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20句
1、“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
2、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3、本书大的特色,本着“普遍主义”立场、“有求必应”的淑世情怀,是综合国内外船山学研究新成果,并结合现代法学、经济学、教育学、世界主义、全球伦理、公民道德、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西方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成果解读王船山的思想,满足更多现代人、未来人的需求。
4、子静是陆九渊的字、伯安是王阳明的字。王夫之认为,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翻版,甚至认为王阳明“天泉证道”中的“四句教”就是对神秀、慧能“四句偈”的模仿,攻击陆王心学表面上是儒学,实际上是禅学。还有,王夫之认为事物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陆王心学与禅学类似,主张“心外无物”,“消能以入所,消所以入能”。“能”是认识的主体,“所”是认识的客体,意思说陆王心学与禅学一样,取消了认识的主体和客观对象对象。这大致是王夫之“批判陆王”的意思。
5、针对朱熹“月印万川”的比喻,王夫之说,天上的月是实有的月,川河湖泊中映出的月影,并不是真实的。没有天上的月,川河湖泊中月的影子也就不存在。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真的月亮生出来的都是虚幻的影子,那么“理一”生出的“万殊”难道也是虚幻的影子吗?认为世界是虚幻的,这种观点是与佛教完全一样的,“何居乎君子儒而蒙释老之说邪?”为什么自称是儒家的正统却接受佛老那些邪说呢?
6、王夫之还进一步用对立面斗争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他明确肯定:豪强兼并的人家与流离失所的百姓是社会的两级,二者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激烈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坏事,也可能会引出好的结果。他意识到对立面的斗争会促成矛盾的转化。
7、1671年(五十三岁),《诗广传》写成。
8、(1)他们都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9、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民主、自由思想便随之出现,其中的主要人物就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以思想理论为武器,将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10、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11、这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因为传统的思想家中更多的是悲观主义者,认为“一代不如一代”,极力提倡复古主义。如孔子梦想恢复周礼,董仲舒主张“奉天而法古”,朱熹认为,三代时期是“天理”流行的“王道”政治,三代以后每况愈下,是“人欲”横行的“霸道”政治。
12、1677年(五十九岁)秋,《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其中《大学》《中庸》依朱子旧注。萧萐父先生认为这部著作“盖授徒讲,非自得之作”。
13、王夫之自幼从学于父兄,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十四岁即考入衡阳县学,成为秀才,但继续科举仕进的梦想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破灭。王夫之目睹明末的腐朽统治和东北满族贵族势力的不断扩张,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危机日深,主张改革弊政。他十分关注国家社会政治时局,格外用心研究历史。
14、王夫之坚持事物运动的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摩、相荡,明确阐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万物变化的源泉。
15、★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被学界列入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世界四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曾参加明末反清斗争。1648年举兵衡山,抗击清兵南下。后在南明朝廷翰林院、行人司等处任职。晚年隐居于衡阳县石船山,号称船山先生。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多种。另外,其史论名著《读通鉴论》、《宋论》亦被视为历史哲学。
16、王夫之的思想涉及面广,我这里只能点到为止。他的著作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内涵还需要挖掘。比如他提到人性“日生日成”,人性是变化的,要时刻加强人品修养,这是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重要发展。他提到“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经世致用,这对近代湖湘文化有很大的影响。2017年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还引用了“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名句,就来自王夫之。总之,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重要代表,确实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有人说他是“东方的黑格尔”,也有人说他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我的这个课程,关于儒家的部分,就将他看成是传统儒学的终结者。
17、王夫之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的大动荡时代。他从封建士大夫“救世”的立场出发,在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中,全面批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抒发了社会改革的思想,清算了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形成了卓越的包括自然观和认识论的唯物主义体系。
18、王夫之不同意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司马光之所以赞扬牛僧孺而贬低李德裕,是因为司马光试图借此事抨击王安石的新法,进而反对熙宁、元丰时期北宋当权者无故挑起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公之为此说也,惩熙丰之执政用兵生事,敝中国而启边衅”。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司马光不赞成李德裕的观点,无非是因为诚与信二字,但在他看来,“古今异时,强弱异势,战守异宜,利害异趣”,也就是说,时代变化了,强弱不同了,战守更替了,利害关系不一样了,所以是否要讲信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以“一时之可否,定千秋之是非”,这是立论的大忌,“而温公以之矣”。
19、但是,王夫之也反对只侧重任人,指出“任人而废法,是治道之蠹也”。法既然是国家活动的准则,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漠视法律的作用而怠于执法,将会出现“下以合离为毁誉,上以好恶为取舍,废积业,徇虚名,逞私意”的种种外病。因此,他强调任法与任人在实践中的结合,即:“择人而授以法,使之遵焉,”“进长者以司刑狱,而使守画一之法”,法既严明而又任宽仁之吏,“则民重犯法,而多所矜全。”反之,法虽宽缓而任鸷击之吏,“则民轻犯法,而无辜者足罹不可活”。由于历史发展的实际证明了“严之于法而无可移,则民知怀刑;宽之以其人而不相尚以杀,则民无滥死”的基本事实,因此,王夫之多次肯定了曹操“任法课能,矫之以趋于刑名”的为政之道。
20、《王船山语录》,台湾版即将出版
精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40句
1、王夫之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客观事物接触而获得感觉,这是认识的基础。“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一旦某个感官出了问题,就无法获得这个方面的认识了。要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必须多闻多见,“多闻而择,多见而思”。
2、现代人有什么需求,理当回应,曰有求必应。基于普遍主义立场,为社会生产适合每个人的思想“公共品”,这是现代学者应有的良心。
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南岳卖姜翁、一瓠道人等。早年避难南岳双髻峰黑沙潭畔,晚年隐居湘水之西石船山下,自署南岳遗民、船山病叟等,学者遂称其为船山先生,世称王船山。王船山作为一个立法者,为天下立法,为未来世界立法,是证成天下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中国文化代表人物、天下主义(世界主义)代表人物。被推崇为中国近现代精神领袖、洪门五大始祖之湖湘文化精神领袖、湘商文化始祖、雷神。
4、★王夫之以元气说的哲学推测为思想依据,又从生活实践乃至实验观察中得到了物质不生不灭的思想。他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zèng古代一种蒸食物的瓦具)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ān覆盖之意)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此处应为实验)。有形者且然。况其氤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5、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为乾与坤、阴与阳没有先后之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为主的一方在另一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辅的一方,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为辅的一方也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变成为主的一方,矛盾双方的地位可以转化,人们不应当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6、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mzxyrlx@1com
7、五十七岁以后的王夫之,其学术的堂庑愈加广大,出入儒、道、佛,精研中国历史,对历史的兴衰成败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其晚年所作的《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两书,是为杰出的哲学与历史哲学著作。
8、Keywords:WangFu-zhi;viewofethnicrelations;origin;feature
9、王夫之所说的原情定罪,就是指分析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定罪处刑。他说:“原情定罪,而罪有差等;饬法明伦,而法有轻重,委之鬼诛,则神所弗佑,待之人祸,则众难方兴。”他分析了同为杀人,但原因各异,不能一概而论:“有积念深毒,怀贪竞势,乘便利而杀之者;有两相为敌……非我杀彼,则彼杀我,偶胜而杀之者;有一朝之忿,虽无杀心,拳勇有余,要害偶中,而遂成乎杀者。”凡属存心杀人者,“从刑故之杀”;过失杀人者,“慎赦过之典”,才称得起允当。因此,作为一个司法官必须善于“原情定罪”。
10、王夫之变化日新的思想运用到政治上,他主张“更新而趋时”的政治理想,认为“道莫盛于趋时”,如果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就会富有生命力;反对保守倒退,他认为保守就等于死亡,思想不能随时代前进,必然枯槁而死,“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
11、可见,人人都抢着解释王船山。为了王船山思想的多元生发,我们说:王船山不仅是湖南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12、(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13、虽然王夫之认为守信义是“诚仁人君子之言”,但是他也认为:“言各有所指,道各有所宜,不揆其时,不察其故,不审诸顺逆之大义,不度诸好恶之公心,而唯格言之是据,则仁人君子之言,皆成乎蔽。仁蔽而愚,信蔽而贼,不可不辨也。”也就是说,虽然讲信义是出自“仁人君子”之口,但对何人讲信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味地遵守教条,那么“仁人君子”的至理名言就会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绊脚石。所以,对夷狄过于行仁义就会使人变得愚蠢,过于守信义就会反受其害。基于这一认识,他对历史上的牛李“维州之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4、人苟有志,生死以之,性亦自定。
15、动与静。王夫之认为,运动是的、永不停息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暂时的静止稳定总要被运动变化所代替。“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善体天地之化者,未有不如此者也。”他形象地解释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同门之开合,开可以说是动,合可以说是静,其实开合都是动的表现。
16、这12个字实际上就是对宋明理学的一个大致回应,说明王夫之的思想主要还是对宋明理学而总结和发挥。如果我们结合王夫之的人生遭遇,就明白他为什么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宋明理学,因为宋明时代的思想对明朝灭亡的关系为密切。我们前面提到,宋明理学核心的概念有4个字,叫“理气心性”。为了简化,我们也可以围绕这4个字来分析王夫之。
17、王夫之出生在衡阳的一个大户人家。他从小立志从政,1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接下来要到北京去参加全国的会试。但是,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河南,朝廷决定将礼部的会试推迟一年;一年以后,25岁的王夫之和全国所有准备会试的其他考生一样,生不逢时,明朝结束了,科举之梦戛然而止。
18、王夫之(16l9—1692)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夫之江苏高邮人,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19、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系统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20、“形而上”和“形而下”。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把“形而上”说成为完全脱离“形而下”的的精神主宰。王夫之批评程朱割裂“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错误观点,否认有脱离“形”而存在的形而上的道或理,“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只能寓于特殊之中,离开特殊的一般,到什么地方也是找不到的。
精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60句
1、d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第十期:廉政小故事
2、“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是王夫之自题的墓志。他推崇张载而自谦,实际上王夫之既发扬光大了张载的思想,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张载思想中的一些缺陷,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气本体论的集大成者,应该说不但继承而且超越了张载。
3、在东方,朱熹是前期道学的高峰,王船山是后期道学的高峰,王船山的历史地位不在朱熹之下。
4、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都很有很久,哲学方面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天下唯器而已矣”,反对禁欲主义,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来异议,还有就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文学方面很多诗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学术著作上有后人编校的《船山遗书》,哲学方面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思问录》等,晚年的王夫之生活贫困,连写著作的纸和笔都考朋友们资助,1692年,王夫之在湘西草堂逝世。
5、《王船山语要》,黄守愚主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6、分16大类精选王船山语录
7、王夫之的民族爱国主义
8、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9、王夫之不仅在哲学上发展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大力倡导“留心经济之学”,在经济思想上颇有见树,成为我国较早论述商品流通作用和市场调节理论的学者。
10、1679年(六十一岁),《庄子通》写成。该年秋,开始著《四书训义》。
11、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12、历史性开展而形成“天之天”“物之天”“人之天”三个层面交互融合所共同构成的历史性哲学体系。
13、主张(1)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理论;
14、王夫之认为,既然变化日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就应该“推故而别致其新”,正确对待进退相禅、新旧交替、生死更迭的现象。他批判佛道二教“离生死”的思想,实质上是因为怕死才导致轻生,“则其惧之甚,惫之甚,速捐其生理而不恤,亦畏溺者之迫自投于渊也”。他认为没有“推故”便无从“致新”,没有死就没有生,“由致新而言之,则死亦生之大造亦”,从这个意义上说,旧事物的死亡正是新事物诞生的条件,因此,哀死是可以理解的,怕死就没有必要了。
15、其经验理性是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特征。经验理性特别执著于历史,善于从久远的和刚刚过去的历史经验来客观地考察、思考和估量民族关系。所以,王夫之在阐述他的民族关系理论观点时,总是把历朝历代典型人物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如他在论述“不以信义结夷狄”观点时,就特别考察了梁武帝、侯景、牛僧孺、李德裕、耶律阿保机、司马光、宋徽宗等人的一些言行和事迹;在论述“夷狄相攻,中国之害”观点时,就特别考察了赵充国“以夷攻夷”的一些做法;在论述“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观点时,就特别考察了岳飞和秦桧的一些事迹。这些都是从历史经验来谈论问题,正因如此,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充满了经验理性。
16、第七章通过讲述王夫之、朱柏庐、张英和曾国藩等人的家教思想,让学习者掌握清代的家教家风。今天是第七章第一讲第一小节——王夫之的家教思想与实践(上)。
17、他又是怎么影响近现代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的呢?
18、一本关于了解王夫之思想的入门普及读本
19、信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良好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古人看来,“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用诚信当作标帜,“则谋臣不能折,贞士不能违”,并且可以堵住天下人之口。但在王夫之看来,对何人行仁义、讲信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不是“以一言蔽千古不齐之事变”。基于这一认识,王夫之认为,夷狄如果逾越夷夏之防侵略中原地区,那么“殄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掩之而不为不信”。由是观之,王夫之“不以信义结夷狄”的思想观点具有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偏见和显而易见的狭隘性。
20、Minzuology&Anthropology
精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80句
1、知和行。王夫之在知行问题上提出“行先知后”的学说,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鼓励人们克服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首先,知易行难。《尚书》中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王夫之据此认为,知容易而行困难,“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困难的应该放在前面,容易的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是“行先知后”。其次,行可以表现知,而知不可以表现行。一个人去做了某事,表明他对某事是知的;而他知道了某事,并不能表明他能去做这件事。再次,“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通过行动可以获得知,可以体现知,所以行包含了知;而知了并不一定去行,所以知不包含行。
2、“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气就是物质,充斥宇宙,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这个与张载说的没有差别。王夫之还举了一个例子,干柴燃烧,化为火焰,看起来消失了,但是其中的木头的成分仍归于木,水的成分仍归于水,土的成分仍归于土,变化细微,只是难以觉察。
3、王夫之虽然重视法的治世作用,但他否认法律,主张法应与教化相结合,即所谓“任法”兼“任道”。他论证了儒家关于“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以及“刑德相辅”的传统思想,说:“法无有不得者也,亦无有不失者也。先王不恃其法,而恃其知人安民之精意;若法,则因时而参之礼乐刑政,均四海,齐万民,通百为者,以一成纯而互相裁制。”由于王夫之强调“牧民之道”在于“教养合而成用”,因此,他反对一味用刑,一切“援之廉访提刑之官”,而使“学校兴废无所事事”。
4、(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5、王夫之根据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在抗击弥漫于思想界的复古主义逆流的斗争中,形成了进化的历史观,从而使他有力地抨击了“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的守旧路线,雄辩地论证了法律具有可变性,需要“更新而趋时”。他说:“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有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己矣,进贤远奸而己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正是由于一切典章制度、法律法令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例举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兴衰来说明祖宗成法的不可恃,指出凡是固守拘囿于成法定规者只会“徒乱天下”。这同先秦法家“便国不必法古”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王夫之运用大量的史实,深湛的理论,发挥了这个思想,使它更充实,更具有科学性。
6、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7、1672年(五十四岁),重订《老子衍》,稿本被唐端笏携去,毁于火灾。今存《老子衍》为其三十四岁时写成的初稿。
8、抗清失败后,王夫之既能够婉拒好友兼师长的方以智的劝他逃禅的引诱,又成功地抗拒来自政治功名方面的诱惑,保持住一个儒家士人坚贞的文化理想,实属不易。这一保存并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神自觉,堪与孔子于春秋末年删述六经、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努力相媲美。
9、他认为“商贾负贩之可不缺也,民非是无以通有无而赡生理”。只有商品流通才能“生人之用全,立国之备裕”,从而把过去的“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简单论证推进了一大步。
10、在21世纪,“南岳一声雷”在哪里?我们读王船山的书能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什么?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如何改变命运?我们如何应对未来?
11、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
12、王夫之批判理学时,经常拿他们与佛老哲学作比较。他说,陆王的“心即理”的哲学,是佛教思想在世俗生活、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运用,所以是“屈圣人之言以附会之”。而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永恒的,这种超越于气之上的理,与佛教的“空”“无”是一个意思。朱熹又否认元气不灭,也就否认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与佛教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朱子之说“近于释氏灭尽之言而与圣人之言异”。
13、晚清思想家郭嵩焘对王夫之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训诂笺注,六经周易犹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说:“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14、王夫之一生都在反思,反思明朝为什么亡于农民起义军和外族之手,他的反思是痛彻而深刻的。王夫之的思想几乎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横跨文史哲,贯通儒佛道”是一个基本的界定。他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宋论》、《读通鉴论》,哲学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还有诗歌辞赋,甚至还有关于佛教的著作如《相宗络索》。有人问:王夫之著作太多了,能不能概括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其实,这个框架早就有人总结出来了,只有12个字:“宗师张载,纠正程朱,批判陆王。”
15、(作者简介)崔明德,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6、“夷狄相攻,中国之害”
17、王夫之认为这些说法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三代以前人类还处在未开化的野蛮状态,“衣裳未正,五品未清……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三代时有了文明,但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国小而君多……暴君横取”。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化过程,人类祖先从“植立之兽”中分化出来,不断地创造文明。春秋时代的社会远远超过三代,汉唐以后远远超过春秋,盛唐时代已远非三代时期可比。王夫之批评复古主义者的观点颠倒事实,“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18、1687年(六十九岁),开始写《读通鉴论》。
19、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马咀村:“美庭院”竞出彩美丽乡村焕新颜
20、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精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100句
1、王夫之“国破家亡”的苦难经历
2、他抨击程朱理学,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著作《焚书》。
3、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4、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
5、王夫之要“辟佛老以正人心”。他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即无无”的思想,认为气是原始的物质根源,宇宙间除了气以外没有其它的对立物;气构成了自然万物,整个宇宙就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元气是永恒的,由气构成的万物有生死变化,而气本身只有聚散,没有生灭。
6、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7、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集大成而又开创新规模的思想家,为数寥寥,孔子集周代文化之大成,删削六经而开启汉以后中国经学思想的整体规模,经过两千多年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共同诠释,成为传统思想与文化的主流与大宗。其后有董仲舒、朱熹二人承其绪,朱子之后五百馀年而有王夫之一人。与董仲舒、朱熹二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王夫之在一个动荡、艰苦的环境之中,完成了几近五百万字的创作工作,就其著作的文字数量而言,接近朱熹,就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角度看,接近孔子。生当今日和平年代,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王夫之思想创作的内在动力究竟何在?这应当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
8、其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9、1673年(五十五岁),《礼记章句》初稿写成。
10、理和气。理和气的关系类似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程朱的理本体论认为,先有理后有气,“理在气先”;理比气更根本,理在气上。王夫之反对说:“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理是依靠气而存在的,是离不开气的。理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有了气才有理,事物的理只能在气之中,“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他说,程朱所谓的超越于气之上的脱离气而存在的“理”,是完全不存在的。朱熹“将理气分为二事,则是气外有理矣”,是把理当作了超越气之上的精神主宰,是极其荒谬的。
11、谭嗣同崇祀王船山是开辟未来的雷神,说:“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人类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天地开启光明,要凭王船山一声雷!
12、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教程和老师都解释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大区别在于,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划分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产物。
13、于哲学而言,王船山与康德、黑格尔东西辉映。康德讲“自律”、“立法”,讲“世界公民”、“世界永久和平”,与王船山讲的“有我”、“立极”、“建黄中”、“立法”、“天下公民”、“太和”具有相似性,但是康德有外,王船山更讲“人类一体”、“人物一体”,是真正的“王者无外”。
14、道和器。器是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道是指事物的规律。王夫之反对程朱“悬道于器外”的观点,提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先有器后有道,器是根本。他说:“道者器之道”,道是器的道,有某种事物存在,才有某种事物的规律,无论特殊的规律还是普遍的规律,都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而单独存在。没有弓箭就没有射箭之道,没有车马就没有驾驭之道,没有乐器就没有礼乐之道。没有孩子就没有父道,没有弟弟就没有兄道。而且,道随着器的变化而变化,器变了,道也就变了。洪荒时期没有禅让之道,尧舜时期没有国家攻伐之道,汉唐时期没有今日之道,今天也没有未来的道。所以说,没有某个具体事物,就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道。
15、在王夫之看来,程朱的错误是“先知以废行”,陆王的错误是“销行以归知”,他们共同的错误是排斥行的作用,以主观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从程朱、陆王本人来看,倒确是一些言行一致的真君子,但其后学门徒中却不乏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道德沦丧者,他们口称仁义道德,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却极其不负责任,所以王夫之说“朱门后学之失,与陆杨之徒异尚而同归。”
16、1690年(七十二岁),写成《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篇,重订《张子正蒙注》。
17、(关键词)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来源;特点
18、治国公法,法贵统一
19、接下来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形成清军、农民起义军、南明小朝廷的多方混战。在战乱中,王夫之一家四处逃难,他的妻子死了,母亲、父亲、叔叔死了,还有一直跟随他多年的侄儿也被清兵杀害。王夫之曾经4次写《悲愤诗》,悲国家之痛,悲家庭之痛。
20、阴与阳。王夫之继承发展了张载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思想。他认为,太虚元气虽然混沌未分,但本身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既对立又同阴阳对立就会发生交感,从而引起元气的运动变化。太虚元气之所以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就是因为自身固有的阴阳两个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