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文案86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5 10:21:13

道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1、译文:老子说: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2、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综合来看,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境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私家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同时道家主张无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如建筑的亭台楼阁:“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皆尽虚实之妙;诗中绝句“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中国画也是多在一幅空虚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上同样讲究“潜虚半腹”,“笔不周而意已周”。同时,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调节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另外,道家主张高下相随正反相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楷书的“逆锋落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总爱追求一种欲显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复之效果,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3、基督教文明讲则讲个人生命的“原罪”,因而个人的行为应该以上帝的意志为准,求自我的赎罪。因而西方传统文化把感性的爱放在从属的位置,而以理性的爱为准。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人的情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家庭都很重视亲情的融洽,拥有异常强烈的家乡情结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则表现为对“和谐”“其乐融融”的追求,这是发自人内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国文明之所以持续地发展至今,而不毁于内部的战乱,与此关系很大。

4、那“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含义:(1)实存意义的“道”。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2)规律性的“道”即“对立转化的规律”,循环运动的规律。(3)生活准则的“道”。即道德。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和处世方式的准则。

5、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道家这些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得到了历史上许多受社会压抑的知识分子的赞赏和发挥,而其中所包含着的反道德、反理智的倾向,也遭到了不少思想家的尖锐批判。从人类社会的现实来讲,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其成员,这个社会就无法维持下去,而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因而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规范也会越来越繁多和严密。《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道家希望完全恢复人的自然天性的理想,大概也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

7、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终会受到惩罚的。

8、老子: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准确讲应属陈人,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图籍。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来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终。后人说他到西域化佛去了。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道德经》,也叫《老子》,分八十一章,仅有五千字。

9、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

10、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

11、道家文化以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已得到中西方学者的重视与认可。道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大流脉,对于中国人的哲学观、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新时期女性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时期女作家从道家文化中吸纳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关怀,表达了对诗意栖居生存理想的守望与忧思,既体现了道家的顺其自然、无欲无为、物我齐一的精神境界和见素抱朴、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又存有着自然适意的生活方式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同时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文明发展的失范之处,显示出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反思,从而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可能的途径。在道家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新时期女性创作不仅具有了内在的向度,而且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道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12、三是基于生命构成与活动的复杂性,将“真气”具化为多种不同部位、性质、作用的气,从而产生了多种不同“气”的名称,如五脏之中有“藏真”、“真藏”之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脏真散于肝……脏真通于心……脏真濡于脾……脏真高于肺……藏真藏于肾”之论;经脉之中有真气,称为经气,《黄帝内经》中多篇将经气与真气等同论述,如《素问·离合真邪》曰:“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13、2021年1月25日吴方丈于武汉长春观天心楼

14、人们常常认为道家注重天道,轻视人事,实际的情况恐非如此。道家虽然善于思考天道,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实到政治、社会和人生中来。《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还是谈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谈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是从天道和哲理中引出社会政治与人生,或从社会政治与人生中提升出天道和哲理;即使是只谈天道和哲理的语句,其宗旨也是要为社会、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哲理方面的指导。正是由于道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与儒家迥异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因而才能在这一广大的领域同儒家学说形成互动和互补。

15、在造作、传播经书的过程中,道教对印刷术的发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道教法印有着直接的关系,雕版印刷术经历了从印章向印刷演变的过程,它在道教系统内经过了印章的捺印、玉印玉版的吹印和道经的雕版印纸的发展过程,在年代上要比现今流行的隋代或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说早,因此,可以认为,雕版印刷术是六朝时期道教发明的。

16、朱思本(1272-1333年),字本初,号贞临川江西人。早年学道龙虎山,后从玄教宗师张留孙居京师二十余年,晚年主持南昌西山万寿宫。朱思相利用奉诏代祠名山大川的机会,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区许多地方,取得大量调查材料,再结合文献资料,花了十年时间,绘成《舆地图》二卷,刊行于世。

17、评述:这段话的意思是勉励人们要“利民而不争”,这是人类行为的高准则。“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帮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老子深感世界的纷乱,起源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乃提山“不争”的思想。这种“为而不争”贡献他人的精神,亦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18、愚人之心。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真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高境界。

19、另外,道书中关于《老》《庄》《易》的注释和阐述也很多。我们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能忽视道教徒的有关著作。

20、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1、唐代道士孙思邈在医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药王"。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论、医方、用药、针灸等基本成果,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记载了他的临床经验和采集的民间验方。全书合方、论5300首,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晚年又撰有《千金翼方》,对前书作了全面的补充,其中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为突出。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它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我国医药学的又一次大总结,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22、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对于这种自然和人类自我异化的现象和必然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道家老庄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异化和个人与社会的异化,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顺其自然、因循无为是防止异化、克服异化的好方法。所以他们倡导的自然无为的自然主义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异化的哲学。

23、迟子建等女作家塑造的这些愚人形象是人的自然状态的真实流露,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他们没有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展现出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性,他们在与自然界的沟通交流中得到灵魂的升华,更加凸显出他们身上纯真、善良的人性美。迟子建在《必要的丧失》一文中解释过她笔下愚人形象能够展现美好人性的原因,在她看来,“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留下的必定是的、单纯的、永恒的、执着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而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以丧失作为代价。”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不合理的等级秩序,恰恰在于人们并没遵从道家的要求,而以自己强力意志来规定社会的道德、理性等,从而造成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愚人形象的出现便是对这个畸态社会的反抗,他们在不平等的位置用有限的话语和行动做抗争,这是对真正平等自由的呐喊。

24、“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25、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的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6、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27、《黄帝内经》几乎全面继承了《老子》《庄子》关于“真”的内涵,并与宋钘、尹文的精气思想结合,提出“真气”理论。在《黄帝内经》的生命观中,真气是生命的本根之气,对生命活动有全面的主宰性。在《黄帝内经》中,共有21处论述真气,有100余处提及“真”字,但表达的涵义是真气者;有5篇文章,包括《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灵枢·邪客》等等,主体论述真气在人体生命中的决定性作用。

28、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在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29、评述:老子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论。“希言”即少说话,少发教令,这是行“清静无为”之政。若以法戒禁令捆搏人民,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着: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30、儒家思想讲求对现实的追求,推动了中国人的入世精神。

31、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反战论;第不得已而战;第以奇用兵;第柔弱胜刚强。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32、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3、《道德经》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效法天地,而天地人皆应效法道,那么“道”是什么,“道法自然”,道就是它本然的样子,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一切,不刻意、不人为、无声无息,但却拥有主宰一切的力量。《道德经》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里的不争、不言、不召、繟然即是无为,而善胜、善应、自来、善谋即是无不为。《道德经》又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天道如已经拉开的弓箭,无须人力进行再推动即可自行运行,并由此推演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德经》关于道与德的重要特质,这种“无为”,其实就是自然而然,就是无须人力有意进行,但因道囊括宇宙、无所不容。所以,道的力量可以呈现于万物之中,按照其自身的创生力推动万物的运转不已。

34、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35、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境界。

36、1985年,在江西省临川县宋墓中出土了两件"张仙人瓷俑",俑右手竖持一罗盘,置于左胸前。俑底座有"张仙人"墨书。

37、整部《道德经》,在先论道、后论德的结构体下,探讨自然之道以终服务于人生为指归,因此,基于“道”的无、虚、静,反复强调“德”守虚、守静的价值与意义。《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38、庄子继承了老子人与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并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人与自然万物“齐一”的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本应互相平等,但因人的“成心”而造成物我分离,“成心”就是人的主观成见或人的世俗之见。庄子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自然万物本无贵贱之分,如果站在人的立场上观照万物,就会产生凸显人的高贵而轻贱万物的偏狭心理,但从道的境界观照万物,则是物我齐相互平等,就会达到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的理想境界。庄子还对人类要遵从自然本性、善待万物提出规劝,强调物有物的本性,人有人的本性,人与自然万物本应是顺应本性的自然生存,如果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而凌驾于物之上,不仅是对物的害,同时也丧失了人自身的本性。

39、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40、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41、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有名、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42、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凡物皆自然而生,则当顺其自然。”新时期女性创作还塑造了一些通晓天理、达到了“见素抱朴”道家境界的人物形象,他们犹如为自然而生,亦为自然而活。在小说《花瓣饭》中,迟子建描写了晚饭前的一家人,父母在相互寻找和孩子们在相互追打与调侃中体现出那种浓浓的爱意与温馨的场景。父母在一场大雨里相互寻找了几个来回,终于伴着夜露的回来了,“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而妈妈则娇羞地抱着一束花。妈妈抱着它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盆里的一幅风景油画。我们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有舍得把那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他们全都吃了。”在人与人之间虚伪冷漠的文革年代,还有这样其乐融融的温暖场景,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迟子建对传统到家温情的浪漫怀想。《解冻》中,苏校长接到上面开会的通知,担心自己又面临“右派”的命运,请求年轻时追求过妻子的王统良帮忙照看家,王统良答应了他的请求。苏校长走后,王统良默默地照顾着他的家,为苏家的大地运粪肥、拔篙草,收拾得干干净净。苏校长倾心托付,王统良慨然允诺,托付者没有猜忌、犹疑,承担者没有趁人之危,这里的人际关系如此简单,人性是如此亮堂明净,俨然有道家桃花源的古风。《草原》中,“我”与阿尔泰萍水相逢,但在得知他的困境后,借给他五千元钱,阿尔泰也坦然接受,只让“我”给他留下地址,以便日后还钱。阿尔泰意外身亡后,他的儿子替他还了钱,“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隔膜、功利的情形下,农民之间那种融融乐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珍贵,因此,迟子建怀着一颗敏感而洁净的心灵,走进冰雪覆盖着的北国乡村,痴迷地发掘着农民之间那种真诚的关系和他们美好的人性。”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面对大雪和瘟疫造成的驯鹿灾难,部族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即使面对饥饿与死亡,人们互相搀扶与安慰,相依相持。在大自然中人的心灵才能获此真正宁静,才能回归本真自我,那些常年生活在额尔古纳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才能表现出来这种乐天知命、超然洒脱的性情。由此可见,新时期女性创作以宏阔的气魄、宽广的视域和审美的追求,向世人展示出令人震撼的和合之思与和谐之美等道家美学思想。

43、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44、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会、国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时的松散契约。因而,现代西方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均衡性、不冲突性,而情感的连接作用则显得薄弱。

45、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主张道法自然缘道生法,不但说明了法律合法性的来源,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铺平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也对单纯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其次,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所以后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民间的细作(如田土、婚姻等)均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后,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宽刑简政,所以崇尚“简、平”的法律审美观。这一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审美倾向,终上升到“法贵精当”、“宽严适中”等法律的实质美学,成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审美原则,也成为衡量一个朝代法度优劣的标志。

46、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47、译文:老子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48、即使是追求超脱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态享受尘世之乐的“禅宗”,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观,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尘世之乐并不同于动物式的肉欲,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对现实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49、甚至在对医生诊病、调节的行为规范上,《黄帝内经》亦要求医生内心应持虚静的状态,《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并认为患者养护疾病过程中,亦应保持虚静的心态,方可促进疾病的痊愈,在《灵枢·上膈》言:“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这种贯彻始终、遍及各方的虚静观,显然是在宇宙本体为虚为静的自然哲学思想影响下,在社会哲学、医学中的延伸与实践。

50、                   摘自百度 

51、其次,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突出的。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52、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燥中稳定自己。“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53、正因为如此,《老子》公开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他认为,这样才能"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19章)《老子》还认为,人治理社会也应当象自然生养万物那样,采用自然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治理者越是无为,老百姓就越纯朴易治。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章)意思是说,治理者如果不推崇贤者,老百姓就不会去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老百姓就不会去抢;不用各种欲望去引诱,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胡思乱想。所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庄子》则把能忘掉仁义和礼乐的人推崇为至高无上的"至人"、"真人"。他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不以好恶内丧其身"(《德充符》),不以名实是非"劳神明"(《齐物论》)的人生境界。

54、较之于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特征,庄子热爱生命,其哲学是以关注个体身心的自由、舒适,追求生命的旷达不羁为主旨,“保真养生”是其核心生命观,但在呵护身心的方式上,庄子同样继承老子之“致虚守静”观。其养生专篇《庄子·养生主》中,主要表达了“因虚而行”的思想,言“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因虚而行,即“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其《庄子·天道》篇,以大段内容阐述了“静”的意义,言“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水为喻,水静方可鉴物,心静则可无扰,忧患不能入,年寿长久。并亦认为“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恬”即静之意。

55、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56、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宋真宗崇道,为营造玉清昭兴宫,征天下画家三千余人,以著名画家武宗元为首,作壁画饰于宫观中。现存武宗元的传世之作《朝元仙杖图》,即为壁画之底本。历代善画的道士亦比比皆是,如唐代的张素卿、元代的黄公望、张雨、倪瓒等,均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举世闻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近发现,陕西白云山白云观有壁画1000多幅。

57、因要上神坛, 人们便用精美的盒子和美丽的绣巾将之精心粉饰, 使之尊贵无比, 而当“刍狗”在祭典中完成使命后, 人们就将之废弃, 任路人践踏, 甚至当作柴火, 再也不会像在上祭坛前那样对之恭敬有加。

58、评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的人不能存有对财富的占有欲,不是你该得的不能得。“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它也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心窍,终至纵欲成灾,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自绝于人民。

59、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同时也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反异化思想。

60、道教医学积极开发药物来源,注重各种资源在临床调节上的综合利用。如道教十分重视日常饮食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他们对各种蔬菜的成分、营养价值、医疗效果曾进行过详细精微的研究。南朝道士陶弘景所撰《本草集注》所列药物中即有"谷部",专门讲述谷物在医疗方面的价值。至唐代道士孙思邈进一步将这种颇具特色的饮食法加以完善,称之为"食治"。其弟子孟诜承其传授,着有《食疗本草》三卷。通过饮食的进补及禁忌,即可达到调节一些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宝库。道教中人为充实、丰富这一宝库做出了许多贡献。

61、作为以生命的健康、长寿为根本宗旨的《黄帝内经》,重视“治未病”在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将摄生置于核心地位。但其摄生的主要体现,与道家思想一致,是追求身心的“虚静”。《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谈养生的总纲领时提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四种养生高人的德性罗列上,将“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视为“圣人”的法度。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亦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就虚与静而言,是有虚则静,能静则安。“虚”是内心不为各种名利、情欲所充塞,不让过多的欲望所左右,故可喜怒无扰于心,忧思不滞于内,达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也方能使生命之本根之气—“真气”从顺。同样,在《灵枢·通天》将人划分为阴阳五态人,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之人,显然唯有阴阳和平之人身心健康,而其表现即是“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62、老庄认为素朴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确立“自然”“素朴”为高审美原则。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63、庄子一生轻视高官厚禄,逃避现实社会,只图逍遥自在。《史记》中记载,楚威王慕庄子之才,以千金聘请做宰相,可他对使者说:“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数,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意思是:千金,利很重啊,卿相,位很尊贵啊,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一样,畜养多年,衣以锦绣,但是当被牵进太庙做祭品时,就是想做个自由的小猪也不可能了,你快走开,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在污泥中自得自乐,也不受国君们的束缚,并且终身不去做官,以快吾志。所以庄子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的生活,只求心灵的不羁和精神的自山。

6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65、老子的“无为”有人认为是消极、悲观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老子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为而不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长而不宰”(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老子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而是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因此,我们要从积极的一面理解老子的“无为”观念。

66、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创造出来的成果,常常是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这种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事与愿违的现象,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67、孟子也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和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稳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则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至于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要之,本来面目的老、庄、孔、孟与经过历史塑造的老、庄、孔、孟,都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68、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

69、至于说隐士逃避现实,这种常见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天下放在心上。

70、自然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给浑沌开七窍的故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违背自然客观规律而遭到惩罚的教训。如1958年大跃进,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麦稭能打鼓”、“深耕达一丈,麦稭做桥桩。”结果劳命伤财,土壤遭受破坏,地力几年都得不到恢复,造成严重减产。有的想当然地认为,一粒种子下地,起码有十粒收成,用种10斤可收100斤,用种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张种子越多越好,结果100斤种子下地不仅收不到1000斤,就连保本也难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71、“道法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72、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提起古人的忧患意识人们往往归之于儒家,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有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关怀。

73、老子写《道德经》即《老子》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老子隐居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老子被尹喜的诚意感动,于是写下了他一生的著作,这篇著作文字简约,内容却丰富而艰深,因为它的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后人称为《道德经》,亦称《老子》。

74、儒家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认现实世界的意义,因而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快乐”境界,而非漠然处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快乐置于尘世,把幸福置于尘世,追求一种可感的真实人生,这是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积极审美的重要精神动力。

75、其次,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重要的法律原则。

76、宋元之际的道士赵友钦在他所著的《革象新书》中,详细地考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并用实验方法,得出了小孔的像和光源的形状相同、大孔的像和孔的形状相同的结论。用严谨的实验,来证明光的直线传播,阐明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77、《庄子》在继承了《道德经》“真精”本根概念的基础上,对“真”的内涵进行了更系统的理论构架。“真”在《庄子》独有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有着比“精”更核心的地位。《庄子》一书中大量集中论述“真”见于三篇,即《庄子·齐物论》、《庄子·大宗师》和《庄子·渔夫》,文中有62处涉及“真”的条文,提出了“真宰”“真君”“真人”“真知”“真性”等概念。庄子真学思想主体表达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真是主宰生命之力,即“真宰”。如《庄子·齐物论》提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二是养生应以保养真气为主导,即“保真思想”,《庄子天道》曰“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庄子·秋水》曰:“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三是将达到养生高境界的称为“真人”,《庄子大宗师》言:“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四是指出“真气”的来源与自然特质,《庄子·渔夫》曰“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指出真气是生命之初,禀受于天地的自然之气,且在后天的生命中不可变易。

78、评述:老子提倡谦退、取后的精神。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生命(身存),这种人,正是由于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

79、林安梧丨纯朴与老实的力量──记一段与台中佛教莲社的因缘

80、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强调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他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被誉为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为生产力后,不断提高着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并推动着自身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热爱自然的行为,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道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追求科学养生之道,实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并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道家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一直以来,道家思想就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道家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始终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81、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除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的主要思想:

82、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83、儒家思想告诫人们要对知识形成尊重,要保持坚毅的精神。“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84、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85、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对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至今还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而在这种有机的科学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为突出,道家道教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道进乎技”、“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同时还通过稷下道家、吕氏学派、淮南学派、道教组织等道家道教“科学共同体”对中国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都江堰、长城、苏州园林、丝绸、瓷器、风箱乃至钻井等等,至今风采依旧,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