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性本恶荀子(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31 07:27:42

20句人性本恶荀子集锦

1、换做普通人,要么吓得呆若木鸡,要么早就吓跑了。路人已经受了伤,他的电动车被推倒,恶人一方有汽车,自己逃跑并不能生命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如何能保持清醒?

2、第二款规定了防卫过当,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甚至还冒了被国家认为属于学习平民学问的风险。

4、荀子肯定地回答道:“礼义法规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由圣人制造出来的。”

5、在很多网友看来,宝马车上的纹身男仗着人多势众,当街殴打并持刀追砍他人,路人的反抗值得理解和同情。

6、“人之初,性本恶”出自: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7、这恶人对照着表现形式一看,就可以怀疑为黑恶势力分子,在这个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时刻,他还敢公然动刀行凶,简直是目无法纪了。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9、“礼”——这个名词荀子从未曾给过明晰确定的界说,大约包括所有传统的仪节,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分”的制度——在荀子看来,是一种社会的万应药。“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10、人性本恶正确,所谓的恶不是大奸大恶,是表层的小贪小恶以及还未被发现的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大恶,因此人的成长需要接受教育,被教化成为能够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格,这时候的人类隐藏的恶也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主观意识中被人为地压制下来。

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12、平民的儒家,居于被管理者地位,在被管理过程中开发出普通老百姓愿意配合统治者统治的主动配合一方面,愿意尽义务,就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善”的。

13、如果荀况只是拿商汤王和周武王来举例子,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事,说服不了李斯这样的功利主义者,所以荀况很务实地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

14、简装版:原价:98/套,上下册;

15、我呸,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要是面对凶神恶煞的夜叉鬼,拿着刀向你奔来,你会觉得对方是在跟你开玩笑吗?

16、该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条件,也希望不要被忽视。民意一边倒的支持,彰显着人们简单的善良愿望,那就是邪不压正。这件事的曝光,对于“正当防卫”的深入思考有着积极的意义。

17、(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18、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路人或许是下班回家,或许去医院探望亲人,对于男人而言,上有老小有小,压力或许会很大,但活在世上,脚踏实地去拼搏,才会有未来。

19、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20、疫情彷佛一面照妖镜,各路妖魔鬼怪统统现形,不论是颐指气使的小领导、无法无天的地方恶霸,还是无所作为、腐败贪污的高官,在广大民众的关注下统统现了原形。疫情又彷佛是一面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镜,能照出美丽的人,朴实无华运送物资的农民大哥,搞医院后勤服务的汪勇快递员,高负荷工作无私奉献的广大医护人员,还有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们,他们构成了人民健康的强大防疫防线。

40句人性本恶荀子集锦

1、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出自《仲尼》的有: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3、“性恶论”主要体现在荀子的《性恶》篇中。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充满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求”,“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故提出人的有好利、疾恶、耳目等本性,并从“生而离其朴、离其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例证,从而全面地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批判。

4、这句话实是荀子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荀子的“性恶论”。

5、人的主张必须与环境条件相一致,所以荀子不可能是普通平民的身份,却去说贵族应该怎么行事,所以他干脆自称儒家,以免他人的讽刺。

6、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7、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8、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荀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因学问博大,所以“为老师”,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9、出自《天论》的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买与礼义。

10、出自《乐论》的有: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11、在一切的礼制中,荀子特别注重贵贱贫富的阶级的差别。他以为若没有这种差别,社会秩序是不能维持的。他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供给),则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这就是说,人们天生是这样坏,若没有一种势力在上面镇压着,则除了所欲皆遂的人,个个都会做强盗。要维持这种镇压的势力,不能不设立一个特别贵和特别富的阶级。这是荀子对许行的“神农之言”和惠施的“去尊”(废除尊卑的差别)说的总答复。这是荀子对于传统制度的拥护比孟子更要细密的地方。

12、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14、这是因为刑法既要求防卫人有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反击,只造成小合理伤害,又把防卫人视为"武林高手",面对数人也能泰然自若、全身而退。

15、出自《荣辱》的有: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

16、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17、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18、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9、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在文中反复出现。这里表达了两个意思:其人性根本为恶;其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起伪”。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他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生而有好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人类任凭这个本能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抑制, 则诚如荀子所言,“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根本是禽兽而不是人类社会。因此,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善治就必须正视这个恶的本性而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从而使本性为恶的人做到善。

20、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60句人性本恶荀子集锦

1、意思是: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2、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3、自媒体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用漫画或游戏的画面来戏谑地调侃,有的还援引美国的不退让法,附上一则残疾人枪击欺凌者的视频。

4、“当然不是这样。人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就是本性。明明饿了,仍然让长辈先吃,这是礼。明明累了,但不敢休息,这便是为了赡养父母。这些行为符合礼仪道德的规则,但却是违背人性的。”

5、不过来路不正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学习、一心向善就好。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你大概还记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句子。但初中生不会深究荀况为什么要劝学,以及劝学和周礼、人性有什么关系;

6、圣人、贤人正是“人之所积而致矣”。

7、“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也就是说,“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8、人性本恶意思是: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带着恶意的。

9、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10、监控视频里能看的很清楚,恶人一直咄咄逼人,主动殴打路人,觉得不过瘾,还到车里拿了一把长刀,想要追砍路人,这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意图太明显了。

11、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12、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善——是“近朱者赤;恶——是近墨者黑”。

13、荀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性本恶。换言之,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小坏蛋,如果不学习,不上进,就会变成大坏蛋;

14、《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良。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良,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15、路人保持着相当大的容忍,起初恶人的辱骂,路人并没有做声,只是稍稍退后了些,可恶人拿出刀具作势要砍人,这就点燃了路人的求生欲。

16、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我们会说这些人从小缺乏家教。没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这个缘故。正因为教养的缺失,才使他们活得更本真,更像动物,不像我们那么虚伪,“伪”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虚假和欺诈,但荀况重新解释说:

18、出自《儒效》的有: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9、关于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争论不休达两千三四百年,就像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莫衷一是。但是,儒家“性本善”的思想还是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达两千年之久,为什么?我认为,唯有教育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当然得各朝代统治者大力支持)。看看历史上的教育体系,《三字经》、《弟子规》还有《了凡四训》等,都是童蒙读物。无一例外,这些童蒙读物都是教育人从小向善的。就算宋代以后的官方科举教材“四书五经”,抛开封建思想不论,总体上还是教育人们崇学向善的。反观教育人们性恶的方式,除了封建礼教遭人诟病,并未出现大规模教育人们向恶的方面。

20、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80句人性本恶荀子集锦

1、我一直都赞同荀子的“人性本恶”之说,他说:“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荀子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相差只这一间:礼制的维持毕竟靠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重于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法家的行法则专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无暇顾及风气和习惯的养成。但荀子的礼和法家的法有这一点根本的相同,它们对于个人都是一种外来的箝制,他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怀疑和批评的自由。荀子的思想和法家这样接近,他的门徒中出了一个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和一个佐秦始皇实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决不是偶然的。

3、荀子继孔孟之后,可谓战国诸子中又一思想高峰。因其于儒家思想基础上引入道家之自然法则和深刻内涵,是以史家常称其为“道儒家”。重温荀子思想,除为其深刻广博之知识而感慨外,更为其于“人性本恶”之认识基础之上,建构起“礼、法、自然”之间的科学思想体系,实可深鉴于今日。今日之西方社会所广泛使用之“三权分立”、“舆论监督”、“民主法制”,皆以“人性本恶”为政治体制建构之基础;而我国目前提出“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的政治设计,亦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亦因d和国家认识到“用权者”必有私心、私欲,若无良好之法律制度加以约束,无良好之道德观念加以教化,则很可能导致贪腐之风盛行,民众之心尽失。而荀子于遥远之两千多年前,已然对此洞若观火,能不叹于古贤之智慧乎?

4、我国的刑法是标准的大陆法系,在具体法律法规和判罚量刑上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规范。和机械的法律条文认知不同,正当防卫在人类历史长河里早已存在,它可以说是种自然的权利。

5、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6、越晚醒悟的人,生活就越悲剧。

7、 他在《性恶》篇中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8、当恶人的砍刀不小心落地后,路人拾起砍刀奋起反抗,就如“江苏网警”所言:“别以为拿把刀就能吓唬人了,耍不好,只会给对方送装备。”

9、无论这件事的结果怎样,已经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正当防卫”不该是冰冷的词条,而是应该让所有民众都该了解且熟悉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在乎的一切,这难道有什么错吗?

10、渐渐扒出作恶者的名字叫刘海龙,人送绰号“龙哥”。他肯定到死都想不到,平日里拿刀吓唬人的伎俩这下不灵验了,从刀掉了被路人捡起来反抗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

11、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12、恰恰是因为有人的利己,才可以使人由自为转为为公和利他。因为人为了利己,就必须依循国家政策的引导,也必须躲避国家法律的惩罚。于是,利己转而成为了利他。法家是强调国家秩序的,而法家的人性论理论基础则是毫不隐讳地承认利己,承认性恶。

13、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人刚降生时,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都是基本相近的,大家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到了儒家亚圣孟子,继续发展了儒家思想,变成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孟子开始,性善论作为儒家重要思想的一部分,正式形成并逐步传播。随后, 战国末期儒家代表荀子 ,继续发展儒家思想,又提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人性本恶 ,其善伪也。”从此,性善论和性恶论便成了儒家思想中独特的“矛盾论”。

14、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15、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16、2016年,一位得知妻子被强奸的丈夫在追赶强奸犯过程中将其打伤,被判故意伤害罪,

17、荀子的这个观点和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

18、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19、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20、《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100句人性本恶荀子集锦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儿的“伪”是人为的意思)为什么呢?他论证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为什么荀子的观点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呢?难道人的天性真的是向恶的吗?要弄清荀子“性恶论”背后的真相,推荐大家学习江力先生注译的这套《荀子》。

3、认为人性本善的的确是孟子,不是孔子.孟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后天教化来培养其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坏环境会把这种善冲淡故而也要教化来培养其巩固善心.两人都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向善的作用.

4、老百姓在面对抢劫、强奸、勒索等暴力犯罪时,哪会想到那么多,只想着保命要紧,能做到拼死抵抗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5、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6、人性本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思想根核。我想,荀子之所以不被后来人重视,乃至饱受争议。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归入法学学派,故有人也把他归入法学的行列;另一个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则应他所提出了“性恶论。

7、荀子此言一出,台下顿时是一片哗然。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说道:“哎,这奇怪了,儒家不是一直在讲善吗?怎么夫子今天一反常态,开始讲恶了呢?

8、孔子和荀子或许都有社会本位论的思想,因为他们都认为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

9、荀子的思想对秦汉影响很大。

10、个人认同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11、不认同荀子的这个观点。

12、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 “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 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13、出自《劝学篇》的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

14、荀子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15、第三种造神就是掌握“术”,讲究“装神弄鬼”。

16、荀子为后世影响至大,其思想概要轮廓如下:

17、《读史要略》简介:浓缩历史的精华,独辟历史的蹊径,还原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的原力。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一本帮助您们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

18、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关系。​

19、我们说韩非子、李斯学自儒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史书有明确记载他们是找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仍然是道家学问,所谓法家,其实就是道家的分支,只是他们辅助秦始皇镇压了儒教,儒家的人上台后不承认他们是道家,创造出了法家这个名词,以区别于传统道家。

20、这两天引起轩然大波的昆山震川路事件,让大家无不愤慨。事情的经过不想再重复了,大家都看过监控视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