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集摘抄赏析
1、下面针对这个题目,说一下自己的建议,给书友们做个参考。
2、真理在哪儿?是谁提出的?有谁怀疑过,抑或证明过?泰戈尔那句被奉为圭臬的名言,如果非要按世人的理解,那它存在的条件就是:确乎有这样一条真理,不仅凝聚了人类文明的所有经验和智慧,而且被所有信仰承认,与自然的任何规律契合,不仅居庙堂之上,为世间万物的高准则,还能处江湖之远,作为救赎心灵的灵丹妙药、解决难题的公式。儒学的人称之为“理”,道家的人说是“道”,心学的笃信者则说“心即理”。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理”被说刻板,“道”被说虚无,“心学”也因“唯心主义”的“过于自我”而受到质疑;眼见的不一定为实,先知的话不一定无懈可击,一条条定律、公理由一个个学说发展而来,被建立再推翻,推翻再建立。鲁迅先生说,“革命的道路就像煤炭的形成,需许多木材终形成一小块”。此处不妨拿来类比,那被烧成灰散逸到空气中没能成为“炭”的,有多少是曾经的“真理”?
3、国学经典类,如《三字经》《唐诗三百诗》《成语故事》以及少儿版《西游记》等白话古典名著等。
4、温馨提示:在阅读书籍和观看节目时,可选择喜欢的,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开学后和同学分享。比如,在收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同时,关注各参赛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做一份《地理眼.世界杯》的手抄报,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哦!
5、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又读起这句话,又想起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华安、华飞与母亲龙应台,还是龙应台与母亲,这是不同的感情,却是同一种爱。
6、调查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或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家园。
7、《目送》早已是广为流传,这段短文激起了多少人深藏的回忆啊。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当你经历生死,或许感觉到的不是可怕,而是无力。一种面对自然的无力感。人生就是在渐行渐远中缓缓度过,你不曾抓紧,那它就会稍纵即逝,你稍加留意,那它就会变的慢一点,好让你感受到一丝陪伴。
8、近火爆网络的职场新人孟羽童 ,被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看重,刚刚毕业的许多大学生,正在为工作辛苦奔波的时候,孟羽童已经成为董明珠的秘书,把同龄人甩了好几条街,在商界有铁娘子之称的董明珠向公众宣布:“她是我的秘书,我要把她培养成为第二个董明珠。”(龙应台散文集摘抄赏析)。
9、其实书本是人们用知识创造的文化!作者用文字记载在书本里作为读者学习的一种智慧传递。而读者通过阅读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内容,再通过自己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变为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一切困难的知识智慧能量。
10、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
11、我想,每个写过读书笔记的同学都有一种体会:如果只读不写,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如果边读边写,阅读时的注意力会很集中,不容易犯困、厌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过一次比只读过一次,记忆肯定深刻了很多。
12、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3、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14、 小说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
15、 果肉放在舌尖,那股甘甜一股脑地向我袭来,真比蜜还甜呢。
16、 宁谧的小城仿佛不受世事干扰,顶多冬日里飘一场雪,在打盹的小舟上。然而岁月是个撕书人,把故事章节塞入每一扇窗户,开几朵微笑的,流几滴泪的,浮世如倒影。
17、记: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外现代诗歌。建议也以记忆积累在摘抄本上。
18、 这是父亲濒临死亡的时刻,死神在父亲的身上环绕,他心中的确不舍,他想儿女、妻子、朋友、亲人,而他失去的,是与你们感应的密码。死亡像一把锁,人们拼尽了平生的气力渴望去打开,但父亲却失去了与亲人们感应的密码。那些悲伤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19、一句叮嘱,一针丝线,一声叹息,都载满了外婆的爱。想起她给我编织的那个美丽的童年,至今还依然向往从前,回到那清浅岁月,依偎着外婆。
20、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必担心自己一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被丢在街上。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会不会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
21、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数十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
22、我就是在这时候尴尬地见证了大自然开的那个天大的玩笑。与她的目光相遇,看她羞涩地低眸,将苍白泛黄的脸颊遮掩在墨绿的帽檐下。
23、那么所谓“八月桂花开”,只是贴在我们脑子里一个叫作“常识”的标签罢了。大自然的规律显然无法一言以蔽之,美丽生灵的真情流露不可能如钟鸣一般机械而准确。她愿意在三月醒来自有她的道理。或许因为刚过去的是暖冬?或许因为桂花有很多种?云南有七月巧笑嫣然的金桂,桂林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桂花糕、桂花糖叫卖,她们只是觉得到时候了就开。那“时候”就这样在老人的口中一代一代传到今天,又在今天被挂在一个个孩子的嘴边。同样的“真理”还有多少?没有了“错误”的时刻威胁,它还会勤于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抛出的砖来引更多的玉吗?或者它舒适地躺在教科书里,忘了自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后只是“老人讲的”“书上说的”“我妈告诉我”的代名词?
2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字行间流露着让人不禁触景生情的感动与亲情。而在这其中,让我感动的是龙应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
25、(备战两考)大考当前,孩子心静不下来怎么办?
26、一个社会只追求“精英”的人生,寻找成功的典范,期许富有的生活。那就像一个幻境,一个美梦,沉醉其中,但却不切实际,甚至扭曲灵魂。近的电信诈骗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知道,徐玉玉是在报完警后回家的过程中猝死的,为什么恰巧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因为,她大概想到了可能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
27、首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如:修辞方面、描写方法方面、词语用词传神方面,写下来。
28、 母子之间,亲情渐行渐远,那身影也渐行渐远。而亲情终究会散的,身影终究也会老去。一切终究会散的。
29、 读完这一段,我不禁触目伤怀,“大声说”、“徐徐关上的铁门”、“没时间”等字眼,让我触景生情。父亲想与女儿一起去同学会,唯恐女儿不愿,直到后才鼓足了勇气大声说,但后仍遭到女儿的冷漠拒绝,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的时候,父亲心中多么失落与孤寂,这样的场景直击我的心房,让我感到凄入肝脾。为龙应台父亲难过的心情感到伤感,同时也为龙应台的工作繁忙感到无奈。是的,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儿女也同样如此为了奔波劳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们吃顿饭?这种遗憾,也许只有年迈的父亲才能体会吧。
30、 而不珍惜年轻的时光,待到父亲的油尽灯枯时,再想回头挽回以前的点点滴滴,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31、这个社会的准则就是,自己犯的错,做的事,受的伤,请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慢慢疗,好好舔。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拥抱,请自己孤独的前行,因为所有人都将在孤独中徘徊,在孤独中寻找,在孤独中死去。
32、做好积累,是写作文的第一步。平时多读书,并把读到的东西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写作文时,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33、从5岁开始就喜欢上看书。后来,家里每个月给的350元零花钱,基本上都被她买了书,如今她自己收藏的书籍已经有500多本。语文就是厚积薄发,我现在很庆幸坚持了自己的写作道路。除了广泛阅读的深厚积累,还要归功于自己坚持了一种在应试中稍有风险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