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文案87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7 08:13:59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1、网络诗歌兴起后,中国新诗才朝新汉诗方向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是应运而生的,活跃在当今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笔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并产生了相当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诗歌文本,标志着新汉诗开始走向成熟,中国新诗进入全新的新汉诗时代。(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是在回到徐志摩第三次欧洲巡回演出的路上拍摄的。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在英国哲学家拉塞尔的家里待了一晚之后,没有人事先注意到,一个人静静地来到剑桥寻找他的英国朋友。

3、1918年,22岁的徐志摩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0年又赴英国留学。在著名的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留学期间,特别是在剑桥生活的那一段时间,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民主政治观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所以,在他后来的生命旅途中,对康桥一直情有独钟。他认为,康桥是培育他思想的摇篮,只有在英国,才真正找回了自己的“性灵”。他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是徐志摩“心爱的地方”,是他魂牵梦绕的“圣地”。在他的一生中,专门为康桥写的诗文有三个名篇:早期的诗《康桥再会吧》是热恋之际的留别;中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久别后甜蜜的回忆;第三篇就是《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4、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而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再糅合诗人个人的情感与丰富想象,很快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从诗歌再现的现实图景看,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统题材的再写。诗人采用平实朴素的语词,通过对垃圾堆旁一群赤贫男女老少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穷困者的生存处境。在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诗人在描绘穷人的悲惨时竟用了调侃嘲弄式的喜剧笔法,特别是结尾时将几条黄狗的形象嵌入在垃圾堆上奋力拼抢的人群中时,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也是这幅贫困群体的劳动图。(3)

6、《再别康桥》中的一系列意象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7、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8、Evensummerinsectskeepsilenceforme 

9、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0、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朗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博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11、(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12、徐志摩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几乎没有两首诗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诗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现较为鲜明的语言音乐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预料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以语言传达诗歌主题情感,以诗歌内容为语言音乐形象标题,以诗歌语言为节奏和旋律作注,使音乐化语言形式由抽象而具体到与情感同等的地位,这就是徐志摩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13、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14、康桥的笙箫,断桥的别离,廊桥的遗梦,鹊桥的守望,给我们留下太多美好的遐想。徐志摩到康桥寻找旧梦,同时也在向往事告别。“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也告别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短暂传奇的一生,留下不朽的美文诗篇,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5、节奏上,全诗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节,双行三个音节(7节稍有变化),形成音节的波动状态。再加上“轻轻”“油油”“软软”等叠音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诗的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后一节,又以三个“悄悄的”音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先生“诗话人生”的好描述。

16、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首要的。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他强调: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17、SilentisCambridgetonight! 

18、美是徐志摩诗歌的大特点,美的形式、美的风格、营造美的意境,这种美的诗风一方面来自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于他诗歌美丽的外表。他是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要实践者和发展者。《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

19、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20、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因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千古绝唱。

21、(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22、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23、音乐美是徐志摩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24、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3行稍短,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25、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营造而出柔美幽怨的意境。

26、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27、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华夏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诗歌文明历史的灿烂和辉煌。根据诗人原野牧夫所提出的新汉诗概念,中国诗歌也就叫汉诗,它包括古汉诗、新汉诗两大组成部分,古汉诗是从诗经开始,经历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及民国时期诗词等,是包括诗、词、曲等诗体诗体形式在内的古汉语诗歌,曾涌现出唐诗、宋词所形成的两座巅峰,但随着汉语言语境的变化,再难出现艺术上更大超越。新汉诗是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汉诗通过新诗革命进入了全新的现代时期,来自西方的诗歌艺术形式开始进入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形成一种有别于古典格律诗词的自由诗体,文学史上称作“新诗”。经过新诗启蒙、台湾现代诗运动、现实主义诗歌、朦胧诗崛起、新生代时期等近百年的发展,经过几代诗人的艰辛探索实践和不懈努力,汉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现代化,通过西方诗体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并且广泛吸纳古汉诗传统艺术和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诗歌艺术技巧,开始逐渐形成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汉诗——新汉诗。

28、所谓建筑美,三句诗排在前面,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29、本诗的结构,读者也不难发现:首尾呼应,同中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有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显得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乐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意境缠绵,余响不绝。

30、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31、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2、如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它突出地显示了徐志摩诗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在这首诗中,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直接抒发对象的,但在诗中心中,康桥已经化成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愈浓,笔下愈潇洒,对康桥的惜别之情,被诗人化作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在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一种悠远而又执著的意念;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而性灵却天长地久。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也美在音韵,美在结构。全诗七节,韵律舒徐轻盈,首尾两节意象重叠,在回环反复的旋律中,诗的主题一再重复,深化,一曲奏罢,余音犹存。

33、A、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4、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35、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36、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才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7、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8、AsquietlyasIcamehere;

39、(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40、意境创造的成功,是与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分不开的。诗人以那挥手作别的片刻间感情的起伏流动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想几个为穿连缝缀成完整篇章。第一节先托出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轻轻而来,轻轻而去,轻柔地招手与“西天的云彩”作别。这里饱含着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也有作者心头不可名状的痛楚。第三两节,爱的潮水涌起,以视觉形象写康桥的美,抒发真诚深切的倾慕之情,甘心在她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第四节,是情思的回转与过渡,爱的潮头继续震荡,清潭里的虹影更会令人神往。然而,“浮藻”揉碎了“彩虹”。情思流转了:爱还在,理想却成了沉于心底的碎片,苦味的隐衷滋长了。第六节,理想与现实,追寻的虚境与眼前的现实形成了对流的漩涡:撑长篙,架轻舟,满载星辉,放歌追溯,在“青草更青处”饱享那幸福、甜蜜的快感,这是虚境。而现实呢,幻灭的情思成了主流;无法“追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后一节和开头一节相照应,是对诗人的形象的正面描写,貌似复唱,实已推移,深化,爱恋之情深潜心底,凄惘之情涨上心头:“招手”变成了“挥衣袖”,“作别”转为“不带走一片云彩”了。精心的构思助成了诗意的起伏回荡,创造出了活的、波动着的完整意境。

41、第四节韵字有“虹”“梦”,押ong韵。第五节韵字有“溯”“歌”,押oe通压韵,萧,桥压ao韵。每节的韵脚不同,所以节与节之间实现了转韵。

42、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43、鲁侠客 新潮流诵读艺术团主播。医学专业,医疗行业管理,英语六级。爱好诗歌、文学评论、朗读。曾参加北京首届国际城市文学诗歌朗诵大会;曾获得山东省首届双语朗读大赛二等奖。

44、Shatteredtopiecesamongtheduckweeds 

45、诗的第一节,写诗人作别母校时的惆怅。连用三个“轻轻的” 奠定了缠绵惋约的笔调。既有诗人对校园的依恋之情,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伤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离情别绪交织在一起,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叹。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泛舟的场景。“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眼前的景象物是人非,浮现在他眼前的“金柳”应该是做了新娘的林徽因,温润可人,绝美之极。“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黙,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有对往日爱情的深深怀念,也有品尝孤独的满腹愁肠。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也发生在康桥。当他再次来到康桥时,他曾苦苦追求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诗人来到遍留两人足迹的校园,康桥周围环境勾起了诗人心中珍藏的美好记忆。第六节的首句、尾句之间,使用了顶真手法,一气呵成,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七节以两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使情感逐步升级。

46、这首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小节和后一小节通过“轻轻地”、“悄悄地”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7、Quietnessismyfarewellmusic;

48、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9、《再别康桥》是参加全国教学竞赛的指定篇目,与日亮老师研课的画面依旧清晰。后应《语文建设》要求,日亮老师写了评课的文章。

50、一九二零年十月至一九二二年八月,诗人就读于剑桥大学。一九二八年秋,诗人再次赴英,这首诗就写在归国途中。

51、含情脉脉的诗人,不可能一挥手就告别了所有往事,其中包括他刻骨铭心的美好爱情。就在这挥手之间,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猜测,更有替诗人的惋惜和无奈。那么不带走一片云彩,只能是诗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52、正是康河的水打开了诗人的灵魂,唤醒了长久以来一直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命运。因此,他后来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的。我的好奇心是康桥给了我一个动作。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了我胚胎。”(吸烟与文化))

53、(作文好玩)我的语文老师系列——记卫鹏先生

54、全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而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离别的无奈表现得真挚隽永。诗歌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盈婉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55、因为这首诗,使美丽的康桥闻名世界,勾起读者许多的联想。读此,会想到西湖上的断桥,美国爱荷华州的廊桥,天河上的鹊桥……这些桥都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爱情传说,它们在世人的心中,架起通往美好爱情的渡槽!

56、杰出的诗人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徐志摩常常使用排比、反复、重叠、对偶等手法,使读者感到他的诗是荡漾的旋律。他曾说过:“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9)徐志摩的诗歌诗行组织规律有诗行的对称、诗行的变化、诗行边续重叠和间隔反复三大类。如《沪杭车中》:

57、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8、诗人还善于在静态的事物中注入流动的血液,使他的诗歌在宁静的画面里逸出灵动的生机。以《她是睡着了》为例,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整个画面本来处于宁谧安静的状态。诗人用他那神秘的摄像头定格在“少女的梨涡”上,然后以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宁静的画面里呈现出灵动的美感,让人仿佛感觉到在“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似的梦境里跃动着一个在“朝阳里”如“水仙”一般的“纤纤的身影”。(6)

59、现代诗人徐志摩所作的《再别康桥》,全诗原文如下:

60、觅雪嫦晴  原名王丽华,世界新汉诗联盟核心成员,潮流·新汉诗重要诗评家、代表诗人之一。曾经撰写的诗人原野牧夫《爱情和麦子一起成熟》的诗歌评论,作为作品赏析与作品一起被选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学教材《文学欣赏》诗歌欣赏部分。

61、其次,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行整齐,具有建筑美,但是又在整齐中有所变化,使诗行具有灵动之美,具有动态之美。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的字数也大体相当,有着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给人一种建筑上的美感;但每节四两句的错落又使诗作显示出灵活的情韵,而不像闻一多的诗作那样的板滞。全诗每节两韵,随节转换,第一节和后一节重复而又有所变化,所用韵脚又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另外还使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等复音词,使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

62、诗人能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轻而易举地把白话文字中的音乐元素解放出来,让诗情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他不仅常常把口语插入诗中,有时竟全部用口语作诗,同样能创造出浓郁的音乐效果。如他的《残诗》:

63、《再别康桥》本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康河晚景图。诗中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又似柳叶细腻深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64、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65、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66、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出版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期,由徐志摩签名。剑桥,英国着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从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这位诗人来到这里。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这位诗人曾在“老虎队的序言”中吟诵过:在24岁之前,他对诗歌的兴趣远远低于对相对论或民间理论的兴趣。

67、意境是情与物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徐志摩善于抓住特定情景中刹那间闪现的意境,经过细心咀嚼品味,借助于比喻想象而转化为形象。仔细品味《再别康桥》你会感到景中有情,你会感到诗人心灵深处荡漾的感情的汁液,流贯于几个描写的康桥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之中,流贯于再别康桥的全过程。康桥——那娇艳而柔媚的“新娘”,动活于河边和潭上,倩影倒影,如光波里的彩虹,诗人变成了在水底拂摇的青荇,与之相伴。无情的现实,美人儿可望而不可即,只是“梦”里的艳影而已,而且“碎”了,沉了下去,无可追寻,只能“沉默”地“别离”。夏虫无语,笙箫悄悄。如此境界,缠绵而又烦腻,凄婉而不哀鸣。想象“寻梦”的情形,创造欢欣的虚境,又增加了意境曲折回荡的韵味。

68、徐志摩是现代文学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以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是一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他在他的散文《迎上前去》中说:“我要的是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也就是说,他要表现发自内心深处的那样一种思想和感情。《再别康桥》正是以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诗人向往自由、民主、平等、友爱的“康桥”。诗人把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里,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在诗人的眼里,夕阳中的柳树,好像一个披着金色盛装的幸福的新娘,她的美丽的侧影,永在心头荡漾。康河是那样地清澈,是那样地温柔,在它的怀抱里,自己甘愿“做一条水草”。更美的是榆荫下那潭清泉,那里映着晚霞。像彩虹一样艳丽,此情此景自然地勾起作者对当年风华正茂的留学生活的回忆,唤醒诗人回忆起当年那些彩虹般美好的理想和梦想,仿佛它们原先沉淀在这潭清泉中,而现在全都翻映到记忆的屏幕上,以致此行成为未来“寻梦”似的。接着,诗里这样写道:

69、其次,这一届的赛事主题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展示,而孟全波的成功之处,是他既能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导读,又注意在细节的点拨中体现“导”的技巧。《再别康桥》这首诗只有六个诗节,完全顺着节序教下去亦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导入课文很讲究,又仿佛很随意,选了一首通俗的谐趣小诗轻松引出话题,而后介绍诗人的康桥情结,很快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即让学生各自选择诗节或诗句进行阅读点评,展开讨论。从早的一位评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到后一位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启发互动的过程中,不曾刻意安排,却已将每一个诗节都“过”了一遍,这也很符合诗歌鉴赏的个体化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我当然不是说孟全波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十分,无可挑剔,我只是认可他于尊重与耐心之中,体现出一种把握教学流程的自在与从容,因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主观介入,但他还是尽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处细心的点拨:一是“新娘”的“新”。一般说,这里只要能读出以新婚俏丽比喻夕照中的柳树之美也就可以了,但是教师却能顺势把学生的感悟引导到让他们读出“虽旧犹新”的依恋之情,甚至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既符合多元解读的原则,又是出于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加,这就很成功。其次是思考“寻梦”后面为什么用了一个“?”。至少,在我听过不下十节的平常课和观摩课中,我总是不解,为何教师竟无不忽略了这非同寻常的一问?。虽然课上教师与学生对它终的理解感悟仍有可商酌之处,但是“我要不要寻梦”“该不该寻梦”的问题提出,却是至关重要,也是意味深长的。因这小小的一个问号,牵连和透露出的是徐志摩此番告别康桥的全部诗心!诗人轻悄悄的来重温旧梦,后又轻悄悄的遗梦而去,于怀恋与眷顾之中流露的缱绻而又洒脱的心情,在此后的两个诗节中,生发得为充分,虽然还应该有更细致深入地揣摩(实际在孟全波的原始教案上,就已经提示自己注意:“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无法揣摩离别时的复杂情怀”),而教师能够注意及此,表明其语感是相当细敏的,只是在“度”的掌握上,略欠火候罢了。

70、《再别康桥》从句子上看,四句一节,每句字数6--8字,基本上是7字,间有8字句。从段落上看,四节一行,每一行的是两两错落有致,与参差变化中建齐整。用美学家的话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我们心旌摇曳,美不胜收。

71、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依恋之中的惆怅伤感情绪。另外,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

72、Thatpoolundertheshadeofelmtrees

73、(教学内容明确 注重细节点拨)(注:本文2008年发表在《语文建设》)

74、(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75、Justtopoleaboatupstream 

76、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77、王艳,一九六零年出生于本溪,大专学历。就职于广播电视台保卫科,现退休定居本溪县小市。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并有获奖作品!

78、尤其是二至四节的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为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水潭疑做“天上虹”,被浮藻揉碎后,竟变成“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79、依依惜别的款款深情和诗歌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轻轻地”、“悄悄地”这类叠词的使用,奠定了诗歌舒缓轻柔的调子,流露出依恋之中的惆怅伤感情绪。另外,诗人对于诗歌外在形式的“建筑美”也是精心构造的。

80、《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81、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82、VeryquietlyItakemyleave

83、不妨先交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一户殷实的人家,父亲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是远近闻名的首富。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很早就在家塾、开智学堂读书,从而打下了古文学根底。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结识各种社会名流并拜梁启超为师,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而且通过涉猎中外文学,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在美国两年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由狄更生介绍和推荐,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诗人志摩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广泛地涉猎了世界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再加上他在这里认识了林徽因,与林徽因的恋爱使得他异常兴奋,开始大量作诗。

84、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85、首先是,课的教学内容明确而集中。我在这里不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因为历来所谓的“教学目标”大多虚而无当,很难具体评判它是不是已经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目标”用于课程则可,落到一篇课文,到底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教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从所教的内容中真正获益,乃是评价一节课的聚焦点。多年来,不知来自何方指令,所有课文的教学目标一律都要和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号入座,我认为未必恰当。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近来已引起广泛警觉,恐怕与“目标虚化泛化”不是没有关系。《再别康桥》究竟应该教什么,孟全波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他一开始就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特殊性”,即通过诵读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这个意境,也就是诗人在与康桥的短暂惜别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挚爱与依恋的复杂情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太肤浅。但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吗?难道只有读出徐志摩的对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对美的创造的无限向往,才是深刻而丰富吗?再有,就是把诗歌的形式美——例如节奏的参差错落又舒缓有致,句子的重叠复沓而又回环变化,甚至还有什么“建筑美”“绘画美”等等——做为教学的重点,就一定可以摆脱肤浅感知吗?我所知道的孟全波,他的教学特点,是不事渲染,也不张扬(且作铺张扬厉讲),要渲染张扬,他可是有这方面的才华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认认真真把文本的原生价值地教出来。他一直在小心地引导,细心地听取,捕捉学生接近诗歌原旨的个人感受,无论或深或浅,导向始终如就是只要让学生各自尽可能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这也就是王荣生所十分强调的,必须使学生“相对学得透彻些”。

86、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出变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