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文案106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5 08:03:32

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

1、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诺奖,却是很多诺奖得主的偶像:马尔克斯(1982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奖得主),其中尤以马尔克斯为狂热。

2、将军所看到的恶棍投降、爱情战胜死亡等一个个合他心意的情节,是完全依照他的喜好编排好的、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的画面。

3、所以,活在当下是什么?活在当下就是让自己健康,健康是一切的源头。

4、一次,格林在巴黎参加宴会,突然有只手搭在他肩上,他转头一看,发现是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操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激动地说道:“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5、“我发誓,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

6、其实版权问题在文学或者音乐领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热议的话题,因为之前尤其是在当时流行音乐比较受欢迎的时候,盗版现象一度猖獗。后来我们对于版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大家也开始愿意为维护版权提供更多的支持。

7、克劳泽:缺乏实用性,意识形态上的激情过多。与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循序渐进地、细琐地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相比,他们更愿意为了“新时代”的到来而战斗,而这个理想的“新时代”能以其到来能解决一切问题。我得再次强调,救赎者中很少有人懂得自由经济与市场的重要性。拉美革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式的人物。

8、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9、的确,他们追求的、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正是这种爱的变态、爱的偶像化才使得真实的、独特的、本应成为情偶的人成了“爱情”之梦的破坏者。难道你有充分的权利责备达萨么?

10、界面文化:200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d结束70年的统治后,新一代的墨西哥知识分子如何看待革命、自由主义和天主教问题呢?

11、无趣的人生,只能叫“我来过”;不凡的人生,可以叫“我活过”;有趣的人生,才能叫“我玩过”!

12、在马尔克斯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有两个意象:“没有糖味的糖”和“没有钟的钟声”,语句看似很矛盾,实则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比孤独更孤独,比悲伤更悲伤……

13、分享会由东阿知联会会长范玮主持,东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民宗局局长孙强和东阿县部分作家参加了会议,聊城部分文学爱好者及书友也闻讯前来。

14、于是他灭掉了所有的灯,填满了房间所有的空隙,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

15、爱情,是一种永动机,产生的积极正能量,并且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

16、生命的后,将军才终于明白,他这么多年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苟活。

17、爱情不仅与霍乱相似,而且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你根本找不到一例不是为爱情的自杀案,因为自杀是人生越出常轨的深刻、的形式,从而自杀与爱情之间建立了一种宿命般的关系。然而,乌尔比诺医生作为一位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声望显赫的绅士,他永远生活在合乎规范的“幸福”之中。他的全部不幸就隐藏在他根本无法想像和理解“越出常轨”的含义:

18、令人感觉特别无力——这就是族长追求了一生的权力啊!

19、小说的这句开头语是对乌尔比诺医生与达萨长达半个世纪的“金婚”的无情判决,那会儿,乌尔比诺医生在他的至交棋友、又一位因爱情而自杀的人的房间里闻到了达萨身上常常散发出的气味。乌尔比诺医生不能理解:他的棋友的情人不仅知道他死之将临,而且还以帮助他发现幸福的同样的爱恋之情帮助他走向死亡:

20、“实践证明,总用以mente结尾的副词是恶习,只能说明词汇贫乏。于是一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修改,久而久之,愈发确信这一执念是在逼自己去想更丰富、更形象的表达方式。多年以来,在我的书里,除引用外,以mente结尾的副词一个也找不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技巧,举例来说:在中文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写作不用形容词而寻找替代的意象,长此以往,我们的描述会变得更加形象,语句会更加生动,写作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

21、后,讲述一个小故事:为了参加老马的新书发布会,我坐了12个小时的车到北京,经历了一次充实而又浪漫的文学之旅。在回来时的列车上,有一个陌生人执意要同我换座位,于是我极不情愿地去了另外一节车厢,后来靠着椅背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十分惊奇地发现车厢里大半都是说西语的外国人,我固执地相信他们都是来自老马故乡的人,我没有跟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一位中年男子与身旁的女士兴奋地交流着,我听不懂他说的语言,但我从他们彼此交谈的动作神态中、他如水的眸子里好像感受到了南美人天生的热情浪漫,他的形象与我脑海中的马尔克斯仿佛重叠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离老马很近……

22、这句至理名言为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达萨对于棋友自杀的不可思议的理解已经证明:她对常规或常情之外的事情有着天然的洞察和理解,在连她自己也未知的精神深处,她不属于她所生活的阶级和世界。她和医生的“幸福”生活不过是一种自欺的、方便的、不真实的幻觉。尽管那时她早已忘记那个可怜的电报员助手,但投入他的怀抱不过是一个必将来临的现实:他们都涌动着越出常轨的激情。

23、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以算作是一部文学巨作。但作者马尔克斯为何会说出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呢?

24、《族长的秋天》精读第1天:千万人为他着迷,他却写尽了你我的孤独

25、权力至高无上的族长,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无时无刻不被恐惧包裹着。

26、很多人走不出去的圆圈,格林走出去了。不但走出去了,还走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27、选自《马尔克斯散文精选》,朱景冬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28、正由于此,被加缪称为的哲学问题的自杀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几乎就是爱情的同意语:它们共同摆脱了生命的含混不清的常态,呈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的不可遏止的创造性,表达了人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抗争:

29、我一知道什么叫故事──此事大概发生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便明白在那场巨大的悲剧中存在着可以写一部无所不包括的小说的材料。十七岁的我曾经想写,但是幸好我很快就发觉,我自己也不相信我所讲述的东西。对我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打破真实事物同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事物之间的界线,因为在我试图回忆的世界里,这种界线是不存在的。不过,我还需要一种富有说服力的语调。由于这种语调本身的魅力,不那么真实的事物会变得逼真,并且不破坏故事的统一。语言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真实的事物并非仅仅由于它是真实事物而像是真实的,还要凭借表现它的形式。我生活了二十年、写了四本习作性的书才发现,解决办法还得到问题产生的根子上去找: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也就是说,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并且在任何时刻也不怀疑所讲述的东西,无论它是没有根据的还是可怕的东西,就仿佛那些老人知道在文学中没有比信念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30、而族长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他们的欺骗,显得那样轻车熟路,轻而易举。

31、十八岁时,阿里萨不管是精力还是情感都丰富,他的头脑里装满了大胆而浪漫的想法,他也渴望着爱情的到来。

32、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但爱的人,是不惧死的。

33、主播:晏娇,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34、普通人活得循规蹈矩,他却从来放荡不羁。在别人为生计奔波时,他出生入死、去危险的战地、做情报局的间谍、徒步穿越沙漠、写扣人心弦的小说……把生命活出了。

35、作者的研究起点和重要思想资源是鲁迅,读完全书,会对其问题意识、思考方式和深度,甚至行文风格,均有很深的鲁迅的烙印这一点印象深刻。不管是纪念人物、追溯往事,还是分析历史、批判现实,作者都深怀情感,目光如炬,解剖的刀刃犀利深刻。从对自己导师的怀念,到对鲁迅的理解,到分析甚至直接介入社会运动,到执掌《读书》杂志十年推出的问题讨论,再到后叙述犹太人在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故事,作者在本书中展开纵横两个方向的视野,而贯穿始终的,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变迁的分析,是对于社会和历史复杂交错的动因的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重新认识当代世界的使命感,是提出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努力。

36、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说,之前也因为版权问题,在国内有过一段不是很光彩的故事。马尔克斯来中国做访问,去了北京和上海。

37、“作家获得认可后,可以生活得很好,”赵兰振答,“但要被体制认可,这是难的,没有体制的认可,你会面临太多问题。体制认可的第一步当然是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而通常发表作品并不容易。”

38、一个没有人类史依据的“乌托邦式的现实,没有存在的理由”。让我们来共同创造那个摆脱了孤独、暴力和残杀的幸福的现实吧。

39、《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一本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40、睡前要一遍一遍检查所有的门闩,然后面朝地,枕着右手手臂,以一种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姿势睡去。

41、针对人活到100岁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100岁时身体机能的衰退,身边亲人的离去。

42、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骗他是为了博他欢心,奉承他是为了赚他钱。

43、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我不特别偏爱哪位作家,只是对某些作品的喜爱胜似其他,而且我所喜欢的作品每天都不一样。再说,我喜欢某些作品并非由于我认为是优秀作品,而是由于各种很不相同的、总是很难说清楚的原由。比如今天下午的我将开列这样的书单:索福克勒斯的《奥狄浦斯王》、《阿马迪斯·德·高拉》和《小癞子》、皮加费塔的《环球旅行》、丹尼尔·迪福的《瘟疫年纪事》、伯勒斯的《猴群的塔桑》和其他二三部。我不知道这个书单对批评家们可能意味着什么,但是,说实话,许多年以来我就不能忍受福克纳了,对所有的小说我也感到厌倦了。几年来我只对航海者们的纪事感兴趣。

44、对死亡的感知或生命的悲剧意识去除了生命的杂质,使人感到自身对于生命的本质含义的渴望与追求。“愈接近死亡,爱就愈加浓醇”,死亡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事实是个体无法超越的,但对死亡的自觉意识却表明了一种超越终点的生命力量和激情。由于意识到死,人才获得了主宰自己生命的坚强意志,才使得生命变得如此圣洁和浓烈,才呈现了“爱就是爱”这一简单而又无比深刻的人生哲学。

45、将军一直被谎言蒙蔽着,他们专门为他安装了一部播放小说的个人电台,发射机后面是一套闭路电视系统。

46、但格林仍嫉妒得发狂,他软磨硬泡,甚至拿刀架在脖子上,强迫凯瑟琳和自己结婚。

47、伟大的作家经常有很多感悟,那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本质的一个表述,但是你看哪个很伟大的作家过的很开心,没心没肺的样子呢?只有痛苦才能让人沉思。

48、界面文化:办杂志是20世纪以帕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介入现实、采取行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你也曾担任《回归》杂志的副主编,后来又创办了《自由文艺》。但2000年后,墨西哥文化界开始分裂,在网络视频等新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杂志也失去了从前的影响力,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在行动的呢?他们还能获得前辈那样的影响力吗?

49、这两句话连起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母亲人生的开端和结局,这是马尔克斯一贯的风格——从生中看到死,从死中看到生。同时,第二句话既承接一段又像是老马新书的开头,在读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老马将倒叙转为了顺叙。

50、事实上,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可不只是他独创的经典开头,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一种让中国作家不断提起并重复模仿的奇特景观。在许多的小说中,都能找到马尔克斯的影子。

51、为了摆脱孤独,族长对“合法”的妻子莱蒂西娅·纳萨雷诺言听计从,却不知正是这溺爱,将妻儿送上了不归路;

52、《救赎者》一书日前在中国出版。这本书由9篇传记组成,克劳泽借由这几位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对拉美思想史做出了梳理,探讨了20世纪拉美革命困境,思索未来的出路。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通过邮件采访了克劳泽,与他探讨了何为“救赎者”、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权力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试图介入现实所遭遇的矛盾与挫折。

53、阅读那本书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就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能像无限的、丰富的大餐一样,让你的感知、触觉、味觉都能融入进去,真的是一段美的历程。

54、一晃过去五十年,两人在一条船上相遇了,此时的男主角在众人的帮助下终和女主角重温起了迟到50年的爱情。

55、“那天清晨他去了农贸市场,快活地拎回一只活鸡和一篮新鲜蔬菜。他在阳台上把鸡杀了,干得很利索,他的父母甚至没有听到那只母鸡发出任何挣扎的声音。一个礼拜之后,当人们发现他的尸体,那碗鸡血还在阳台上搁着,凝结了一层尘土,像是发了霉的变质酱油。他父亲立即把它丢进了垃圾孔,那只破碗哨一声碎在楼下了。”

56、《百年孤独》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自1967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这本书集合了欲望,权势,孤独以及爱情,通过七代人的家族命运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生活”,并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57、另外,非虚构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世界上没有客观,文学更不是这样。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谈非虚构可能才有意义。谁能说这个水兵说的都是真的呢?因为这个人的幻觉也是真的。马尔克斯把他的幻觉谈出来也很有意思,也是真实的东西。

58、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有你的追求,你有你的生活,为啥给自己找不愉快呢?人家作家也没要求我们现代人跟他一样的生活呀,他只是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残酷,也有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依然还热爱着生活。其次,人类本是群居动物虽然说是独自的个体,也免不了我们需要朋友,需要陪伴的事实。

59、二战期间,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里,他和军情六处的金·菲尔比成为了好友。金是一名双重间谍,是世界间谍史上著名、成功的间谍之一。

60、我的结论是,任何一位批评家,只要他不改变那副教皇般的严肃面孔,依然认为这部小说完全缺乏严肃性,他便不可能使他的读者真正了解《百年孤独》。我这样说是出自内心的感受,因为我憎恶那许多卖弄学识的故事、那许多神圣威严的短篇小说和那许多不是试图讲故事而是企图打倒政府的长篇小说。总之,我所厌倦的是:我们这些作家竟变得这么严肃,这么重要。正是这种般的严肃性迫使我们避免表现多愁善感,过分虚假的感情,粗俗的事物,道德上的骗局和其他许多东西。这一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真实的,但在我们的文学中却不敢成为真实。想想吧,我们怀着良好的意愿搞了这么多年的文学并没有能够用它推翻任何一届政府。相反的,我们却侵入了不受欢迎的小说的书店,并且陷入了任何作家和政治家都不能原谅的境地:我们失去了读者。现在,由于改变了那种作为作家的傲慢态度,我们才开始重新赢得了读者。

61、在家庭里也是因为爱情才能让下一代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关爱,更加茁壮成长。

62、《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主人公圣地亚哥被无情杀害,而迫使兄弟俩举起杀猪刀的,不仅是新娘被退婚的丑事,更是所有人冷眼旁观不作为的宿命使然。

63、至此,中国再也没有了《百年孤独》的版权,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从此以后,国内出版人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漫长等待。

64、他就是“20世纪伟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无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

65、男女之间因为有了爱情,才会结婚去组建家庭;

66、克劳泽:《回归》杂志办了23年,并与其创办者帕斯在1998年一起离世。它是上世纪后一本伟大的西语杂志。《自由文艺》创办于1999年1月,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在数字革命时代的黎明。《自由文艺》自诞生之时起就有数字网站。今天,纸质版的《自由文艺》依旧在墨西哥和西班牙出版,但它主要还是数字化的,依托于庞大的社交网络,在全世界拥有数十万读者。不过,它是一本文化和思想杂志,小众,我们的定位是文学、批评和思想辩论。我想我们在西语国家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这种知识的影响力并不能转化为权力,我们也志不在此,我们希望为读者服务。           

67、战争期间,他潜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东等“世界上原始和偏远的地区”,还靠拉琴卖艺赚钱,把欧洲玩了个遍。

68、关于他的不安,马尔克斯极尽笔墨,不厌其烦地刻画了一次又一次。

69、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入秋的马德里打了几声惊雷,暴雨后异常凉爽。送走几位作家之后写作营的一天又告一段落,驻地又将恢复之前的平静。

70、《百年孤独》中,一个百年历史的庞大家族,全体坠入羊皮手册“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的宿命中,无处可逃。

71、你如果有朋友有人会倾听,有人给你排忧解难,这是你何等幸运能遇到的事。

72、但将军已经认不出他们了,他已经太老太老了。

73、难怪在痛悼亡夫的睡梦中,她想念弗洛伦蒂诺·阿里沙甚至超过她的丈夫。

74、爱情是一件珍贵的奢侈品,需要真情投入,经受风雨侵蚀、波折历练,也需要有甘露滋润。

75、也许这个故事能体现魔幻现实的意义。“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哥伦比亚是有原因的。”美剧《毒枭》开篇就扔下这样一句话,因为古怪的事情总是在关键时刻突然爆发,所以我们错把不可理解的现实认作不可能发生的奇事,而马尔克斯的一生又何尝不充满惊奇,不可一世的年轻作家第一篇小说就遭遇当头一棒的退稿信,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烟鬼却能活蹦乱跳,多次被置于性命堪虞的境地却都死里逃生,因此才活成如今的马尔克斯,我们要感谢命运对他的眷顾,更要感谢命运对他的摧残,如此马尔克斯才算真正拥有了描述孤独和魔幻的能力。

76、“学而优则仕,中国很多作家想通过写作成名,许多人有功利目的。可能西班牙也不例外,许多作家的写作目的并不纯粹。”赵兰振解释道。

77、克劳泽: “68一代”的学生运动肩负着改变墨西哥政治制度的使命。我积极地参加了那场运动,并在其他书籍里讲述了我的经历。当时主要有两种志向:一个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派别和潮流中),一个是民主。我一直在为后者奋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许多同辈人渐渐地放弃了革命理想,并变成我这样的改革派。但在今天的墨西哥,试图效仿卡斯特罗或是切·格瓦拉的革命思想依然存在。

78、“我的父亲也许是个哑巴胎。他的沉默寡言使我家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雾障足有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里我出世成长蓬勃衰老。父亲的枫杨树人的精血之气在我身上延续,我也许是个哑巴胎。我也沉默寡言。我属虎,十九岁那年我离家来到都市,回想昔日少年时光,我多么像一只虎崽伏在父亲的屋檐下,通体幽亮发蓝,窥视家中随日月飘浮越飘越浓的雾障,雾障下生活的是我们家族残存的八位亲人。”

79、克劳泽:我相信除了少数例外,21世纪的拉美知识分子既不是天主教徒,也不相信革命救赎,但自由主义并没有在这些国家扎根。现在大多数人都抱有社会民主的愿景:他们希望国家能有效处理教育、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同时又尊重市场经济。在这一点上,很少有拉美国家是成功的,也许乌拉圭、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做得不错。

80、女主角虽然也年老力衰,还有着婚姻这层限制,但她也欣然接受了对方拖欠了五十年的爱情。

81、“在我们相爱的日子里,我老是试图让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我们的恋情永远不会结束,说有一天我们会结婚。”

82、每一部好小说都是一个关于世界的谜。批评家们凭着自己的责任和勇气承担起了破解这些谜的重要任务。应该希望他们去做。当然我不是指《百年孤独》中那些带有私人特点的、只有我的亲密朋友们能够发现的大量隐语:每个日期和某个人的诞辰对应,某个人物的气质和我夫人的气质相同,某个人给他的孩子取的名字跟我的孩子的名字一致。诸如此类,不止千百例,只是简单地读小说是不可能发现的。然而,使我吃惊的却是,在小说出版后我自己发现的四十二个矛盾中竟没有人指出一个,也没有人发现意大利译者给我指出的那六处严重错误。关于这些错误,无论在再版书还是译本中,我都未加校正,因为这样做是不诚实的。

83、马尔克斯给了《族长的秋天》极高的评价:“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 

84、书中大的彩蛋莫过于马尔克斯对他家人和家乡的描写。马尔克斯出生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中,家族里各色各样的人为马尔克斯的小说提供了足够的素材,经历内战洗礼的外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打理整个家族上上下下的外婆“乌尔苏拉”,贫穷但正直多情的爸爸“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吃墙皮的妹妹“丽贝卡·布恩迪亚”等等,当然还有家乡阿拉卡塔卡为“马孔多”贡献的一切。但马尔克斯并不是把现有素材拿来描写,而是将几个人的故事捏到一个人身上,材料的再组织使得命运看起来更加离奇多变。

85、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岁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86、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曝料说,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经典”)总编辑陈明俊就是因为想要出版《百年孤独》这本书才进入的出版界。

87、不幸的是,马尔克斯描写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充满了战争、瘟疫、偏见和虚伪的世界里的“爱情”。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爱情这个属于未来的“现实”,只能是一种脱出常轨的激情,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常轨就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偏见,就男女两性关系而言,常轨就是和谐稳定的体面婚姻。

88、梁鸿:《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面的孤独是实在的孤独,是有具体细节的,是人在面对具体困境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他自己。在这本书里马尔克斯很少升华,也没有抽象出特别大的人类命运。但当你读到《百年孤独》的时候感觉不一样,那里面每个人的孤独既有实在的原因,同时又是命运所致,这种命运背后又有历史的、文化的原因。包括他写了那场下了三年多的大雨,在大雨中被杀掉的人都被冲走,实际是有很大的隐喻在里面。对大陆的入侵,在这场大雨中消逝。这种孤独也是自制的孤独,所以马尔克斯后期的孤独跟早期不一样,这也是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从早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孤独,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境遇,到了一个大的文化境遇,他实际上在慢慢地扩张人的处境和扩张他自己内心对于孤独的理解。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写这些,包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在写整个社会每一个人是在孤岛的状态。

89、这话不假,马尔克斯从大学起就沉迷于格林的小说,表示喜欢他所有的书:“格林是我读得多、认真的作家之一。”

90、故事讲到后,不由得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悲凉,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91、恐怕不会再有人如马尔克斯一样大胆地在自传中填满魔幻现实元素了。这真实吗?不真实吗?其实人生、命运本就奇特,现实要比虚构离奇,而那些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魔幻现实韵味浓厚的段落,在你读过这本自传之后,就会蜕变成言之凿凿的纪实主义,细节之生动,人物之丰盈,让你赞叹:如此钟情于孤独的马尔克斯自己并不是活在孤独里,而是活在绵长而古怪的记忆中。如果你用心读过马尔克斯的小说,那这本自传一定令你爱不释手,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彩蛋足量的解谜书,小说中的形象此时在自传里活灵活现,小说中的桥段化身自传里的关键词,它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灵感来源,更记录了那些值得被讲述的魔幻·现实!

92、同加莱亚诺所代表的“依附理论”(中间的剥削外层的,例如欧美剥削拉美、拉美城市剥削农村)对照来看,克劳泽对拉美苦难的追因诉诸于内。这位研究拉美知识分子的历史学家出生于1947年,他积极参与到1968年墨西哥城那场激情洋溢的学生、工人运动中,却不愿被归入有左翼倾向的“68一代”。他在《救赎者》中对革命流露出的怀疑态度早在青年时便已产生,一些学者认为他在70年代便转向自由主义,他自己也声称,在那场运动中他追求的是民主。

93、“文学引领我们去触摸自己的灵魂。一切美好的文学就像天空、鸟儿、花儿一样自然的存在,是心灵的面包,是每个普通灵魂的需要。文学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心会感受的到,文学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94、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丽贝尔;奥雷里亚诺上校;蕾梅黛丝.莫斯科特

95、少年时代心造的爱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一对濒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寻找并发现了它的全新的意义。这个令人惊异的故事里充满了一切由于爱情而变得荒诞不经的胡话、痴言、谵语,在那个像得了霍乱症一样的恋人的乖张与惊惶里,那种一般说来显得如同爱情一样非现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却成了的真实——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的那句毫无疑义的谎言一样自然而真实。

96、哈维尔·佩雷斯·巴里卡莱特,文学博士,诗人。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作家之一。

97、事实上,倘若批评家不落入圈套的话,我玩的小花招是没有害处的。可惜对这些批评家来说,落入圈套要比深入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更容易,而真正的关键无疑是在作品中。比如说,许多批评家总是以不公平的态度对待阿玛兰达·布恩迪亚这个人物,甚至认为她是多余的。只有德国人欧内斯托·沃尔凯宁从她那种乱伦的决定性因素出发,给了她以正确的解释。似乎阿玛兰达真的具有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能力来孕育一个使家族断子绝孙的猪尾儿。她失望的原因是每次机会她都缺乏正视自己命运的勇气。

98、在死亡面前,他们爱情的现在性,人性中的真挚性,全抛开一切杂质而迸发。

99、克劳泽:这是九篇传记,但传记主人公们的生命却因历史救赎的思想交织在一起,这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激励着他们的生命。在博尔赫斯身上就看不到这个主题,因为他怀疑任何形式的宗教或历史救赎。这个主题在聂鲁达那里倒是有深刻的展现,我本可将他纳入其中,与帕斯构成复调,但我没有做,因为时间不够,我不能再把这本书拉长了。至于富恩特斯,他生命中的某些时刻的确有过救赎者思想,但这些想法都是肤浅的,与略萨、马尔克斯的深度没有可比性。我错过的主要拉美“救赎者”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但他值得用一整本书来讲述,目前我们仍然没有一本好的卡斯特罗传记。

100、阿来:他每篇小说中的孤独原因其实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政府有给他承诺,他不是期待远方情人的来信,也不是期待过去旧情人的消息,而是期待政府通知他从今天起可以拿补助金退休金,所以老上校整天都在等这样一个东西,他的孤独其实是社会不公的原因造成的。但到《百年孤独》马孔多里头的那种孤独感,可能就是因为历史、社会等各种各样认知综合起来,有点接近宗教感的那种宿命感,那种孤独感更深刻、更刻骨铭心。《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被杀掉的人也很孤独,所有人都跟他传递消息,可他就是听不到,后连他母亲都不能救他,在后可以脱逃的瞬间,因为错误的理解把命运之门关上,让这两个兄弟把他杀死。如果说这样的孤独感是他作品当中某种一以贯之的东西,确实你会发现,越发展越深刻。当然后还是《百年孤独》当中那种孤独感,可能更强大。

10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相似,所以难舍难分”

102、在这些煌煌之作中,令人遗憾也令人惊喜的是仅有一部来自东方——它就是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解密》。

103、两年后,格林顺利完成了潜伏任务,回到英国重新开始。那本进入20世纪20强间谍小说的作品《哈瓦那特派员》,就是他个人经历的好写照。

104、看多了大师的小说,这本“非小说”不禁让读者更加好奇与期待。昨天下午,第17届“相约北京”艺术节联合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活动。现场邀请了著名作家阿来、李敬泽、梁鸿等,与读者分享他们阅读马尔克斯的心得与体会。

105、学生对《百年孤独》颇有点心生敬畏的感觉,总表示不太读得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