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雨的古诗
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宋·刘攽《雨后池上》
3、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
4、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唐·司空图《早春》
5、——唐·白居易《长恨歌》青草湖中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6、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形容雨的古诗)。
7、出自: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8、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宋·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1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我的前半生》火了亦舒,经典的《喜宝》你知道吗?
14、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漂亮的。
15、《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6、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17、(注释):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昂,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盖出于此。 诗的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为什么呢?原来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王孙,本指隐者,汉淮南小山作《楚辞·招隐士》,希望潜居山中的贤士归来,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也借指游子。这里是诗人以王孙自比。诗人游宦他乡,羁旅湘江,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这两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一从橘柚见意,一能巧用典故,一为直书,一为反诘,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联系上联来看,写景抒情虽各有侧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浃的。上联写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末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徐定祥)
18、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唐·杜甫《寄韩谏议注》
1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2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1、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归啼。《浣溪沙》苏轼宋朝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24、(杜甫《春夜喜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6、元人贯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27、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描写雨的古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28、译文: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2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 赏析: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30、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
31、译文:夏季天气多变,一阵暴雨过后,暑热消失,天气开始变得凉爽,淅淅沥沥的雨带来了些许秋天的雾气。
3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处处蛙。
33、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临风自惜残香洒,冒雨谁从滴翠来。清虚界,任风敲雨筛;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34、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35、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6、作品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37、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两汉乐府《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