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时代背景
1、伏尔泰还宣称道:“我认真地拜读了他的著作,并作了笔记;我觉得他诉诸于道德,而完全没有对奇迹的说教或对宗教的借喻。”在他的笔下,孔子成了欧洲十八世纪的一位理性主义者的偶像,伏尔泰还大声问道:欧洲的君王们在听到中国以德治国,哲人受尊敬的事例之后,该有何反应?他直接了当地告诉那些欧洲君主:他们应该“肃然起敬,感到脸红,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摹仿。”(15)
2、他一生作品总量超过三万页,他的全集收编用了50年,总长度超过100卷。
3、他的作品是哲理小说的顶点之作,包含人类至高的智慧与思辨精神。
4、刘瑜的《恶之平庸》,后来被收入其专栏集《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此书出版不久,即2013年4月,有一位叫“丹麦小鼠”的豆瓣网友写了一篇题为《读》的读后感。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丹麦小鼠”在评论《恶之平庸》一文时如是说,“有这么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错。”虽然作者在引用这句话时没有点出言说者,而是用了相对模糊的“有这么一句话”。但这篇读后感中的引用,无疑在互联网上再次激活了“没有一片雪花无辜论”。
5、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6、而以法国工人和群众为代表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而共和派也重新组建了法兰西第三帝国,巴黎公社遭到镇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持续时间长的一个政权,它从1870年成立,一直到二战爆发,纳粹德国1940年入侵法国,后者选择投降之后才覆灭。
7、他的修改宪法提案得到议会的通过,总统职权得到扩大,戴高乐被全权授予领导政府的权力,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以戴高乐上台为代表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也就是今天的法国。但第四共和国的议会制度得到了保留,只是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8、《不愿面对的真相》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全球变暖而写的书,一出版就成为《纽约时报》和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畅销书,根据本书改编的纪录片也成为全球热卖影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佳纪录片奖。
9、以俾斯麦为首的德国政客致力于德国的统由此双方之间产生了矛盾,1870年双方爆发了普法战争。结果是法国战败,拿破仑三世投降,德国军队开进了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德国的皇帝,德国宣布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10、确实,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褒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地狱之说虽有用,但中国人的政府却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敬天和为人正直。他们相信,一种一贯实行的正确的政治制度,会比一些有可能受到攻击的舆论起更大的作用;人们更害怕的是现行的法典,而不是未来的律令。我们在后面还将谈到另一个小得多的民族,其观念与此大致相同,或者不如说没有任何观念,但却是以其他民族根本不了解的品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概而言之,即当迦勒底人开始其历时1900年的天文观察——观察结果由卡利斯泰纳送到希腊——时,中华帝国已经光辉灿烂地生存世间。当时婆罗门统治着印度的一部分,波斯人已有他们的法律,南方的阿拉伯人,北方的斯基泰人还都在帐篷里。
11、当他们已经有单纯、明智、庄严、摆脱了一切迷信和野蛮行为的宗教时,我们的德洛伊祭司把小孩装在大柳筐里作为牺牲来祭祀的托达泰斯⑤还没有出现哩!
12、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13、于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再次建立,史称“百日王朝”,因为第七次反法同盟再次席卷而来。说到这里,试想当年山东六国要是齐心协力对抗秦国,恐怕也就不会有什么秦朝了。这一次,拿破仑依然还是没有延续他的辉煌,“兵败滑铁卢”成为结束拿破仑荣耀的后一战,“百日王朝”就此垮台。
14、他的这一声怒吼让士兵们回想昔日追随在拿破仑身边的荣耀,于是他们纷纷倒戈,当拿破仑回到巴黎的时候,他的身后已经拥有一支高达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的志愿军,这样的剧情简直比小说还要魔幻和热血,由此可见拿破仑的领袖魅力。
15、(3)Ssu-yuTeng,“ChineseInfluenceontheWesternExaminationSystem”,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VII(1942-1943).
16、(日)三浦秀一:明代宣德、正统期乡试解额制度的影响
17、英国的约翰·卡列里(JohnFrancisGemelliCareri)在1696年出版的《环球航行记》(AVoyageAroundtheWorld)一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中国的考试,作者还对科举考试所用的《四书》《五经》作了介绍,并赞叹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像中国一样有这么多的大学?我相信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学生人数可以与中国相比,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的文化知识这么普及。尤其是中国的南方省份,不论是富人或穷人、市民或农民,都能读书或写字。(4)
18、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19、《伏尔泰文集》10卷,收录有伏尔泰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品如《哲学词典》《风俗论》《老实人》等之外,还收录有鲜见或从未出版过中译本的作品,如《论宽容》,以及以中法双语呈现的哲理诗《咏里斯本灾难》,全面展示了“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的思想。
20、由于各种矛盾导致的内讧让拿破仑迅速通过法国大革命而崛起,1793年他还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少将,1795年时却已经成为陆军准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共和国内部的矛盾让拿破仑意识到法国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统治政府,或者说领袖,于是他发动了“雾月政变”。
21、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反对暴力革命,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22、1719年,伏尔泰因为写诗揭露王室糜烂淫乱的宫廷生活而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整整十一年。但是在狱中,伏尔泰的意志没有消沉,跟王室的对抗反而激发了他的灵感,写出了《俄狄浦斯王》这一剧作。
23、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弗洛姆清楚说明了“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
24、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就进入了共和国时代。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进行对抗的结果,它的起因是通货膨胀导致资产阶级的利益受损,而彼时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封建贵族阶级又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
25、法国贝当元帅被德国人扶持成为傀儡,建立了维希政府,德国战败以后被推翻,法国恢复独立以后。法国人在第三共和国的基础上又重新组建了第四共和国政体,总体制度不变。然而这个新建立的共和国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制定新的宪法上各方都产生了分歧。
26、还要重复指出,中国的儒生崇拜一个的上帝,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的迷信行为的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几种教。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但加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
27、A.地方势力膨胀
28、此外还有意大利学者铎罗(CarloTommasoMaillardDeTournon),英国学者托马斯·阿斯特利(ThomasAstley)等,都在自己的著述中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所有头衔(科名)都与学问有关,学位不是授予而是通过考试获得。中国没有世袭贵族,官员和绅士都通过考试获得。
29、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30、出狱后一个月,《俄狄浦斯王》就得到了全巴黎人的追捧,伏尔泰在法国打响了名声。
31、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32、葡萄牙来华传教士安文思(GabriedeMagalhaes)于1689年之前著述的《中华帝国历史新编》(ANewHistoryoftheEmpireofChina)一书中,介绍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他说中国人获得科名荣耀,三种科举含义相当于西方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说:全国的硕士(中国人称为举人,即有学问的人)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北京贡院,一起参加13天的考试。在作文考试中显示出富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366人将被授予博士学位,皇帝又会在这些博士中挑选年轻智慧者进入翰林院。
33、⑦大加图(前234—前149),古罗马监察官,大力维护罗马的“古风”,同一切希腊的影响作斗争,以刚正不阿著称。洛比塔尔(1507—1573),1560年任法国大法官,主张宗教宽容和温和政治,曾致力平息宗教纷争。——译者
34、A.天子不断强化
35、当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人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36、当然也有持不同见解者,比如说,利玛窦在他写的《中国札记》中,对他称之为成为所谓“哲学家”的途径,通过科举的选拔,相当不以为然,“在欧洲人看来,那似乎是一种颇为奇怪的并且有点无效的方法。所有考试中,主考或监考都总是从哲学元老中选出,从不增加一位军事专家或数学家或医生。擅长于伦理学的人,其智慧受到极高的尊敬,他们似乎能对任何问题做出正当的判断,尽管这些问题离他们自己的专长很远。”
37、《一个善良的婆罗门僧的故事》:关于理智与幸福
38、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