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0 06:44:33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一)

1、然而启蒙运动在德国就有了自己的思想风气,激进的启蒙是在假定了人的主体性和力量的齐列信心中发展了起来,然而正如泰勒所言这种“信心”却并不存在于资产阶级缓慢的发展,在宗教上体现在了由埃克哈特到丢勒经过泼墨的虔信派的宗教,虔信派在一开始就与法国的标准的启蒙运动有了鸿沟,它促成一些伟大的启蒙运动者的思想,比如莱辛的《智者纳坦》是对超越教条差异,独立于“冷漠的书本知识”的某种理性的和人道教的一份呼吁书,那种宗教既有来自启蒙运动的理性,又有来自虔信派的灵性因素,而《智者纳坦》对于青年黑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在亚里士多德看到一个世界的地方,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看到的则是另一个世界。

3、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4、印度哲学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的那种气度非凡的宽容性。

5、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6、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7、古代时期(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头几个世纪)、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早期,10—12世纪和中世纪晚期,17—18世纪)、近代(包括现代)。

8、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冥顽不灵的理智、无意识的理智,是展开了的概念;自然是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在精神中观念向自己显示自己。

9、唯识学和黑格尔哲学都是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都是由基本问题构成系统的主线,并且由基本问题所固有的形式结构而建构与之相应的逻辑程序。每一种思想系统都是根植于它的目的性而提出其基本问题,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也不例外。唯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它的基本范畴就是“心识”与“真如”。黑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精神的自我实现”,它的基本概念就是“精神”与“理念”。

10、在哲学心性论上,黑格尔哲学讲“主体”性,也就是讲“实体即主体”。在黑格尔哲学中,本体就是以主体形式来展现本体的心性论的。黑格尔哲学心性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与佛教的真常唯心论有相通性,众所周知,真常唯心论讲“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真妄和合是阿赖耶识”、“无不从法界流出,无不归还法界”。这里的“如来藏”就是大全宇宙的本体心,而“阿赖耶识”则是生灭变化的个体心,“如来藏”为真心,“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妄和合为个体心。

11、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12、按照解释学的循环原则,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局部才能得到理解,而对局部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才能达到。但对《精神现象学》这样晦涩难解而又具有严密体系的文本,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都令人难以把握。这种困境,不仅对黑格尔的初学者,就是对专业研究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13、《美育书简》[徳]席勒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14、4月6日,一方线上读书会顺利进行了新三一律的第二阶段——研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线下,我们曾经精读过柏拉图若干作品;线上,我们曾以谢林《近代哲学史》为底本,依循近代哲学史脉络,精读了从英国经验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诸大师的作品。当时,我们以黑格尔及其《小逻辑》为落幕,后又筹划读其《美学》三卷四本,然因故搁浅。

15、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16、对于黑格尔而言,表现主义绝不仅仅是人全面的反映自然,而是宇宙精神借以完成自我表现的手段。泰勒指出,黑格尔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有神论的上帝,而只是一个精神,精神只能通过人而活着,但是人只有在把他看成是一个较大的精神的手段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17、那么,人生的正反合是怎么表现的呢?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呢?

18、西方注重实践,因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

19、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20、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二)

1、(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2、历史首要的并不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精神获得知识的努力。

3、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4、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5、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6、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7、这样的一段话里我可以发现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之流和主客体分离的统一”另一个问题是一代人的渴望,渴望即是这种统一的渴望,而渴望之下蕴涵着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亦即“单纯的生命之流”和“主体和客体分离的统一”的渴望亦即激进自主性的统一。

8、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9、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10、“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11、(3)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由理念所“自生发”的,因此,二者的统也是必然的。但得到这个结论,却是不容易的,这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黑格尔之前都由美只关感觉这一思想统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而这一思想一直统治者西方美学界。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是从直觉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倾注理性的思虑。而在这个潮流之中,他却把理性提到艺术的首要地位,黑格尔明确地说:

12、(1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13、——读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句读》

14、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15、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6、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17、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18、(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19、健全的常识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方式,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常识总是为它所不自觉的思想范畴所支配的。

20、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三)

1、精神原理的活动就是一个有限主体性和宇宙精神活主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综合,因为康德哲学对于主体的有限性的规定在费希特那里被推向了,而宇宙精神的原理对于自然的奠基活动则可以从斯宾诺莎那里的哲学找到。

2、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所具有的认识,既然“”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3、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4、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5、杭州潮音禅院“一元建寺”支付宝账户:

6、(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7、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8、(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9、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10、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都是基于个体经验事实而立的,并且它的基本范畴“心识”与“真如”,也是认识领域的概念,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术语。黑格尔哲学的“精神”与“理念”则都是基于形而上学而立的,并且它的“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也是玄学的思辩构造之物,非是经验直观事实。从这一点上看,黑格尔哲学与唯识学在哲学性质上以及哲学的类型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较是一种有价值意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工作。我认为比较研究大意义在于比出二者的差异,从差异中求寻其文化义蕴与根源,这样才能获得借鉴与互补。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也是从这一点上着眼。世间上没有相同的东西存在,认识就在于不断地知异。相同是共相,只是观念而已。

11、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12、这一巨大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历时7年。而开工前的准备,则经历了漫长时间。从贺麟、王玖兴先生1961年出版《精神现象学》中译本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为中国人能读懂黑格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邓晓芒先生说自己是在还愿,他青年时代阅读黑格尔时,多么希望有一个老师能逐句讲解这部“天书”,现在他就来做这个老师。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邓先生个人的还愿,也是中国黑格尔研究学者的还愿。这一做法使黑格尔哲学真正从学术界降临到生活世界,实现了“精神”的又一次道成肉身,为每一个渴望拥有精神生活、想读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中国人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13、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想所思的那样,所以思想即在于提示出对象的真理。

14、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15、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6、《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徳]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7、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而只是对于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18、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至上的主导地位的,并与形式是统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导地位,他也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不真实,而求技艺与形式的,是不实际的。他由此批判东方艺术的丑陋与不真实,显然这是他自我的偏见。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理念内容。这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结果。

19、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20、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四)

1、一切个体自身都包含着他物。

2、反的阶段:这种日子过到15岁,16岁的时候,怎么看都不对劲了,发现现实的社会怎么和老师课堂上讲的怎么差距越来越大?现实和自己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人也没有这么好了,社会也没有那么阳光了,父母的话也不听了,微笑也越来越少了,烦恼,压力,迷茫,挫折接踵而至了...也就是逆返心理了,在这个阶段的人由于知识的有限和和思想的不成熟,对于人生中的好多问题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但这也是成长的必须代价和必经阶段.

3、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现实的资格”。

4、在我看来,也认为美并不是只关感性的,理性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首先应进行主观上理性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进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此可看出黑格尔所提出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5、按照如同莱布尼兹“预定和谐”之路的表现主义其核心就是大全,统一与和谐,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哲学的整体性原则与目的论的统泰勒这样总结了表现主义的渴望,“要求统要求自由、要求与人融合、要求与自然融合”。

6、佛法的目的在于“真谛”,但是,若不依“俗谛”则不可契入“真谛”,不得真谛则不得“涅槃”。这就是佛法的善巧所在,若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会用“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原则区别佛法与非佛法的本质关系了。

7、(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8、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9、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

10、历史活动源于“人的需要,冲动,倾向和热情。”

11、这样的“合题”的构造直到黑格尔的出现,才受到挑战,而正如泰勒所言,正是这独特的合题构造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起点。

12、只有在一个卓越的共同体中,我们才能够谈论一个统一的社会或文化。

13、(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14、在泰勒看来,对康德的后继者来说,问题变得敏感,“因为他们既被康德的激进自由深深地吸引,又被人的表现主义深深吸引”

15、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16、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17、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18、莱布尼兹的单子观念是自我展示的主体观念的胚胎。但是对赫德尔和赫德尔之后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尽管斯宾诺莎看起来远离表现主义的主体性观念,然而整个启蒙运动把斯宾诺莎推向了普遍生命力的某种的泛神论,有限的主体迎合了普遍生命力的一种泛神论。终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支持之下,

19、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五)

1、黑格尔在《美学》第一章第三节中这样写到:

2、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3、印度思想不满足于单纯的解释世界,不满足于为认知而认知,它们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希望能够为人民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指南和获得解脱之道。

4、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5、在说清楚了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和启蒙激进自由的渴望之后,我们应该说一下那个“统一的渴望”,“蕴含了上面两个渴望的渴望”,那个在文章的开头里“被某些人所分享的渴望”。

6、其美学思想主要的方面在于:

7、对哲学而言的两个基础之间的选择:一个以主体性和自由为基础,另一个以客观性和实体为基础。

8、比“自然宗教”更高的是“精神个体性宗教”,在这里,精神个体通过“天人相分”克服了自然物,得到了独立,自然则成了精神的附属物。其中从犹太教(崇高的宗教)到希腊宗教(美的宗教)再到罗马宗教(实用宗教),体现了一个精神与自然相对立,然后相融合,后支配自然的发展过程。

9、是与无并非仅仅消亡于对方之中,事实上它们只是无法区分的。

10、恩格斯把黑格尔比喻为哲学领域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邓晓芒先生则说《精神现象学》是他青年时代所憧憬的哲学圣殿。2017年9月,邓晓芒先生10卷本共54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黑格尔句读》(《黑格尔句读》下面简称《句读》)的全部问世,标志着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

11、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理念,即所谓的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精神是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12、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3、人类从历史学到的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14、基于如上所论,我以为佛教的唯识学是具有特殊性的思想体系,它在方方面面都会表现出内在的不共性,这也正是体现佛法的不共本质,这是从真谛角度上讲。若从俗谛的表达式方面上讲,唯识学的方便善巧也会呈现出多种类似于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似性来的。

15、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6、而这正是浪漫派的自然诗学和谢林的自然哲学所陷入的歧途,他们放弃了有意识的自我拥有,生命的洪流终究无法用理性来加以把握,生命再次的陷入了他律之中,合题滑向了泛神论,自身也跌入了更广大的全体之中了,于是他们又一次发现了超越自身之上的上帝,传统信仰的上帝。

17、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18、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9、青春是生命中美好的一段时间。

20、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