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文案89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3-06 01:36:37

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

1、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2、《中庸》如此表述,文辞上似乎背离了孔子,从义理上考察,却是要把孔子隐而未发的这层意思给阐发清楚。从功夫境界上看,“生知”在“学知”“困知”之上,但“生知”既是功夫,也是本体,必然下贯到“学知”“困知”中。换言之,“生知”作为本体,周流不息,人人本具,故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

3、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前后两次谦虚,言辞虽不同,义理却是贯通的。这个“仁”的境界,就相当于《中庸》所谓“率性”或“生知安行”。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释义: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6、读完孔子这段名言,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也有很多人一直都把孔子这段名言记在心里,时刻鞭笞着自己。这段语录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遇见有才能的人,要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7、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是每一位教师的初心。由于如今与孔子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有异,致使教师们“力不从心”。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于:《论语十则》(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2、这十句是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及翻译。适用于“学习”的常考作文主题。

13、有一天,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是孤独的老人了。子贡说,怎么会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虽然没人了解我,但我不抱怨上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努力学习知识,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也许只是天才能了解我吧。晚年的孔子渴望有一个理解他的人。但孔子的痛苦已经无法言说,他向谁倾诉呢。喜欢的两个弟子先他而去,子贡的工作很忙,经常穿梭于各国之间,办理外交事务,自己还得抽空做生意赚钱。有能力的冉求,跟着季康子混,好像和孔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孔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弟子们,后都将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14、  15)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16、翻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7、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翻译: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下等的了!

2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2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2、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2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释义: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2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25、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6、“温、良、恭、俭、让”选自于:《论语.学而》

27、  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翻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两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释义: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3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3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释义: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5、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3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3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3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释义: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1、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42、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43、翻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44、解释: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我们可以把好的东西学到,然后把不好的东西改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5、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46、你看很多大老板,他们赚钱都从来没有考虑利与弊,有些钱可以赚,有些钱不可以赚,也统统都赚。比如一些游戏公司,天天只知道开发一些玩物丧志的游戏,还找一些大明星来代言,这样的大老板,赚再多钱,再有智慧,也不会被列为贤者。

4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48、解释: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我们可以把好的东西学到,然后把不好的东西改掉

4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不以圣与仁自居,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分明是生知安行的境界。

50、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5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选自于: 《论语·公冶长》

52、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释义: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7、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58、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过程。

5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0、七十二岁,子路牺牲,孔子失去了能在生活上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弟子。

61、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62、现代社会,此论显得偏颇。因为从政治上讲,所有国民,工农商学兵,都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没有高低之分。在大家平等的状况下,读书高不高呢?我认为还是高的。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知识的综合性也愈加明显。如不努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便会被时代淘汰,在社会中处于一个仄小的空间。

6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64、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选自于:《论语.里仁》

6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释义: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67、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6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释义: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69、“亡”与“有”,“虚”与“盈”,“约”与“泰”,对立的两方相互转化、相互过渡,这“变易”本身就是在说“空”与“恒”,《系辞》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惜,后世学者对“难乎,有恒矣”断句有误,把这一章的意思给领会颠倒了。

70、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7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2、白话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73、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7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选自于:《论语.述而》

75、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7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77、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78、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79、“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种情况可以暂时搁置一边,不用考虑。孔子在本章为“学”区分三个等级:“生知”;“学知”;“困学”。《中庸》却要把三种境界贯通起来,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明先生却指出:“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80、解释:去复习旧的东西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新的道理,这样以来你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81、“生而知之”与“安而行之”,虽分一下“知”“行”,也只是一个,“生知安行”对应阳明所言“知行的本体”。

82、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8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8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释义: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86、分别以“生”、“安”来修饰“知”与“行”,“知”“行”的涵义就发生变化了,境界也提升了。“知”本来低于“仁”,但“生而知之”,此“知”合于德性,合外内之道,“生知”即是“仁”。同理,“安而行之”,这个“行”从性体上发出来,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为,“安行”即是“道”,《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

8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8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