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谚语和意思
1、“春分一过是清明,清明前后添粪茔”,清明前后是缅怀亲人,祭奠亲人的好时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农民春耕劳作好的时节。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结齐而清明矣。”的记载。
2、 我们安乡靠近湖北,安乡话并不难懂,但安乡土话还是有些特色。有些土话还是好懂,或者容易明白意思。例如“过早”,是指吃早餐,“喝小酒”指吃霄夜,讲这个女孩长得“乖致”就是漂亮的意思,“得路”是指收获大,“吃白”就是占便宜,“吃黑”就是敲诈,“醒事”是指某人明事理,光头叫“沙交”,情人喊“腿子”,称青蛙为“客马”,老鼠为“高客”,蝙蝠为“檐老鼠”,“嘎四”指开始,“收场”就是结束的意思。有些土话的意思就相去甚远,象讲个什么事情不靠谱叫“合懒形”,做什么事不专业呢?就是“斗把场合”。说这个人骄傲就是“会者死”,唱歌难听叫“扯筋”。什么东西合适就叫“一合”,称女孩为“姑儿”,可怜叫“遭孽”,幸运称“门子好”,做事不爽快就是“搬桥”,要坚持什么叫“巴蛮”,发生纠纷喊“各业”,事情露馅喊“醒门子”,骗人叫“拜吊子”,什么事要放弃喊“嘎懒”(夹卵?主编注),放鸽子失信叫“吹灰面”等等。(农谚谚语和意思)。
3、我有一个几十年的好友,我平时写点东西都发给他,请他指正。这次写了一篇关于一中农场的,由于时间久远,他原和我同班,我怕记错漏,就请他更正。他夫人看到后马上转发给自己的亲妹妹。姨妹子回信,我看开头以为是哥哥写的,不过后来哥哥的评论也是精妙绝伦。夫人调侃回复:他哪里写得出?只有扯懒谈就来得一甲古。好个“一甲古”,一句安乡土话口语在才女笔下变成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文学语言,让她亲妹妹险些笑晕过去。
4、已经是夏天了,但是北方的天气还是有一些凉意的,并没有感受到大幅升温。这种低温天气对春玉米的发芽多少是有一些影响的。目前,正是东北地区播种玉米和水稻插秧的季节,还是希望能够有个好天气,晚几天再下雨和降温,让农民有时间把一段时间忙完。
5、据预报预测,5月11日到12日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区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降温天气,幅度在4-8℃之间。并伴有大风和小到中雨及雷阵雨天气,甚至部分地区还将会有大暴雨。
6、刚进入头伏(初伏),山里人就开始忙着种胡萝卜、水萝卜、红心萝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则适宜播种荞麦。末伏(三伏)是播种大白菜的佳时节,一到末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种白菜。
7、五月查某雨(五月初五前后几天,常有浓积云下小阵雨,一天下几阵,对家庭妇女晒东西不利)
8、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9、由于每一次循环的开始都是以“甲日”开始的,所以,古人认为每个甲日都会影响到之后那几日。拿到天气情况上来看,老话有“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以及“夏雨甲子,撑船入市”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甲子日这天如果下雨,那么接下来十多天下雨的天气也会比较多,而“甲子日”下雨,那么接下来60天内,降雨的天气就会比较多。
10、这也恰恰说明古代是缺乏科学的天气预判手段的,也缺少应对恶劣天气防范措施,只能是靠天吃饭。再有,那个时候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普通百姓家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余粮,如果年景不好,造成减产或者没有收成,就会出现挨饿的情况。
11、看天经验:冬春季同安西、北面山头方向云的能见度、天气现象变化,夏秋季南一东南方向海口云的能见度、天气现象变化,预示未来12~48小时内本地天气的变化,闽南方言“允冬”意即晚季稻生长收成这一季节
12、上巳节一般是清明前后,是农民春耕的大好时节,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也是重要的,能够影响到越冬作物的长势和春季作物的种植。所以,古人也重视这一天的天气变化,形成了很多农谚流传下来。分享几个给大家,作为了解!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无人要这句农谚原文是这样的“三月初三日头笑,陈谷烂米冇人要”,这里面的“冇”可不是“有”的意思,是指没有的意思。所以,传来传去就直接写成“无人要”,表达的也就更直接了。
13、“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需要两面看,不能完全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