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著作
1、在这份经书中,体现了乾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当然这些并不是乾隆的目的所在,透过这些表面的艺术形式,我们会发现蕴藏在其中更为重要的用意和思想,那就是乾隆如何敬佛和如何表达其虔诚信仰和佛学修养。
2、《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佛经经典著作)。
3、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做“人”字形搁置。
4、修学八正道,是实践而不是学理的知识,但想要正确地应用「道」,需要有准确的了解。事实上,「正确地了解八正道」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它是第一道支「正见」的一个面向,而「正见」则是其他道支的先驱及引导。因此,虽然刚开始修行八正道时的满腔热情,可能会使人认为:学理的了解,是个麻烦的干扰而搁在一旁;但深思后将会发现,「正确地了解八正道」,是修行终成果所不可或缺的。
5、《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6、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
7、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欢迎缘主共同分享感悟与心得
8、《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
9、请各位读者对着经文名称或书名即点即读,亦或者对平台输入以上对应的经名或书名作为关键字亦可察看完整全书~
10、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11、经常诵读《华严经》会有很大的功德,而且通过诵读这部经书,可以开发智慧,明白道理,如果能够读懂,并行持,对于修行裨益很大!
12、《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是书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13、 https://www.dhammatalks.net/indexhtm#Chinesewiki.sutta.org
14、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15、望喜爱国学者购买阅读,支持博主在民间弘扬国学,是善举,也是修行。因为,国学是大家的事业。
16、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17、另外,《法华经》善用譬喻,有所谓“法华七喻”之说。佛陀用精妙的譬喻,以权显实,为众生开示大乘法门的种种要义。诵持《法华经》,能为众生树立起大乘道心,对菩提佛果生起不退的信心。
18、佛教典籍共分为经、律、论三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收藏的含义,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经是释迦本人所说的教义;律是佛陀为教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其解释;论是为阐明经、律而作的各种理论的解释和研究。尚有一部分佛教僧侣、学者对三藏所作的注疏、撰述,称为“藏外典籍”。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
19、 菩提长老是来自纽约市的一位美籍佛教僧人。西元1944年出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1966年,取得布鲁克林大学哲学学士之学位。1972年,于克莱尔蒙特研究所完成哲学博士学位。
20、佛陀教法的核心可以用两个主轴来总括:四圣谛及八正道。前者涵盖教义面,它所引发的主要效应是智慧;后者涵盖广义的戒律面,它主要的要求是修行。在教法的体系中,这两个主轴连成不能切割的整体,称为法与律,即教义和戒律,或简称为「法」(Dhamma)。以下事实了「法」的内在统合性:四圣谛的后一谛—道谛,就是八正道;而八正道的第一道支——正见,则是对四圣谛的了解。因此,这两大主轴互相贯通,彼此含摄——四圣谛的理则包含了八正道;而八正道包含了四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