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后岁月
1、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2、为了救亡图存,找寻我们失去的自尊自信,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开始,西学东渐逐渐流行起来,向西方学习成为那一代优秀中国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太平天国洪仁玕推行的资政新篇到晚清名臣们开始的洋务运动,从康、梁的百日维新再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
3、蒋介石其后与戴笠商量。戴笠说,这只不过是张国焘黔驴技穷,妄图把共产d的开山祖师搬出来,以此自重,糊弄校长而已!蒋介石则主张将计就计,要戴笠和胡宗南以私人身份前往。戴笠和胡宗南接到命令后,想邀张国焘同行。可张国焘以他去容易引起陈独秀怀疑,被延安抓住把柄,不利宣传为由,坚决拒绝。其实他主要还是怕被陈独秀痛骂。戴、胡二人无可奈何,虽是愤懑难捺,但也只能把张国焘奚落了一顿,从重庆启程来到江津。
4、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庆,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讲了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的事,毛主席考虑到在历史上陈独秀做出的贡献,因而特批说应当给予陈松年帮助。(陈独秀的后岁月)。
5、延年和乔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两兄弟一起参加工读互助运动,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陈延年是中共产d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乔年也于1922年入d,1924年回国,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以后的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工作,这时他才二十二岁,是领导同志中年轻的一个。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群众示威运动,乔年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并亲自参加了示威游行,被反动军警刺中,几乎伤及心脏。但乔年只在医院休养了两天,就又投入了工作。
6、前方的战事越来越残酷,后方的人力财力日渐枯竭,物价一日三涨,货币天天贬值。陈独秀到了鹤山坪后,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北大同学会的资助和朋友的接济。他任《时事新报》的名誉主笔,每月只有不多的津贴。有时写点文章,也只有些许稿费——单靠这点经济收入,要应付眼前的日子,当然是很困难的。倘若遇到疾病,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7、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8、潘兰珍自和陈独秀结合以来,从不和丈夫争吵。过了一会儿,她平静下来,擦干了眼泪,慢慢地走上前,给他掖好被子,轻声说道:“那,我今天就进城去,向蟾秋、燮康他们借上一些,顺便买点药,买点吃的东西回来……”
9、按照我们传统的话来说,小的孩子,应该是受家里的宠爱,实际上在陈松年身上,并没有体会到这么一点。
10、陈独秀来到石墙院之后,杨家人慷慨提供了三间房屋供其夫妇居住使用。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艰难度日。为了补贴家用,陈独秀夫妇在后院开辟了一小块土地,种些南瓜、茄子、萝卜、洋芋等蔬菜。虽然日子艰难,但陈独秀清苦自持,宁愿典当衣物,也绝不接受民国政府的“救助”,对于别有用心的政治拉拢,更是一概回绝,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操守。
11、 影响陈独秀写作进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居所失窃。《小学识字教本》书稿及其他尚未出版的书稿的被窃,“偷儿也来光顾过他一回,弄走了两口箱子,到后面山洞头打开一看,全是稿子,偷儿气得要死,点把火给烧了”。这对已经贫病交加的陈独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带着病体,凭着记忆重写此书。(陈独秀的后岁月)。
12、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13、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街头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界、各省函电交驰,要求释放陈独秀。
14、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15、那天,陈独秀从邓燮康的“康庄”做客回来,偶感风寒,发冷发烧,呕吐不已,已在床上躺了几天了。潘兰珍肩上挎着包袱,小心翼翼地踩着山路上的石板,艰难地走下山来。她要上城里的当铺去。
16、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17、一年后,陈松年的二哥陈乔年也牺牲,姐姐陈玉莹受不了这个打击,不久就病了,她精神失常后表现的很不稳定,不久,她也离世了。
18、陈独秀费力地睁开昏花的眼睛,过了许久,眼珠子才机械地转动一下。他看了一眼站在床前的夫人,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什么都没说出来。
19、稀稀落落的队伍来到“康庄”侧边的山坡上,缓缓地停住了脚步。在陈独秀时常伫立的地方已经先行打好了“金井”。当灵柩落下“金井”,人们后一次打开棺木,与他的遗容告别。
20、油灯一闪,被风吹灭。屋子里变得一团漆黑,变得毛骨悚然地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