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辜鸿铭(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1 06:11:11

辜鸿铭(前20句)

1、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2、其实他又是一个用情极专的人,一生只有一妻一妾,妻子是淑姑,符合他的三个条件,是个小脚女人,让他迷恋。

3、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辜鸿铭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4、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读经教材、产品信息

5、辜鸿铭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后一个代表。”

6、同样的,要说辜鸿铭的英语水平,别整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咱就说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要考察辜鸿铭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好像很难办到,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看他的翻译作品。

7、让辜鸿铭备感欣慰的是,两房妻子相处愉快,这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人生乐趣。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兴奋剂’;爱妾贞子,乃是我的‘安眠药’。此两佳人,一可助我写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须臾不可离也。”

8、辜鸿铭脱口而出:“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9、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马来西亚的槟城。1881年,他遇到中国大儒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0、但是我前几天看到一则资料,在北京大学档案馆中,有一份案卷号为BD1919031的资料,这是罗家伦写的一封信,标题叫“罗家伦就当前课业问题给教务长及英文主任的信”,信中对辜鸿铭大加批判:“每次上课,教不到十分钟的书,甚至于一分钟不教,次次总是鼓吹‘’君师主义’”、“上课一年,所教的诗只有六首另十几行”、“他上课教的时候,只是按字解释,对英诗的精神,一点不说,而且说不出来”……

11、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12、名篇|学术||思想|读书会

13、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14、辜鸿铭诞生在马来半岛的一个槟榔屿。当时,他的父亲辜紫云帮助英商福伯斯·布朗经营着一个橡胶园,母亲是一位碧眼高鼻的葡萄牙人后裔。辜鸿铭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的相貌,明显带有母亲的烙印。

15、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16、2012年,主演了都市家庭情感剧《左手亲情右手爱》。

17、概括辜鸿铭常用的一句话是: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18、十九世纪末,欧洲忽然刮起了一股针对中国的“黄祸论”旋风。德皇威廉二世专门画了一幅《黄祸图》,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图中之意是“黄种人”的崛起将给欧洲带来威胁,欧洲白人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黄种人的入侵。为了消弭这股空穴来风,辜鸿铭用英文发表《文明与混乱》一文,严正驳斥了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甚嚣尘上的这种无稽论调,并强烈抨击了西方的霸道政治。

19、类似“辜鸿铭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钱钟书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这种问题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这意义不只是英语本身,而是说对那些声名赫赫的、我们没见过的或不理解的东西保持一份好奇、一份怀疑是很有意义的。

20、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九种语言。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系辜氏手笔。

辜鸿铭(前40句)

1、在英国留学时,每逢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辜鸿铭一定要在房间里朝东方摆个祭台,敬上酒馔,有板有眼地遥祭祖先。

2、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3、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4、1921年,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

5、同样,在他眼里汉字也是美的文字。那时欧洲常有人批评汉字艰涩难学,并评论说汉字是落后民族的野蛮符号。辜鸿铭感到十分痛心,对如此无知言论痛加回击:“汉语是心灵的语言,凡是美好的东西,能轻易学到手吗?“他向西方人尽情展示中国文字之美,所著书籍《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当即在西洋引发轰动,世人无不被中国文化所震撼。甚至持续几十年在德国掀起了“辜鸿铭热”。

6、辜鸿铭是一个争议颇多、值得“玩味”的奇人。

7、中国人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8、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腊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9、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10、辜鸿铭考虑到英语文化,把天翻作了上帝,于是富贵成了上帝的赏赐,这满满的基督教选民论啊!

11、人文丨艺术丨阅读丨深度丨文艺

12、当时的世人鲜少有人能理解他,只当他是笑料罢了,更是称其为“一代怪杰”。没人知道他只是看的比常人长远些罢了。正是有了像他一样的先生们积极的向世人传播中国文化,我国的精粹文化才让世人尊重热爱。每个时代里都有大师辈出,为了向世人传递文化,他们踽踽独行,敢于与时代逆行,做他人敢不为的事情。

13、可能这样孤立的看,不容易出辜鸿铭翻译的好,那我们拿他和理雅各比较一下吧,理雅各也是有名的汉学家,他也曾翻过《论语》。

14、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15、辜鸿铭是个有趣的人,但更深一点,又觉得他有深入骨髓的悲哀。

16、《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写于1915年,其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社会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正如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所指出的:连西方人也开始自己批评起自已的文明来。这种情势,自然给辜鸿铭带来极大灵感。因此,他写作此书之用心,就是要用中国的东方文明来“拯救”西方文明。

17、1909年,辜鸿铭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1915年,《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出版。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等。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

18、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19、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20、第6集:北大门前汪大燮和范源濂等人正在准备迎接蔡元培,礼堂里一位留着辫子穿着清制衣服带着仆人的老先生颇为引人注目,这位名为辜鸿铭的老先生对胡适写的文学改良邹义文章大加批评,称其是数典忘祖的东西,更是斥责他们是崇洋媚外,而即将担任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更是不可能入了他的眼。钱玄同实在听不下去这些腐朽又自大的话,他怒怼这是潮流。是以辜鸿铭在第六集出场。

辜鸿铭(前60句)

1、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2、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3、在英国,辜鸿铭考入了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的文学院,顺利获得文学硕士的文凭。当时,要拿下这一学位,必须通过拉丁和希腊两门古语、数学、自然哲学等众多科目的学习和考试,就连一般的英国学生,也大多望而却步,辜鸿铭硬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顺利拿到了文凭。这一年,他才20岁。

4、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5、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6、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7、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8、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在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9、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10、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第一次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11、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12、《辜鸿铭国学要义》选取了辜鸿铭先生有关国学方面的论著,对现存的底本取其精华,精心挑选、编校。书中,先生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容,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在当时少有的开阔视野,通过他独立而冷静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他眼中独特的国学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靠前学术中发出了国学不错音。

13、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人之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谐和。

14、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他在英国读书时,每到冬至,他必在住的房间内备陈酒馔,遥祭祖先,以表不忘本。他的英国房东太太等他叩拜祖先完毕后,必定笑嘻嘻地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喝你为他们备的这些酒馔?”你猜,辜鸿铭怎样回答?他说:“就在你们的祖先来闻你们所献鲜花的时候。”

15、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16、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辜鸿铭在住处摆了个祭台,遥祭祖先。房东太太看到他几叩几拜、口中念念有词的模样,就指着丰盛的祭品揶揄地说:“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这些大鱼大肉哇?”辜鸿铭说:“应该就是在你们的主听到你们的祷告之声,你们的先人闻到你们所孝敬的鲜花花香的那个时候吧!”

17、●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辜鸿铭

18、1938年4月30日下午3时40分,一代大师辜鸿铭在孤寂中走完了人生旅途,逝世于北京寓所,享年72岁。他是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作为教育界的后辈,谨以此文向老先生致敬。

19、早年的时候,他跟着祖辈迁居南阳,然后积攒下了丰厚的财产以及声望。无论他去过哪些地方,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在外国呆过的人回国之后还能够留清朝的辫子,就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这辈子就没有自己不敢骂的人,出现过生日的时候他写对联骂慈禧,袁世凯加分的时候他请了个戏班,然后在家里面唱了三天的堂会。

20、海图北馆馆藏地:北馆二层前区

辜鸿铭(前80句)

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北京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东椿树胡同这处住宅,是辜鸿铭50岁来北京之后居住的地方,据说还是别人所赠。晚年的辜鸿铭在任北大教授期间,与民主风气背道而驰的作风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3、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对辜鸿铭的印象并不深刻,而且并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但是他在里面嚣张的做法让人觉得很不适,但是后来这个带尾巴的小老头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搞笑的表现。

4、女士认为这个Chinaman连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5、辜鸿铭回国后,留起来辫子,穿起长袍,如同一个特立独行的古怪精灵,被人称为“清末狂儒”!

6、PapersfromaViceroy&#x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

7、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8、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9、按陈寅恪的理解,王国维之死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毁灭,辜应该也深有体会,但不愿死,宁死抗争。

10、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11、这取决于他所接触的文化,以及接触文化的时间。当大家都还没有革命的时候,辜鸿铭在西方学习西方的知识,在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情况下,他当然学习的是西方的生活习惯。

12、新浪微博:@季羡林国学讲堂

13、学了那么多年英语,你想试试翻译《论语》吗?

14、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15、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16、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17、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文化传播的事业需要继承。鹦鹉螺教育正是新时代的继承者,致力于要将世间优质的知识文化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谁都知道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鹦鹉螺教育愿意尽自己大的一份力,来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一二线城市优质的师资教育,接受世间好的文化,就像辜鸿铭大师不遗余力向西方人传递中国文化一样,鹦鹉螺教育也矢志不渝坚持着向需要的孩子们传递好的知识!

18、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19、辜鸿铭在北大讲英国诗,旁征博引,海阔天空,怪论叠出,比如他把英文诗分为三大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在列举诗人的作品时,他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翻开诗集一对照,竟一句也不差,记忆力之惊人让所有学生,包括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折服。据女作家凌叔华回忆,辜鸿铭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移地背出上千行的弥尔顿《失乐园》。辜鸿铭给学生布置的英文练习也与众不同,他要学生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他能用中文回答英文问题,用英文回答中文问题,常常还插入拉丁文、法文、德文,学识之渊博,常常令问者瞠目结舌。所以,他的课极为叫座,课堂里总是挤得满满的。

20、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辜鸿铭(前100句)

1、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2、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3、因为推崇辜鸿铭,欧美国家的报刊一而再、再而三地刊登辜鸿铭的文章,尽管它们不少是讽刺詈骂这些列强国家的。如说英格兰人傲慢,苏格兰、德国人自私,美国人粗俗,俄国人残暴,辜鸿铭一张利嘴,几乎骂遍所有西方人。1920年的美国《纽约时报》星期杂志,刊有辜鸿铭的论文《TheUncivilizationUnitedStates》(《没有文化的美国》),中间插入辜鸿铭身着前清顶戴、朝服后拖一根大辫子的漫画像。辜鸿铭在批评美国文学时,毫不客气地说美国除了爱伦·坡的诗外,没有一首好诗。生平痛骂西人而反以此见重于西人,辜鸿铭算是一个独特的样板。

4、毕彦君,1955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

5、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

6、辜鸿铭是辜紫云的次子,由于布朗夫妇没有生育,又特别喜欢聪明机灵的辜鸿铭,在他们的再三请求下,辜紫云同意将辜鸿铭过继给这对英国夫妇。

7、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8、1909年,辜鸿铭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

9、清朝灭亡以前,他与张之洞交好;清朝灭亡以后,他因为精通文、儒、法、工、土木等,被邀请作为北大的教授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后,碍于罗家伦所联合大学生造成的舆论压力,辜鸿铭便离开了北大。

10、无独有偶。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博士艾恺在一本书中也说,在一战时和战后的欧洲,与泰戈尔等著名东方圣哲齐名的,不是严复或梁启超,而是辜鸿铭。他的书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的必读之物,西方客人更是“竞相走访,敬聆教诲”。

11、闻听此言,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12、这就是他后来固守传统礼教的重要原因,除了留辫子,他甚至连“小脚”文化、一夫多妻等等封建陋习都一一继承!

13、当时国人已经面临了不知道何处何从的境地,而辜鸿铭也面临同样问题,他欧洲之行,发现西方文化无法拯救这个古老的国家,当大家开始学欧洲,他又重新往回拉,可能他也不知道拉向何方,但是他只能靠自己来拖慢这个滑向西方文明的战车,

14、说起辜鸿铭,可能大家并不陌生,此人有太多段子了,比方说,他自称东西南北人,因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同时他也是“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这套邪门理论的提出者……

15、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16、王国维、梁鼎芬、辜鸿铭!

17、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18、理雅各,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

19、1870年,13岁的辜鸿铭被义父正式带往欧洲留学。

20、和辜鸿铭父亲一起经营橡胶园的英国人布朗喜欢他,认做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并在他14岁时,带他去英国求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