种人类理智的设计,而非随意所为。如果将正统道教与民间巫师的法术书放在一起,研究道教的专家稍加比较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前四十句)
1、儒家偏于入世,道教偏于出世,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是为中华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及精髓。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高境界。天人合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家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道家经典中改变身心命运的修行具体步骤,也详细。
2、出自《鬼谷子·符言第十二》。眼睛贵在视力清楚,耳朵贵在听力灵敏,心灵贵在拥有智慧。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要用各种方法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潜能,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并终促进事业的成功。
3、忠实无真,不能知人。
4、其实,人类的生存状况是无比复杂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处境。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活处境,人们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精神和智慧形式。
5、我们已说过,道教的方术不是巫术,而是有理可讲的道术。其实就算是巫术,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必一听到这个词语就神经紧张或精神亢奋。巫术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从原始部落到当今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都有信从巫术的人。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应该以科学态度去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它,解释其存在的样态及原因。而不应假借科学之名一棒子打死它。
6、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7、我来解释你这个问题吧你是研究道的?那你知道有一句话叫做”道可道,道”吗?意思就是说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只有靠自己去感悟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记住圣人死了圣人的学问也就消失了我们所学到的永远都是糟糠只有自己真正感悟的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道现在的古书上的道理已经被完全扭曲了建议如果你真想学还是自己看原文自己感悟的好每个人心中的道都不同得道的方式也不同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道祝你早日得道!
8、比如说公司的同事或者我们的邻居相距很远,可能有五六百米,但我们只是看到一丁点影子就能感觉到那个人是谁,而我们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为什么。为何我们能够感觉到那个人是谁?因为我们对他的熟悉。
9、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0、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女娲、广成子、黄帝、炎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徐茂公、宋濂、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11、之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这里的“三”是虚数,是一个变量。
12、近发生的一些事件,让许多原来对道教比较陌生的媒体和网友,突然间对道教的文化,尤其是养生和修炼方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兴趣。我想,这对道教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宣传普及自己文化特质的难得机会。
13、但是,由于这些方术,都是显露于外的,是道士给人的直接的感官经验,所以会导致人们认为道教就等于方术,而道士也大多是方士而已。
14、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
1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立如枰(6)凖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17、形而下的方术,其实是道教徒沟通形而上的道的方式,也是道士修炼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的积累与开拓,道教方术中有许多至今尚不能以科学解释的内容,好比中医经络学一样,但是又确实存在着。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破解,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18、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19、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惟圣人然后能任之。
20、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深刻的真理是简单普通的真理。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才是高明的。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前六十句)
1、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2、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4、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高的道理往往是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5、出自《鬼谷子·揣术》。谋划困难的是能做到周密的布置,游说难的是能够让对方悉数听进自己的主张,做事情难的是取得成功。只有圣人才能够胜任这三点。
6、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7、而《道德经》中有一句流传广,被很多人所熟知的一句话,蕴含了道教的智慧。
8、道教的起源就很早,早到百家争鸣的时候。战国时候齐国燕国的方仙道,秦始皇时候的徐福就是方仙道的代表人物。还有黄老学派,邹衍的阴阳五行这都是道教的前期思潮。
9、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10、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11、客观的看,道教的养生及修炼方术中,包含着今天仍然有效的合理成分,或有待研究改造的元素;当然也有不少已经失效,但部分普通民众仍然相信的无害的内容。个人认为,对那些合理成分应该继承弘扬,需要改造的内容可以研究,有些已经失效但无大害的方术也不必一概禁止。
12、产生中立的方法有好几种,中立也分好多层次。对于那些修了很多禅定的人,经过长期的禅定训练,他的心有足够的力量,外界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的时候,心依然是如如不动的。这是一种因为禅定而保持的中立。
13、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14、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15、方术是道教徒积累功德进行传教的手段
16、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17、它是一种气化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近两千五百年来,这种理念是中国各家学派共同秉持的基本观念;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各种实用技术的理论内核。而道家及道教对此理念的形成和承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我们抽掉这个理论内核,中国数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成果,都将变成无理可言,徒具其名的陈迹,沦为某些人可以任意叫骂的“封建迷信”。这样的文化虚无主义如果变成现实,恐怕是任何有情感的华夏子孙都不愿见到的。
18、道教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然,对“道”的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内容,“德”是修行的高准则。包括道教哲学、自然、伦理、医药、养生等诸多的内容。道教主张追求的理想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在世俗生活中道教希求和平、无争、平等、自由、人人安居乐业。出世法,修道出家以无为化导自身,除去一切私心杂念,不使事态挠心,使心恒处于常清常静,久久行持得道成仙,可外生死,免轮回。
19、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20、做一个乐水的智者,相信水滴石穿,就一定会水到渠成!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前八十句)
1、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的,不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2、巫术在心理调节方面的作用,也适用于印度教(秘教)、道教等保留较多原始宗教成分的东方宗教。西方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如二十世纪分析心理学大师容格对道教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德文译本曾有精辟的评论,写过一本《金花的秘密》。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用狂犬脑浆外敷被狗咬的伤口,以预防狂犬病发作的记载,是免疫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其运用原则和后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从狂犬脑中提取狂犬病毒来制造狂犬疫苗的接种方法相同。
4、收入与努力不成正比,甚至与能力不成正比
5、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西方和中国两种各有效验的不同理智和文化体系,这是人类之福。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各自取长补短,形成新的原创性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飞跃发展,就是吸收了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结果。同样,许多近代西方学者,从莱布尼兹到荣格都曾从中国儒教、道教典籍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真理。为人类多保留一种有效的精神文化体系,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都要统一到西方那里去呢?
6、做为一个智者,我们都应该有水的柔软,有水的坚强,因为只有柔软的东西,才能坚持到后,所谓“智者乐水”。
7、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8、出自《鬼谷子·谋术》。愚笨的人容易受蒙蔽,不肖之徒容易畏惧,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所以这些事情,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9、性命双修:性功是炼养心性,即心理的训练;命功是炼养形气,即生理的训练。性功与儒、佛基本相同,理论上多有借用;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没这个的就不是道教。
10、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是一种自发演进形成的原生文化,其形成的路径和成果与西方文化和科学完全不同,但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教的养生术及其他方技是非科学的,但绝不是无理智的,更不是全无效验的。与道教理论基本相通的中医药学,也是非科学但有效验的。中国人用它治病数千年,繁衍了世界上多的人口,没有发生过欧洲历史上那样毁灭性的黑死病。
11、道教流传这么一句话叫“道以术显”,意思就是大道是看不见的,而是通过术来彰显,所以祈晴祷雨、驱邪治病,就成为道士传教的重要手段。
12、中国的四大发明,至少有三项与道教有关。还有麻醉草药,初也可能是求仙道士入山采得;发明麻沸散的名医华佗,被道教尊为神仙,至今仍被供奉。历史上著名的中医药家,如《肘后方》作者葛洪、《本草集注》作者陶弘景、《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食疗本草》作者孟诜等,都是道教徒和方术家。如果没有“迷信”方术的道士,中国何来上述这些发明?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曾是科学之敌。而在古代中国,道士曾经是技术创造之母。由此可见,宗教与科技的真实关系,绝不像某些所谓的“科学打假”人士想象的那样简单。
13、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
14、既然世上万事万物,皆是无极大道的彰显,那么方术也是道的一种体现。以奇门遁甲为例,奇门其实就是一个宇宙的模型,其中以九宫所属代表地元;八门和地盘三奇六仪,代表人元;以天盘三奇六仪和九星代表天元;以天盘九神,代表无形中的神秘力量。如此一来,奇门作为一种术,其生成的原理其实是与天道想通,是宇宙运动的模型。
15、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16、出自《鬼谷子·谋术》。因此,强者是由小的力量不断积累而变成强大的,直的物体是由许多微小的曲线而积成的,不算的积累多余的东西,才会使得不足者成为富裕者。这些都是道术的具体表现。
17、我们每一位虽然拿到了“尚方宝剑”,知道了修行的核心和要领,如果去实践就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跟其他人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就是核心跟原则。至于那些细节,那是具有个性的,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18、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19、简评:本文中心论点明确,论证过程运用典故,增强了说服力,文章结构合理
20、这时候民间就传出一段谶语:“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说的是什么意思?老鬼也说不清,反正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说解放后,这63代张天师跑到了台湾,现在台湾,大陆就有了一堆天师了。
道教的精髓一句话(前一百句)
1、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用“道”来探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系。道家主张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2、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3、然后,“无极”也就是这个“一”,生出了”二“,即阴阳二极。
4、除去这些之外,还有法术、符箓、抓鬼、拿妖、起墓、祈雨、安灵,也都是道士的拿手好戏。
5、到了宋末元初就有了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感谢金庸,全真教大家都熟,咱们以前也说过丘处机,尹志平的故事。
6、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7、佛教是由印度传到中国的,而道教是由中国创立的。
8、七月十五中元节,祈福消灾、还债补库,度亡解冤冥阳两利大法会启告!
9、道士做法事往往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10、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谁不了解什么叫心的安住?安住的心表示心没有跟着所观照的对象跑过去,而只是一个观者。安住的心是重要的一部分,是每一位都要去达到的一个阶段。因为在修行的整个阶段,我们需要用到两个工具,第一是觉性,第二是安住的心。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工具,都不可能有抵达道、果、涅槃的那一天。
11、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12、如此道教,演化数千年,有过辉煌有过沉寂,但是中华民族的根一直在道教之中存续。
13、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14、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
15、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名谋略家,是道家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16、总有人在评论里抨击佛教,赞扬道教。理由就是佛教是舶来品,不是咱们自家的,道教是咱们土生土长的。这种观念的是非曲直,老鬼不想评判,既然这些人这么喜欢道教,今天就说两句道教的故事。
17、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18、超过这个阶段,如果他的波罗密和福报足够的话,道与果就会产生。对于有一些人,这种保持中立的状态可能会延续一天,两天,七天或一个月,然后又会回复到以前不中立的状态。我们的职责就是反复不停地再一次训练。
19、今天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隆波帕默总结的一句修行的核心的话。隆波很久以前曾经这么说,如果谁无法说出这句话,那么这个人就不是隆波的学生。这句话就是:“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20、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