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 梁启超此番感发正是他流亡日本之时。在此前几年,轰动全国的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梁启超本人与康有为逃亡海外。此时,他痛定思痛,重温曾国藩的成功之路,旨在以曾氏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勉,并鼓励“吾d之真有志于天下事者”,战胜失败后的沮丧情绪,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以百折不回的毅力肩起民族救亡的重任,实现变革中国社会的理想。(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2、而左宗棠虽然有收服西北边疆之功,但是在清政府看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比边疆地区的叛乱威胁要大的多,所以两者功劳无法相提并论。
3、可真谓智商一般,作为儿子的曾国藩同父亲有着相似的遭遇。参加了6次乡试,依然没有考中秀才,大家都规劝曾国
4、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
5、 满女12岁时,曾国藩给她看相,然后很满意地对夫人说:“满女是阿弥陀佛相。”曾国藩看得很准,小女儿果然在几个兄弟姐妹中为长寿多福。
6、后人在讨论清末历史的时候,也始终绕不过曾国藩,细心的用户也发现了吧,官窑君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总是以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为题材,今天官窑君就再次与大家一起聊聊曾国藩。
7、后期清末的精英大部分出自他的门下,曾国藩两大历史遗产都改变了大清朝的命运。曾国藩为了解除清朝贵族集团的疑虑解散了湘军,但解散后的湘军散入民间建立了很多反清秘密社团,后来成了满清的掘墓人,辛亥革命跟旧民族主义革命跟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着湘军的影响。
8、道光六年,十四岁的曾国藩便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取了第七名。道光十年,十九岁的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次年又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清朝的秀才只是获得了进入州府学习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取得要求学员通过童子试,也就是曾国藩十四岁时参加的那一场考试。而只有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当年的乡试,所以可以理解成曾国藩在二十一岁时考上了高中。
9、有个故事讲到他小时候晚上在书房背书,这时一个小偷来偷东西,他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还在背,小偷实在不耐烦了,就出来说,“我都早能背出来了,你怎么还没记熟?”,虽然是个笑话,但至少能说明他的用功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0、说曾国藩是屠夫,主要和镇压太平天国有关,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纵容湘军烧杀抢掠!典型的是,曾国荃攻下南京,将百万军民,全部屠杀一空,史无前例的犯罪!让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却出于曾国藩的授意和鼓励!
11、第曾国藩放纵湘军抢劫,屠杀平民。公允的说,这个责任也不完全在曾国藩身上,但作为湘军统帅,他确实要负主要责任。湘军不是国家的军队实际上是曾国藩自行组织的私人武装。因此军费都需要曾国藩自己筹措。曾国藩当然不可能一个人供养这么庞大的军队,因此只能使用战争结束后允许士兵抢劫的方式来给予士兵补偿。清政府对此是放纵的。自然也是负有责任的。
12、其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这些书是曾国藩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的,从北京运到湘乡山沟,历经艰辛,方显宝贵。曾国藩的公记藏书楼,曾纪泽的朴记藏书楼,曾纪鸿的芳记藏书楼,都曾雇专人管理。曾纪泽在家乡待到39岁才出来做官,靠自学的英语获得留欧公使一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父亲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遥想30万册的藏书楼,我真想就留这里当个图书管理员,可惜已经是楼在书空。
13、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天津当地的百姓,认为他是办事不利,暗中勾结法国人,卖国求荣。
14、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15、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首先得力于他的修身克己之功。他说:“在中国近世,勋名赫赫在人耳目者,莫如曾文正。试一读其全集,观其困知勉行、励志克己之功何如?天下固未有无所养而能定大艰、成大业者。”(4)他高度重视曾氏严于律己、持之以恒的修养工夫,说:“曾文正生雍、乾后,举国风气之坏,几达极点,而与罗罗山诸子,独能讲举世不讲之学,以道自任,卒乃排万险冒万难以成功名。”(5)又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填日记数条,书数页······自流俗之人观之,岂不以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6)
16、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17、皇室跟满清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次的伤害着中华民族,一度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阻碍,却是曾国藩的湘淮军系统,一直力挽狂澜,扛起了正在风雨漂泊中的中华民族。
18、历史给了曾国藩一个机会,也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个机会,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9、曾国藩跟这些当时世界上的人物比起来,落了下风。
20、之后曾国藩带领湘军的屠城行为,我个人看法,也是让他背上骂名的原因之打仗归打仗,但连带着手无寸铁的穷苦百姓也惨遭殃及,这实在太不人道。
21、 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
22、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曾国藩的资历要比左宗棠高的多。
23、第三人和,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曾国藩已经组织了一大批人才,一大群人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24、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为民众请命的器度。也就是说,我这条命是为民众服务的,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为了民众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25、就拿天津教案来说,在案件发生后,整个清廷内部的官吏们几乎都在互相推卸,让谁去,不是说身体抱恙,就是名声不好,唯有曾国藩的话语权还算重,百姓也都算相信他,所以平常干事儿多的人,很容易就在某些关键时刻被人为的推举上去,从而迫不得已成为某个事件里的重要角色。
26、 曾国潘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27、如果要选一位人生向导,曾国藩可谓不二之选。
28、同理,有人骂曾国藩是大汉奸,但也有人夸他是救国英雄,之所以评价不同,无非大家所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甚至是素质层次的不同,看待一个人也不同。
29、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
30、 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
31、建立在踏实的基本功上,别人也许会走捷径,但他不会,而且,曾国藩从小就饱读诗书。(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在京为官阶段曾国藩考中进士后,被分配到了翰林院。进京之前,曾国藩从家中携带了大量的银子。看到这,好多人就开始纳闷了!进京为官,还要自带银两,可真谓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32、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33、他的学生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34、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品德高尚。
35、 梁启超认为,曾氏不仅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善于推己及人,“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7)他说“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厉地约束自己······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般人出来收拾了。所以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罗(泽南)一般书呆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8)
36、可惜曾国藩不是第一等的英雄,到底不过是地主阶级的厉害的人物。
37、若曾国藩,能够力挽狂澜战胜清朝,建立汉人王朝,以曾国藩的学识以及湘军刚刚崛起的旺盛生命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一定能够联手建立一个世界第的强国。
38、由此可见,曾国藩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虽说日子过得不好,但也坚持了下来,曾国藩的人生信条是:尚拙敬业明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当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步步紧逼的时候,曾国藩主动请命,创办了湘军。然而,这支部队的经费自理,且不属于正规军的范畴。
39、那么,曾国藩为何这么残忍呢?纵观古今世界,除了曾国藩,有哪一个人如此禽兽的对待同胞!关于这一话题,有三点值得一提!
40、曾国藩慧眼识珠,像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一批晚清重臣,都是在他的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清王朝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子,开创了无数个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41、如果以当时世界的历史人物来看曾国藩,我们可能会对曾国藩有不同的见解。
42、由此可见,我们要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上下功夫。人一生当中离不开学,问,思,辩,行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归结于使糊涂者弄明白,使柔弱者变坚。天下的事情,若没有志气就不能做成,做事不坚强就不能成功。
43、同治三年,其夫人、媳妇、女儿来到江宁督署,署内“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堂堂督署后院而终日纺车之声,贵为总督家属却须自纺棉纱,曾国藩治家之严,其家风之淳厚,由此可见。
44、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
45、给自己的薪水压根就不够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员,来京求自己办事时,象征性地收点小费,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曾国藩后来回忆道,
46、他的朋友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47、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
48、只有这样才是圣人一般的品德,才会成就称霸天下的大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生育了我,才愧为天地之间是一个的人。
49、 在一部风云迭起的近代史上,曾国藩与梁启超是两位接踵而起、引人瞩目的人物。两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为旧制度与纲常名教的维护者,位高权重的理学名臣;一为变法维新的志士与启蒙思想家。但梁启超对曾氏非但无一贬语,而且评价极高。他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1)
50、湘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近代化军团的建设标准了,与当时列强的军队相比,也并不逊色。
51、1867年中华之大敌日本还没有开始明治维新。后来,明治维新
52、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这么一个曾国藩,即:为了达到圣人目的,行事不择手段,即便禽兽之举,也敢坦然使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择手段,是对下面不择手段,但对皇帝等还是很恭敬的,争做一枚好奴才!因此,从结果上看,曾国藩好像成功了,但从过程上看,曾国藩和古代圣贤相差甚远,至少古代圣人可不敢屠杀无辜百姓!显然,曾国藩是一个伪圣!如今,我们可以赞同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但却应该反思鄙视他的行为!如果不加分辨的粉曾,那么可能无益有害!
53、看过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你会对作者的功力叹服,用一位读者的话说:“生动太低估这本书了,只能说是三维也能用二维表达。”
54、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55、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56、1864年德国还没有统一。铁血宰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德国
57、太平天国运动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迫使满清贵族放松了一部分权利到汉族或者先进力量手中。
58、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59、 首先,这种评价是要引起国人对改良与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视,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60、著书立说上,曾国藩全集厚厚的几十本,范仲淹一片岳阳楼记还是显得单薄了些。不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立意还是好一些的。
61、当时人心思汉,不管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还是他的武将谋臣们,无一不想推翻满清贵胄。曾国藩若是不仅仅计较于个人生前身后名,不为了他的阶级考虑,不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而是起兵反清,一定是灭清王朝如秋风扫落叶。
62、(PS:再补充几句,线上专栏《领导者曾国藩》,也是血统醇厚,学习曾国藩的好工具,浅白易懂,获得感强,期待你的关注)02 大人物,多性格厚重、寡言
63、慈禧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64、第一天时,太平天国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消灭了清王朝的军队系统。
65、他给我的启示,就如同毛主席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才叫高明,才叫有学问。人一旦有了学问,就如同显微镜一样,将问题的实质看得一清二楚,只要一清二楚了,处理问题方可正确,只有处理问题正确了,才能化解矛盾,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这样才有口碑,才有尊严。下面再说强;人生需要坚强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学,问,思,辩,行五者,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66、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67、第曾国荃血屠南京之后,舆论一片哗然,但曾国藩却不管不顾,反而还说了一句话,即:“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就是把太平军活动范围内的无辜百姓,都全部杀光,这样太平军就犹如“无水之鱼”!显然,这一政策简直是丧心病狂,比日本人还要残忍!
68、(1)毫无疑问,曾国藩的这一系列行为,已经不能用军事和战争来说明了。史学家范文澜对曾国藩行为的分析,认为曾国藩的政策是“兽性报复”!
69、首先是官方层面。这个已经有了定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个55开的定位。用比较学术的话讲就是,既肯定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对他镇压农民起义,屠杀普通民众进行批判。
70、 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钝拙”
71、首先,由于曾国藩对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坚决,进一步延续了清朝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延长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
72、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73、做事,要用踏实的办法去做,用老实的办法去做。要用彻底的方式去做,要做就从根儿上做起。这是他为人处事的大的特点。
74、当时的统治者呢?慈禧跟满清贵族为了一己之私,下旨让李鸿章以北洋舰队一己之力对战一个国家日本;慈禧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不知天高地厚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何等的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