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三大著作
1、除却与他同时开课挑战,叔本华在书中也不断表达着对黑格尔从外貌到观点的全面攻击。他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称,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进了疯人院一样。
2、但是对于另一些方面,我们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他,从整体上加以审视,把他同他的时代联系起来,把他同他之前的历史联系起来。(黑格尔三大著作)。
3、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4、《黑格尔著作集》总体的编译规划是依据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重新整理、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黑格尔著作集》,俗称“理论著作版”。虽然到目前为止,黑格尔著作的版本是历史考证版《黑格尔全集》,但是,这并不妨碍依据理论版进行编译的有效性和意义。
5、逻辑主词是逻辑意义上的主语,有时一个句子有着言外之意,这时句子的语法主语和逻辑上的主语就不一致。举个例子:借喻,如“白宫正在策划着撞击月球”,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白宫”,但是这个句子所对应的逻辑命题,其主语可不能是白宫,而是“白宫”里的“总统”这个人。倘若把白宫定成逻辑主词,就不合逻辑啦:)因为建筑物是不能“策划”什么的。(什么叫逻辑主词_360问答
6、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将朦胧认识到的理性观念用合适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只能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符号来代替。象征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精神内容本身还是抽象的,理念尚未达到主客体统其一般特征是用形式离奇体积庞大的事物来象征理念,因而往往产生崇高感,而非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原始时期,人们用木与石塑造的形象多是暗示了某种理念在其中,诸如图腾的象征,原始崇拜与早期图腾艺术。
7、这时我们再看《道德经》开篇说的“道可道,道。名可名,名。”就与黑格尔这里要表达的“存在”只是一个“潜在的概念”的思想吻合上了。我们知道,在《道德经》这里,道是不可说的,而高阶段的反应道的名字也是不可说的,是无法给以一个概念的。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说这里的“道”和“大”都是为了宣讲而勉强用的名词,其实呢?这样的名词也不能真正解释要说的这个先天地而生的“物”。《道德经》中这个“强为之名曰大”的“强”字是精准的说出了黑格尔这里提出的“潜在的概念”的思想。
8、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9、《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II(1816-1831)》
10、谓词,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主词进行描述的短语或者是句子。
11、《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I(1816-1831)》
12、徐长福接着介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两个原则:“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词颠倒的批判有两条鲜明的原则。其一为外延原则:外延小的作主词,外延大的作谓词,而不能相反。其二为基体原则:基体作主词,偶性作谓词,而不能相反。”
13、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4、徐长福进一步解释马克思的意思是:“外延原则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法哲学的关系,其具体规则是:不能以“理念”为主词,而把“现实的主词”变成谓词。“理念”就是黑格尔的抽象的哲学概念,“现实的主词”就是马克思所看重的经验事实。
15、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契合的为典型的地方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个是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是在批评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时候,提出两条斗争的哲学路线;一条是存在决定思维,一条是思维决定存在。而存在决定思维的路线就是唯物主义的路线,思维决定存在的路线则是唯心主义的路线。这是熟悉马克思哲学的人的知道的。
16、在这里,黑格尔对“存在”,给了三个界定,第一个是“纯思”,第二个是“无规定性”,第三个就是“直接性”。
17、形式的缺陷源于内容的缺陷,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表现理念。不是用思维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表现。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的协调统一。
18、人很难认识自己。黑格尔毋宁是在发出一种挑战:如今有谁看透我了呢?谁能正确评价我的功绩呢?只向你展示外表的人,他是否口是心非呢?
19、▶黑格尔,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20、“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21、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22、艺术不是人生的必需,是一种多余的奢侈,艺术品是诉诸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想象是艺术作品的源泉,艺术是自由的活动。
23、所谓的“纯思”,就是纯粹的大脑的思维,大脑的运动。思维活动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甚至可以什么也不想,大脑一片空白。而纯粹的思考,其实就是一片空白,无所可想,大脑空转。如果是有问题可以想,反倒不叫“纯思”了。既然无所可想,大脑一片空白,如果用古希腊的哲学说叫“白板”,那么当然是什么也没有规定了,也就是具有“无规定性”,也就是没有任何的界定,没有任何的具体的东西。这在我国哲学称之为“混沌”,《老子》里面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也是这个意思,就是都是无法说清楚的,如果能够说清楚,自然就可以有规定了。
24、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25、从客观角度来说,对哲学的研究不能离开文本,语言,句子,篇章,这些思维的表现形式,而只要从这些思维形式入手,那么逻辑上的主谓词关系就必然涉及到,只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细致到这个层面而已。
26、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27、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28、我们能比他身边的人更加猜透他么?我们更有利一些。对于一个哲学家,重要的自然就是其著作和文字中包含的内容,但是他的哲学却如此多样、如此模糊,当然他是故意的。我们相信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他的全部哲学,不大有可能再找到什么新的部分了。
29、因此,马克思反对从逻辑到具体这个思想,也就是主谓词颠倒的逻辑。而只有丰富的具体的现实的生动的事物的概念才可以做主词。
30、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项译事的意义。迄今为止,这仍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31、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32、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获得了“实践”的观点之后,就抛弃了西方哲学对“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哲学思考,因为机械大工业的历史现实和人类的进步,已经把坐而论道的抽象玄思的对世界的考察的方式排挤出去了。
3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34、《法哲学原理》把法权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种法权,反映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人的自由意志,而且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加具体和真实。抽象法阶段只有抽象的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发展为主观的自由,伦理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意志自由达到充分具体的实现。
35、语法主词对应着句子的主语、和情景中的活动物体或说注意力的焦点对象,
36、既然无法界定,那么“存在”当然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概念”,我们常说的概念都是可以说清楚的,都是对某一个对象的解释说明。
37、这也就是著名的“三段论”,从两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举个简单的例子:
38、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黑格尔这里提到的无法界定的“存在”的概念还是和开端直接相关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因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法界定,比如我们对一个半熟不熟的情况无法解释清楚这种情况就不属于黑格尔这里说的“直接性”。
39、第二个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但黑格尔所说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把能动性逻辑化。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冲动,而是一种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力量。神秘主义的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诉之于非理性的意志或启示,或神秘直观,这就是神秘主义。黑格尔主要的贡献就是把这些非理性的、不可传授的东西逻辑化,变成可以传授、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严格的理性推出来的东西,使一个没有悟性、没有慧根的人也可以学习它。理性是每个人都有的,理性不是慧根,天才才是慧根,灵感才是慧根。但是平庸的人都有理性,都懂得逻辑思维,不会的都可以学会。所以这不是少数人秘传的,而是一切人都可以学习、可以教的,是有普遍性的。黑格尔的逻辑学讲的也是神秘的东西,但是它是可以传授的;你当然要“悟”,因为它包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是他讲的东西有一条路指导你去“悟”。所以它蕴涵了非理性的因素,但不是归结为非理性,而是把它看作一种“规律”。所以它又被看作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它、琢磨它。
40、19世纪德国的叔本华(相比还有一大批哲学读者)被黑格尔的著作搞得很痛苦,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也是如此。
4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无法界定说明的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就在于“主词和谓词的颠
42、一般认为黑格尔在柏林如日中天,成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家,实际上也不全是如此。一方面,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登上了其学术和人生的高巅峰,成为世界哲学史上为重要的哲学家之特别是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因而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这是没有问题的,史上早已如此定论。他在柏林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1822年,被任命为柏林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1826年《福斯报》发表庆祝黑格尔生日的报道则受到普鲁士国王的警告;晚年他发表《论英国改革法案》也被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他的法哲学讲课受到告密者指控而不得不受到王储的警告,甚至他的《法哲学》出版一样遭受到书报检查官的严厉检查,只有删除一些“权力”不喜欢看到的文字才能出版。由此看来,他在柏林表面上风光和受到皇家的重用,但实际上依然只是一个不被信任的、时常需要接受检查、监督和被警告的一般教授而已。
43、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ethics)。
44、本质和现象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个不断追溯的过程,本质一旦被认识,就成了现象;这时候又需要追索后面这个现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