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原文(其一)
1、“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3、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后一次演讲
4、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5、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6、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8、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研学旅行”导师专题研修学习感悟·梁冬青
9、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为《鱼我所欲也》,原文为:
10、《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12、这就是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4、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16、(47)乡:通“向”,从前。
17、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9、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0、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原文(其二)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之精神和大丈夫的为人标准,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即使在今天,孟子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四季之美·清少纳言(翻译:卞立强、周作人)
3、指舍生而取义孟子选段《鱼我所欲也》围绕着儒家中义的思想,论述了义重于生命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论点就是舍生而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承接上面的“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上一句的所欲便是坚守义,所恶便是违背义。这句话的”是心“代指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对上句补充,指出所欲便是舍生而取义。
4、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5、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6、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
7、(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8、《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9、辛夷树下,执子之手·竺子
10、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5、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16、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7、②[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18、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1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之类“失本心”的事;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翻译?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原文?“这样的事情”是指“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句话承上启下“是亦不可以已乎,舍生取义。这样的事情不是可以停止了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这样的事情不是可以停止了吗:“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了一个人要不失本心: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
鱼我所欲也原文(其三)
1、“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3、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4、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5、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6、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④有所不辟⑤也。如使⑥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⑨耳。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10、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孟子,就已经能用比喻和思辨的手法做文章警醒后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告诉了人们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知足常乐,“舍生取义”让我们看到了孟子所追求的大义大道之精神。那么,孟子的为人如何,他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11、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12、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13、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1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5、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16、生命·和谐/陈劲·陈骏
17、《孟子·告子上》,作者是战国孟子。扩展资料赏析
18、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19、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2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其四)
1、我是一片飞舞的雪花·映山红
2、⑤[辟]同“避”,躲避。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此文出自先秦·孟子《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6、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7、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9、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10、(讲解)讲解专家: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
11、(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14、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15、(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6、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17、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8、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9、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其五)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挣脱冷,寻觅暖——初读萧红有感
3、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4、《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5、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6、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仪”,从文中看,这里的讲“礼义”是指为了什么而接受俸禄。文章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着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人。指出这种做法不停止、制止,那就是失去了本心。此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9、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10、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11、三赴大化抒情谊,卅载春秋写情怀——大高30年校庆活动纪实
1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13、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14、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15、(陕师大万科中学吴萍老师整理)
16、班主任工作汇总(整理)
17、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19、①[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20、(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