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渊明归园田居(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7 06:28:21

陶渊明归园田居(1)

1、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相关内容不排除因政府相关规划、规定及开发商未能控制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出卖人保留对宣传资料修改的权利;

3、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4、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5、译文 梅花的花瓣从枝头飘零,即使落在道涂,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泥泞

6、——员晓敏,媒体人,热爱朗读与歌唱。《内在语》、《吟诗立卷》,我声音的世界,无限的乾坤。

7、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8、“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10、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1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12、践行“半农半X”,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X。万力·武夷国际康养度假区首期项目武夷慢村由105套商铺,259套院落组成特色民宿集群。中心商业街与自然水系融合,同时以红茶文化为出发点,营造山水栖居、静享生态的环境氛围。纯板式结构设计,邻里空间融入茶文化元素,还原茶盏的禅意以及茶叶的茗香。在这里汲取自然元素,释放情怀梦想。

13、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14、此篇在组诗中,取材独特,既非描绘田园风光,亦非陈述劳动状况,而是以傍晚直至天明的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为题材,相当于今天所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来表达他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视角新颖,另辟一境,与前四首连读,可以见出组诗实乃全面深刻地再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

15、出自:陶渊明(魏晋时期)《归园田居·其一》。

16、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17、来唤醒你那真挚的情缘

18、✦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19、《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20、爱上古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归园田居(2)

1、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2、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3、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4、我们在城市里有所房子,在郊区有个院子,或租、或养、或传承。一面城市精英白领,一面乡村采摘耕作。这里将成为一群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人聚集与此,借助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打造新时代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

5、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6、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7、“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

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9、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10、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11、小帆课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3、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自来说法不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思想上的原因恐怕是为根本的。他的归隐不仕,主要还是“心为形役”四个字,即酷爱自然、任真率性之“心”与沉浮官场的“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后前者战胜后者的结果。在他看来,弃官归田是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他弃官如此坚决,以至后来遇到天灾人祸的各种打击也决不回头,就因为他确信自己的理想和志趣是正确的。

14、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15、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16、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特意介绍陶渊明的祖辈呢?那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家学传承是重要的。当时的社会结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由小家庭组成,并且教育由国家统一管理。当时的教育是分散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学。子弟由家族里有学识的人来教育。直系祖辈更会在各方面对下一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7、✦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18、荫(yìn):荫蔽。

19、这首诗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20、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陶渊明归园田居(3)

1、《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这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2、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3、语言特点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

4、人生好似虚幻变化,终难免泯灭空无。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6、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7、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8、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9、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10、“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在这两句中,诗人已抛开了“士人”的身份,完全向着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

11、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12、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1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14、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15、✦霰(xiàn):小雪粒。✦莽(mǎng):草。

16、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17、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18、平复你的焦虑浸润你的心灵

19、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20、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陶渊明归园田居(4)

1、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2、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3、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4、实习编辑|王娟责任编辑|袁小敏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共六首,如下:

6、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7、这首诗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8、“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中十分著名的一句话。与其违背本性来摧残自己的生命,倒不如顺应自然,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过令自己觉得真正幸福的日子。此处,陶渊明与庄周似乎取得了某种共鸣。

9、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11、“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12、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13、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4、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15、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16、✦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沾:(露水)打湿。

17、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18、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19、✦时复:有时又。✦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披:拨开。

20、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5)

1、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5、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

6、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7、?叮~请听以下诵读声音。

8、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如果说那洒遍浓荫的庭院就象是诗人“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恬静心境,那么在材落上空缓缓弥漫的炊烟就象是诗人对故乡田园的依恋之情。甚至那几声普通不过的鸡鸣狗吠也以其特有的乡土气息传达着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0、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1、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12、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④,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⑤。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⑥。

13、释义: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14、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15、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1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17、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8、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19、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20、释义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