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砍了30多刀
1、谭继洵虽然是清朝的高官,但是没有慈禧的命令,他能调动一兵一将吗?再者说了,他的儿子成了囚犯,慈禧能不对他进行监视吗?谭继洵稍有反常举动就会被拿下,这毋庸置疑。
2、浏阳会馆谋大事,大刀王五保安危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9月23日,夜,北京,浏阳会馆!
3、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菜市口刑场。
4、“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坦然面对死亡,希望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人,这是他拒绝逃走的主要原因。
5、1895年,谭嗣同听闻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悲愤万分,写下一首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6、舍身成仁,杀生取义吱呀,伴随着轻轻的开门声,院子里面走出来一个人,王五一看,是杨锐。
7、慈禧太后这样做,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警告其他人。
8、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其实是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逃亡的。(谭嗣同被砍了30多刀)。
9、“五哥,小弟还有一件事情求你,五哥务必答应!”谭嗣同握着王五的手,坚定的说道。(谭嗣同被砍了30多刀)。
10、彭卫兴、李大良两人称,16日凌晨零点左右,下雨,狗叫。因为雨声掩盖了挖地的声音,而近墓地周围一直在修路,经常半夜狗都会被惊动吠叫,所以没有起床观看。
11、何为钝刀?顾名思义,钝刀即为尚未开锋的刀具。与削铁如泥的快到相比,用这样的刀来杀人,无异于就是在折磨刑犯,是故意加大受刑者的痛苦,以示惩罚。就这样,当六君子被押赴刑场后,所将要面临的便是“无刃大将军刀”,势必饱受磨难。
12、清代斩首有名的就是“大将军”和一个“五件套”,这五件套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他们锻造的材质不同,斩的对象也不一样。
13、慈禧:办洋务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
14、而难得的是,谭嗣同本是官宦子弟,其父为湖广总督谭继洵,其以一富家公子的身份,矢志报国,救亡图存,实属世间罕见。
15、谭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晚清要臣,可他从小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受到礼教的约束。相对于官场,他更向往侠义的江湖生活。变法的一百天让谭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寻觅的生的意义,为忠为义,他都觉得死而无憾。
16、就在谭嗣同被抓前一天,还有日本朋友劝谭嗣同先逃走,之后再找机会回来,但谭嗣同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7、天还没亮,王五的徒弟兴国就来到了菜市口,他要送谭嗣同后一程。那么,王五为什么没来呢?原来那晚他和谭嗣同分开后,他负责护送杨雄等几个人去河北,找道上的朋友照应一下,还没有回来。
18、9月28日,北京宣武门菜市场,谭嗣同等6人被押赴刑场,老百姓平时苦日子过多了,爱看砍头这种热闹,那天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都是行人,还朝谭嗣同他们扔臭鸡蛋、烂菜叶子,他们不会想这些人为什么赴刑场,只会“天真”的以为只要是上刑场的人都是坏人。
19、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6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湖北巡抚,家境十分优渥。他从小性格就桀骜不驯,喜欢读书,但喜欢经世济民的书,对八股文嗤之以鼻。长大后,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全国各地,广交名士。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年30岁的谭嗣同悲愤交加,他提倡新学、呼吁变法、推行新政,在湖南办了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20、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大侠,就是名震天津卫的霍元甲。
21、但是,大刀触及谭嗣同的脖子,大家没有看到血液飞溅,脑袋掉地,谭嗣同“啊”大叫一声。
22、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新的照法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光绪帝对这次的变法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允许他们可以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而且他一定要改正才可以,但是因为光绪皇帝名存实亡,没有真正的权利,而谭嗣同等人变法的过程有极为的激进,打击了当时的旧贵族,甚至危害到了慈禧的利益。所以在同一年的9月,慈禧发动了政变,废除了光绪皇帝便将他关押起来,同时也要处决参与变法的所有人。
23、(石虎侧面照)尽管没有救下儿子,谭继洵对儿子被杀也颇为心痛,他给儿子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嗣同死后,葬礼简陋,“用草席将谭嗣同的遗体裹好,运回浏阳会馆,装棺入殓。”
24、随后,谭嗣同就在浏阳会馆“莽苍苍斋”静待捕者。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25、谭嗣同(1865年-1898年),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顾别人劝说坚持留下来,结果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长久以来,人们对谭嗣同大感惋惜,尤其是他临死前的悲愤之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更是流传甚广。
26、浏阳会馆,这座位于北半截胡同深处的一座四合院,此时此刻,门口正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大汉,他背着双手,看似慢无经心的在那里透气,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在院子里面的一间房子里,汇聚了名闻天下的六个大人物,他们都是被清政府严令缉拿的革命分子。
27、根据考古发现和高科技仪器的检验,光绪帝的头发中砷的含量严重超标,而砷的化合物正是我国古代的剧毒砒霜。光绪帝暴毙的大的嫌疑犯正是将其囚禁的慈禧太后,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她在自觉时日不多时先行将光绪毒杀。后,光绪帝和慈禧竟然在两天内相继死去,不知他们在黄泉相见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28、公元1898年9月21日,因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发动突然政变,囚禁了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随即在9月24日下令逮捕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次日这几人被步军统领衙门解交刑部,分别监禁。
29、据史书记载,谭嗣同本身是有逃跑的机会的,可在关键时刻,他却不愿逃走,想要用淋林鲜血来唤醒国人的认知,因此果断留了下来,立刻被清政府抓获。在行刑场上,六君子身处断头台上,望着底下黑黝黝蠕动的人头,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30、谭继洵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在长兄的照看下,得以延续了学业,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31、谭翤同却在这个时候主动请缨,设法营救光绪帝,跑到还掌握着兵权的袁世凯那里,劝说他营救光绪帝,做一个拯救帝王的忠臣,但是可惜的是,谭翤同的热血被阴险老练且毒辣的袁世凯所玩弄了,袁世凯告了密投靠了慈禧那边。
32、(石马和石虎)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谭嗣同依旧称赞有加,人们被他英勇精神所感动。谭嗣同18岁时曾写过这样的话:
33、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34、巳时,菜市口人口晃动,街道被围的水泄不通,这些麻木的民众只是来看热闹的,因为清政府很久没有在菜市口处决过犯人了。
35、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6、民国时期的闲人较多。每次斩首时,总会聚集不少看客。正如鲁迅写的那样,他们不仅麻木,甚至在看到犯人的头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后,还会鼓掌叫好。
37、对于大将军刀行刑的惨状胡七的说法是,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他可没有说一刀下去人死不了,而且结合前后文看,轮到第五刀就对谭嗣同行刑了,吐槽机从其他史料上发现谭嗣同恰好是第五个就义的。
38、慈禧特命人换上钝刀,让他们死前备受折磨,可见是对他们恨入骨髓。
39、看到此情此景,刑场下面惊呼声一片,原来这形如大刀的物件,是一把锯。
40、一般来说,死刑犯行刑时,刽子手会用快刀来砍头,目的就是要一刀毙命,为死刑犯减轻痛苦。但也有一些其他情况,那就是针对一些罪大恶极的死刑犯,统治者会特别提出要用钝刀去行刑。
41、当时还有日本志士数人,极力劝说他东渡,但都被谭嗣同拒绝,他说:
42、但是因为这次运动和代表封建阶级的慈禧太后利益相互冲突。而当时清政府的权力又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因此这次意义非凡的变法运动后以失败告终。
43、以死来殉葬变法事业,用鲜血来开启民智,牺牲自己来做后一次反抗,这是谭嗣同的信念,无法动摇。
44、慈禧太后痛恨维新志士,本想动用大清为残酷的凌迟大刑,因备受国际关注,故退而求其次,特意授命刽子手动用“大将军刀”将这些“乱d”处死。
45、“五哥,我意已决,虽然我会死去,但是革命人的信念不会死,只会如草原烈火一般,熊熊燃烧整个世间,烧光国人所有的旧面貌,大火过去,我华夏子孙当如雨后春笋一般,屹立于全世界,终将有那么一天,吾国当站在高台,接受他国的敬拜!”谭嗣同热情洋溢,情绪激动,仿佛这样的新时代就在眼前。
46、所以光绪皇帝为了救亡图存,采取了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想要发奋图强,但是变法动摇了以慈溪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很快的就受到了打压,光绪被囚禁了起来,而康、梁等人则逃到国外去避难了,而谭嗣同等六人则没有那么好运了,被处死了。他们6个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47、其中比较有名的戊戌六君子,他们本在可以逃脱守旧派追捕的情况下,没有选择逃离。其认为改革需要面临阵痛,需要流血牺牲。希望通过以自己英勇就义的形式来唤起国人的觉醒。
48、晚清武术名家胡致廷曾回忆,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但是即使如此,谭嗣同仍然是神态自若,大义凛然,没有露出丝毫怯懦!
49、康有为、梁启超就在这个短暂的间隙中逃到了日本,得以保全性命。
50、谭继洵不敢冒险努力救谭嗣同的性命,生怕惹恼了高当权者,也有保全家族的考虑。
51、“五哥,你这是?”谭嗣同跨前一步,急忙拖住了王五的双臂。
52、这样,谭嗣同在浏阳会馆安坐待捕,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以死为唤醒沉睡之中的时人。
53、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54、先说说谭继洵这个人吧。谭继洵虽然是湖广总督,但是熟知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湖广总督权力的掌控者实际上并不是他,是张之洞。而谭继洵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木偶。而且谭继洵的性格是那种胆小怕事的,所以他得知自己儿子犯的错误是当时当权者痛恨的罪名,他怎么敢去为儿子求亲。他那样懦弱的性格也是害了谭嗣同。所以谭嗣同的命运只有死亡。
55、因此我国也出现了很多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变法活动,而在那个时期,为著名的一次运动就是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是清政府为了实现本身的进步而进行的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
56、“五哥,小弟还有一件事情求你,五哥务必答应!”谭嗣同握着王五的手,坚定的说道。
57、但是,大刀触及谭嗣同的脖子,大家没有看到血液飞溅,脑袋掉地,谭嗣同“啊”大叫一声。
58、六君子慷慨赴义,英雄王五仗义收尸1898年9月24日,官兵层层包围了浏阳会馆,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捕。
59、民间历来就有"钝刀子割肉"、"钝刀慢剐"这些词语,它们都是源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杂纂》,原文是:"不快意,印刀切物,破帆使我,树阴遮景致。"李商隐在文中将用钝而小的刀切割物体、乘风帆残破的小船、树荫遮挡景物三件事列为令人不悦的代名词。
60、这场浩浩荡荡的改革运动,终还是在守旧势力的打压下难以生存下去。仅仅经历了103天便荡然无存。但改革始终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这次改革使得社会观念发了巨大变化,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众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渐渐被人们接受,更多的新人士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开始逐渐复苏。
61、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门生杨锐也是六君子之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向慈禧太后求情。
62、谭嗣同热爱新学,还是一个武术高手,曾跟随通臂拳师胡大刀王五和父亲的属下刘云田学艺。
63、说实话,别说谭继洵救儿子,他就是儿子被杀后夹着尾巴做官都不能,大家想一想,慈禧怎么会让一个钦犯的父亲朝中为官呢?
64、其实谭嗣同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谭嗣同的父亲就是湖北的巡抚,不过这个官二代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谭嗣同就胸有大志,而且也是写了一手好文章,但是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后来谭嗣同又游历了中国十几个省,所以见识到的东西也是的多,和很多的英雄豪杰都是有来往的。
65、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菜市口刑场。
66、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第一个受刑,钝刀子砍头,砍了五六下,才把康广仁的头割下来,看着满地的鲜血,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欢呼雀跃。
67、第二年,大清年号改为光绪。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68、曾纪泽: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中国臣民常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为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
69、与他一同英勇就义的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70、当时,为了推动变法,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奔走呼号,渴望能唤醒中国人血性的一面。然而,在清政府的打压下,这些革命人物跑的跑,死的死。其中,康有为早一步感受到危险的接近,立刻选择避避风头,其他六人可没这么好运,纷纷人头落地。
71、他们的刀不会特别锋利的那种,同时,手法也不会那么的干净利落,
72、由于收入比较可观,邓海山也就渐渐地忘记了佟绍箕的叮嘱。
73、“谭某在!”谭嗣同全然不惧,不等身后人替他说,他自己先答应。有人从他身后一把扯烂上衣,丢在旁边,有人将他捆好,用大杆的毛笔蘸了朱红色的砂,重重地印在他的名字上,用力一勾。
74、而变法对于守旧派的精神层面,更是直接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75、可以说,谭继洵是科举八股文考试的受益者,步步升迁也依赖现有的制度,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思想保守,谨小慎微之人,因此在本能上就反对维新变法。
76、谭嗣同在狱中粉墙上用煤屑作的诗,后来被时任刑部主事的唐烜抄了下来,记在自己的日记中。诗云:
77、时为翰林院编修的谭延闿记:“(谭嗣同)临刑神采扬扬,刃颈不殊,就地上劙之三数,头始落,其不恐怖,真也!”
78、长期的封建专制治下,很多人并不能认识到自身的受压迫,反而认为谭嗣同是乱臣贼子,甚至某些人还想拿白馒头沾谭的血来做“药引”……
79、补一笔:谭嗣同年少之时便任侠意气,与江湖人士结交,在安坐待捕时,曾写遗书给王胡七等人,书云:“变法维新本未期其能成,弟之加入,目的本在以败为成,叫醒世人。真正以为能成功者,大概只有康先生一人而已。皇上是满人中大觉悟者,受我等汉人影响,不以富贵自足而思救国,以至今日命陷险地,弟义不苟生;兄等昆仑探穴,弟义不后死。特留书以为绝笔,愿来生重为兄弟,以续前缘。”
80、此外,由于邓海山砍下的头不少,那些死刑犯的家属或朋友对他更是态度恶劣,视他为仇人。
81、谭嗣同,1865年出生,湖南浏阳人,10岁在老师欧阳中鹄的影响下对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产生兴趣,受到爱国主义启蒙,后来评价他:“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82、浏阳市文体局局长寻司农解释:一直以来,关于谭嗣同的墓,有一个很“诱贼”的谣传,1898年谭嗣同就义后,因为是被钝刀砍头,脑袋烂了,找不到了。为了能让谭嗣同全尸入土为安,敬重他的人用金子铸了个头。
83、原来,这也是慈禧的特别照顾,交代刽子手对付谭嗣同的时候换刀。清朝,罪越大刀越钝,刽子手用了把没有刀刃,切菜都嫌钝的刀对待谭嗣同。谭嗣同被砍几十刀,依然面不改色,临终前还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话。谭嗣同与其他被杀的5人称为“戊戌六君子”,将永垂青史。
84、别说王五不能说服谭和自己一起逃走,当初清兵去府上拘捕谭时,他的妻子让他马上跳窗逃走,他对妻子说:“你要好好保重,照顾好后人”。
85、在古代处以死刑的方式中,按照残忍程度而言,为残忍的莫过于凌迟和腰斩。而除了这两种做法,就要数“钝刀”杀人了。由于刀具没有开锋,说白了就只能往下剁、反复剌。按照胡致廷的说法,戊戌六君子中惨的,是谭嗣同,他足足被砍了三十刀,其间无异于是在锯头。而其他五位受刑者,也都被砍了好几刀。
86、从老人的言语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惨烈,谭嗣同虽死了,但他仍活在人民心中。
87、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汉族,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88、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89、而谭继洵也认为谭嗣同的所作所为有违人臣之道,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没必要去趟浑水。
90、在中国近代史上,慈禧太后经常是一幅妖魔鬼怪般的面目出现,实际上这个老太太从同治朝开始,之所以能够隐操政权数十年,而且得到了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等一大批能臣干将的效忠拥护,不是没有其原因的。
91、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的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
92、随着大刀落下,谭嗣同“哇”吐出一口鲜血,脖子有血溅出,但他仍然没有死。
93、胡致廷说谭嗣同被砍三十刀也许有点夸张,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却是时人共见。
94、舍身成仁,杀生取义吱呀,伴随着轻轻的开门声,院子里面走出来一个人,王五一看,是杨锐。
95、荷花街道嗣同村在晚清叫作“城南崇丰乡南流桥唐家铺”,后来改称“牛石乡小水村”,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以纪念谭嗣同。
96、“嗯”王五没再说什么,他后退一步,深深朝谭嗣同拜了一拜。
97、风很冷,兴国的头脑也清醒,要是在平常,他早就过去大嘴巴子抽别人了,但是今天他没有,因为师傅王五交待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98、(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百年前谭嗣同的遗言如今读起来依旧令人血脉喷张,然而谭嗣同的结局又令人感到无比遗憾。(这是一组反映谭嗣同墓地情况的照片)
99、石达开凌迟时被割了多少刀,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有人说割了几百刀,但也有人说石达开虽然多次大败清军,然而他的为人还是正义豪爽,刽子手对他也是有几分敬意,所以凌迟时并没有让他吃太多苦头,很快就让他断气了。石达开凌迟时不出声,有可能吗?石达开被凌迟时一声不吭,这一过程被记录在《蜀海丛谈》中:
100、古人认为刽子手是个损阴德的职业,因此只要不是走投无路,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做这份差事。由于这个缘故,刽子手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到了清宣统年间时,刽子手砍一颗头,能拿到一块银元。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户一年的开销,也才一块半银元,所以刽子手又有“三年不砍头,砍头吃三年”的说法。
101、他这次来,主要的任务就是为谭嗣同等六君子收尸,因为菜市口刑场不同于其他地方,说的好听点,公正严明,说的难听点,血馒头谁抢到算谁的,尸骨收到一块是一块。不说兴国晕倒了,即便他没晕倒,今天也收不到尸,因为谭嗣同等人被行刑后,头颅被挂在了城门外,用来警示他人,尸体则被放在城墙下面,有官兵专门看管!
102、谭继洵的性格循规蹈矩,在他中举人后,太平天国起义大军红轰轰烈烈,闹得整个天下沸沸扬扬。当时许多湘籍士大夫,都弃文从武,另辟奇径去建功立业。而他继续循规蹈矩,奔走在科举的路上。
103、后来,"钝刀慢剐"多被用来形容做事拖拉、缓慢,无法迅速解决问题。不过,当他回归字面意义,就令人不寒而栗了。处斩戊戌六君子时,钝刀在他们的脖颈上慢慢的"剐",实在是一副令人目不忍视的惨烈图景。
104、“五哥,烦劳你护卫杨雄等兄弟的安危,我之信念,需由这几位兄弟传承。”原来谭嗣同放弃自己逃走,他安排了其他几位革命兄弟逃生。
105、谭嗣同本是官宦子弟,他的父亲便是湖广总督谭继洵。古代那些起义造反的,无非是自己吃不饱饭,娶不上女人,被逼无奈才如此,但是谭嗣同却以一富家公子的身份,矢志报国,救亡图存,实属难得。谭嗣同年少之时便任侠意气,与江湖人士如大刀王五结交,之后受清朝甲午战败刺激,谭嗣同走上变法维新之路,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06、可是在邓海山看来,砍一颗人头能拿到4块大洋,而且做刽子手还有灰色收入。比如有的人家为了能落个全尸,就会花钱打点邓海山,为的就是在行刑的时候,他能把握分寸,不至于让尸首分家,也好在收尸后,方便进行缝合。还有的人为了能让犯人死得不太痛苦,也会花钱打点邓海山,希望他动作利落点,不要发生像谭嗣同那样,被砍六刀才死的事情。
107、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六法全书》,废除了“斩首”这一刑罚,将死刑改为枪决的方式。
108、出卖谭嗣同等人的袁世凯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识时务,忽悠了谭嗣同,还写了一本书《戊戌纪略》为自己辩白,向朝廷表忠心,把欺骗谭嗣同的事情描写的绘声绘色。
109、哐哐哐,伴随着一阵铜锣的声音,刑场瞬间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