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0 05:43:17

20段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汇总

1、(104)张再林:《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2、按海德格尔原来的设想,《存在与时间》所完成的“基础存在论”只是一般存在论的基础和入门,虽然后期海德格尔放弃了建立一般存在论的构想,但仍继续思考存在的一般意义的问题。他不再由“此在”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真理、语言、艺术和技术等新的视域,显示存在的意义。此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海阔天空,自由驰骋,他的语言似乎是从他的内在体验里迸发出来的,充满想象力和不可捉摸的韵味,而又有词源学解释的依据。

3、(6)同上,边码70页。

4、海德格尔被刻画为反对理论、强调和重视生活本身的哲学家。如此看来,生活哲学是被海德格尔自己明确拒绝、但又被研究者广泛采纳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视角,探讨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就颇为有趣。

5、更多自体心理学学习,点击上方“蓝字—北佳心理”关注我们。

6、关于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说:“‘现象学’一词是对科学的哲学的称呼。”(1)科学的哲学不同于哲学科学,后者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终的原则;而科学的哲学不向科学提供什么,它让现象在科学这一过程中显现自身,“科学的”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哲学是对本质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7、(13)(14)韩维志译评:《大学中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第107页。

8、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9、(61)(62)(63)(64)(65)(66)(67)(68)(69)汤志钧校点:《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页,第314页,第162页,第334页,第273页,第347页,第273页,第266页,第333页。

10、(42)(43)(44)(45)(46)金永译解:《周易》,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77页,第420页,第429页,第418页,第410页。

11、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存在本身,让它自己呈现出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人这种存在者可以称为“此在”,其特色是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此在若是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实存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其而彰显出来。

12、这里的“天”象征着明亮、敞开,“地”象征着隐匿和关闭,“神”是神秘之域,“人”是生存之域。存在就是发生在所有这些遮蔽和除蔽的领域的一切。

13、(18)(22)〔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3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29页,第429页。

14、(10)〔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侯如艳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5、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16、Heidegger,M.19BeingandTime,Editedby:Macquarrie,J.andRobinson,E.NewYork:Harper&Row,19

17、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对“存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有一层挡着,要“透过”来看,可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的视域”即本质。

18、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把《红楼梦》称为人类又一部《圣经》。如果说西方《圣经》的伟大在于它使无家可归的人类发现了大写的“你”的存在的话,那么《红楼梦》的伟大则在于它使无家可归的人类终发现了大写的“她”的身影;如果说西方《圣经》中来自神谕的高启示是告诉我们要“爱你的邻人”的话,那么《红楼梦》中来自神谕的高启示则是告诉我们要“爱你的女人”。虽然二者都把人类之爱奉若神明,实际上二者对爱的理解却是如此的不同。前者将爱主要诉诸人类的社会性,后者则将爱主要诉诸人类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之统其直溯“天人合一”这一潜伏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大传统。而《红楼梦》的叙事起始于上古文明的“女娲补天”,后者不正是这种“天人合一”传统的初的真正原型吗?

19、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20、尼采:人既有自我保存的趋向,

40段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汇总

1、我们的存在和它的环境的统在海德格尔(1927)的《第一章》中早有正式的表述。《存在与时间》对人的定义是“此在”、“在那”或“位于”。这种初指出的背景化在他对我们日常生存的构成结构的解释中得到了充实,即“存在于世界之中”。《存在与时间》在他对“此在”的解释中正式指出,在传统的本体论中,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世界之间的差距是亲近的,在它们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世界互为背景的。

2、那么,这种中国人如此心仪的“情”到底为我们指向了何物?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就不能不从中国哲学意义上“情”的三重意蕴谈起。

3、(110)陈仁仁:《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85页。

4、海德格尔也许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他的见解,特别是其“向死而生”的智慧,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了启发力量。

5、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6、人之所自始者,其混沌而开辟也。而其现以为量、体以为性者,则唯阴阳之感。故溯乎父而天下之阳尽此,溯乎母而天下之阴尽此。父母之阴阳有定质,而性情俱不容已于感以生,则天下之大始尽此矣。由身以上,父、祖、高、曾,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祖,而皆感之以为始;由身以下,子、孙、曾、玄,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裔,而皆感之以为始。故感者,终始之无穷,而要居其始者也。(105)

7、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8、(9)Heidegger,BasicWrittings,ed.byD.Krell,Routledge,1977,p.126,1

9、关键词:情本体;身心一体;人我互欲;男女相感

10、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既不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也不是传统存在论层次上的,毋宁说,哲学乃是一种抵制着理论化倾向的“理论”。它反对理论,反对的是在、客观意义上的理论;而真正的理论,也就是思想本身,则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环节,并且是高的环节。

11、(78)〔南宋〕朱熹集注:《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12、哲学作为质问式对话,具有调节性的目的和影响的这一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苏格拉底(2002)中的早期对话。正是在《忏悔录》中,苏格拉底明确地阐明了他的哲学方法的调节目的,反诘法,以及它的研究性和调节性目的的统一。他声称,他的哲学实践以及他致力于对雅典人的质疑、检验和考验,其神圣的目的是说服他们关心“(他们)灵魂的佳状态”(第34页)——也就是说,提供心理调节。

13、(106)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14、海德格尔作为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认识到人生的虚无,但面对这虚无却做出的比较乐观的态度:既然人生虚无,就没有牵挂,人就应该大胆的去奋斗,去追求

15、不无遗憾的是,随着后来身心分离的佛学的大举入侵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原儒所强调的情的身心一体性质亦不可避免地日渐失落,而以“心”统“情”、以“理”易“情”业已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乃至今日这种“唯心化”的对情的解读仍被人们视为情的学说的至上圭臬。然而,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的出土,却以一种一锤定音的方式,不仅使中国古老的“情本体”思想真切呈现,还使我们一睹尘封已久的情的“身心一体”属性的真正面目。

16、在第一部中,落入“他们”被视为“一种本质的存活状态”(海德格尔,1927年),“一种此在的本质的本体论的结构”(海德格尔,1927年)。它涉及到我们不可避免地嵌入到我们所认同的社会习俗、实践和规范的情境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总是已经”在坠落。相比之下,在第二部中,跌落被定义为一种有动机的、防御性的、镇静的飞行,飞向“他们”的不真实的幻想,以逃避真实存在中固有的焦虑。

17、(3)《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6页。

18、何谓爱欲?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爱。第一种是无私的爱,那是一种圣洁的爱。为了爱,牺牲自我。一种无我的爱。尼采认为,这种爱太不真实。没有“我”,爱就失去了载体。

19、给自己一个时间之外的呼吸和空间

20、(109)〔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41页。

60段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汇总

1、是“事情本身”的视域。 我们要知道“存在”可以上溯古希腊,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2、中国哲学意义上“情”的三重意蕴

3、致力于生命中、与“在”有关的哲学……

4、您好!来自团队向思而生为您解答:海德格尔哲学虽然历经转向,其思想核心依然是存在问题。他把技术问题和存在问题联系在一起,对技术的思考也以探索存在真理的显现为目标。

5、海德格尔的见解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特别的启发力量。譬如他谈到“人”,把人描述为: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6、(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

7、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8、(16)(21)〔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09页,第617页。

9、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10、(1)Heidegger,TheBasicProblemofPhenomenology,p.

11、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自由选择。

12、(84)(90)《李贽文集》第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第102页。

13、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14、尼采将形而上学传统比作“男性哲学”:“教条式的形上学之男性动力,它鄙弃女性的隐秘舞蹈,与此同时,又欲求着女性。”形而上学的分裂体现在,一方面,它欲求着女性;另一方面,它又鄙视后者。解决这个分裂的办法就是,白天做“道德家”,鄙视女性(其根本在于鄙视自身对女性的欲求);晚上又去寻找女性,满足自身的爱欲。这种分裂的做法同时满足了男性的两大需求:白天满足了“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晚上又满足了“自我维持”的肉体需求。因此,这种分裂模式得以持续存在,构成了形而上学的精髓所在(如果将形而上学的基础理解为“两个世界理论”)。

15、抛置态指“此在”的存在局限于现有的存在状态,如同被抛置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生活进程之中。抛置态主要由语言来揭示。这不是说语言只与现在状态有关,而是基于语言的流动性。语言作为语词的活生生的流动过程,把过去的和将来的内容都转化为当下状态。海德格尔因此说,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创造现在”。语言的本真状态是“言谈”,言谈奠基于语言的内在结构,根据对过去的解释和对将来的理解,把语词符号加以连接和运作。语言的非本真状态有三:闲谈、好奇和含混。闲谈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人云亦云的议论;好奇是对于与己无关的目标走马观花式的见解,以获得无所用心的印象;含混是揣测公众心理的见风使舵的解释。这三者都是常人的语言,掩盖了本真的自我。

16、解释生活本身以及追问生活的潜能。

17、《存在与时间》第一章描述了“此在”的两个特征:

18、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存在?海德格尔就会指着一个人说,“这”(Da)就是“存在”(Sein)。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

19、不是。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20、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就与人类学、生活哲学划清了界限。但是,反过来讲,其他人却往往把海德格尔当成一个生活哲学家、或者哲学人类学家,比如胡塞尔、舍勒。

80段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汇总

1、任何适当的分析必须考虑一种双重拒绝,不仅拒斥任何哲学文本具有自主性的权利要求,这种权利要求总是伴随着对于全部外部因素的否弃;而且也拒斥任何将文本直接化约为其生产的一般的诸种条件的做法。

2、特别重要的是,因为对我们的存在的不明确的理解是我们这种存在(存活)的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研究对存在的理解(和缺乏理解)来研究我们自己这种存在。因此,海德格尔(1927)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现象学方法,因为它旨在阐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1927)的现象学方法试图把我们未提及的一种理解带入主题显性之光中,(这一理解是)关于我们对自己是可解的。

3、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

4、对于尼采而言,他认为,这种“贞洁”的道德是反人性的。相比于妓女,尼采更鄙视处女,更准确的说,他鄙视人类那种“变态”的对“处女”的崇拜情结。与此同时,他也反对对妓女的歧视,尽管他不反对卖淫活动本身。准确的说,以“处女”和“妓女”的道德链条(一个位于顶端,一个位于底层)来理解女性,是一种男性的、形而上学的视角,一种“变态”的视角。

5、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

6、哲学是对生活的观看和理解

7、(105)〔明〕王夫之:《周易外传》,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8、(40)〔南宋〕朱熹集注:《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9、长期以来,在由西方人所创立的心理学里,情感问题似乎一直被视为从属于与身无涉的纯“心理”问题。然而,即使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的西方哲学里,这一观点能否成立也是值得认真推敲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指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已将“情”视为亦心亦身的东西,“从一方面看来,灵魂好像应该被认为是可以脱离躯体而独立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它也好像是不能脱离躯体的,因为在感情中,它是如此不可分地和躯体联在一起;感情显得是物质化了的思维或概念”以“愤怒”为例,“按照一个观点,例如‘愤怒’就会被认作渴望报复或类似的东西;按照另一观点,愤怒就会被当作人的心血上升或热度上升;前者就是对愤怒的理性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它的物质的观点”

10、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1、(2016年维也纳海德格尔年会纪要)

12、海德格尔经常讲“现象学诠释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有别于胡塞尔的关键在于,他发明了形式显示的方法。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何谓形式显示……

13、(26)(27)(28)(29)(30)(31)(32)(33)(34)(35)(36)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第199页,第181页,第209页,第149页,第91页,第138页,第70页,第92页,第70页,第90页。

14、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5、存在是普遍的本质共性、一般的形而上学概念,那可并不就等于说:它是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16、关键词:海德格尔,生存,表露,情境性,有限性,真实性,焦虑

17、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18、(20)曾振宇注说:《春秋繁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

1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20、(8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100段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汇总

1、(107)(108)〔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页,第879页。

2、当你们用“存在着”(einai/tobe)这一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已熟悉它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2)

3、沉沦态指“此在”的存在被他一直存在着的状态所决定,沉沦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的既定状态之中。沉沦态主要由“心态”所揭示。心态是由业已形成的生活条件和状况所形成的持续的情绪,比如,在好的环境中兴高采烈,在坏的环境中垂头丧气,在顺利的条件下心平气和,在不顺利的条件下心烦意乱。心态的非本真状态是“恐惧”(dread),恐惧揭示的是逃离现实的态度,在现实的压力下孤独、沮丧、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即使好的心境也不过是如释重负之感。揭示沉沦态的本真的心态是“焦虑”(anxiety),焦虑源于这样的生活态度:把生活看做不可推卸的重担,并因此而想方设法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即使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仍有“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的压力。

4、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大尊重和包容。

5、以下是海德格尔主要的哲学观点介绍:死亡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否定。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死亡是属于个人的事,他人无法替代,只能靠你自己体验死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人必须正视死亡,从恐惧中明白自己活着的重要性。为自己计划未来时,必须包括死亡,人不该只接受生命,而拒绝接受死亡

6、海德格尔联系哲学史说明了“在世之在”的理论意义。他说,康德所说的哲学家不能证明外部世界存在的“哲学的丑闻”,至今并未解决。在这一问题上,唯心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似乎不可调和。他的“在世之在”的概念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一方面,“世界”是人的存在的应有之义,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一样确定无疑,无须证明;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与人不可分割的现象,这是正确的,只是这里的现象不是意识的显现,而是人的存在的显现。另一方面,实在论认为,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外部对象,这也是正确的,只是这里的“外部”和“独立”应被看做是“现成在手之物”的呈现,是从原生的“世界”概念中派生出来的。

7、此在是由这样的事实区分的,就它的存在本身而言,这个存在就是它的问题。这进一步意味着,有某种方式,使此在在它的存在中理解它自己。

8、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9、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10、(5)《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56页。

11、|与在为邻|yuzaiweilin|

12、“存在在世间”这个复合表达,正如我们所创造的那样,表明它代表一种统一的现象。这一原始资料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海德格尔,19第78页)。

13、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14、人是时间,时间不能被意识到.表的那种只是参照物,不算时间.人是不存在的,人一旦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就无法进行思考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无需思考,自在存在,是无需证明的存在.就是说仅仅意识到自己就可以了,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做事什么的都可以.所以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理念.算不上什么哲学.

15、……个体如何能够实现自身?他必须投入到共同体之中,这也包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实现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几种:一种是无法选择的关系,比如亲人、有时候也包括婚姻;第二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关系,这指的是朋友;后是没有关系,那就是陌生人。朋友,是能体现个体的自由选择的关系。

16、一桶钟声,一桶楞严经……

17、其结果就是,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

18、一方面,爱欲(Eros)是对生命的肯定;当然,对生命的肯定不只体现在爱欲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Muse)上。把爱欲和艺术对立起来,不如将两者统一起来。然而,两者的对立有着深刻的根源,那就是形而上学传统的自身分裂。

19、(83)〔唐〕杨琼注,耿芸标校:《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28页。

20、为了克服这一趋向,则需要借助于后的神。在海德格尔那里,后的神是暗示着的(winkend)神,这意味着,它是存在之本质现身,而非对象性的思辨。存在现身于暗示之中(WesunginWink)。……他提出了无化的“无”(Nichtsnichtet),这意味着,存在不是某种静态的存在者,毋宁说,存在“现身于此”(Seinwes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