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俗语
1、投阱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2、“三月清明麦勿秀,二月清明麦秀齐”。(江淮)
3、如果农作物提前播种了,那就容易遭受冻害,从而造成损失。而到了农历三月份的时候才清明,那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已经低了,适当提前播种则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这样也容易丰产。
4、相传,地府对新亡三年以内的鬼都有“优待”,允许他们可以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因此,给三年以内的新坟扫墓的话,是不需要等到清明节的。而,“春社”是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了避免祖先和土地神争夺供品,好在春社日前去给去世不满三年的新坟扫墓祭拜。老坟不过清明夜按照老传统清明节扫墓祭祖,不一定非得是清明节当天,可以提前,但不能太晚好不要过了清明节当晚。
5、“过了清明不起阪,一个渣团少一碗”。(福建)
6、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7、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8、“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长江南)
9、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0、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通常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13、清明麦吐穗,谷雨浸种忙;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
14、二是孕妇尽量不要去扫墓,毕竟这里是一些阴气比较重的地方,容易造成不吉利的现象发生。
15、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16、毕竟在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一年收成好坏和天气有着很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