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凿壁偷光(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5 16:57:37

凿壁偷光(第一篇)

1、含义: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的匡衡在年少时家境贫寒,在夜晚读书没有油灯可以照明,于是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凿壁偷光”含义:比喻家境贫寒而读书刻苦。出自《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启示: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3、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而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一部诗经得高位,一丝贪念离庙堂。

4、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5、《凿壁偷光》出自匡衡。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是家里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之后,他去到了一家大户人家做雇工,主人家赏识他刻苦好学,于是用书籍资助他。匡衡成了一代的文学大师。凿壁偷光的启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6、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7、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用凿壁偷光造句历史上刻苦勤读好的例子莫过于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还有后来的凿壁偷光。

8、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9、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终成为大学问家。

10、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只有晚上才能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跟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办法。因为邻居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了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灯光果然从小洞里透了过来。他高兴极了,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角,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熄了等,他才心满意足的去睡觉。

11、凿壁偷光的意思:形容勤学苦读,也作“穿壁引光”。读音:záobìtōuguāng词语结构:连动式。词性:通常在句中既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也可以作动词。引证:元代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例句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终成为大学问家。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12、“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13、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可是找谁借书呢。因为在那个时候,书还是贵重的,不识字的人多,一般人家根本没有书,有一些家里有书的人又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给有钱人家打工,宁愿一分工钱都不要,只要能给他书读就行。

14、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15、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16、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

17、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自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18、小时候是先进典型,老了却成了反面教材。匡衡的悲剧,就是因为小小的贪欲,以为什么光都是可以借的。

19、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0、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凿壁偷光(第二篇)

1、(睡前故事)小薇和驼鹿成了好朋友

2、自5月23日开机,童梦奇缘已经开拍了两期了,小朋友集体“穿越”到古代,亲身体验国学文化。你也想当小明星吗?也可以来参加一下,好好过一把戏瘾!!!

3、8 佣作:被雇佣劳作。

4、汉元帝统治后期,他开始宠信宦官石显,并将他提拔为了中书令,石显在朝中结d营私,把持朝政,而身为丞相的匡衡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选择了与他一起同流合污。

5、为此匡衡便去借邻居家的光,匡衡的邻居家颇为富裕,夜晚总是灯火通明,可是又不能总拿着书去别人家看,一时间匡衡很忧郁。

6、当年凿壁偷光的穷小子,彻底改变命运,实现令人羡慕的封侯拜相,并且有了自己的封地:“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陌为界。”只需要熬到退休,匡衡就能名利双收,安享晚年,甚至有可能成一代名相。

7、该怎么回答,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后来想以匡衡后成为了国家栋梁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是搜索了大脑中的知识,根本想不起来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究竟做了什么。

8、据史载,长大之后的匡衡成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经》著称。人们赞誉匡衡——"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他被朝廷重用,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9、当时已经是汉成帝接班了,匡衡的行为就有大臣看不过去了,所以就直接向成帝举报了这个事情,然后成帝派人一查果然属实,当即就大怒,立即就下令惩处匡衡了,直接就把匡衡的所有官职全部免了,封地也全部收回,匡衡就变成了一个普通老百姓了,再也没有任何的权利了,自己努力一辈子换来的东西全部没有了,终在老家去世,匡衡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从贫民到宰相再到普通老百姓。可见匡衡这个人虽然前期很努力,但是取得成绩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就开始做一些违背原则,破坏底线的事情了,终结局也活生生的打了他的脸,而他的一生也就因为这两个大的错误而被打上了耻辱的标签。

10、汉元帝登基后,匡衡被提拔我郎中、博士,仕途终于开始步入正轨有了起色,匡衡希望趁着皇帝赏识的机会,积极主动给皇帝提供建议,利用自己对诗经的理解,让皇帝广开言路。

11、(睡前故事)天上的月亮怎么变成了冰淇淋

12、匡衡经学了得,但是,到后期,大权在握之后,他一方面还积极上谏,弹劾恃宠而骄的元帝时的奸佞宦官石显及其d羽,可以说为朝廷尽了忠。另一方面,他与同僚有不合,被弹劾。经查,匡衡身为安乐侯,侯国封地为三十一万亩,但是他非法扩大四万多亩。成帝时,被同僚告之“专地盗土”,被打回老家,贬为庶民。后病死于家乡。此外,据后汉书记载,他的儿子醉酒杀了人,他态度模糊,也成了政敌攻击的把柄。

13、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14、启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5、余乘风怔了怔精神,古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只为读书,修仙亦可这般。

16、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7、当时的西汉有一个厉害的将军,名叫陈汤,他曾与甘延寿远征西域,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立志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8、仗着汉元帝的宠信,匡衡越来越嚣张,为了迎合汉元帝,还提出了不少压榨民众的政策,使得人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而匡衡却假装听不到。

19、凿壁偷光反义词:不学无术

20、"凿壁偷光”是大家熟知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有个叫匡衡的人,因家里穷没钱买油点灯,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凿壁偷光(第三篇)

1、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2、据说这个故事有很多疑点,先不说隔壁富人家的墙壁能不能被他凿通,就说投射近来的油灯光亮究竟能不能找到书上的字迹,哎,简直不能深究!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凿壁偷光的孩子长大后出息了。

3、《凿壁偷光》翻译如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人物简介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4、凿壁偷光的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6、匡衡小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很难能像富家子弟一样去私塾上课学习,所以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借书学习,只不过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他虽然后步入仕途当官。

7、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8、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9、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10、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1、严格执行朝纲纪律,渐渐的汉元帝越来越赏识他,还把他提拔为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可见,匡衡能够走到这种官职,离不开自己背后的努力,也离不开自己的能力。

12、晚上读书用的是油灯,古代点灯一般用的是豆油,一般人家也是点不起的。

13、大致意思是,匡衡酷爱读书但是家贫连读书基本的烛光都没有。他就在墙上凿一个洞,借邻居的光来读书。后来,为了读书,宁愿去大户人家文不识那里免费做工,为的就是阅读主人的书。文不识感慨,就把书借给匡衡看,终匡衡学有大成。

14、意思是说,匡衡本身有三千多顷封地,他却不满足,又利用手中权力占有四百顷土地,被大臣联名弹劾。根据汉代律法:“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四百顷土地的收入,远远超过十金,本应该严惩不贷,但皇帝于心不忍。

15、《凿壁偷光》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凿壁偷光》文学典故如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凿壁偷光》启示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会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失去活力,来揭秘吧认为凿壁偷光大的寓意在于此。

16、故事讲的是,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17、当然由于匡衡好学,人生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功,汉元帝时,匡衡官至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为安乐侯,食封地31万亩,在丈量分封土地时,利用职务之便,多圈了三万亩,弹劾,被撒职查办,贬为平民。

18、záobìtōuguāng

19、7 与:帮助。

20、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痛苦。

凿壁偷光(第四篇)

1、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常常用来激励学生,要刻苦读书。

2、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3、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4、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5、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6、有了匡衡的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迹,然后文史学家把他求学的精神高度凝练、精致刻画,从而便于传诵流传。用简短四字成语,引申出一个典故(经典故事),是我国成语系统简略化凝练化保存与便捷化精确化流传的共性特质。

7、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8、(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9、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0、另外,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称得上家喻户晓,可以说无人不晓,那么匡衡终结局如何?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11、(睡前故事)狡猾的狐狸

12、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

13、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14、(反义词)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15、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16、不过在他所授的食邑中,却埋藏有一颗不为人知的“定时炸弹”,终迫使其去职归家。

17、这主意都能想起来,也真是难为匡衡了,后来汉元帝妥协,将陈汤的封地给的比匡衡现有的封地少,这事才平息了一段时间。

18、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19、古人凿壁偷光的攻读精神,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

20、现在这个年代,虽然用不着通过凿壁偷光的方式来读书,但是发愤忘食努力学习的同学也随处可见。“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的匡衡在年少时家境贫寒,在夜晚读书没有油灯可以照明,于是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凿壁偷光”含义:比喻家境贫寒而读书刻苦。出自《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启示: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凿壁偷光的意思: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第五篇)

1、匡衡作为穷人家的孩子,自然也买不起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看,匡衡也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种地。

2、其实强迫孩子读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着天壤之别,强迫孩子读书的家长初衷虽好,但终究是好心办了坏事。

3、(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几年后,匡衡长成大小伙,父母日渐年迈,他就成了顶梁柱,地里的农活基本由匡衡一个人干。白天忙于农活,根本抽不出时间看书,而匡衡又不服输,做梦都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5、西汉时期的匡衡勤奋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所以到了晚上没有办法读书,有一天他看到从邻居家透过来的光,于是就在墙上凿了个洞,让光从洞里穿出来,从而借着光亮来读书,后来他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6、凿壁偷光是西汉匡衡少年时热爱学习的励志故事,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今读书的环境同古人相比,真的优越,但勤奋好学的精神同古人相比确实不如。

7、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8、《望断南飞雁》小演员报名开始啦!!

9、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凿壁偷光”“囊萤照读”的志士。”

10、从这两句话可看出,匡衡祖上世代务农,没有出现过光宗耀祖的牛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网上曾有一句流行语:“富不过三代,穷却会延续很多代。”

1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哦~)

12、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3、这个名人就是匡衡,这样一说名字估计没多少人听过,如果说凿壁偷光呢,大家是不是就想起这个故事了,匡衡就是里面的主人公,那个故事里面大家可以知道匡衡的家境的不好,十分贫穷,晚上都点不起油灯,但还是挡不住他想读书的决心啊,正好他们家的邻居条件不错,晚上都可以点灯,于是匡衡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墙面挖一个洞,这样晚上邻居家的光不就可以照进来了,他不就可以借着光看书了,想到这里匡衡觉靠谱可行,所以立马就开始行动了。

14、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5、孙康映雪读书是挚,管宁割席分座是专,头悬梁、锥刺骨是激,匡衡凿壁偷光是醉,韦编三绝的孔子是勤。

16、人如果得志,便很容易忘形,匡衡也不例外,或许是他想到了小时候所受的苦觉得一阵后怕,他开始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封地上。

17、可是他的仕途之路却异常坎坷,比偷光还要困难,经历了数次失败,才得到了一个平原文学的小官。由于他对在文学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突出,被很多官员推荐给了汉宣帝。

18、“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19、奈何,甘延寿没有答应,不过这也惹到了石显,在石显的授意下,身为丞相的匡衡开始弹劾并且假托皇帝的名义打压陈汤和甘延寿。

20、可是匡衡很上进,他觉得无论如何都要看点书,为此他想出个一个办法,那就是去大户人家做帮工,但不要工钱,只需要给书看就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