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文案9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7 09:15:04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1、导弹(guidedmissile)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

2、张爱萍提出写1964年,刘杰建议写“1965年,争取1964年”,刘西尧同意刘杰的意见。但张爱萍还是坚持写上“1964年进行核爆试验是可能实现的”,他说,既然有把握,为什么往后推?

3、二机部作为当时制造核武器的主管部门,除从科学院调去一批专家外,还从一些高等院校调去朱光亚、周光召等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我国核弹发展事业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体制的保障和集体的力量,才使得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这一发展过程,创造全世界范围内时间短的辉煌计录。(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4、1970年4月24日21时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5、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d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6、“两弹一星”不仅为中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7、“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d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8、当时接受记者采访,于敏指着报道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9、于敏曾被日本原子核物理专家朝永振一郎赞誉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钱三强之所以把于敏从北京大学调入原子能研究所,就是为了加强氢核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先期预研,为原子弹成功后继续发展氢弹进行超前准备。在钱三强主持下,以原子能所“中子物理领导小组”为名,组织于敏、黄祖洽、何祚庥等开展基础研究,为后来的氢弹研制作准备。

10、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1、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12、  宇航员和航天员都是指曾经到达太空工作的人员,载人航天需要人工操作的任务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这两个称谓媒体上都有用到,但我国航天界专业人士都用航天员这一称谓,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渊源呢。

13、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4、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5、1964年初,谢建源响应时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李觉“到‘前方’去,到‘草原’会战去”的号召,3月到了“草原”,4月被派往404厂实习。

1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10月16日研发成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原子弹属于核武器,杀伤力大,是守护民族、安全的关键,原子弹的出现,让其它国家不再小看中国,称为我国为坚强的后盾。

17、(答案)C。长征是我国系列航天运载火箭的名称,嫦娥工程是探月工程,神州是我国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名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东方红1号,故选C。

18、原子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新式武器。由于它威力巨大,一经使用就震撼了世界。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扬言要用原子弹封杀中国,并在日本部署核武器。

19、1958年,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图/新华

20、“暴风骤雨”后,“光腚屯”是如何成为“亿元村”的

21、这一时期的“两弹一星”工程,原子弹、导弹、氢弹和探空火箭及卫星发射工作相继或同步展开。但是,从性质和功用来分,“原子弹和氢弹”可以用“核弹”来统称;导弹和探空火箭在钱学森的主导下共同发展,探空火箭则是我国人造卫星项目的必然组成。因此,这一时期,“两弹一星”工程中“两弹”用“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来表示则比较全面。特别是导弹和探空火箭(后称为运载火箭)作为核弹投送和卫星的运载工具,是“核弹”武器化和“一星”升入太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后期国人将“两弹”明确为“核弹和导弹”是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根据的。

22、正是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干劲,硬拼无数个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铀简法生产厂。

23、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24、21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25、这个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拍摄照片的绝密会议,可资佐证的是总理写给主席的一份报告,以及后来会议亲历者的回忆。

26、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27、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28、“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29、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d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0、10月19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国防工办关于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和原子弹研制情况的汇报。

31、第二天,阅后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批示中,他在“1964年”“少奇同志已原则同意”和“好是总理抓”下画了道线,在、富春、张爱萍三个人名字下画了线,还把王鹤寿的名字勾到了前面。

32、A.长征1号B.嫦娥1号C.东方红1号D.神州1号

33、对此,元帅说:“我们现在需要科学技术,就像1927年需要一支人民军队一样,‘两弹’不应下马,应该攻关。”

34、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60年12月底开始氢弹预研,但因为经费原因,只能开展理论研究。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指示他们:“第一要省钱,第二要省钱,第三要省钱。”

35、众所周知,在当时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核大国对相关技术更是保密。时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的于敏和同事们凭着造“争气弹”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36、未雨绸缪,“国产土专家一号”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37、氢弹研制攻关中,102车间的主攻任务是研制生产出合格的轻(热核)材料部件。当时,谢建源和团队连听都没听说过轻材料,文献资料上也仅有关于这种材料理化性质的简单描述。没有试验方法可借鉴、没有试验的仪器设备、也没有试验的场地,什么现成的条件都没有,谢建源和团队就自己创造条件,自己改装设备。比如,在进行轻材料的粉尘爆炸试验时,拣来废弃不用的手套箱,用它来模拟机加工时的密闭工况,配合当时一种较为简陋的橄榄型吸尘器进行爆炸试验。

38、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39、1961年1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把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叫到办公室,严肃、秘密地告诉他,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这次谈话,改变了于敏的人生道路。一个月以后,35岁的于敏被正式任命为“轻核理论组”的副组长。

40、至于经费,报告测算:共需人民币787万元,折合为110万卢布,120万美元。

41、苏联撤走专家后的工厂(图片来自中国军视网)

42、仅仅26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卷起沙尘,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戈壁滩。

43、张爱萍说自己“只知道山药蛋,不懂原子弹”,建议请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曾就读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刘西尧一起参加调查,军委同意了。出发前,他还专门去见了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请他赐教”。二机部部长刘杰陪同参加了这次调查。

44、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45、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46、同时,它的研制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探索了工艺流程,培养了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47、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48、4月19日,中央决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由担任组长,统管财经工作。提出,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将基本建设投资由1961年的13亿元减少到1962年的6亿元。

49、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弹一星”是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它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0、“两弹一星”明明的是“两弹”,但是,为什么会有原子弹、氢弹、核弹和导弹“四弹共存”的疑惑呢?实际上,上述“四弹”都蕴涵在“两弹一星”的概念之中,只不过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侧重点或提法的不同。

51、当时,大家全身心投入,每天早起就往车间走,在车间洗漱后到食堂买二两稀饭,吃个烤馒头片即投入工作,晚上都在办公室学习、整理实验数据等,基本要到十点后才回宿舍。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但没人觉得单调。

52、“搞原子弹,我看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53、“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4、钱三强(1916~190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5、6月8日下午,在杭州召见杨成武、等,听取东南沿海形势的汇报。他说:“对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这是对“两弹”应继续攻关的第一次明确表态。

56、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

57、“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d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58、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光辉成就。要问“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许多人都回答说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59、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由18个厂区组成。

60、办公室原主任周均伦曾著文表示,在他看来,对继续攻关两弹的犹豫,就是从此时开始消解的。

61、网上主题队课第十集将于下周一(5月17日)同一时间发布!敬请关注!为做好网上主题队课的中队学习情况数据收集,包括观看率、完播率等,请学校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也可通过访问“四川省少先队网上服务平台专区”,登录中队账号后完整观看。

62、1967年6月17日,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照片

63、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四个班129名同学做了一个决定......

64、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65、“两弹一星”背后,更多的是数以万计的无名英雄。

66、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我国初是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称为两弹一星,后来改成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核弹不仅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包括中子弹。

67、1962年8月,参加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刘杰向中共中央和写出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迟1965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总体目标,得到的首肯。回京后,刘杰主持二机部d组进一步讨论修改,并经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审阅后,于9月11日以二机部d组的名义正式上报中共中央。

68、设备不足、人才不足,建设者们只能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建矿早、当时出产铀矿井铀矿石多的七一一矿工作人员,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包括长眠于此的74位为找铀采铀捐躯的勇士。

69、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许多人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70、11月14日,经共同商量,以张爱萍、刘西尧的名义,向中央写出了《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7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领导们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72、根据协定,苏联将通过提供原子弹、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等形式,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其中,明确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的研究和生产,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等条款。

73、从1970年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74、切屑处理重要,它不仅影响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也是今后要进行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75、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76、主席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几次都明确指出要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和导弹。1955年1月15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他指出:“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77、1954年,我国在广西发现了铀矿床,中国有了自力更生发展核工业的基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此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在这个阶段,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中,原子弹和导弹项目是重中之重。

78、这封“绝密件”,从1961年11月起,一直压在了的案头。

79、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d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81、在这个体制下,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就像原子核在高速撞击下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82、  我国初是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称为“两弹一星”,后来改成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核弹不仅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包括中子弹。中子弹亦称加强辐射弹,是一种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威力为千吨级的小型氢弹。核弹作为威力大的一种弹头,是战略导弹具威慑力的战斗部。

83、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84、“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d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85、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d中央领导集体。

86、中央专委主任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正如所说,这个重担非他莫属。专委会拥有7位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兼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兼中宣部部长)、(兼国家科委主任)、罗瑞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7位分管部领导: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核工业部部长刘杰、航空工业部部长孙志远、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化学工业部部长高扬。

87、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8、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直到生命的终点,他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核武器研制水平,尽早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要落下。

89、主张下马的人说,研制原子弹困难太大,苏联的援助没有了,技术上有很多困难,国家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搞两弹花钱太多,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会影响常规武器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应该暂时下马,等国家经济好转后再上。“不能为了一头牛,而饿死一群羊。”这样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90、张爱萍将军遇到焦虑的事时总爱用他的四川家乡话说:“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但滚油煎的时刻,也是转折的时刻。两弹一星事业,即将峰回路转,惊天一响。

91、报告共约5000字。它有别于以往向高层行文的惯例,更像一篇学术论文,充满了数字和技术名词,带有明显的项目可行性论证书的特点。

92、1960年2月,中央军委确定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提出“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的要求,得到的认可。中国导弹的研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93、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发言了,他说,原子能工业的现状究竟如何,是上好还是不上好,是否把情况摸清楚以后再定。表示同意的意见,等调查清楚后再定。  

94、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为不影响苏、美、英首脑关于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日内瓦谈判,“暂缓”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因此后来颗原子弹代号“596”,也叫“争气弹”)。随着中苏全面交恶,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停止执行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原定一切设备材料的供应。

95、于敏先生(右)与黄祖洽(中)、何祚庥先生(左)在一起(1993年)

96、“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还是导弹和核弹?

97、于敏完成的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