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读书方法【文案3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5 10:51:53

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1、在课外阅读中,常常是独自面对一本书,有趣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会吸引他们,阅读的内容更多是基于自己的爱好,阅读缺少陪伴和有效的指导,让整本书阅读倾向于消遣性,所得十分有限。

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后给个建议:成年人的时间比较珍贵,读书要有目的去读,你想向哪方面发展,就读哪方面的书。一本无助于自己改变的书,尽量就不要浪费时间去读。(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4、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5、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

6、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

7、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8、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一个叫周家枚的学生曾经问他:我喜欢看小说,可看完这本,拿起另一本,一本接一本地看,却什么都没有记住,是什么原因?我到底该怎样读书?

9、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0、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1、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12、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重要的内容上。

13、所谓“鲸吞”,指的是泛读。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所谓“牛食”,指的是精读。读有的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提出的。

15、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http://www.gsres.cn

16、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17、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8、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19、讲究读书方法。鲁迅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鲁迅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鲁迅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鲁迅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0、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21、请看看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作家夏丐尊先生的读书情形吧:他总是以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22、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23、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24、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重要的内容上。

25、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26、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7、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28、茹志鹃所说的“香菱学诗”读书法,其主要做法就是“细心揣摩透熟”:当拿到一本不易看懂的新书时,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一遍一遍地熟读,细细地咀嚼揣摩,慢慢地书中的内容就消化吸收了。

29、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0、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朱子语类》

31、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32、这就再明白不过地说明,电视剧必须把吸人眼球作为第一要务,否则没人看,不是白拍了么。而原著虽然也要求可读性,但它不是第一要务。原著的第一要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趣味性(可读性)。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其趣味性也必然是低级趣味,是上不成台面的。

33、杂文大家邓拓幽默风趣,他把读书积累资料比作农民背筐拣粪。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