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文案59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5 10:19:04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1、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2、谈到测算未来与过去,我国才具有发言权。对于起卦占卜术,从古至今我国出现的流派数不胜数,有蓍草法、金钱法、铁板神数、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等。对于梅花易数,又叫梅花心易,根据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起卦。

3、程颢作为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思想家,还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实干家,心怀天下,政绩卓然。

4、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5、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6、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十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

7、公元1241年(宋理宗淳v元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8、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9、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10、第八句“男儿到此是豪雄”,是说看淡了功名利禄,不让外物成为心累,跳出樊笼,才是得了真自由,真解脱。

11、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去监察御史里行之后,先任镇宁军节度判官。后任汝州酒务,相当于负责监督酒税征收的小官。宝丰县宋时归汝州管辖,程颢居住的地点在宝丰县西二十里的商酒务镇。

12、该集为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诗集,邵雍一生作诗三千余首,大部分收于入《伊川击壤集》中。

13、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14、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5、邵雍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011年12月25日),年少时才智出众,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读古人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  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见识,待到邵雍归来时,他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没有出去游历了。

16、〔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17、《秋日偶成二首》是表达诗人哲学思想的哲理诗,全诗描绘出诗人潜心治学的生活以及体验到世间真知的快乐之情。全诗的盎然之意在于诗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包含着自己心性本体的内在观照,通过感受“万物”的色相、秩序、节奏和韵律等在自我心灵中的影像,使主体意识进入宇宙万物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的生命态度更是让人钦慕。“颜回乐”“贫贱乐”,皆是“箪食瓢饮、戳菽饮水”而不改其乐的自得情怀,“超脱物外”、“摒除浮躁”的境界,自然“我心处处自优游”。

18、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9、投稿邮箱:2403308670@qq.com

20、第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讲的是“观物”,即世间万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自有一番生意和内在的道理。明道的语录就有“万物之生意可观”,《鹤林玉露》和《宋元学案》都记载,程颢不让除去书窗前的茂草,“欲常见造物生意”;又专门用盆池养小鱼数尾,“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21、程颢在晋城期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有些问事的乡民不经通报就径直到县堂上去找他。程颢并不责怪,而是耐心听从诉说,再仔细开导,谆谆不倦。据记载,程颢“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22、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23、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24、不过,想起当年程颢在我们南安拜周敦颐之师,求学也有一段时间,竟没留下半篇美文佳作,只空得宋理宗为当时南安的“周程书院”亲赐“道源书院”匾额。此为后话,不提。

25、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26、从象征意义说,这“白云”的任意浮游,“红叶”的飘逸自得,不正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写照吗?从实景的角度看,在夜中居然能看到云之洁白,枫叶之红艳,也足见月色是何等明亮!想一想,有郁郁葱葱的青山,有清澈的小溪叮咚叮咚地流淌,或者还能听到几声轻脆的鸟鸣,路旁有红艳的枫叶,天上有洁白的云朵,漫步在一条铺着鹅卵石的路上,还有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身上,多美的感受。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写景抒情朴素自然,称得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7、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28、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佳秋色在长安。

29、过前川:川指河或河堤。春光明媚,景色怡人,不知不觉就过了河。

30、二程的母亲侯氏是山西盂县侯道济的女儿,侯道济为侯家名儒。自幼侯氏好读书史,常与其父谈论治国之道,侯道济常感叹:“恨非男儿!”侯母深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颐在玩耍时将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带着程颐到邻居家去道歉。

31、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32、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33、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34、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35、从1064年至1067年,程颢在山西晋城县令任上,一干就是三年。晋城三年,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使不知学习为何物的晋城,乡乡建起了学校,究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举史料记载,他共办乡学72所,是当时全国办乡学多的。他还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重点培养,十几所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登科者十余人,一改当地“朴陋”的风俗。

36、人有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37、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

38、请看,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叹到山之碧,寄情于空水之澄鲜?往下看吧。

39、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40、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41、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2)译文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

42、此外,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43、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4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45、声韵和格律是古诗文的关键,所以必须出声诵读,再进入文本的讲解。可能现在你还不能从四声中有明显的感受,也没关系,只要每次读诗之前标出平仄、入声和韵脚,在诵读时表现出「平长仄短」的原则,读得越多就会越有感觉了。

46、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

47、程颐(yí),(公元1033年—1107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

48、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49、翻译: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50、一是程颢在江宁府上元县任主簿时,发现江宁这个地方正当水运要冲,每天由长游下来的船很多,其中船上生病的船夫则要留下来治病,但往往时间不长这些病人便饿死了。程颢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当地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由于江宁府要凭券发粮,由于领取粮食的环节太多,等到江宁府把粮食发到这些病人手中的时候,有的病人早就饿死了。程颢凭着一颗爱心向负责漕运的官员要求粮食就近贮存,这些有病的船夫一到就发给粮食。这一措施“自是令生者大半”。后来有人评价程颢的这一举动是“措置于纤微之间,百人已受赐”。也就是说,由于就近发放粮食,使百十名般夫都活了下来。

51、先给这首《春日偶成》标注平仄、入声和韵脚。

52、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53、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54、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55、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56、一个人一旦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

57、(《遗书》卷二十一下)这样就把客观精神的“理”和主观精神的“心”共同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在人性论方面,他们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孟子的性善论和韩愈、李翱的性品类说进行了综合改造,并袭用了张载关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他们认为,天命之性就是所谓“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粹言》卷二)当抽象的天命之性通过“气”的中介作用降落到人体时,就产生了“气质之性”,由于气禀的清浊偏正不同,也就造成了人的贤智愚不肖乃至柔缓刚急等心理差异。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本能进行了比较:“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卷十九)他们对思维问题也有精辟见解,认为“感悟”是思维的结果:“思虑久后,睿自然生。”

58、君子做事依据天理而行,所以常常心情舒畅、安泰;小人做事被物欲所奴役,所以会有很多的忧愁、悲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