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主要事迹简介【文案92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3-27 05:36:18

巴金的主要事迹简介

1、        当年巴金比兵团司令员、政委李志民年长几岁。一见面,巴金向兵团首长提出到前线连队住些日子。那里打得还很激烈,许多阵地是刚刚夺过来的。

2、周立民,1973年出生。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3、那天,当巴老见到刘世龙、刘尚娴走进病房时,显得有些激动,双手不停地向他俩招手致意。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金的手,闪着泪花,贴近巴老的耳边深情地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连连学着电影中王成的话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巴老激动得连连点头,而后他缓缓地说:“他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英勇作战,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说罢,他抬起手接过刘世龙、刘尚娴送上的新年贺卡,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当刘世龙将特地从长白山带来的4支人参送给巴老时,巴老连声说:“谢谢,谢谢!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马上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巴老听了,高兴地笑了。离开巴老后,刘世龙、刘尚娴还十分动情地说,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了他们一生。

4、“Mia Frateto”的中译文是否仅有以上两篇?2018年《点滴》第二期刊发的金传胜《巴金〈我的弟弟〉的中文本》(简称“金文”)竟然一下子刊布了三篇:署名“巴金”的《我的弟弟》,刊于1934年上海《金城》第一卷第四期;署名“宗廉译”的《我的弟弟》,刊于1935年上海新文学社编辑的《新文学》第二期;署名“汤泽恩译”(以目录所署的名字为准)的《我的小弟弟》,刊于1936年湖北省立蒲圻县民众教育馆编辑、发行的《民众先锋》第二卷第三期。

5、巴金青年时代就敬仰鲁迅,1933年开始与鲁迅有直接交往,鲁迅曾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6、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浙江宁波人)结婚。

7、        当我们夺回阵地后,发现防炮洞里静静躺着已牺牲的赵先友,通信员刘顺武牺牲后,手中仍紧紧握着冲锋枪。十多个敌人的尸体倒在他们面前。

8、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9、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10、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绿窗集》《相思一片》《王府井小集》等,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活的鲁迅》《燕城杂记》《书廊小品》《余时书话》《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多种。

11、1952年年初,由全国文联组织、巴金带队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次年巴金再赴朝鲜。在两次赴朝鲜进行大量采访和实地踏访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这一阶段,巴金所创作的多个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中篇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成为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影片,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至今余韵犹在。电影插曲《英雄赞歌》在新近公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中再度作为主题曲唱响。

12、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后难产而死。 

13、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4、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巴金对团长张振川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誓死保卫阵地,打得漂亮……”接着,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感动。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多次打算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表示:“……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所以,他在朝鲜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

16、外面是大火,大炮和枪的声音,惊人的喊叫,号啕的痛哭和苦痛的呻吟。(杨令德)

17、2019年12月22日~2020年2月29日

18、        坑道口到了,连长、指导员放下工作接待巴金,特意从坑道厨房里端来洗脸热水。他们都是打过来五次战役的老战士,入朝一年多,第一次见到祖国来的亲人,兴奋得不知该怎么说,巴金刚拿起毛巾,就听到一连串的问候:“祖国人民都好吧?”“毛主席身体健康吧?”巴金一一回答。许副团长到外边看了阵地,问巴金:“是不是到各班去看看?”

19、WENHUI BOOKREVIEWSINCE1985

20、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21、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22、茅盾,作家、翻译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巴金1930年初结识茅盾,抗战初期,他们曾共同主持《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的编辑工作;此后,在文学活动中,二人来往颇多。巴金曾说:“三十年代在上海看见他,我就称他为‘沈先生’,我这样尊敬地称呼他一直到后一次同他的会见,我始终把他当作一位老师。”

23、欣赏在其他地方欣赏不到的版画:作为一座专业的版画艺术博物馆,大连市文博艺术馆以独到的眼光策划原创版画展,这些展览都是您在其它地方所看不到的。

24、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25、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2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27、外面是熊熊的火,大炮与来福枪的杂声,恐怖的狂呼,大哭以及痛苦的呻吟。(巴金)

28、“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巴老在“文革”中被查抄的解放前全部稿费积蓄人民币25万元发还给他,巴老当即捐出15万元,作为他所倡议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一笔基金。从那以后,巴金凡得到稿酬、版税或文学奖金,全部都捐献给了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或者“希望工程”。

29、原来,1991年的夏天,赵先友烈士的所在部队正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部队d委决定在营区为烈士立一座塑像。他们想起了《英雄儿女》中有“向我开炮”这个情节,于是想请巴老在碑上题个词。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和李真将军分别给巴老写了一封信,托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到上海送交巴老。到上海后经市文联联系,将信交给了巴老的女儿小林。

30、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31、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任《文汇报》记者。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文存》等多种,有《黄裳文集》六卷。

32、        张团长向他介绍:红包山原是敌前哨阵地,由于敌我激烈争夺,不断遭到炮火轰击,青山变成红山,因此战士们叫它“红包山”。我团连着三次攻打红包山。前两次歼灭敌人后就撤回来。第三次歼灭敌人后顽强坚守阵地,敌人连续五昼夜猛攻,我们坚决扼守,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固守阵地。敌人在喷火坦克的支援下,进攻十分猖狂。六连顽强拼搏,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赵先友命令通信员用步话机向我报告:“团长,敌人已上阵地,向我开炮!”我观察到赵先友两人与敌拼杀的身影,他俩退守防炮洞后,我命令炮群向阵地上敌人猛烈齐射,掩护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

33、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夫人张兆和,安徽合肥人;作家、编辑。巴金与沈从文1932年在上海第一次见面,当年巴金就去青岛大学探访沈从文。翌年,沈从文新婚后,他又来北平沈家做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两个人建立起手足般的情谊,地位变化,身世沉浮,他们的友谊始终未变。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巴金在每天多只能写一两百字的情况下抱病写作近万言长文《怀念从文》,表达对老友的怀念。

34、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35、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36、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37、        这是前线高炮阵地。连长向巴金细说了敌情:上个月,河东还是李承晚的陆军第一师,现在换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火炮比李伪军的多几倍。我们在秋村消灭了他们一个连,看样子他们得猛烈报复一阵子,还去前沿连队吗?巴金听了不肯却步。

38、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39、巴老先前坚持不同意以其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他说:“在一些名利等问题上,不要用我的名字”。然而如今的媒体却不惜笔墨给巴老先生加上“语言大师”“良知符号”“人民作家”等长长的一大串带有名利色彩的形容辞藻,在提及其“说真话”的心路与行为历程时,也刻意渲染一种英雄主义的氛围,而淡化了巴金精神的现代启示、反思与激励,更别提什么“执行力”的提炼与号召了。

40、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41、月刊。小八开本。1934年1月1日创刊于上海。同年4月1日出至第一卷第四期后停刊,共出4期。刘家麒总编辑,文艺编辑沙蕾,联谊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42、  那时年纪轻,正漂浮在文学的天空里做着作家的美梦。读散文作品,专喜欢情浓意重、词句华丽的一路,或者叱咤风云、冷嘲热讽的一类,对平实澹泊的文字多不看重。现在想来,那正是欣赏品位的“初级阶段”。三联版《随想录》终于来了,一读之下,却大失所望,觉得文字实在缺乏文采,全是一位老人平淡如水的议论,气魄不雄伟,观念不新潮,句法不新颖,用词不时髦,这怎么能代表当代散文的高成就呢?我后悔了,不想要了,编了个理由转卖给了单位资料室。

43、巴老先生是一个积极的执行主义者,走出作品,以人格为帆,以行动为舵,去真真正正地做一些实事。巴金当年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搁浅,然而在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由民间力量兴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正是源于巴老先生的启示。巴金生前兼任数个社会职务,却始终把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与救助置于首位,为弱势群体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44、巴金的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言,巴金小说主要描写家庭生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是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语言风格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他的语言热情、开朗、简单。然而,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极具感染力,因此早期以《家》为代表的巴金小说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45、有一次,巴金同创作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战地采访,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汽车只能改成晚上出发。汽车过了成川,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汽车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着。在同对面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巴金他们的车被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所幸大伙都没伤着,但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赶到了目的地。

46、老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夫人胡絜青,北京人;画家。在1930年代初,巴金与老舍便开始交往,当时老舍对巴金的印象是:“巴金兄——无论如何,这个‘兄’是不能减去的,他确是我的朋友;我希望我的意见不被这个‘兄’给左右了——是个可爱的人。他坦直忠诚,脸上如是,心中也如是。”

47、巴金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也花费了许多心血。在广元的日子里,她给巴金和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亲手装订了小白纸本,差不多每天都亲自给孩子们手抄一首娟秀的小字的词。晚上,巴金在桐油灯前的方桌旁靠着母亲读写和背诵小本上的词,后来他深情回忆说:“这是我们幼年时代音乐。”

48、30多年来,《英雄儿女》不断地在全国放映,电影插曲传唱不绝。或许是这部影片太动人了,或许是人们太想知道艺术的“原型”生活得如何,所以进入90年代后,在报刊上频频刊出寻找现实中的“王芳”和“王成”的文章,如《西安晚报》上曾连续报道过《英雄儿女》女主角“王芳”的生活原型就是西安市回民中学的退休教师李幼鸾。有关“王成”的报道那就更多了。1993年8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王成”的原型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要塞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1994年2月26日《解放军报》报道说,“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1991年6月《人民政协报》报道说,“王成”这个主人公的背景人物叫王英,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等等。

49、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在国内各大报上发表,在家中的萧珊见到后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看完后,她当即就给已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写了信,在信中说:“……我记得曾在《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中读到:‘我们连飞机、大炮都不怕,难道还怕这些小虫吗,’这些英雄使我感动。你是有责任使他们永存!开城那篇文章国内已经见到(真巧,《人民日报》五月一日登出这篇文章,我闻到开城初春的气息,你知道我多高兴!)但平壤那篇怎么没有看到呢?我真想能读到那篇反细菌战公开信的全文!……”没过多久,萧珊又在给巴金的信中说:“……朝鲜,那个我多么陌生的国土,现在对我变得多么亲切,因为在那些亲爱的志愿军同志们中间还有你,我的朋友。别忘记我是在等待你的长篇小说,我了解今天你所有的活动都是小说的一段、一页……”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只要听到或看到有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在信中他曾告诉萧珊说:“……离开连队的那天,前面打了一个小胜仗,敌人两百人左右攻一个山头,被我军一个班打退了。敌人伤亡几我们伤亡三人,后来敌人报复,大炸我们前三天去看过的一个较高山上的阵地,被打落两架飞机。轰炸时我们在另一处山头看见……”他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的战争题材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叶圣陶诗作出自:《赠巴金同志》(又称《巴金兄索书作此赠之》)

51、刊有巴金《我的弟弟》的《金城》月刊第四期,是“天一影片公司特刊”,专事介绍天一影片公司的概况和发展动态,刊有全体演职员肖像、公司简介、出品列表和电影剧照等内容,并对“天一”即将公映的多部新片进行了介绍。

52、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了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它真挚地歌颂了可爱的人,同时也实践了巴金当初许下的诺言,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夙愿。

53、        敌炮停了,战士们冲出坑道修整被炸坏的工事,巴金想到阵地上看看,到了洞口看到迎门的“钢铁战士洞”两旁有对联,写的是:出枪林入弹雨不怕流血牺牲,为正义反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横批是:一人吃苦万人享福。

54、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家》《春》《秋》《憩园》《寒夜》等,散文集《海行杂记》《黑土》《随想录》等多种,有《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

55、巴金一家在广元时,住在衙门内的三堂里。初巴金同母亲睡在一起,那是一架清代的雕花架子床,夏天挂的是罗纹帐,冬天则换上白布帐,室内方桌放一盏圆灯盘,长颈项的柚油灯,灯草点燃时偶尔还结个黑灯花,然后毕剥地炸开,又重新燃成明亮的灯火。

56、        “快过!”许副团长领头跳出交通沟。走了二百多米,敌人开炮了!爆炸声从背后不远的地方传来,许副团长挽起巴金的右臂,助跑起来,汗水从他们鬓角上流下来,那片密密麻麻的弹坑已远远抛在身后。

57、巴金配文节选自:《巴金全集》15卷,548页,《永远向他学习——悼念郭沫若同志》 

58、经过反复推敲、斟酌,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中的灵魂。在小说《团圆》中,巴金在描叙王成时所花的笔墨不多,只提到了在一次××山阻击战中,军政治部主任王东到××团,这个团奉命坚守××山,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正急需增援时,王成同其他六位同志站出来坚决要求上前线。王主任看着王成的相貌,觉得面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后来突然间记起来了,就跑出去找他,他果然就是后楼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也认出了王东,还清晰地回忆起王东原来的名字。王东从王成的口中知道了王芳参军后也来了朝鲜。后来,这个团完成了阻击任务,可王成却英勇地牺牲了。

59、外面是一片大火,枪炮的喧啸,骇人的喊叫,悲号和痛苦的呻吟。(顾钟锦)

60、        经过研究,出发时间选在黄昏之前,太阳还有一竿多高,巴金换好黑色矮腰胶鞋出发了。刚过公路,突然天空像被一下子撕裂开,地在颤动,巨响震耳。背后山沟里有炮弹爆炸,前方也有炮弹爆炸。几团黄烟腾空而起,炮弹呼啸声在头顶飞过,人们的神经紧张起来。“敌人在封锁道路!”“往前,往前去!跑步冲过封锁线!”

61、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62、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他和他们同时人走过的岁月,我们策划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这个展览。通过巴金与四十多位朋友之间的通信,展现一代人之间的“温暖的友情”。北京首展已拉下帷幕,10月18日——10月25日我们将来到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大连市中山区枫林街30号)进行展出,相信一定也会给大连的读者带来一丝温暖。

63、        向右拐了,面前要过没有铁轨的铁路了,这是敌人多种火器重点封锁区,大家来了一次百米赛跑,一溜烟似的冲了过去。“看到他们了!”巴金很高兴。

64、然而,仍有人好奇地提出:巴老曾经为北京军区某团的一座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王成”的原型难道不是赵先友吗?

65、《文汇读书周报》第1764号第三版“书人茶话”

66、1950年秋,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随着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纷纷下基层体验生活。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信中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这年春节刚过,巴金来到北京报到参加学习。在一起学习的曹禺劝巴金同他一起到工厂体验生活,但巴金还是要求去了朝鲜。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我想还是去朝鲜好,可以锻炼一下,对自我改造也有帮助,丁玲也赞成我去朝鲜,所以决定去了……”

67、小说《我们》写于1931年9月,“Mia Frateto”发表于1933年7月,可能写于这年巴金南下旅行初期。半年多后的4月27日,又 将“Mia Frateto”译 成《我 的 弟弟》。由此看来,《我们》前后经过了从中文“改写”成世界语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又编入《光明》集和《控诉》集,说明巴金是十分“看重”这篇小说的。

68、《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69、        许副团长沉思了一会儿说:“巴金同志,前沿连队和这里差不多,我看不用去了。”巴金向前跨了一步,仍是那么温和地说道:“不见一线的指战员,无法了解体验他们的战斗事迹,作家创作不能凭空想象。还是去看看好。”许副团长劝阻无效,只好说:“好!事不宜迟,出发!”

70、■ 1952年,巴金(左)和黄谷柳在朝鲜开城战地*

71、巴金如何写就《团圆》,小说又如何改编成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今天,经由这篇特稿,我们一同回溯——

72、        巴金刚坐在坑道的小油灯下,就掏出本子写。

73、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74、欣赏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大连市文博艺术馆所在建筑原为德国驻大连领事馆旧址,始建于1925年,被列为大连市首批重点保护建筑,是南山风情一条街上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的老建筑。

75、1994年岁末,上海市作家协会邀请了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王芳”的扮演者刘世龙和刘尚娴“兄妹”,到上海为巴金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他俩自30多年前一起拍摄《英雄儿女》后就各奔东西,再未见面。“兄妹”俩能再次相会,本是一件难得的喜事;他们想探望巴老的愿望,又得了华东医院医生的同意,这更是喜上加喜。激动不已的刘世龙谢绝了重庆某单位邀请的高额演出,并退了已预订好的机票。

76、  我就是在《社科新书目》上发现北京三联版《随想录》的。巴金的文字,课本里早学过,小说《家》也读了,他的新书我当然想买。况且简介文字里还说,这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是代表了当代文学好成就的散文作品,其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预定卡。

77、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78、宗廉和汤泽恩的中译本,均说明译自巴金的世界语原著,但巴金的《我的弟弟》并未说明是译文。那么,这篇署名“巴金”的《我的弟弟》是否巴金自己翻译的中文本呢?

79、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80、文人多自尊,多轻狂,多自以为是。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文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文人。所谓“文人相轻”,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81、第二辑主要内容:理想,将同明天的太阳一起升起

82、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83、郭沫若,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去世时,巴金曾说:“五十几年前我读他的《凤凰涅槃》、读他的《天狗》,他那颗火热的心多么吸引着当时的我,好像他给了我两支翅膀,让我的心飞上天空。《女神》中的诗篇对我的成长是起过作用的。”

84、金给《金城》的稿件,为何选“Mia Frateto”的中译文?笔者的猜测是:1934年2月间,巴金从北京回到上海,刚创刊的《金城》向他约稿,巴金答应了写稿。笔者注意到,《金城》“发刊词”第一句“在这风雨飘摇国难紧张期内”,说的是当时国内反日抗日的形势,这也许是巴金决定翻译“Mia Frateto”的一个原因。3月到北京,为兑现“承诺”,巴金在百忙中于4月27日译完即寄回上海。

85、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86、配图为:巴金藏《沫若文集》及扉页郭沫若题词。

87、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88、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以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写……”在朝鲜的五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在回国前夕,巴金心中盘算着准备第三次赴朝,后来由于另有公务才没能成行。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要写较好的作品,还需要两三年时间。”“像样的作品还有待于将来。”

89、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在眼泪中病死在医院,觉新极其痛苦。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90、巴金有没有翻译“Mia Frateto”,其本人未曾提及,“李文”也未提出这个问题,巴金研究文献则无现成答案。“金文”刊布的 三  种“Mia Frateto”中 文 本,笔者在见到“金文”前已读过。当时的第一反应,刊于《金城》的《我的弟弟》就是巴金自己翻译的中译文。“金文”“初步推断”是巴金的中译本,笔者在这里简要地给出自己的分析,再试以确认。

91、心理学家荣格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对集体潜意识的碰撞。巴金便是一个对集体潜意识撞击的先锋主义者。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国内形势起伏不定、忽紧忽松,而巴老先生却毅然动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文革,并自我忏悔。鲁迅曾说中国集体常产生偏离正常道德轨道的潜意识,事后却鲜有人忏悔。这样说来,巴金是一个“出格者”,他用灵魂与真知发出声音,即使在当时甚为微弱甚至遭到讥讽与排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