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名句赏析
1、所写之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表明春光将老,子规哀啼,其情可悯。用杨花和子规渲染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2、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暗喻诗人关怀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名句赏析)。
3、本题考查手法的理解。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故而有新意。
4、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5、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6、对于诗歌的后两句,清代沈德潜评论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分析这两句“新”在何处。
7、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8、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9、(3)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1、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12、(1)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
13、 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14、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有什么用意?
15、这是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的体现。其中一个直字,不但表达了诗人急切关心朋友的心情,而且突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16、译文: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7、李白诗句的意思是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是的,诗题中一个遥字,表明了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一个寄字表明借着天空中的明月寄予情感。明月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18、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9、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20、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21、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