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舆论监督(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2 01:42:12

二十句舆论监督合集

1、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2、对舆论监督的“反感”,源自对监督工作的“敏感”。少数地方基层干部为迎合上级领导“更看重成绩成就”的心理,长期报喜不报忧;个别干部对舆论监督有偏见,认为媒体只能“抬轿子”不能“扯袖子”;还有部分地方片面以负面舆情多少考核下级工作,导致基层干部滋长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3、三舆论失压下,舆情回应能力的退化

4、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5、▲11月8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来信调查工作室与人民视频联合推出这款融媒体产品。

6、作者:梁修明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

7、在2018年7月27日大众日报刊发的《“决不能来回踢皮球折腾群众”》文章中,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指出,大众日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对临沂市的工作是促进和支持。时任德州市市长陈飞在会议上表示,政府抓发展,发展靠环境,没有好的营商安民环境,什么项目也落不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对待媒体监督,欢迎他们提出意见,以此为契机改良工作。

8、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com

9、4亿条开房记录疑泄露,拿隐私当买卖?

10、批评性报道不是洪水猛兽,批评少数涉嫌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与“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是不容混淆的两个概念。

11、76年前,舟山渔民曾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俘

12、来源:9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13、法律分析:认定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行为的合理审查义务,应当考虑的因素:内容来源的可信度;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内容的时限性;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雾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14、负面舆情准确预警:对于不同舆情主体发布的负面、敏感等声音,全网舆情监测平台可通过语义自动识别,支持微信预警、短信预警、客户端预警以及邮件预警等多种方式,有助于用户及时发现负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15、整天被那些文章熏,眼中都是这厉害了那厉害了,美国人每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起码尿10多次,欧洲人动不动就为中国的成就震惊流泪,印度日本动不动就跪就晕。——眼中都是这些浮夸风式的放卫星,都是各种马屁精的表白,久而久之,正像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所言,忽悠了自己,忽悠了领导。――反正别人是忽悠不了的。整天熏在这些文章里,能理性吗?能冷静吗?能客观看待自己吗?如此扭曲了世界扭曲了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吗?

16、文章指出,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17、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18、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大意义。

19、在过去的评论中,我经常谈到这个理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一些地方领导,只希望媒体能在地方陷入某个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让公众相信官方。——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听不进批评,看不得“负面报道”。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根本不会有舆论引导力,说什么公众都不会信。

20、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四十句舆论监督合集

1、舆论监督的客体,指的则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所指向的目标,新闻舆论批评与督察的对象。

2、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3、白岩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了,惨的一年里,《焦点访谈》只做不到60期舆论监督。在《焦点访谈》坚守19年的元老敬一丹也不得不承认,《焦点访谈》是渐变的,191998年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就变成了“你懂的”。

4、中纪委:赖小民问题十分严重,一些细节触目惊心!(附双开现场视频)

5、这家公司的问题,以及公众在网上的诉求,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日常舆论监督畅通,媒体对这种涉及重大民生的企业和领域的监督没有障碍,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一方面,日常的舆论监督会对企业形成约束,更重要的是,“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6、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

7、去年以来,新闻舆论监督在推动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用愈加明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有力“促进者”和“监督员”。

8、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

9、这四位副省级领导,身份不一般

10、东北三省全部获批!机构改革均进入实操阶段

11、“《焦点访谈》诚征监督类选题线索,好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不作为乱作为、严重违反八项规定或四风之类的选题,越生猛越好。有意请发1739508975@qq.com。谢谢!”

12、开放性。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们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参与其中。

13、政治领导集团或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14、舆论监督报道到底该报道什么?如何改变做舆论监督报道就是找麻烦的固有思维?

15、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批评某地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城市”,据说后来当地一个领导很不满地说: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新闻呢?我们只是没有负面新闻,而多是正面新闻。怎么可能呢?正和负是相对存在的,你能找到一张只有正面没有反面的纸吗?我说的“没有新闻”,当然不是指报纸上没有报道,而是指没有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没有新闻,权力和治理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态和官场生态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16、针对新闻媒体首先,新闻媒体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完成社会舆论监督。其次,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工作要直面问题。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17、并不是网友猜想嫌疑人,警方第一时间肯定也会怀疑他,又不能随意拘捕,还得安排人24小时严密监控,还不能打草惊蛇。

18、哪些报道直击痛点,立竿见影?

19、媒体作为社会事件的风向标与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应当在看到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全貌的同时,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刻意放大某些问题的阴暗处。

20、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六十句舆论监督合集

1、《焦点访谈》曾是一档让人拍手称快的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类节目,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于1994年4月1日首播。其敢于报道揭露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法,实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并通过几年的摸索,在舆论监督的阵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三度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2、明智的官员不仅不该抗拒舆论监督,更应该对舆论监督闻过则喜,就像黑龙江省长陆昊、以及银川市市长一样,不回避自己治下发生的公共事件,积极回应舆论监督。

3、监督报道绝不是为了制造麻烦、放大矛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才是党媒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初衷与目的。山东各媒体开展的包括“大众调查”“问政山东”“今日聚焦”等栏目,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热点。有不少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反映,媒体监督让一些工作开展起来更顺畅了,让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

4、.规范网络舆论根本的是规范网民的言论,网民参与程度日益深入,网络信息量逐步增加,对网民的素质考验和要求也逐步提高。网民的自身素质关系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网民在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用理性和专业的知识去理解和判断网络事件的前因后果,提出充分反应网民意志的意见和观点,对舆论监督起到积极作用。

5、就连以舆论监督著称的《焦点访谈》也锋芒渐消。数据显示,1998年,舆论监督在《焦点访谈》中占比47%,到2002年该比例就已降为17%。公众关心的焦点事件中,因为《焦点访谈》的率先报道而成为焦点的越来越少。

6、不少地方官员都跟我过聊过一个话题,他们觉得越来越怕舆情,因为现在很多舆情越来越“无规律化”,一篇自媒体报道就能点燃一个爆炸式的舆情,一间之间形成病毒式的传播,迅速发酵,迅速升级,迅速敏感化,迅速不可控,官方既有回应系统根本来不及启动,舆情好像就决堤了。不是不想“及时回应”,根本就来不及啊。黄金24小时,黄金12小时,黄金8小时,黄金4小时,纸上谈兵,根本没有用。此次YI苗舆情就是如此,一夜之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蔓延成一片焦虑的。

7、每年两会上,一些身兼官职的人大代表,总会被问及其治下发生的公共事件的看法,今年也不例外。

8、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9、具有威慑力。与其他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非直接强制性,但舆论监督同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不怕通报,就怕见报”。

10、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方面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巡视监督常态化等制度性建设不断推进,一方面是纪检监察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权力的监督约束越发严格,各级领导干部也越发自觉接受监督。

11、对此,总书记早有论断,他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发表过一篇《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的文章,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12、本文原载于《新闻战线》(2020年4月下)

13、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1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15、很多人怀疑山东官方“求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诚意,说实话,我倒不怀疑,而觉得这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很多地方已经渐渐品尝到了舆论监督凋零的苦果和恶果。对“调查报道黄金时代”的集体怀旧,怀念调查记者之类文章的刷屏,是民间舆论场的反思;而像山东这样要求官媒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则是来自官方的反思。

16、如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长陆昊在面对记者就“天价鱼”事件的提问时表示,“一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识不够……事情出来了不是坏事,对黑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次进行深刻反省的机会。”

17、新!《浙江省机构改革方案》获批,系全国第9个

18、对于媒体和记者而言,要善用、慎用舆论监督权,操刀相关选题时,不卑不惧,不骄不诌,把握好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

19、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20、舆论监督以其广泛性、人民性、开放性等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八十句舆论监督合集

1、便捷。发达的传播系统可以在数小时到数日内产生监督效果,干预为迅速,这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对报纸来说,今日的事件明日可以见报;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而且舆论监督的工具比较特殊,公众可以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对被监督者的言行举止、被监督事件的真情实景进行现场记录,将实况客观、形象地再现于大众面前。

2、说实话,如果我们的官员在日常没有面对一个真实的媒介环境,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出事反正会有上边给擦屁股”的预期,没有日常舆论监督的压力,回应公众的能力会越来越退化,这是课堂上那些所谓的“模拟演练”无法补救的。没有一般性的舆论监督报道的磨练,有些官员对舆情的心理阈值极低,一点小事也会如临大敌,一点小批评也会恼羞成怒,过度的“应对”只会刺激更强烈的反应,小事“应对”成大事。

3、二失去了舆论监督,舆论引导越来越无力

4、当前舆论监督报道的薄弱环节

5、编辑:纪海涛/审稿:王运宝

6、“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

7、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以舍弃正常的舆论批评为代价,本质上,正面导向意识与批评性报道的目的是趋同的。

8、舆论在这次事件中,天天都在随意猜想一个结果,以期带来点击率。

9、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大意义。否则,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突然在食品或药品安全上曝出一个大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人们会怀疑平常的那些“好消息”是不是假的,即使问题并不严重,但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这种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监督方式之一的舆论监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大意义。否则,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突然曝出一个大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这是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12、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13、舆论都是八卦的心态,看热闹,蹭流量。

14、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却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

15、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6、总理曾在20年前为《焦点访谈》题下16字寄语: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作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焦点访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承担了远超出一个电视栏目所能承担的观众托付。

17、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

18、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也是其力量所在。

19、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

20、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

一百句舆论监督合集

1、“塔西陀陷阱”这词这段时间很火,说的是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失去信任,无论官方说什么,公众都不信——即使说的是真相,公众也觉得是政府在“洗地”,辩解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老百姓成为“老不信”。其实,怕的不是官方落入“塔西陀陷阱”,而是媒体也跟着一起掉进这个陷阱,媒体的报道也没人信了,人们觉得媒体跟官方“站一起”,那是糟糕的。热点事件中,媒体应该能成为客观的第三方,用客观报道去还原真相,用事实和常识驱逐谣言,用理性驱散情绪,可当媒体因为失去舆论监督能力和批评功能,都是正面消息,都是点赞鼓掌叫好,跟政府绑得太紧,甚至完全成为地方传声筒,怎么能让公众相信“舆论引导”中所言是事实和真相呢?

2、“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4、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5、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6、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舆论监督,社会公民的监督,社会监督是一种民主监督,而不是一种法制监督。

7、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有机统一的。总书记强调,

8、没有新闻的地方,尤其是官员,一定缺乏面对媒体和公众诉求时的回应能力。对于官员与媒体的关系,著名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先生有个很妙的比喻,他说官媒关系就好像合作开一辆车,官方是踩刹车的,媒体是踩油门的。车要稳稳往前开,需要刹车和油门的精妙配合,媒体通过曝光推动问题的治理,官方通过回应避免舆情爆炸,就是刹车的功能。没有新闻,缺乏舆论监督的推动,一个地方平常死气沉沉,一旦出事,往往是爆炸式。而官方由于平常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舆情面对往往呈现出“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的傻白甜状态。

9、38车粪水,全过滤筛查,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办案民警这段时间应该是天天加班,甚至都住在现场。

10、所以,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民众。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就是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在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只有民众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权利和批评建议的权力不受阻碍,才能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

11、要求:格式统一为“微提案:#话题#+内容及理由”,140字左右。

12、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失去了公信力,说的话没人信,那媒体怎么去进行舆论引导呢?可能很多地方干部已经尝到了“媒体缺乏公信力”带来的恶果,出事后,通过本地媒体发通稿,借助地方媒体发声,可媒体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信,人们把媒体当成官方“附庸”。

13、首先要处理好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成就和问题的关系,分清楚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

14、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可现实是,我们的司法存在不少问题,有时候判决缺乏公信力,维权者常去寻求媒体报道的救济。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15、还有,舆论监督的凋零,也使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大危机,很多新闻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人们只会进一步抛弃媒体,塔西陀陷阱进一步加深。

16、时效性。舆论监督以其时效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加强舆论监督制度建设,至少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强:要有保障性方面的制度建设,明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制度要求、保障措施。规范性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明确界定舆论监督的定位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途径和程序是什么;要加强导向性方面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相统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八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17、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18、舆论监督顺畅的传播语境中,舆情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新闻规律,日常点滴的释放成为问题的阀门,传递了常态的信号,很多“公众反应”是可以预期和预判的——日常零星的报道,给了官方窥见公众反应的机会,也让公众窥见政务、理解官方,信息对称之下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和良性的舆情基本面。而舆论监督的缺失,打破了这种平衡,两个舆论场无法打通,舆情变得越来越没有规律,动不动就是失控的爆炸式,互动模式变成彼此充满敌意的“互相伤害”,而不是良性互动。这种互相伤害的状态中,官方既有的应对系统被爆炸式的舆情所碾压。

19、再看报道反馈,各级各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充分肯定,涉及单位对报道中的问题认真对待,立即整改,引来中央媒体和省级兄弟媒体的“点赞”,赢得不少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称赞”,更赢得人民群众的“拍手叫好”。

20、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监督方式之一的舆论监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