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少年立志的故事【文案91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4-03 19:02:25

王阳明少年立志的故事

1、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2、   精彩的演出结束啦,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小小讲解员们一起来参观博物馆吧!

3、  1528年,五十七岁。二月平思田之乱。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历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

4、  后世有人这样评价: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贤,王阳明是也。

5、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得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裤头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6、公元1528年,沉寂多年的王阳明笑着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便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六岁。

7、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8、他迅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至飞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感觉在宫里呆着没什么意思,正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过一把打仗的瘾。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皇帝龙颜大怒,认为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9、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王阳明少年立志的故事)。

10、  条件:喜欢郭老师的国学智慧,有一定的时间,有一颗利益大众的心、愿意为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即可;

11、  先普及一下知识,王阳明的大名叫作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2、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五百年后。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几个故事,让我们跟着心学大师学习做人与做事。

13、王阳明通过《龙场悟道》顿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真正的价值和规律,恰恰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只有我们真正沉入到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价值,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  

14、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高远,王阳明早在孩童的时候就立志做圣贤,的确有圣人的气概。

15、“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16、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都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大牢。

17、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

18、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19、  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得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内裤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20、“我们希望终能呈现出这位历史人物较为真实的面貌,希望能让观众从这部电视剧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并能从中有所体悟。”李伟说。

21、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22、在王阳明的观念中,孝道是人本性的流露,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佛教和道教则将孝道视作假和空。毫不夸张地说,孝道就像横在道教和佛教咽喉处的一把刀。

23、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4、王阳明16岁时,迎娶了江西副省长的女儿,但在新婚之夜却游荡到一个道观,认识了一个九十六岁的得到高人,询问这位活神仙的养生之法,道士告诉他心灵的宁静才是使人能够延年益寿的好的方法,他对此感兴趣,想要探求心灵宁静之法,已然忘了洞房花烛夜就在昨天。

25、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是恶人,教育的作用,正在于抵消恶劣环境带给人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人发现自己原本内心的光明。

26、王阳明的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出生前,家人还梦见一名红衣天神抱着一个小孩踏云而来,因为这个梦,家里人给他起名为“云”。

27、王阳明: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3不问,4不争”,早学会早受益。

28、点题: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29、自古文武双全的人难得,而文可做圣贤,开创自己的学说心学,武可为将军,谈笑间平定宸濠之乱,如此杰出的人物,也难怪别人称他为明清第一牛人了。

30、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钦佩王阳明的聪明智慧;王阳明的机智,他被刘瑾贬谪到贵州的时候,刘瑾还暗中派人追杀他,王阳明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

31、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32、王阳明十五岁时曾出游居庸关,立志投笔从戎,想要以事功成就圣人之道,被其父亲喝止。结婚前一天还跑到道观里和道士探讨养生学问,以至忘了回家。

33、马云不止一次公开说过:自己把王阳明语录看过不止两遍,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事业都有很大帮助。

34、后世有人这样评价: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贤,王阳明是也。

35、感悟: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困境,立于谗徒围攻,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不露危惧之情,与奸臣斗智,尽力改变局势,如此坚毅,令人钦佩。王阳明《啾啾吟》中说“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王阳明的一生,光明磊落,“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大境界。

3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37、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38、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阳明保全性命已属万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么功劳,他的仕途再一次陷于低谷。

39、而把对自己好的人放在心上才是正确做法,那些不在意你的人何必去在意?

40、  1492年,二十一岁,举浙江乡试。明年会试下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41、感悟:本质上来说,好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把被教育者变成全新的人,开拓他无限的可能性;一种是把他心底本真的自我引出来,激发出他本就有的无限的潜能。王阳明的教育属于第二种。

42、   近日,为了更好地普及宣传阳明文化,让孩子们走近阳明,学习阳明,绍兴博物馆联合鲁迅幼托教育集团特邀府山幼儿园以“少年立志——小阳明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为主题,举办了“灵悦节”活动。

43、公元1508年,王阳明大笑着从山洞中奔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向外物寻求真理反而是错误的方式,向自己的内心求理才是真正的圣人之理。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诞生了。这门学问后来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指明灯,也使得王阳明跻身于孔孟朱圣贤行列。

44、用自己的学识做出了一番事业的王阳明心情舒畅,这种喜悦的心情,在和同僚们一同前去九华山游玩时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着屹立的群峰,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光明的前途,看到了自己为国家百姓带来的转变。王阳明顿觉心胸激荡,连作了好几首诗:

45、王阳明独自坐在深山之中,弃绝一切俗念,在融通无碍的世界中畅游。

46、如今这个社会,面子这个东西,只有你有权有势了,才值钱。而当你想成功时,要学会放下面子,因为社会往往很残酷,只有放下面子,以后才有机会捡起来。

47、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4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9、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50、   “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这是阳明爷爷的思想,阳明爷爷的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影响了很多人,对现在的我们来讲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51、  我们感召认可郭老师智慧的志同道合网络义工老师,一起来将郭老师利国利民利众生的优秀视频传播出去!

52、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于灵气,百合书院现在学员中招募灵气天使,参与课程运作及开展,具体细则请与我联系

53、他直言,“我很欢迎这部历史正剧的孕育和诞生,当下的世界严肃,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深入地挖掘和思考自己的文化,重新体认中国文化的定位和前途。”

54、初入仕途就十分顺利的王阳明志得意满,信心十足的再次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却还是没有结果,情况甚至变得更加糟糕。

55、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途中将他害死。

56、  小时候,王阳明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奠定了他以后要走的路。

57、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58、他追求心灵的平静,希望自己能达到佛教中“无相无想”超越世间的一切羁绊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一份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牵挂。他的祖母岑太夫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父亲龙山公对他有养育之恩,他放不下对他们的感情。王阳明心里明白,如果不放下这段感情,就不可能达到出世的境界。他也曾努力地去放下,但越是这样去做,心中的牵挂反而越强烈。

59、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梵高的执着的绘画梦想,虽然很遗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是人的欣赏,但在那种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画自己想画的画,这也着实人所能的。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亮的色彩。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其中一个叫皮尔底加斯的大臣惊奇。问道:“陛下,那你带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带这一种财宝。”亚历山大回答说。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请让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希望是创造人生的路标,在任何时候都别

60、感悟:王阳明评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倘若我们面对毁誉荣辱而动心,比如听到赞誉就兴奋的手舞足蹈,听到毁谤就如丧考妣,那就是以外在的东西主导了我们的内心,让你跳你就跳,让你哭你就哭,这和木偶有什么区别?只有当我们面对毁誉荣辱不动心时,我们才能随机而动。

61、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途中将他害死。

62、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3年,使他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钩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63、这样一个狂妄言语,自然受到了老师责骂,并认为其太过狂妄。事实证明,王阳明的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成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故事二:县令平定匪患,数百人平定宁王叛乱王阳明考了几次也没能考中状元,后中了进士,也因此进入了仕途。虽然饱读诗书,可王阳明却不是书呆子,他熟读兵法,也善于用兵。被贬斥到贵州一带当县令时候,就利用手下的差役,平定了当地匪患。

64、平时经常来回行走的道路,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今天怎么了?突然感到路两旁成行的垂柳那么整齐划从树冠与树冠之间仰望,只能看到一线天;树的垂枝婀娜多姿,随风轻摆,使这条路形成了绿色长廊。因是防洪堤路专用,车辆和行人极少。空旷、幽静,多了几分神秘。立夏刚过,还没有蝉鸣,黄昏来临,鸟儿也已归宿。由此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6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先生用两句简单的话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心中有志、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即人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66、话说小阳明来到京城后,父亲为他请了个先生,学习儒家经典。

67、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68、而中国五千年,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中,王阳明也占据了其中一席。

69、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70、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纯粹的理论,他也不是一个理论家。“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如果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会自然而然付诸行动;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就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道理,没有真正“知”。所以心学点破了知和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面向实践的。

71、王阳明评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2、  1505年,三十四岁,开门授徒,与湛若水定交。

73、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74、作为明朝一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少年立志、官署格竹、江北诀囚、弹劾刘瑾、被陷遭贬,依然对真理追求不变,直到龙场悟道才开始走向光明,此后赣南剿匪、平定宸濠之乱,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之道,被梁启超尊为“千古大师”。

75、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途中将他害死。

7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77、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心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78、   此次“灵悦节”形式丰富、趣味十足,将阳明文化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79、那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为什么他能创建心学,宿命论者认为王阳明成为心学创始人是天生注定的。据说王阳明在出生前,他的祖母就梦到神仙腾云驾雾送来一个婴儿,并且说这个孩子一定会让你家光宗耀祖,因此他的爷爷给他取名叫做王云,但是他直到五岁才开口说话,后来有一个和尚来到他家,认为云是透露了天机,意为被神所赐予,因此后来改叫为王守仁,表明对仁义的坚守。

80、我说的问题出现了,不是外部环境有问题,而是我的感受出了问题。 脑海浮现一条深长的隧道,万籁俱寂,时而另一个我在向纵深走去,时而另一个我从纵深向我走来。想不出要问什么,也想不出在琢磨什么?在纠结,在徘徊,呈无名状态,仿佛时间静止了 ,时空中充满无序。夜幕终止了我的问题,却把这种场景凝固在脑际。

81、贵州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在这里,没有粮食,王阳明只好自己动手种菜耕田,没有住所,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逐渐忘记了功名利禄和都城的繁华,他把心放沉,开始享受着可以潜心思考的时间,思考起自己之前没有思考出结果的圣贤之道。

82、对经典的解读深入浅出,见解独到深刻,授课直指人心,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83、  1482年,十一岁,随父亲王华(新状元)居住在京师。

84、  先普及一下知识,王阳明的大名叫作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85、在这个故事里,王阳明巧妙地运用“脱衣”法,让冥顽不灵的强盗头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进而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可以说王阳明运用脱衣法帮助强盗头目“致良知”。

86、感悟:《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高远,王阳明早在孩童的时候就立志做圣贤,的确有圣人的气概。

87、  后世有人这样评价: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贤,王阳明是也。

88、王阳明迅速评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身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89、所谓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点睛之处,我们所知道的和所认知的要与行动相统更要遵从内心的善,我们的心中有什么便看到的是什么,往往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放弃,而并非要怪罪于外物。

90、王阳明曾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俗话说,人心隔肚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