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体名词解释
1、《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2、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3、《九辩》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的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东汉王逸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
4、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1分);(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2分)。
5、17孔尚任等古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在孔子故里。
6、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7、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8、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用。(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1分);(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1分)。(3)罗敷所夸之夫越,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1分)。(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2分)。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12、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3、2018《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整理。记述战国谋士游说或辩论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文思开阔,寓意深刻。其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说理论辨,言辞犀利精辟。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多样化修辞手段,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搜神记》:《搜神记》是干宝的代表作,主要辑录神仙鬼怪的故事,也有一些没有故事性的琐碎记载。《搜神记》的主要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但也记有一些不怕鬼、捉鬼、杀鬼的故事,借此反映了人们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苦吟”: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14、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15、《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16、主流媒体需及时关注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面对公众质疑给予及时回应。民间舆论场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传播,可以广泛而随意的传递信息,并迅速蔓延。官方舆论场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中显得被动而弱势。尽管如此,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对民间舆论的收集与分析,密切关注民间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民意”,让议程设置与网络舆情进行互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对民间舆论场实施重点有效地引导,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扭转僵局,化被动为主动。
17、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18、晚唐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19、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0、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认识。
21、《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22、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要点):《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23、《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24、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25、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
26、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27、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3分)(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分)。(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29、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0、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
3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32、《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33、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映射,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际间的重新组合,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尽管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其舆论议题根植于社会现实。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舆论有重合部分,两者重合交汇的部分越多,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越有利于舆论引导。
34、《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35、《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36、答:《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37、1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忧生之作,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对生命不自由和生命活力不能张扬的痛苦,表现由此而产生的旷达不羁、慷慨悲凉之情。
38、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39、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