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老子四章
1、(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何健)
2、答案:老子认为“胜自”更强大。战胜别人是出于力量,是外在的。而战胜自己是由内而生的强大,所以“胜自”更强。
3、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5、⑬民之从事:人们做事情。民,此处泛指人们。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从,参与(某事)。
6、老子第四章讲的是: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7、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8、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件(15张PPT)
9、⑰不贵难得之货:贵,形容词作动词,崇尚。之,结构助词,的。
10、意思为:世界上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称不上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定名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
11、自见者不明(见自)者不明
12、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
13、①为之于未有(于未有)为之
14、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15、高中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如下:
16、⑯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以常人不追求的东西为欲望。第一个“欲”为意动用法,以……为欲望。想要。第二个“欲”为名词作动词,想要、追求。不欲,不追求(的东西)
17、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18、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19、①“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如“车毂”“埏填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等,正是因为“无”才实现了“有”。
2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40条老子四章
1、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2、老子道德经中第四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组成一毂,当其中空虚无有的时候,可以有车轮的用处。和泥烧制成为容器,当其中没有东西空无的时候,可以有器皿可以盛物品。
3、老子论证“有”和“无”的关系。指出“有”是发挥实际效用的,而看不见的“无”才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不论是修身还是创业,坚守初心守住本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形之物往往不能长久,之所以长久不亡是“无”在起着作用。
4、“道”是一种耳听不到,眼看不到的气体,万物由它而生。
5、⑩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于足下)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始,开始。
6、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7、企(踮起脚)者(……的人)不立(不能久立),跨(跨大步)者不行(古:行走不稳;今:不可以),自见(xiàn)(自我显露;见通“现”)者不明(形作动,显明),自是(自以为是;以……为是;是,正确)者不彰(彰显),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不能建功,名作动,建立功勋),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zhǎnɡ,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剩饭)赘(zhuì)(赘瘤)行(同“形”),物(人们)或(常常)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8、老子《道德经》帛书版第33章
9、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10、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对立的。
11、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12、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翻译)道是的,由它衍生出万物。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14、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15、第一章(《老子》第十一章)
16、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7、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整理后的《老子•第六十六章 弗居》,与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文字是有差别的。今选用《帛书•老子》本原文,如下:
18、示范解读第十一章。
19、⑧曰余食赘行:余,剩下的,多出来的。余食,剩下的食物,即剩饭。赘,多余的,多而无用的。行,同“形”,形貌。赘行,多余的形貌。
20、古:把…作为;今:认为
60条老子四章
1、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2、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3、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才真正有志气,意志。
4、第二章(《老子》第二十四章)
5、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6、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7、日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
8、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9、③不贵难得之货(以……为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1、①毂(gǔ)②埏(shān)埴(zhí)③户牖(yǒu)
12、“有为”和“无为”。“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有为而不妄为,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方能成功。
13、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14、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15、无论从《老子》本身或是研究《老子》的种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此书所涉及对治天下的政治观念对于后世后学影响颇大,是不容忽略的。老子之道,不仅仅局限在哲学概念,他将他与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希望圣人治世遵循万物所遵循的道,顺其自然而使人民安居使天下平泰,因此,《老子》是心怀天下的。
16、能超过,打赢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
17、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18、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9、“有”和“无”。老子认为我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是因为“无”,“无”能够发挥大作用,但往往被人忽略。
20、自伐者无功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80条老子四章
1、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
2、《〈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3、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4、“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5、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6、“胜人”和“自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他人,只不过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的坚强。
7、(解析)老子主张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给人们安饱的生活,开阔人们的心思。所谓“无知”,并不是愚民政策,而是让人们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回归本真。所谓“无欲”,是消除贪欲。只有做到“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8、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9、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10、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11、那些安然未变的容易掌控,那些没有预兆的容易谋划,那些易折断(脆弱)的容易分离,那些微小的容易分开。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它,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它。要合抱(才能环绕)的大树,要从细小的幼苗长起:九层的高台,要从一筐土建起;千里的远行,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起。妄为的人会失败,(强行)把持的人一定会失去把持的东西。所以圣人不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却失败了。(做事)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对待结束,这样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追求人不追求的东西,不崇尚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不学习的学问,弥补众人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目不敢妄为。
12、此章阐述“有道者不处”的6种处世行径的危害,表达老子谦恭柔顺、遵依自然的处世态度。“企者”“跨者”急功近利,随意改变生活本来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浮躁自夸、轻薄骄傲,自然难以成就事业、受人敬重。
13、自矜者不长(矜自)者不长
14、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5、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6、老子四章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直观和形象的譬喻。
17、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好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18、《第三十三章》翻译: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19、我们为人处世时,不要骄傲自满,要虚怀若谷,时刻保持空杯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20、②学不学(名词,学习的内容)
100条老子四章
1、⑭常于几成而败之;常,经常,常常。于,介词,在。几,接近。而,连词,表转折,却。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后,如果在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4、古: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5、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6、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7、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朗读如下:
8、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9、第三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在《老子》五千言中,随处可见方言、谚涪、格言、警句。
10、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11、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2、《老子四章》讲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意思是“道”空空如也,看起来啥也没有,但它运用起来却有无穷无尽,无所不包。道真深远啊,就像万物的源泉,深不可测。所谓大智若愚者,大巧若拙,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我们身边默默影响他人的人。
13、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14、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15、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一书中含有精彩的辩证法命题,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早已为学人所周知。其他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也都耐人品味。
16、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
17、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就是说自古就有道,而道无所不在,非满非亏,似有似无,天地未分时就有了道,而道法自然。三十辐共一毂
18、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
19、物或恶之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厌恶
20、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