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前二十句)
1、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右边是一个页字,左上边一个业字下面是一个系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5、(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6、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7、(解释)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
8、《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9、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
1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1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为称。
12、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13、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14、嗯,那我们就来试着剥剥看吧!
15、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7、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18、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19、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20、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经全文(前四十句)
1、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4、(解释)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5、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7、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
8、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9、(解释)精神与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
10、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
11、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1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4、规律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规律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道的实质,而道的实质产生于虚无之中。
15、二流的君主按儒家治国,百姓认为自己过的好是因为君主贤明所以很尊重他;
1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
17、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变得混沌模糊。百姓都喜欢多闻博见,而圣人要使他们都变得天真单纯的孩子一样。
1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0、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老子道德经全文(前六十句)
1、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yú)无舆。
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3、。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4、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5、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6、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7、真到了被迫打战的时候,要能够用奇谋去作战,首先自己国家真正的作战实力不能让敌人知道,同时打仗将军不要张扬不要斗狠,要明白骄傲的军队一定失败,悲愤的军队必定获胜。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9、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1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
11、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1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3、(解释)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14、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17、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18、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19、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20、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老子道德经全文(前八十句)
1、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2、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掌握了这一根本,就可以凭此来了解万物的属性。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回头再坚守这一根本,就会终生没有危险。闭塞贪欲之门穴,终生不会遭受辛苦。放纵奢望,碌碌多为以求过多的外物,终生不得安宁。能洞察细微叫做明智,能保持柔弱叫做刚强。发挥长处,做到明智,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老子》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6、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7、(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8、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9、能够透析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透析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是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一种富有,坚持力行的人是志向高远的。不违反规律的人是能够长久,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10、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11、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1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13、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4、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15、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
16、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17、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9、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0、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老子道德经全文(前一百句)
1、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2、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4、《老子》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谓袭常。
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8、(翻译)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9、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
1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1、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12、(解释)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13、(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7、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18、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19、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2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