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1、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2、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解放军报,崔登峰)
3、很受益 ——提升孩子的文史素养,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4、实际上,吴隐之是借赋诗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吴隐之到任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住的是简陋的土房,吃的多是青菜咸鱼,勤政又廉洁,成为一代廉吏,尤其是他的不惧饮“贪泉”的故事,被老百姓广为传诵。(解放军报,谢国旗)
5、刘基对“墓”字的解析,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更折射了他旷达超脱的清峻风骨。这种风骨内源于风格,外化为风范。(解放军报,郭崇学)
6、可当他以不倒翁的形态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那个征战天下,统一六国的皇帝也瞬间变得憨憨的,让人喜爱。
7、而刚刚的一撞把灯油全都撒了,多多愧疚不已,提议了点柴火照亮、凿壁借光等好几种解决方法都不可行。他俩灵光一现,想到河边一起去捉萤火虫(会飞的星星),后收集了满满的能量,做成了一个萤火虫灯笼。
8、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历史故事)。
9、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等。
10、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后决战就开始了。
11、记录这件事的清廷官员陈康祺说:明日寇至,固守者之甚其词,但被命守城,而不作寇至之想,那守的是什么呀?广东内乱,所以狼奔鼠窜,天下无固守之城,大都是“明日必不寇至”之一念误之。现在粤乱已平,今后还可以不备来祈求平安吗?(解放军报,田之章)
12、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13、这位二弟用筷子假装而夹着这张“饼”,搁在嘴里嚼了半天,然后放下筷子说:“行了,今儿吃的太饱啦,谢谢您啦。我不等我大哥回来了。”二弟走后,不大工夫,大哥回来了,大嫂子说:“二弟今儿个给你辞行来啦还送了只“鸡”来。”说着把那只“鸡”拿给大哥瞧了瞧。大哥说:“人家给咱送礼来,没留人家吃饭吗?”“留他吃啦!”“烙饼,这不,还在这儿撂着吗!”大哥过去瞧了瞧这张“饼”:“咳!这都怨我不在家,就凭这只‘鸡’,说什么也不能给他吃这么大张的‘饼’啊!”
14、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15、管林人在约定的地点等候着,看到突然下雨,心想:下雨了,主公应该不会来,再等一烛香时间,如果还没看见人,我也回去吧。
16、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17、咸丰年间,广西内乱。正在家居的黎吉云被重新起用,他到京师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湖广总督程矞采庸怯误事。黎驻守东城,他对守城的将士说:“城上宜多积砖石。”守者表面应承,不见行动。黎督责更加紧急,说:明日不备,就治罪。守者害怕获罪,就向上反映,说侍御以明日寇至来吓唬我们。上官报告朝廷,朝廷以张慌将他降职,时论以为可惜。
18、《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19、翻开《史记》,峥嵘历史岁月长河漫漫。《史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20、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
21、就拿「苏老泉,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来说,这句话讲述了北宋文学家「三苏」的故事,苏洵是大文学家,可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小时候却十分调皮贪玩,苏洵会怎样教育两个孩子呢?苏洵没有生气,而是拿出了一本「世界上有趣的书」,不仅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要藏起来,不舍得让别人碰。两个孩子好奇什么书这么好玩,居然找出书主动看了起来。原来,苏洵认为兴趣才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关键,所以才想出了这种方法。
22、② 课程配套实物包,将在5个工作日内发货。
23、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24、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25、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26、比如国学经典《三字经》!它作为现代小朋友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内容,包含了人伦义理、文学、历史、天文等多门学科知识,拆解下来,足足能有107个历史故事讲给孩子听,简单有趣还意味深长。
27、曾有一次,她不小心从公交车上摔下来,跌伤了脚踝和右手,但依然到处查询资料,写作到深夜。这件小事只是吴姐姐写作21年的一个小小投影,她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泡在书海中翻腾,随着古人又哭又笑,用生命换来一字一句,吃尽了苦头,眼泪吞到胃里,一刻也不曾松懈”。她是真的整个沉浸到了自己所投入的写作中。
28、光武帝对着满朝文武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
29、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30、《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31、根据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书创作,书有质有名。
32、所以,很多人都会对喜欢历史的孩子说——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很有内涵!
33、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34、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35、可要想把通篇的短句都理解透又能给孩子讲出花,真的是难倒了许多家长。
36、从语言上来说,历史故事与童话故事没有任何难易之分,但历史故事是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具有着像连续剧一样的,又有不断地,能伴随我们一生的故事,可以更长,也可以更细,可以听别人说,也可以自己在历史的书籍中寻觅……
3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38、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39、当时许衡也在赶路,同样口渴难耐,却坐在树下不动,没有去摘梨。当时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梨来解渴呀?许衡回答道:又不是自己的梨子,怎么能够随意摘取呢?
40、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敬仰他。
41、“大嫂子,我快出门啦,今儿个给大哥辞行来啦。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您哪,得啦,瓜子不饱是人心,您就把这只鸡收下吧!”
42、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指蔺相如将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43、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人”字形,一些当铺、小店就在“人”字形两撇的交点上。这条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外边的渡口,一条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园(原有三五渔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这便是裤裆街的由来。
44、《小鲁讲故事》中国历史部分有61个故事,每集25分钟上下。每一集都由三个“主持人”:魔镜公公、沙沙和仔仔串起。魔镜公公会讲故事,也会讲道理,沙沙是个8岁小女孩,聪明、爱漂亮,爱思考,弟弟仔仔调皮又可爱,爱提问。
45、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46、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47、我们还在里面放一个小彩蛋,收到快递赶紧找一找吧~
48、魏文侯变了脸色,严肃地说:“既然与人家约定好了,怎能因刮风下雨,就说话不算数呢?今天谁也别想拦我。”说完,冒着风雨骑马到管林人的住处。
49、说着就在桌上摆了两副筷子,放上两个碟儿,然后拿出她男人用的毛笔来,蘸了点墨,找了张纸,在纸上画了张烙饼。
50、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51、《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位浙僧,“立志精进,誓愿艰苦,胁未尝至席”。窥户艳女对他百般诱惑:“请容我一近,如果大师能做到真空不染,那么你的修行就能成功了。”这位僧人自揣道力足以胜魔,便坦然许之。孰料,偎依抚摩,竟毁戒体。
52、不倒翁“打不倒”的理念,也依然贯穿在凯叔讲历史随手听产品中,它是凯叔和凯叔团队认可的一种精神,也希望这种精神,能传递给更多的宝贝和父母。
53、史学家司马迁因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下入大狱,遭受残酷的宫刑折磨。他在给任安的回信中,写下自己屡受迫害的经过与完成《史记》的决心,其中讲道:“若我这样死去,在那些人眼里也不过像九牛损失一根汗毛,这和死个蝼蚁又有什么两样?”
54、有恃之人,往往自视甚高,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浙僧之“毁戒体”,便是如此。纪晓岚点评:“此僧中于一激,遂开门揖盗。天下自恃可为,遂为人所不敢为,卒至溃败决裂者,皆此僧也哉!”(解放军报,邓佑标)
55、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56、200+ 集音频( 44 集诵读+ 107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